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素材:文学与生活_第1页
2024年4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素材:文学与生活_第2页
2024年4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素材:文学与生活_第3页
2024年4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素材:文学与生活_第4页
2024年4月高考作文备考写作素材:文学与生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铁生:新一代“网红”作家掌门人

最近,已故作家史铁生的《病隙笔记》《务虚笔记》在网络上被疯传。抖音上“史铁生”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微博上“史铁生”相关话题达到几百上千万的阅读量。同时,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在多个榜单位列非虚构榜单前三。网友们普遍认为,这个曾经被简单概括为“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文学家被低估了,他的一生如此坎坷,却又如此洒脱。因此,史铁生被年轻人誉为“互联网嘴替”而再度翻红。(据4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敬畏】史铁生的文字,永远写最真实的生活,字里行间,全是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欢乐”。【接受苦,更向前】谁也有过迷茫无助、无能为力的时刻,再读史铁生,会发现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苦难不值得歌颂,在他的文字里,有沉溺苦痛的颓废,有对命运不公的质问,让人觉得即使被生活击倒也并不可耻。我们作为最普通的人,在他深陷谷底向死而生的顽强斗争中,与他共鸣共振,受到启迪、汲取能量。【渐悟生活的真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入选高中生语文课本,被要求熟读,甚至部分要背诵,但学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以为然。不止你,许多人不以为然。所以现在就有了这个热议的话题:“这么好的文字,为什么放在了我读不懂书的年纪。”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年纪,就能读出不一样的深度和厚度。所以说,好文字的生命是隽永的,它起始于作者的创作,并在每一位读者的品读中延伸。史铁生不在了,但史铁生还在心里。他在书里,在每一位读者心中。【名言金句】1.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你得知道,消灭恐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一一《我与地坛》2.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一一《我与地坛》3.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务虚笔记》4.有知识不能只是有对物的知识,而是得有对人的了悟。一一《好运设计》5.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一一《合欢树》6.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一一《孤单与孤独》

02外籍男子陋室苦读《红楼梦》

请允许有人在六便士中抬头望月

近日,一名在华加拿大男子林步冉引起网友热议。2006年,因为一场话剧,林步冉与《红楼梦》结缘。从此,他爱上了《红楼梦》,也爱上了中国古代文学。2018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南昌,在独居月租350元的9㎡房间里开始潜心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博士。满屋书籍绘画,不到五万的存款,2005年生产的黑莓手机,几件衬衫长裤和一双被修理数次的皮鞋……这样的生活在当代社会似乎并不多见,但林步冉一过就是六年。【对极端物欲的反击】一些网友难以理解林步冉的生活理念,认为他的生活过于简单无趣。有人劝他做外教赚钱,有人建议他兼职翻译,甚至有人认为他可以选择赚人气后直播带货。林步冉的生活方式真的错了吗?其实不然。现在,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还使得人类物欲膨胀,往往会更看重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大家只顾向前匆匆赶路,从未停下看看风景。忙于温饱无暇停歇者有之,冲动消费填补寂寞者有之,绮绣满身提笔忘字者亦有之……他们外在丰盈有余力,但内心空洞无所依;最终难以自拔,囿于自己为自己亲手打造的钢铁牢笼。林步冉们的出现,是对当代极端物欲的有力反击。【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面对部分网友的担心,林步冉说:“我不焦虑,因为物质都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冉”也不改其乐。他依靠奖学金和邮寄出售自己的画作维持生活,出行也尽量选择步行或乘坐绿皮火车,只为欣赏沿途风景。爆火后,林步冉也是一如既往地低调。不做宣传,不趁机捞金,只是为有更多人可以和他交流红学而感到欢喜。正如他自己所说,当今社会“袭人遍地,薛钗横行”。林步冉能够极简度日,心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的热爱已是弥足珍贵。“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精神的力量】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林步冉追求的生活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就像物欲极高的生活不一定适合林步冉。不过,林步冉的出现或许可以给予当代人类一些启示:有时候,精神的力量可以抵挡万千风雨。追逐六便士无罪,但也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只有这样,人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风采。

