(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十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综合训练(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石家庄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解析:选D。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维护国家统一只是制定法律的目的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2.(2018·兰州诊断)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解析:选A。“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选A项。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部问题,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故D项错误。3.(2018·莱芜质检)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解析:选D。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但中苏之间并没有断绝外交关系,不存在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的说法,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导致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故D项正确。4.(2018·河南豫北名校联盟对抗赛)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解析:选D。从材料“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可以看出,王毅外长主要阐述中国在南海拥有主权是有国际法和历史依据的,论证了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故选D项。5.(2018·湖北七市联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安徽芜湖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傻子瓜子”而致富,名噪一时,当时很多人主张“动他”(对这个个体户进行处罚)。对此,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人心不安,得不偿失。”邓小平这样说是基于()A.改革的基本政策是人心所向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明确C.雇工经营属于社会主义经济D.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存在解析:选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材料中“一个体户因雇工经营”相符,故选D项。6.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可知“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邓小平领导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可知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符合题意,故选C项。7.(2018·乐山调研)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取消票证制度,实行议价,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选A项。8.(2018·河南六市联考)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解析:选C。材料中“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国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行政企分离,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C项。9.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100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10%到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解析:选D。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故A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故B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但也获得了新机遇,加入WTO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故D项正确。10.(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考等)“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依靠出租房屋就可为生,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从而体现出这一地区经济水平较高,故选C项。中国改革开放后分配制度变为按劳分配为主,材料体现不出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11.(2018·如皋调研)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解析:选C。据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知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故A项错误;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得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12.(2018·淮南模拟)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滨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51年伦敦世博会:首届世博会就有中国的身影,中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等中国传统商品带去参展。“荣记湖丝”作为展品引起轰动,独得金、银大奖。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展馆虽然占地“仅八千平方尺”,但是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吸引了参观者。中国的丝、茶、瓷器、雕花器等在各国展品中被推为第一。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人参加,清政府相当重视,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中国展馆按照典型的东方建筑风格构成,展品除了农业、工艺展品外,交通、矿业展品也有体现。中国展品大获全胜,获奖项达1211项。1926年费城世博会:民国政府因战乱缺少经费参加,所以由官员组织、民商自费参加。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手工刺绣等展品在各奖项的角逐中取得不俗的成绩。1927—1981年,中国官方政府缺席世博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新中国首次亮相世博会。太阳能航标灯、沼气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而长城砖和秦兵马俑更是独具匠心。中国馆每天接待近3万人,竟然占世博会日参观总数的近1/4。中国盼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这是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更是各国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7—1981年中国缺席世博会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及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背景,简述中国重返世博会的重大意义。(8分)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从参赛时间、历程、产品数量及特点、组织形式及产品的特色等角度归纳。(2)从近代中国来看,可从内忧外患、经济发展状况上来分析。(3)从新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和国际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参展历史悠久;参展历程时断时续;民族特色浓郁;获奖展品颇多;从私人参加到政府组织;从多次参与到积极承办;展品从传统工艺产品为主到高科技展品增多。(2)原因:国内长期战乱,政局动荡(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三座大山压迫等);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左”倾错误及意识形态的束缚;冷战格局的影响,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3)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重返世博会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重返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重返世博会将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联系与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14.(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重工业化先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排斥城市化,高速度、先污染后治理,强调自力更生以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适度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据《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整理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现代史史实,围绕“社会改革与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小论文题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史论结合,注意结构框架。从材料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化是优先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