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生物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第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肺炎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是引起人类肺炎的病原体,可经飞沫传染。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一类抗生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它们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青霉素不能治疗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但可作为治疗支原体肺炎有效药物C.与肺炎支原体相比,新冠病毒结构主要特点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采集病人痰液进行微生物培养,依据菌落特征判断病人是否有支原体感染【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和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为DNA。【详解】A、肺炎支的遗传物质是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B、青霉素是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一类抗生素,对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均无治疗作用,B错误;C、与肺炎支原体相比,新冠病毒结构主要特点无细胞结构,C错误;D、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法在培养基上繁殖,故依据菌落特征判断病人是否有支原体感染,D正确。故选D。2.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细胞学研究十分关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选项实验目的选材选材理由A制备纯净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该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B观察叶绿体和胞质流动菠菜叶片下表皮细胞该细胞中叶绿体较大且数量较少C观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该细胞具有紫色的大液泡D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该细胞具有有丝分裂能力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分析】制备细胞膜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选择具有成熟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旺盛,常用来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核膜和其他细胞器膜,常用来制备纯净细胞膜,A正确;B、下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C、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紫色大液泡,适宜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C正确;D、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旺盛,可以用来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D正确。故选B。

3.小鼠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两种组织细胞的结核模式图如下。一定条件下,两种组织细胞可以相互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等质量糖类相比,脂肪细胞中三酰甘油的H/O比更大,产热更多B.BAT转化为WAT,是小鼠在细胞水平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C.相比WAT细胞,BAT中线粒体数目增多,脂肪滴氧化分解产热加快D.相比BAT细胞,WAT中形成巨大脂肪滴,可能来自多余糖类的转化【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白色脂肪组织细胞的脂肪滴明显比褐色脂肪组织细胞脂肪滴大,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详解】A、脂肪中H含量占比更高,与等质量糖类相比,氧化分解时产热更多,A正确;B、小鼠的WAT向BAT转化,其产热能力增强,因此有利于提高其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但小鼠体内的BAT向WAT转化,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不利于提高其对低温的适应能力,B错误;C、结合题图,相比WAT细胞,BAT中线粒体数目增多,有氧呼吸加快,脂肪滴氧化分解产热加快,C正确;D、相同体积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储能更多,相比BAT细胞,WAT中形成巨大脂肪滴,可能来自多余糖类的转化,D正确。故选B。4.将小球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容器中,保持适宜的pH和温度,改变其它条件,测定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的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第4分钟前,葡萄糖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需要吸收悬浮液中的溶解氧B.第4分钟后,CO2在叶绿体基质中可直接被光反应产生NADPH还原C.第6分钟时,限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第7分钟时,小球藻叶绿体中NADP+和ADP含量会短时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在密闭容器中,溶解氧先因无光照先下降,后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溶解氧逐渐增加,添加NaHCO3后,光合速率继续增大,溶解氧继续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详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分解,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A错误;B、CO2在叶绿体基质中先被C5固定成C3然后被光反应产生的NADPH还原,B错误;C、第6分钟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之后添加NaHCO3后,光合速率加快,故限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CO2浓度,C错误;D、第7分钟时,添加NaHCO3后,暗反应加快,光反应暂时不变,NADP+和ADP产生速率加快,而消耗速率暂时不变,故小球藻叶绿体中NADP+和ADP含量会短时增加,D正确。故选D。5.雄性果蝇(2n=8)的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精原细胞进行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点①~④表示细胞分裂的4个不同时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时期①的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B.