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______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准考证号: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适应性练习历史考生须知1.全卷共8页,有二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4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文史学者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记载“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他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共七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这标志着()A.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 B.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C.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3.表1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福建省闽侯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他们参加这场战争是为了()表1林镜桐(1928-1953)郑连福(1926-1953)杨胜(1932-1953)唐伯林(1934-1953)唐禄官(1930-1953)唐大全(1929-1953)唐发清(1928-1953)林生兴(1931-1953)刘亦银(1930-1953)A.解放全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工业化进军 D.争取抗日战争胜利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却超过了代价。”材料中的“益处”是指()A.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中国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5.图1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洗刷民族耻辱 B.实现经济腾飞 C.推动国家解放 D.巩固新生政权6.1958年,南平造纸厂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是第一个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造纸工厂。这得益于()A.“一五计划”的推行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A.武汉长江大桥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鞍山钢铁公司 D.沈阳第一机床厂8.图2是1956年天津市公私合营盛锡福帽厂挂上了新招牌时,工人们聚集在门前互相祝贺。图中他们在庆祝()A.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指标超额完成C.出现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高潮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9.下列选项中作为判断“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最有力的证据的是()A.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B.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很快D.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C.“一五计划”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2.《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指出:(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本质要求。这一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这一时期,科学界模范代表人物是()A.邓稼先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雷锋14.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15.图3是小历同学制作的时间轴,与②相对应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6.《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提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负5.7%,1968年增长负4.1%,1976年增长负1.6%,由此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A.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 B.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C.我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D.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7.“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史实说明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呈现出的特点是()A.在改革中开放 B.在曲折中前进 C.在传承中发展 D.在学习中创新18.诗词“绕地红星天上过,人间到处是歌声”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D.“神五”飞船实现载人航天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南方谈话”的推动C.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如图4所示: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A.设立经济特区 B.优先发展重工业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2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A.阶级斗争为纲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22.表2是小历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由此可知他复习的专题是表2会议理论成果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3.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B.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C.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D.1992年,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24.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真正走向世界”,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有关的标志性事件是()A.倡导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B.加入世界卫生组织C.创办上海合作组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5.中国最新发布的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对1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并对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这说明我国()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6.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提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见,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A.追求民族独立 B.建立新中国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实行改革开放27.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自由平等 D.民族复兴28.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改革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中“这次改革”所指的事件。(2分)(2)你是否同意学者费正清“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为准备10月1日的那场盛典,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消息在报上和各学校一公布,两天时间内,就有18000人报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抽到的笑逐颜开,没抽到的很着急,有的同学忍不住哭了。——摘自李颖《共和国历史的细节》材料二1955年2月,中共中央发起“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活动。消息一经发出,青年职工纷纷修订自己的生产、工作计划,创造新的定额。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火热的建设中,到1957年底,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填补了我国工业发展的空白。——摘自胡献忠《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综述》材料三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摘自2023年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1)根据材料一,简述“那场盛典”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盛典”的重要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超额完成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该如何逐梦前行。(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表3农村改革、政策偏向与中国城乡差距的变迁——数据来源: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材料二表4时间历史事件1980年建立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等经济开放区——摘编自王硕《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79-1986)》材料三在小平的设计中,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体制的设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途径及步骤的设计,他设计的对外开放是全面、全方位的开放。——摘自杨胜群《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2002年我国改革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四大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经验。(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或现象(写出图片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适应性练习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BBBCDAADDDBDAA题号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答案CDBBACBDADACDA二、非选择题29.(1)事件:土地改革。(2分)(2)【示例一】同意。(2分)理由: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3分)因此,这个运动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1分)【示例二】不同意。(2分)理由: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此外,土地改革还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得粮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分)因此,看问题要客观全面。(1分)30.(1)开国大典(2分)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任答两点得4分)(2)原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生产积极性高。(1点2分,两点4分)(3)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目标;学习本领,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任答一点2分)31.(1)变化:从农村转向城市。(2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4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2)特点:逐步推进;点线面结合(由点到线、面逐步推进);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任答一点2分)(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经验: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进行制度和理论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2分,任意一点即可)32.【示例一】历史事件(现象):图7、图8(2分)观点: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分)论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创造性地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