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重建孟渎河闸记杨荣(明)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国而利乎民者,知无不为,为之有力,虽疲民力而民忘其劳,耗其财而民不自恤。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孔子曰:“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其信然矣乎。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常诸郡。常之武进,故有孟渎河闸,以通东南漕运及商贩之舟,且溉傍近田数千顷。岁久闸坏,公私病焉。常守莫君愚,图改作之,以役费繁重,弗敢专,谋于周君,议以克合。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砻石姑苏洞庭山,而舟致之。郡民皆欢忻趋事,作于旧址之南丈余……闸废民失其利,今得周莫二君子,协谋而更置之,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①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材料二: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王直(明)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因其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予于黄田闸之重建而知其用心之厚也。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涸则田不得受利而舟胶且败者有矣。唐长庆中,李德裕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潮长即启以行舟,消即闭以蓄水,人赖其利。历岁滋久,缮治不继,日就颓毁。自洪武丙子以来,人失利也久矣。前之为郡县者数十人,莫有少概于心者。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书,俾兴利除害,侯询知其事,叹曰:“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不暇为,久之,政通民和,即具奏其事……经始于正统元年八月,而以其年十月成,自是岁获大穰,舟行无害,耕夫楫徒商人估客鼓舞而赞诵焉。郡中父老皆大喜曰:“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其永有利哉!”[注释]①简:指的是最早修建此河闸的太守孟简。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可劳而劳之

劳:使……劳作B.故有孟渎河闸

故:因此C.日就颓毁

就:接近D.俾兴利除害

俾:使、让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可以益国而利乎民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斯能因其利而利之