时期②的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未分裂C.时期③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核中正在发生DNA复制D.时期④的细胞中会出现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片段交换【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时期①核DNA的数量为4,染色体的数量为4条,说明该时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A正确;B、时期②核DNA的数量为8,染色体的数量为4条,说明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未分裂,B正确;C、时期③染色体数量为8,核DNA的数量为10,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核中正在发生DNA复制,C正确;D、时期④染色体数量和核DNA的数量均为16,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时期④的细胞中不会出现四分体,D错误。故选D。6.下列现象中,与基因重组有关的是()A.一对肤色正常的男女婚配,子代既有白化病患者也有肤色正常个体B.一对肤色正常但均患多指的男女婚配,子代出现仅患白化病的个体C.当有丝分裂染色体未平均分配时,会形成基因组成不同的子代细胞D.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产生基因型和表型均多样的后代【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指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分为自由组合型和互换型。【详解】A、一对肤色正常的男女婚配,子代既有白化病患者也有肤色正常个体,该现象与基因分离定律有关,A错误;B、一对肤色正常但均患多指的男女婚配,子代出现仅患白化病的个体,亲本仅患多指不换白化病,后代只患白化病而不患多指,该现象与亲本产生配子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有关,B正确;C、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D、受精时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7.小花碱茅具有很强的耐盐碱能力,且根、茎等器官的耐盐碱能力有差别。研究发现:小花碱茅根细胞液泡膜上的Na+/H+转运蛋白可将H+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同时将Na+逆浓度运入液泡,并将其区隔化于液泡中来抵御环境中过高的Na+,进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小花碱茅通过Na+/H+转运蛋白运输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小花碱茅根、茎细胞中基因组成的差异导致两者的耐盐碱能力不同C.小花碱茅有很强的耐盐碱能力是高盐碱环境诱导出耐盐碱基因所致D.小花碱茅能降低盐渍化土壤含盐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小花碱茅根细胞液泡膜上的Na+/H+转运蛋白可将H+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同时将Na+逆浓度运入液泡,H+运出液泡的方式为协助扩散,Na+运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详解】A、小花碱茅根细胞液泡膜上的Na+/H+转运蛋白可将H+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同时将Na+逆浓度运入液泡,故小花碱茅通过Na+/H+转运蛋白运输Na+进入液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B、小花碱茅根、茎细胞由同一受精卵分裂而来,细胞中基因组成应该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差异导致两者的耐盐碱能力不同,B错误;C、小花碱茅有很强的耐盐碱能力是高盐碱环境选择出耐盐碱基因,C错误;D、小花碱茅能降低盐渍化土壤含盐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D错误。故选A。8.下列关于实验中自变量控制时,采用“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A.在“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处理利用了“加法原理”B.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的实验组处理利用了“减法原理”C.在“胰岛素发现”过程中,将狗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利用了“减法原理”D.在“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将公鸡的睾丸摘除,利用了“减法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详解】A、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A正确;B、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的实验组用不同酶分解不同成分,从而达到较少相应化学成分,利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C、在“胰岛素发现”过程中,将狗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排除了胰腺外分泌部的影响,保留了胰岛组织,利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D、在“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先将将公鸡的睾丸摘除,利用了“减法原理”,然后重新将睾丸移植回去,利用了“加法原理”,D错误。故选D。9.依托咪酯是一种麻醉诱导剂。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以大鼠的离体神经组织为材料,检测依托咪酯对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和γ-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其中甲组仅进行非钙依赖型神经递质释放,乙组同时进行钙依赖型和非钙依赖型神经递质释放(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均存在钙依赖型和非钙依赖型两种释放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甲组乙组A1A2A3B1B2B3依托咪酯浓度(μmol/L)00.4400.44神经递质释放速率(nmol/mg·min)谷氨酸0.260.280.291.311.221.12γ-氨基丁酸0.230.240.240.630.630.6A.谷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参与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并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C.依托咪酯能抑制非钙依赖型神经递质释放,对钙依赖型神经递质释放几乎无影响D.