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六周语言文字运用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28_第1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六周语言文字运用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28_第2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六周语言文字运用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28_第3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六周语言文字运用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28_第4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六周语言文字运用 名篇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小题基础天天练28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题基础天天练28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这个世界上谁最了解你?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答案是自己的手机。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手机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软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的手机……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抓取精准信息,帮助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不过,也有人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同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1.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几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50字左右)答:2.根据你对原文的理解,给“信息茧房”下个定义。答: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不管对一个时代,还是对一个地区而言,良好的文学生态都非常重要,它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文学生态指标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从文学的正态分布来讲,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包括权威性的文学刊物与出版机构,他们高居在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是以塔身、塔基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塔尖。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不管是从写作还是从阅读上来讲,文学内刊都在不断地培植我们的文学人口,而文学人口的多少,应该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与文学素养的重要标志。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改写,最能突出强调“文学内刊”作用大的一项是()A.文学人口的增加,离不开文学内刊的培植,不管从写作上讲,还是从阅读上讲。B.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高低,跟文学内刊的关系难道不大吗?C.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靠什么?靠文学内刊。D.文学内刊,是文学人口增殖的摇篮,是文学繁荣的基础,是文明素质提升的保障。5.根据材料内容填空,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每空不多于15个字。答:①→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②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西北边塞冰雪奇寒,原本极其保暖的衣被依然难御风寒的句子是“,”。(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担重任的句子是“,”。(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写飘逸得好像变成了神仙,脱离了现实社会,登上了仙境的句子是“,”。(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两句。(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两句。(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两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保卫边防。(3)《曹刿论战》的“,”两句,鲁庄公从自己对待所有案件会根据实情处理的角度来证明自己可以与齐国对战。三、文言文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节选自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译文:(2)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关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译文:(2)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译文:(3)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译文:小题基础天天练281.答案: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得偏食,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解析: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的要求,内容上要“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所以需要说明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危害。根据后文,可知危害是我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2.答案: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被自己的兴趣引导,过滤掉不同观点,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解析:根据文中有关这个概念的语句“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先来确定句子主干,即“信息茧房”是一种使自己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3.答案: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应将“精准”移至“抓取”之前,充当状语;②成分残缺,“帮助”后应补充“人们”;③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提高”。4.DA项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项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项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面,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项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故选D项。5.答案: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②形成名家名作解析:题目要求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已经给了中间环节“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则①应该是其途径,结合“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可知,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是“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的途径;而当“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口”后就为“良好的文学生态”打下了基础,则会形成②。结合“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可知,最后是“形成名家名作”。6.答案:(1)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答案:(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8.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虽不能察必以情9.答案:(1)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2)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可能就要倾覆了。解析:(1)关键词句:“患”“美”“志”,“何患焉”宾语前置句,“亦各其志”省略句。(2)关键词句:“防”“弭”“倾”,“邦其倾矣”判断句。【参考译文】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可能就要倾覆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10.答案:(1)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2)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上心意。(3)(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事败,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解析:(1)关键词“诣”(到)、“便宜”(有利的、有好处的)、“见”(被)。(2)关键词“每”“引”“简”,句式“访以边事”。(3)关键词“嗣”(继承爵位)、“以”(“因为”或“认为”)、“国”(封地)。【参考译文】耿秉字伯初,高大雄壮,腰带八围。博通书籍,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谋略。因为父亲的功勋而被任用为郎官,屡次上书谈论军事。他常常认为中原空虚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