蒙故业,因遗策C.消则涸

则耻师焉D.涸则田不得受利而舟胶且败者有矣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B.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C.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D.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10.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B.江阴,地名,根据我国古代相对山水位置来命名的规律可以推断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C.《白氏长庆集》《杜工部集》《韩昌黎文集》《六一词》几个诗词文集的命名分别是以皇帝年号、官职、郡望和自号来命名的。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荣文中,孟渎河闸的修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具体操作过程,都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算得上是古代的惠民工程。B.黄田闸始建于唐朝,在明朝时彻底废弛,这里面既有历经漫长的岁月这一客观原因,也有许多官员对此事并未上心的人为主观因素。C.王直文中,莫愚被皇帝派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仅就此事而言,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D.莫愚在就任常州太守期间,先后重建两处之前的河闸,不仅反映出他熟悉水利民生,还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品格。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13.两篇文章中都将修建水闸这件事归为君子之行,请分析两个工程中体现出的相同的君子执政理念。7.B8.A9.D10.B11.C12.(1)如果用不是当前应办的事役使他们,那么就会带来指责和怨恨。那些能在当时留下名声,为后世谋利的人太少了。(2)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现在灌溉农田、漕运全靠它,怎么能拖延呢?13.①关注民生社稷,力求利国利民。②传承先贤遗风,以利后世。【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B.故:以前。句意:以前有孟渎河闸。C.句意:日渐毁坏。D.句意:让他兴利除害。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乎:介词,对。句意: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B.因:根据。/因:沿袭。句意: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C.则:表顺承,就。/则:表转折,却。句意:水少就会干涸。/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D.而:表并列,并且。/而:表转折,却。句意:干涸了,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河中有水闸,是用来按时开启或关闭、控制蓄存与泄放、通行船只、灌溉农田的,它有很大的作用。“水之有闸”是一个表存在的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是固定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时启闭”中“时”作状语修饰动词“启闭”,“启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通舟楫之去来”中“通”作谓语,“舟楫之去来”作宾语,且“通舟楫之去来”与“资田畴之灌溉”句式一致,各自断开,排除C。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错误。根据“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可知“江阴”在大江的南边,由此可推知这座城市的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错误。根据原文“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因其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可知关注民生的君主不仅要顾及眼前的利益,还要未雨绸缪,否则会危害百姓的利益。黄田闸年久失修,已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派莫愚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不能说明皇帝是圣主。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或”,如果;“谤怨”,指责和怨恨;“其能留声当时”,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能(于)当时留声”;“几希”,少。(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判断句,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赖”,依赖,依靠;“其”,语气词,难道、怎么。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砻石姑苏洞庭山,而舟致之”,可知修建河闸不劳民伤财,关注民生社稷,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根据原文“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书,俾兴利除害,侯询知其事,叹曰:‘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不暇为,久之,政通民和”可知莫愚因河闸年久失修而忧虑,为使百姓受益,国家长治久安,重修河闸。可见,修建水闸体现了关注民生社稷,力求利国利民的理念。根据原文“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其永有利哉!”,可知修建河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见,修建水闸体现了传承先贤遗风,以利后世的理念。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的为政之道,要能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力,虽然使百姓疲劳但他们也会忘记自己的辛劳,虽然耗费了他们的财产但他们也不顾惜。如果用不是当前应办的事役使他们,那么就会带来指责和怨恨。那些能在当时留下名声,为后世谋利的人太少了。孔子说:“同样的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孟子说:“以能使人民生活安逸的道理去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抱怨。”这些话确实正确。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常各县。武进县以前有孟渎河闸,可以通行南来北往的漕运船只和商船,并且可以灌溉附近数千顷的农田。时间长了河闸坏了,官府和百姓都对此感到担忧。苏常太守莫君愚打算整修河闸,因为劳役繁重费用多,不敢擅自行事,和周君忱商议,意见完全一致。于是拿出往年节省的赋税和开支,用来购买材料、雇佣工人从姑苏洞庭山用船运来石料。县里的百姓都争相响应,在河闸旧址以南一丈多远的地方修建新河闸……河闸毁坏,百姓失去了好处,现在周莫二人一起谋划重新建河闸,二人的恩泽足以继承孟简的做法并永传后世,这是值得称赞的。材料二:河中有水闸,是用来按时开启或关闭、控制蓄存与泄放、通行船只、灌溉农田的,它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唯有爱护百姓爱惜水闸的君子,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不然的话就会荒废,如果仅顾目前的安稳,忽视长久的好处,难道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小吗?我重建黄田河闸,知道要十分用心。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水进入城中,江水从南门流走,共长二十里,在夏港与蔡河合流,流进运河,是船只汇集的地方,附近数千顷良田依靠它的灌溉,港口因水量的增减产生深浅的变化,涨水就会水满,水减就会干涸,水满就能通船就能灌溉农田,干涸就会使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唐长庆中,李德裕巡视浙西,才在城北建闸。涨水时就开闸来行船,水少时就关闸蓄水,人们都能得到它好处。过了很长时间,因维护不及时,日渐毁坏。自洪武丙子以来,人们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它的好处了。以前数十个担任县令的人中,没有人想起这件事。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选拔来此担任郡守,皇帝赐给他玺书,让他兴利除害,调查了解此事,他感叹道“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现在灌溉农田、漕运全靠它,怎么能拖延呢?”然后从此开始,立即修缮,过了不久,政通人和,就详细地上奏此事……从正统元年八月开始,经过一年又十个月完成,从此每年粮食大获丰收,行船便利,农民船夫商人都欢欣鼓舞称赞他。郡中的父老乡亲都高兴地说:“建了河闸,我们这里严密牢固,恢复了以前的风气,我们一定能长久地享受这个好处。”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可千余里