在钙依赖型的递质释放途径中,依托咪酯对谷氨酸释放的抑制强于对γ-氨基丁酸【答案】D【解析】【分析】1、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引起的,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当某处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谷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合成和分泌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B、γ-氨基丁酸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内流,B错误;C、钙依赖的神经递质释放速率(B1-A1)>(B2-A2)或(B1-A1)>(B3-A3),无钙组(A1、A2与A3)的神经递质释放速率无显著差异,所以依托咪酯能抑制钙依赖的神经递质释放,而对非钙依赖的神经递质释放几乎没有影响,C错误;D、在钙依赖型的递质释放途径中,谷氨酸释放的速率下降明显,而γ-氨基丁酸的释放速率下降不明显,故依托咪酯对谷氨酸释放的抑制强于对γ-氨基丁酸,D正确。故选D。10.下列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参与,同时也需要多种激素共同调节B.胰岛素随体液运送进入靶细胞后,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了变化C.血糖含量降低刺激下丘脑某区域,并通过交感神经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D.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参与了血糖平衡调节,具有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可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详解】A、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主要依靠体液调节,同时也有神经系统的参与,A错误;B、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会进入靶细胞,B错误;C、血糖含量降低刺激下丘脑某区域,并通过交感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C正确;D、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能升血糖,胰岛素能降血糖,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具有相抗衡的作用,D错误。故选C。11.某兴趣小组分别对三个不同温度下,等体积培养液中某单细胞藻类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常采用样方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B.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后便可进行统计C.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J形增长D.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结构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常采用抽样调查法对该藻类密度进行调查,A错误;B、在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需要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观察,B错误;C、由于资源、空间有限,环境温度在20℃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数量呈现S形增长,C错误;D、藻类有适于生长的温度范围,该种群在35℃时的K值低于25℃,可能是持续高温不利于该藻类的繁殖,D正确。故选D。12.我国大面积推广的“稻-萍-蟹”结构,是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设计的一种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河蟹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主要以杂草、昆虫、螺类等底栖动物为食。下列关于“稻-萍-蟹”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A.河蟹的觅食行为可改善田间土壤的通气状况,减少稻田杂草,使水稻增产B.河蟹产生的粪便,可以提高稻田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C.水生植物绿萍与水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因生态位相同发生相互排斥D.该生产模式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与设计中运用自生、协调原理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工程的原理: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详解】A、河蟹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以杂草为食,觅食行为可改善田间土壤的通气状况,减少稻田杂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的无机盐和光能,使水稻增产,A正确;B、河蟹产生的粪便,可以提高稻田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水生植物绿萍与水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生态位不同,C错误;D、设计该生产模式时,需要考虑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自生原理,动植物比例要协调体现了协调原理,河蟹粪肥田体现了循环原理,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故该设计运用自生、协调、循环和整体原理,D错误。故选A。13.下列关于发酵工程与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对发酵原理的认识和密闭式发酵罐的设计成功,标志着发酵工程的诞生B.在无氧条件下,人们利用果酒制作后的多余产物进行醋酸发酵,可生产果醋C.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泡菜品质不一,与食材上菌种的差异、杂菌不明等有关D.发酵工程所用菌种都是经选育的单一菌种,可以明显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答案】C【解析】【分析】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详解】A、人们能够在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下大规模发酵产品,发酵工程逐步形成,A错误;B、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需要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发酵,B错误;C、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泡菜品质不一,与发酵条件控制不严格、食材上菌种的差异、杂菌不明等有关,C正确;D、发酵工程所用菌种大多是经选育的单一菌种,可以明显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D错误。故选C。14.研究人员利用甲、乙两种二倍体植物的各自优势,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兼有两种植物优势且耐盐的目的植株,其实验流程如下图,a~e表示不同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a操作获得完整且有活性的原生质体,主要利用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高效性B.b操作可使用聚乙二醇促进两种原生质体的膜融合,以获得未分化状态的杂种细胞C.d操作所用培养基应添加一定浓度的钠盐,且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小于1D.