03蓝野针:在写作里找到人生意义

很难相信,一个双目失明的农妇能够写文章,并且开了公众号,成为百万粉丝平台的签约作者,还有稿费收入。她是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的农妇蓝敏妮。一分钟打5个字都非常吃力的她,靠着读屏软件的辅助,累计写下十几万字,在写作里重寻斗志,找到人生的意义。蓝敏妮的笔名叫“蓝野针”。她这么解释“针”:寓意“细小却不屈,凝聚着生命的尖锐与坚韧”,它象征着冲突甚至痛苦,又代表了连接、治愈与希望。她说:“写作,让我不再感到一切的失去,而变成了重建自我的新起点。”【突如其来的失明】2018年,31岁的蓝野针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清纸上的字了。她以为是太累,休息几天就好。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她的眼底病变,眼球萎缩、视网膜脱落——她失明了。当时家里刚建新房,欠着十几万元的债,还有两个孩子,一个2岁、一个5岁。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几乎崩溃。她走路摔倒过,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做菜拿不准位置,菜刀切到过手,被热锅烫伤过,放调料会放错量。她好像从31岁,一下子回到了蹒跚学步的状态。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丈夫身上。无奈,他将蓝野针留在凤山老家生活,自己到外地打工。狭小的出租屋里,她在黑暗中对抗苦闷与孤独。【踏上写作之路】在孩子的帮助下,蓝野针还学会了使用读屏软件操作智能手机。此后每天,除了睡觉时间,她基本都在听书。在听书的过程中,她逐渐爱上了文字,也爱上了写作,“文字可以滋养灵魂,让我不再害怕黑暗和孤独”。“你看不见,是怎么写作的呢?”“我在手机和电脑中安装了一个语音读屏软件,所有的操作都靠键盘,我把键盘上所有的按键和组合键都背下来,每按一个键,读屏软件会转换成语音反馈到我耳朵里。”靠着这样一个个字母去听、去确认,她会得到一个完整的拼音;然后点击方向键,再一个个去听,选择自己要的文字……正常人一分钟能打几十上百个字,蓝野针一分钟打5个字都非常吃力。但她从未停止。【做自己生活的英雄】蓝野针写过许多互联网名人,写贾静雯、倪海厦、韩寒、王志文;也写古人,李叔同、曾国藩……在写作里,她有了许多心灵上的收获。从开始一个星期几分钱的收入,到现在一篇稿子几百元到两千元不等的稿费,勤于笔耕的蓝野针已写了30多篇文章,有了较为稳定的稿费收入。她在文字中追逐光明,也传递着爱与希望。她曾鼓舞着一位同样热爱写作的盲人网友,跨过“怕受歧视”的心结,坦然面对众人说出自己的视障身份。她也曾写下“10万+”的寻亲文章,帮一位广东茂名的母亲寻找孩子,感受“一个盲人居然还能帮助别人”的意外成就感……经历种种磨难,蓝野针却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曾经亲眼看过这个世界,脑海深处留有色彩。蓝野针也感恩时代,她说是这个时代让盲人有了追求梦想的权利。解读:蓝野针经历的,是万中无一的困境,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风景。在狭窄的出租屋里,她靠一双耳、一双手,拓展着人生的高度,攀登着梦的高峰,也告诉所有身处至暗时刻的人,痛苦冲突中总孕育着希望,不放弃,是唯一的答案。我们为蓝野针点赞,点赞她用写作追逐光明的不屈自强,点赞她传递给我们的向上的力量。

04“沉稳小狗”和“潦草小狗”:永远与现实相拥

4月15日,作家莫言在公众号发布了推文《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余华说自己二月下旬去了三亚,写了一篇短文《山谷微风》。莫言看后称赞这篇作品为“美文”,还为其写了推荐语《妙哉此风》。许多网友说,余华的美文,莫言的推荐,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仅为分享,来自公众号@莫言)和美文一样抢眼的,是二人的微信头像。网友给了二人爱称,余华头像是“潦草小狗”,莫言头像是“沉稳小狗”。【美文金句】初来这里时,我常去下沉式的Y酒店,要一杯咖啡,坐在西班牙餐厅的长桌旁,感受微风吹拂。敞开风格的建筑结构让微风有了细致的变化,我因此想到了一个词汇,这是莎士比亚派遣记忆的信使前来告诉我的。莎士比亚本能地把风和自由组织进一个句子,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洛对爱丽儿说,“你将像山上的风一样自由。”在《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里,阿伽门农对埃涅阿斯说,“请你像风一样自由的说吧。”这是什么样的微风,我找不到准确的表述语句,只找到一连串的不是,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巳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已普通微小,所以低调,其低调有点像我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这里的山谷微风不是当年海盐中学教学楼里的穿堂风,这里白天的上坡风和晚上的下坡风持续不断,这是山谷狭长地势给予的礼物,因此我坐在Y酒店负层的西班牙餐厅长桌旁时,感受的不是微风的离去和到来,而是微风的细致和变化,还有微风的不可知,我开始了无边的遐想。(摘自余华《山谷微风》)【现实情怀】2021年,莫言开通了公众号,功能介绍中写道:“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此次余华给莫言投稿,又是两位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一次有趣互动,显示出他们对网络流行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显示出无论在任何时候,他们对现实总是投以深沉的注视。他们总是在积极回应现实,在现实中给出自己最生动的表达。或者说,他们总是在努力有益于现实,特别是有益于青年。比如,维系情感——1988年,莫言、余华在北师大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相遇,他们同住一屋,一见如故,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从此,他们的友谊延续了三十多年。这段友谊,因为互联网的传播,被广泛熟知,这次的投稿佳话又掀起一个小高潮。这种“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传统味道,引领渐渐习惯疏离的年轻人相信唯有情感最可贵。比如,引领精神——莫言和余华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友:史铁生。对网友来说,史铁生的很多事都是余华讲的。史铁生也曾说:“我没死,全靠友谊。”余华知道史铁生对现实生活、对于青年的重要意义,他的努力,如今在网络上迎来了盛大的回响。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成为2023年年度畅销书非虚构榜榜首。年轻难免迷茫无助,史铁生如一个使者和老友,他对终极、存在、生命、爱不懈而永恒的探寻,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味永远不会失效的良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