可:大约 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引:引领C.抑数万之师

抑:抵挡 D.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

沮:诋毁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身虽陷败

齐国虽褊小D.令陵为助兵

吾属今为之虏矣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B.天汉,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D.北首,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13.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7.B8.C9.C10.B11.C12.①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13.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B.不正确。引:退却。句意: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C.正确。句意:抵挡数万的敌军。D.正确。句意: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A.不同。以:用。/在。句意: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不同。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C.相同。虽:虽然。句意:李陵虽然兵败被俘。/齐国虽然狭小。D.不同。为:做。/被。句意:让李陵做协助之兵。/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二千余里”作“深入”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无所见虏”为“还”的原因,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年号和干支两种”错误,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四种,除年号、支纪年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和年号干支兼用法。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文为“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是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不是司马迁主动站出来。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经……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贵”,使动,使……显贵。(2)“不当”,不成功;“全”,保全;“媒孽”,捏造诬陷;“诚”,实在。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从“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联系二三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胜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勇猛,足以与古今名将媲美,最终有此下场实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参考译文:文本一: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2024届天津市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二模)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则岂天道哉!(选自《古文观止》)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出:超出B.汉惩秦之孤立惩:借鉴C.尽释其兵权释:解除D.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工:使……工作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常图其所难故方其盛也B.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赵奢之伦制其兵C.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D.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B.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C.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D.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10.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②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③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天道总是出于人的智力所不及。B.文章举了大量例子说明自秦至宋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C.文章认为宋太祖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思之详而备之审,其智可以谋人,可以谋天。D.本文的主旨是说虑天下者“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不至于亡国。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2)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13.请梳理概括方孝孺和欧阳修关于历史教训的认知的异同。【答案】7.D8.C9.B10.D11.C12.(1)然而他们的衰亡,又都因为所防范之事以外的原因。(2)所以他的子孙虽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才,并且足以使国家灭亡的,可是上天终究不忍一下子让他们的国家灭亡。13.相同:①都主张“小事”常常就是祸乱的源头,须保持警惕。②都有儒家“修身”倾向。方孝孺主张为政者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欧阳修提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警示不要“娱乐至死”。不同:①方孝孺的“小事”是主观上忽略的、轻视的人和事,它们往往是人力难为的,即“出于所备之外”;欧阳修的小事是客观上的小事,是“忽微”,是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小”。②方孝孺主张天下成败关键在“天道”,欧阳修认为后唐亡国的教训是没有尽“人事”,为政者宠爱伶人以致乱政失天下。【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工”,善于;句意: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那些/代词,他”;句意:常注重那些艰难危险的一面。/因此,当他兴盛时。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些”;句意: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C.均为“介词,在”;句意: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商人都想在您的市场上做买卖。D.“连词,来/介词,把”;句意:用大德来感动天心。/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第一个“谋”的宾语为“人”,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人”后面断开,排除AD;“于病”是第一个“死”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病”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秦始皇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不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只是说“以为”,没有提到祸患。③意思是那些一统天下的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只是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有提到祸患。⑤意思是那些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可以谋天”错误。宋太祖也是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他们;“所备”,“出于”,表原因;“所”字结构,所防范的事情。(2)“肖”,成才;“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遽”,迅速、一下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同点: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知,都主张“小事”常常就是祸乱的源头,须保持警惕。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高理也”可知,都有儒家“修身”倾向。不同点:由原文“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可知,方孝孺的“小事”是主观上忽略的、轻视的人和事,它们往往是人力难为的,即“出于所备之外”。由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知,欧阳修的小事是客观上的小事,是“忽微”,是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小”。由原文“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可知,方孝孺主张天下成败关键在“天道”。由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欧阳修认为后唐亡国的教训是没有尽“人事”,为政者宠爱伶人以致乱政失天下。参考译文:深虑论方孝孺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选自《古文观止》)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2024届天津市九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二模)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注]。