甲、乙植株是两个不同物种,因此通过该技术培育出的目的植株会表现出高度不育【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2、过程:(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详解】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专一性获得完整且有活性的原生质体,A错误;B、b操作可使用聚乙二醇促进两种原生质体的膜融合,获得的是已分化的杂种细胞,B错误;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兼有两种植物优势且耐盐的目的植株,d为再分化,所用培养基应添加一定浓度的钠盐,且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小于1(促进芽的分化),C正确;D、甲、乙植株是两个不同物种,目的植株含有甲、乙的全部染色体,可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产生后代,D错误。故选C。15.我国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中”和“华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且前者难度小于后者B.接受体细胞核前,卵母细胞需先通过显微操作去除细胞核,再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C.克隆猴的培育是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多项技术的结合,全程是在细胞水平上操作D.克隆猴培育成功,说明卵母细胞细胞质中某些物质可促使体细胞细胞核表现出全能性【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详解】A、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A错误;B、接受体细胞核前,卵母细胞需先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再通过显微操作去核,B错误;C、克隆猴培育是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多项技术的结合,整个过程涉及到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操作,C错误;D、克隆猴培育成功,说明卵母细胞细胞质中某些物质可促使体细胞细胞核表现出全能性,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为探究施用尿素对红松和水曲柳两种植物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测得部分数据见下表。树种处理净光合速率(μmol·m-2·s-1)呼吸速率(μmol·m-2·s-1)气孔开放程度(mol·m-2·s-1)光饱和点(μmol·m-2·s-1)红松对照组19.411.570.373071实验组13.972.280.232298水曲柳对照组10.561.090.351074实验组15.21.810.541830注:表中净光合速率均在光照强度为2000μmol·m-2·s-1下测得,光饱和点是指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净光合速率可用绿色植物在一定条件下_______吸收量来表示。(2)尿素不能被植物根系直接利用,需要通过土壤微生物产生的______(填物质)将其分解后才被吸收。在不施用尿素条件下,水曲柳幼树比红松幼树更适应在有林地环境中栽种,原因是_______。(3)与对照组相比,施用尿素处理下的红松净光合速率下降,原因是______。【答案】16.单位时间CO2的17.①.脲酶②.不施用尿素时,水曲柳的光饱和点明显低于红松的光饱和点18.施用尿素后,红松气孔开放程度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同时呼吸速率增大,所以净光合速率下降【解析】【分析】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小问1详解】净光合速率可用绿色植物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CO2的吸收量来表示。【小问2详解】尿素不能被植物根系直接利用,需要通过土壤微生物产生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溶于水后才能被植物吸收。比较红松和水曲柳在不施用尿素时的光饱和点可知,水曲柳的光饱和点明显低于红松的光饱和点,林地环境光照较弱,所以在不施用尿素条件下,水曲柳幼树比红松幼树更适应在有林地环境中栽种。【小问3详解】与对照组相比,施用尿素后,红松气孔开放程度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同时呼吸速率增大,所以净光合速率下降。17.“皖蚕6号”是安徽省农业专家近期培育的家蚕新品系。该品系家蚕幼虫体表斑纹在刚孵化不久时有深普斑和浅普斑两种表型。深普斑对浅普斑为显性,且相关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1)已知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研究人员选择了一只深普斑雄性个体与一只浅普斑雌性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中深普斑:浅普斑均为1: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2)该品系家蚕茧的颜色有红色与白色,且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表型相同的一对亲本杂交,F1中雄性个体深普斑红色:深普斑白色=3:1,雌性个体深普斑红色:浅普斑红色:深普斑白色:浅普斑白色=3:3:1:1.据此分析子代结红色茧的雌性中,纯合深普斑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3)家蚕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可影响其性别,如ZWW或ZO为雌性,ZZW或ZZZ为雄性。现有一只杂合深普斑雄性个体与一只深普斑雌性个体交配,子代出现一只浅普斑雄性个体。假设亲本产生配子过程中只发生一次变异,分析子代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①_______;②______。(4)与雌蚕相比,雄蚕生长周期较短,食桑量较少、出丝率高、蚕丝质量也较高,因此生产上多饲养雄蚕,但幼蚕往往要饲养到五龄期才能区分雌雄。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就可以在幼蚕早期鉴别雌雄,需选用表型分别为_______的雌、雄亲本交配,并挑选表型为______的刚孵化幼蚕进行规模化饲养。【答案】17.ZaW、ZAZa18.1/319.①.雄性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含Za染色体的雄配子②.雌性亲本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了含Za染色体的配子20.①.深普斑和浅普斑(不能交换顺序)②.深普斑【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遗传特点:雌性个体Z染色体只能来自其父本,遗传给雄性后代。【小问1详解】深普斑雄性个体与一只浅普斑雌性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中深普斑:浅普斑均为1:1,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且雌性个体有两种表现,所以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小问2详解】统计F1中红色:白色=3:1,故控制家蚕茧的颜色在常染色上,且亲本基因型为Bb×Bb,F1雄性中,深普斑红色:深普斑白色=3:1,雌性个体深普斑红色:浅普斑红色:深普斑白色:浅普斑白色=3:3:1:1,所以亲本控制体表斑纹的基因组合为ZAZa×ZAW,故亲本基因型为BbZAZa×BbZAW,子代结红色茧的雌性基因型为B_ZAW或B_ZaW,纯合子为BBZAW和BBZaW,所以子代结红色茧的雌性中,纯合深普斑个体所占比例为2÷(3×2)=1/3。