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全国1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全国1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全国1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全国1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1卷)2019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考前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鼓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手工业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中的信息“西周时期……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在全国的传播,故C正确;A中“冲击”、D中“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说法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符,排除;“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并非标准化生产,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时期……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2.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C.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反映了因为追求财富,优秀的人才从事商业的增加,传统的抑商观念发生改变,故C正确;明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错误;明清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低下,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3.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A.限制父母分配权利B.缓解家庭内部矛盾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强化纲常伦理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表明北宋时期儒家倡导的“孝”的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正确;限制父母分配权利与题干中“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符,A错误;缓解家庭内部矛盾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无关,B错误;题干中“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强调的是孝道,C不好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4.《宋史·选举志》载:“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竟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深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视痒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路如路人。”材料中作者A.肯定政府大兴文教培养治世人才B.鼓励创办私人学校C.批评官学偏离立德育人的办学宗旨D.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视痒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路如路人”可知,反映的是将神圣的教育人材的学校变成了旅店驿站,师生不像师生,倒成了路人。由此可知,材料中作者批评官学偏离立德育人的办学宗旨,故C项正确;材料是批评官学,不是肯定,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私学,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教育。材料“视痒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路如路人”可知作者对官学持批判态度。5.1843年11月27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 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 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说明其拥有所有权并且收取租金,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英国人侵犯农民利益、中方被迫划割和国人痛恨租界之事,排除A、B、C项。点睛:材料“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围地”“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是解题关键信息。6.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日本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控制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国民政府乘抗战胜利之机,将这些企业接收后并没有归还私人,而是归为了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A项正确;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控制的工业原本属于私人企业的民族工业,不应该归还日本,B错误,排除;国民政府的资本不等于官僚资本,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族工矿企业走向崩溃,且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7.1969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A.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B.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C.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格局会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1969年,中法已经建立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美国改变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B;材料信息强调中美关系改善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无法体现已经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8.公元前349年,有一位政治家说:“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材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雅典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B.军事装备需要改善C.社会经济严重困难D.城邦政治失去活力【答案】D【解析】材料“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仍坐以待毙”反映了雅典公民不再积极参与城邦事务,说明城邦政治失去活力,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军事装备需要改善,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社会经济严重困难,故C错误。故选D。9.从16世纪中后期起,传教士们追随欧洲探险家的脚步来到美洲,他们无惧危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前往土著村庄传道,寻找皈依者。法国神父布雷萨尼在1644年因传教而双手致残,但伤口痊愈后决定继续为上帝工作,因而发展了很多信徒。这说明A.传播天主教义是海外探险的主题B.宗教活动由经济需求推动C.宗教为欧洲殖民提供了重要支撑D.欧洲的宗教信仰优于美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传教士们追随欧洲探险家的脚步来到美洲,他们无惧危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前往土著村庄传道,寻找皈依者”,结合所学可知,传教士们传播宗教,促进了欧洲宗教在美洲的传播,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融,宗教为欧洲殖民提供了重要支撑,故C正确;欧洲探险家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需求推动宗教活动,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欧洲、美洲宗教信仰的比较,无法体现欧洲的宗教信仰优于美洲,排除D。10.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备考应注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11.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是A.提高美国的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C.保障美国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D.调整农产品结构,缓和尖锐的产销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缓和尖锐的产销矛盾,故D正确;A项是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目的,排除;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目的也不是保障美国农民的合法权益,排除BC。12.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体现的是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控制,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所述不符;D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宪法的颁布。