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1)选择题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1)选择题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1)选择题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1)选择题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1)选择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制错误选项的八大设误点

【设误点一:诗句意思理解错误】命题者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1)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注意句式倒装、词语省略等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B.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C.“欲问行朝近消息”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眼中群盗尚纵横”写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答案】C【解析】C项,“写自己只身飘零在外,处境悲凉,想知道归期”错,应为“写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想知道归期”。【设误点二:意象意境分析错误】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诗歌中的意象,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1)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地表达其特点或氛围。(2)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地理解诗句。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岑参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答案】D【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D项,“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错,本句写景渲染的是一种威武和杀气。【设误点三:技巧手法分析错误】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1)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2)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虞美人秦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迴,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大家面前。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答案】B【解析】B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无动静相衬。【设误点四:思想情感分析错误】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1)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2)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训练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金陵怀古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注]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公元589年,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洛阳,洛阳多山。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B.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C.颔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D.“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态,“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答案】A【解析】A项,“隐含惋惜之情”不正确。【设误点五:典故含义分析错误】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正确理解典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1)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2)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答案】B【解析】选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设误点六:主旨意图分析错误】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著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注]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沈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啊”。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C.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一些语句成为成语。D.结尾化用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答案】D【解析】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设误点七:语言风格分析错误】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1)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2)风格特点: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玉楼春[宋]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答案】D【解析】选D项,“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设误点八:人物形象分析错误】在选项中对人物形象分析有误,一是形象特点分析有误,二是塑造人物的手法有误。判断此选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训练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赠黔南贾使君①黄庭坚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答案】A【解析】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二、辨析选择题的三大解题步骤

[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柳

堤金

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C.三、四句中“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解题指导][解题方略]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水村①陆

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②,诸君何至泣新亭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

①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②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③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集会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B.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C.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D.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答案】D【解析】D项,“景象闲静”错误,选项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分析错误,从诗中来看,尾联“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诗中说写的是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景象”应是“寂寥”的。随堂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灞上①秋居马

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家。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C.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D.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B.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D.结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呈蒋、薛二友[宋]赵师秀中夜清寒入缊袍①,一杯山茗当香醪②。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春来拟约潇闲伴,同上天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