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或曰: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昔者宫之奇在虞,僖负羁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发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无其君者也。且蹇叔处虞而虞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虞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宫中二市,妇闾二百,被发而御妇人。得管仲,为五伯长,失管仲得竖刁而身死。以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为霸;以为君之力也,且不以竖刁为乱。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注】纯缘:给衣服镶边。材料二: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识臣之力也识:知道B.言中事,发中功中:合乎C.士骜禄爵者骜:同“傲”,看轻D.世多举桓公之内行举:推荐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剖之以为瓢B.师旷伏琴而笑之因人之力而敝之C.非蹇叔愚于虞而智于秦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B.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C.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D.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文中韩非子认为叔向、师旷虽观点不同,但都有讨好晋平公之意。B.闾,里巷的门,这里指住处。妇闾,即妇女居住的地方,是齐桓公设于宫中的娱乐场所。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韩非子借晋平公与叔向、师旷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在宣传自己关于治国的思想主张。B.材料一韩非子在论证观点时,引用了多个事例:虞国、曹国拥有智慧之臣却灭国,蹇叔先事虞后事秦。C.材料二作者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材料二作者认为,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令天下人归附。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2)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13.两则材料对齐桓公成功原因的结论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7.D8.A9.C10.A11.C12.(1)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也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2)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13.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缺一不可;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举:检举,指责。句意: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代词,它”。句意: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把它进奉给君主吃;/剖开它,把它做成瓢。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句意:师旷俯在琴上笑了。/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C.介词,在;/介词,比。句意:这并不是蹇叔在虞国时笨,在秦国就聪明了。/靛青(一种深蓝色的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其颜色比蓝草本身更鲜艳。D.介词,把;/介词,在。句意: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文王”作“造之”和“未遂”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武王”作“遂之”和“未成”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偏辞,讨好谄媚的话”错误。“偏辞”是一面之辞,片面之辞的意思。句意: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拿起;“服”,名词作动词,穿;“亦臣之力也”,判断句;“君何力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君有何力”。(2)“固”,本来;“骄”,傲视;“肖”,贤明,贤能;“然”,这样。【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依据“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的成功是君臣合力的结果,缺一不可;依据“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平公问叔向说:“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走上正道,不知道是靠臣子的力量,还是靠君主的力量?”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裁剪,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装饰衣边。衣服做好了,君主拿起来穿在身上。这是臣子的力量,君主出了什么力呢?”师旷俯在琴上笑了。晋平公说:“太师为何发笑呢?”师旷回答说:“我笑叔向对您问题的回答。凡是做臣子的,好比厨师将五味调和好了把它进奉给君主吃。君主如果不吃,谁敢强迫他呢?”有人说:叔向、师旷的回答,都是片面的说法。使天下走上了正道,多次会合诸侯,这样美好的大事业,不单单是君主的力量,也不单单是臣子的力量。从前宫之奇在虞国,僖负羁在曹国,这两个臣子很智慧,说的话都合乎事实,行动都合乎功利,而虞国、曹国都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虽有好的臣子却没有好的君主啊。况且蹇叔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到秦国后秦国却称霸诸侯,这并不是蹇叔在虞国时笨,在秦国就聪明了,而是决定于有没有好的君主。叔向说“是臣子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前齐桓公的宫中有两个市场,妇女的住地有二百处,他披散着头发玩弄女人。得到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失去管仲,得到竖刁而自身死亡。如果认为不是臣子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如果认为是君主的力量,就不能说因为用了竖刁而产生祸乱。所有五霸之所以能够成功并扬名天下,一定是君主和臣子都出了力。材料二:如果小臣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君主,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君主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2024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题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材料二: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而且以是来,盖将警省其昏懦,鞭驱其驽怯,真不屑之教诲也。奉教以还,三复吟诵,初跃如其喜,且惕然而惧,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有所不敢也。今足下以此为疑,盖深惜暗投其珠耳。姑诵闻之于师者以复足下。昔文公(朱熹)初登延平之门,务为脆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至,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唯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抑愚又有所闻:圣贤之学,知与行两事耳。讲问辨诘,朋友之职也。至于自得之妙,力行之功,他人不得与焉,非自勉无所得也。某虽愚钝,然不可谓无志于此。足下于斯两者,涵泳从容,精修力践,旦旦有得。幸明以告我,赐中流之一壶②,则感责善之德深矣。(节选自许谦《答吴正传书》)【注】①延平:字愿中,号延平,传二程之学于朱熹。②中流之一壶:典出《鹃冠子·学问》

“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比喻可贵难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收获B.先诚其意诚:使……真诚C.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但:只是,仅仅D.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目:条目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某之才之学不逮于足下远矣羡长江之无穷

B.盖将警省其昏懦吾其还也

C.故迟而不以书对者敢以烦执事

D.知与行两事耳秦伯说,与郑人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B.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C.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D.务为朧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篇目。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B.“三复吟诵”中的三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再三。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三”意思不同。

C.朱熹,谥号文,世称朱文公。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分为上谥、下谥、中谥。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也给谥,称私谥。

D.学者,材料中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词义相同,与现在所说的“学者”词义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B.“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C.延平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