【小问3详解】现有一只杂合深普斑雄性个体与一只深普斑雌性个体交配,子代出现一只浅普斑雄性个体。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ZaZa或者ZaZaW,若基因型为ZaZa,则雄性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了含Za染色体的雄配子,若基因型为ZaZaW,则是雌性亲本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形成了含ZaZa染色体的配子。【小问4详解】与雌蚕相比,雄蚕生长周期较短,食桑量较少、出丝率高、蚕丝质量也较高,因此生产上多饲养雄蚕,但幼蚕往往要饲养到五龄期才能区分雌雄。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就可以在幼蚕早期鉴别雌雄,需选用基因型为ZaZa、ZAW杂交,即表型分别为深普斑和浅普斑的雌、雄亲本交配,并挑选表型为深普斑(ZAZa)的刚孵化幼蚕进行规模化饲养。18.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是一个有等级层次的,且具有自动控制力的反馈环路,在激素分泌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调控模式如下图所示。长反馈是指该环路中,终末靶腺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反馈影响;短反馈是指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对下丘脑分泌活动的反馈影响。(1)在激素分泌的调控模式图中,属于长反馈的是____(填图中序号)。(2)研究发现Ca2+和cAMP是两种重要的调节神经细胞功能的信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依赖Ca2+内流,细胞质中cAMP含量升高可提高CRH基因转录活性。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一定浓度的外源CRH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细胞质中Ca2+和cAMP的影响,其结果见下表。组别细胞质中的Ca2+浓度(nM)细胞质中的cAMP含量(pmoldish)对照组1540.44实验组2403.26据上述信息推测,CRH通过路径①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CRH的调节,属于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从细胞内这两种信号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反馈调节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存在____的受体,当此受体识别相应激素后,引发该细胞中_______。(3)某科研小组发现,给小白鼠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会使下丘脑分泌的CRH减少。基于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认识,有同学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ACTH通过路径②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答案】18.③④19.①.正②.CRH③.cAMP含量升高,促进CRH基因表达,CRH合成增多,同时Ca2+内流增加,促进CRH分泌20.实验思路: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若干,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手术破坏小白鼠肾上腺皮质,注射适量ACTH,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预期结果:与手术前相比,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解释正确;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解释错误【解析】【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小问1详解】长反馈是指该环路中,终末靶腺分泌的激素对上位腺体(下丘脑和垂体)活动的反馈影响,在激素分泌的调控模式图中,属于长反馈的是③④。【小问2详解】一定浓度的外源CRH会促进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内Ca2+和cAMP均升高,据此推测,CRH通过路径①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CRH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从细胞内这两种信号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反馈调节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存在CRH的受体,当此受体识别相应激素后,cAMP含量升高,促进CRH

基因表达,CRH

合成增多,同时Ca2+内流增加,促进CRH分泌。【小问3详解】基于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认识,有同学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ACTH通过路径②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则实验需要破坏肾上腺皮质的影响,故欲验证上述推测,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如下: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若干,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手术破坏小白鼠肾上腺皮质,注射适量ACTH,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CRH的含量,预期结果:与手术前相比,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解释正确;若小白鼠血液中的CRH含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解释错误。19.群落演替是生物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人员分别对不同地域的甲、乙群落物种丰富度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1)群落演替是指_____,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2)乙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3)在BC年间,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迅速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4)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此时的群落称作顶极群落。图中_____年(填“A”或“B”或“C”)的甲群落处于顶极群落,理由是_____。【答案】(1)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②.物种组成(2)①.初生演替②.该演替是从不存在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人为因素的干扰(答案合理即可)(4)①.A②.物种丰富度稳定【解析】【分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