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_第1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_第2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_第3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_第4页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文言篇目,《谏逐客书》,书指

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

也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

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

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

意义的。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

悟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学习说理文写作中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注意

作者的论辩思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者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思想,

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先秦散文已经有了前面几课学习的

基础,但是秦文还是接触得比较少,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题解

谏-一劝谏、劝告;逐一-驱逐;客一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

称呼;书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二、历史背景(驱逐客卿的原因)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

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

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

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

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

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

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

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

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

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

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

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

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

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

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在文

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

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

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

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

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

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

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作家、作品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

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

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

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维、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

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

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

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

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

并夷三族。

对秦王的评价:秦王是一位胸怀统一大志却又刚愎自用者,李斯深知其性,

因此抛开个人恩怨和功过,站在秦国最高利益上,从能否富国强民、统一天下这

一角度立论,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

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

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

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

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

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学习第二段。

(译文)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

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

而秦缪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

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

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

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

于是拆散山东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

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国君公室,杜绝外戚私门,蚕食诸侯领土,

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

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

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层意:第一层: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缪公五子不产于秦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不产于秦孝公用之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张仪不产于秦惠王用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范雎不产于秦昭王用之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论据):历史事实论据。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

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

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结论:纳客之利

第二层:反面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反面推理)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

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

之名也

第一层

构成一一对比论证

第二层1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

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

心论点。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

灭的功绩。

3.学习第3段。

(译文)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明

月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量鼓。这么多的宝贝,秦

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

才可以用,那么就该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

玩物,郑、卫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联,龌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

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姬妾、赏心快

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缀绕珍珠的发簪、

镶嵌珠子的耳环、细缗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

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

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

《卫》、《桑间》、《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

弃击瓮敲击而追求《郑》、《卫》之音,撤下弹筝奏曲而采取《昭》、《虞》之乐,

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这

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侨民就得驱逐。这样

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

服诸侯的办法啊。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

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

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

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

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

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

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

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

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

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

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

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

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

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

相违背的。

4.学习第四段。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军队强就将士勇。因此,

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

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

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故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

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

“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

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

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

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

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

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5.学习第五段。

译文)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值得宝贵的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却

愿意效忠的成群。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

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五、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

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

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

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

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

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

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六、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

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

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

心论点呼应。

《11.1谏逐客书》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

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

习两篇文章本铺陈、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

现观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李斯的靓谏方式。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

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人

1.齐读诗歌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谁?(李斯)

2.作者简介

李斯(?一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

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

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

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

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

《琅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

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

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

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

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

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

甚于穷困。”造就是李斯的处世观念,甚至,坦明的说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

但绝不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决心要“西

说秦王矣”。他怎么也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些处世哲学,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

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通过吕不韦的引

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

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

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

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

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

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

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

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

诏;四叹:身具五刑。

3.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

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

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

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

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

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4.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

雄健,富有气势。

二、听读识文

1.播放朗读音频,要求画出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2.难字读音。

鄢yan施yi穰rang量tuo怎夬SIjueti缪mu

®Jian珥3r缰gao窈窕yaotiao瓮w^ng郢ying

缶fou髀bi赍jichou

3.文章的大体意思。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

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

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

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朗读课文:指名3个同学分任务朗读,其他同学评议。

三、演读明意

1.分配任务

⑴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⑵具体任务: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

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⑶要求:第一步,用演读方式朗诵(每组研究出认为最好的演读形式,小组

成员都要参与);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其中一人);第三步,翻译

(其中一人)。

2.演读展示(以下仅为预设参考)

第一大组

⑴演读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人读得比较坚定)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

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

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一人读得比较诚恳)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

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

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人读得比较诚恳)由此观之,客何负

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也。(齐读,读得比较坚定)

⑵关键字词句

窃:私下。自谦之辞。过:错误。

来:招彳来。西、北、南、东:名词作状语。

产:生,出生。并:吞并。

移、易:改变。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举:攻取、攻克、占领。治强:安定强盛。

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从:同“纵”,合纵。施:蔓延,延续。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私门:贵族豪门。负:辜负,对不起。

向: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状语

后置。

⑶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

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

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

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

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

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

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

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

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

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

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

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

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第二大组

⑴演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量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一人

读出疑问语气)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

好,关6、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歌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

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

现之珥,阿缰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一人读出叹息语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

《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快意

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人读出叹息语气)此非

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齐读读出肯定语气)

⑵关键字词句

致:达,得。服:佩带。

说:通“悦”,喜悦,喜爱。宛:宛转,缠绕。

傅:附着,镶嵌。所以:用来……的。

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佳:美好,美丽。

冶:妖冶,艳丽。搏:击打,拍打。

适观:适于观赏。

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判断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⑶翻译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

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翼鼓。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

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

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关B、

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联,龌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

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

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

矶的耳饰、细缙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

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

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

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现在舍弃击

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

像这样做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现在用人却不这

样。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这样

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这不是统一天下,制

服诸侯的办法啊。

第三大组

⑴演读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

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一人读出肯定

语气)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

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一人读出感叹语气)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人读出肯定语气)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一人读出坚定语气)

⑵关键字词句

让:辞让,拒绝。明:使(功德)彰明。

择:通“释”,舍弃,抛弃。去推却,拒绝。

资:资助,供给。业:从业,从事,事奉。

益:增益,增多。资:资助。

损:减少。tt:通"仇",仇敌。

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⑶翻译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

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

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

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

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

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

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

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

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四、研读明技

1.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而且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

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这样

提出论点有什么作用?

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方式和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自己的观点。当然,

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

“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3.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按理接下来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

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

代先君对待客卿一一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

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

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

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

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

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

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

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

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

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3.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

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

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

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

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

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

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

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

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

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

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

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

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

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

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5.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

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

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

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

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

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

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6.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

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

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

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

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

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二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

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7.小结文章论证的层次(把中心论点看成单独的一段的话,文章共五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结论部分

8.小结本文的论证方法。

⑴举例驳斥。

⑵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⑶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

有利的,比如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

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

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

(4)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五、拓读明理

1.后人对李斯文章的评价。

刘勰的《文心雕龙》云: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

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试以本文为例,说说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

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

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

力。

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如第三段

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

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

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

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

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

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

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

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

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

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

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2.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对你的“处事待人之道和求知发展之道”有什么启示?

U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

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一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

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文章反复使用正

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

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

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

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

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

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

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

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

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

《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

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

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4、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

溉渠,己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

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

斯官。”

文U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

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

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

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

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

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二、预习检测

①缪mil公②搴jidn叔③股yin盛④鄢ydn⑤郢ying

⑥成翠gao⑦膏牌yu⑧穆rang侯⑨太阳e

⑩纣xian离⑪灵簟tuo⑫外为jiu⑬傅现JI

⑭珥dr⑮阿缅gdo⑯搏髀bi⑰戮qian首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一一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一一为本论部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一一为结论部分

四、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2.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⑷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4.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重点句、段研读

1、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一一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

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

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X(《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

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

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

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

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