二非选择题: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封建法律著作。其中专有校斛斗秤度一节,规定度量衡事务由太府寺管理,每年八月校准度量衡器具,地方上则由所在州县官校,并加盖印署方准使用。凡执行者不按规定校验,私造不合规定的器具使用的,都要分别受到杖刑。监校者没有发觉或知情不报者,都要治罪……在度量衡单位制和器具的制造上,唐宋时期除了重量单位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在标准器的制造上,景德年间(1004—1007),掌管内藏库的刘承珪,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秤作为国家衡器的标准器:一种以两、钱、分、厘十进位制;一种以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两者互相参校,可以得到标准量值……又规定使用一百斤大秤时,必须悬于丝绳,称重时“却立以是,不可得而抑按”。自此,“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材料二:通商条约规定度量衡互相折合办法,大致可以分为英制和法制两种……英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英制的一百三十三磅零三分之一磅,折合一关平斤为604.8克;中国之一丈合一百四十一英寸,折合一海关尺35.8厘米。法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法制六十六公斤零四百五十三克,折合一关平斤为604.5克;中国之一丈合三米零五十五厘米,折合一海关尺为35.5厘米。可见由英法两种度量衡制折算的海关单位量值不一致,它既不是当时清政府法定的营造库平制,也不完全合于各国当时行用的制度,故海关度量衡制本身标准不定,早已不成其为独立的制度——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度量衡制度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1)答案:度量衡的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度量衡单位制的规定统一化;度量衡器具的制造标准化,单位量值日趋稳定;度量衡器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答案:变化:唐宋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管理,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近代中国被迫引进西方度量衡,中国丧失度量衡管理的独立自主权,度量衡制度不统一,具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通商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列强为便于对华经济侵略,极力引入西方度量衡制;晚清政府的腐败衰弱无力统一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变化。从唐宋时期度量衡制度发展的特点,度量衡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变化。(1)材料“《唐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封建法律著作”“在度量衡单位制和器具的制造上,唐宋时期除了重量单位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在标准器的制造上,……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秤作为国家衡器的标准器”“又规定使用一百斤大秤时,必须悬于丝绳”中分析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海关度量衡制本身标准不定,早已不成其为独立的制度”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西方的侵略等方面来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国西方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美国1787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论题: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论述:17-19世纪初,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科技发展趋于停滞。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同时期的西方,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西方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结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滞后,使中国社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示例2:论题:政治制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论述: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西方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这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趋于停滞,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结论:西方通过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固守旧制,阻碍社会发展,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表格可知,17-19世纪初,中国处于社会发展迟滞状态。而同时代的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可以确定论点为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也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思考。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材料二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答案】(1)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措施:发行纸币;设立银行;地税改革;改革俸禄制度。(2)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不断上升;个体经济比重下降。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得出政府投资殖产兴业;根据“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得出大力扶植私人企业。表现:根据“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得出企业家的观念;根据“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得出武士道精神的传统。措施: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回答,即:发行纸币、地税改革、改革俸禄制度等。(2)变化:根据“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概括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个体经济约占6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概括得出个体经济比重下降。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分析解答,可从日本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和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等角度回答。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954年夏末秋初,台湾海峡突然间炮声隆隆。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厦门的海岸炮兵连续发炮5000余发,猛烈轰击位于被国民党占领的金门岛距大陆沿岸仅3.5公里的港口。国民党守岛部队立即回击,蒋介石急调海空军支援金门。9月6日,国民党空军轰炸厦门的大嶝,三天后,海军也开始炮击梧屿白石炮台。至此,被西方冷战国际关系史所称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据张曙光《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1949—1972)》材料二美国1956财政年度对外军援资金预算计划(以百万美元计算)地区陆军海军空军总数远东近东美洲欧洲总计1100——据JCS(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防部备忘录(1955年2月16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影响。【答案】(1)答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军事介入台湾海峡,并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干涉中国内政;美国积极谋求建立针对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国需要测试其对台湾的协防程度。(2)答案:打破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加剧了中美两国的敌对关系,造成台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促使《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台湾被迫纳入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轨道。【解析】(1)从材料“1954年夏末秋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的背景从朝鲜战争、美国的干涉等方面来分析。(2)从“美国1956财政年度对外军援资金预算计划”可以看出美国对远东地区援助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加剧了中美两国的敌对关系,造成台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促使《美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