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_第1页
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_第2页
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_第3页
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_第4页
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2X北京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的通知》(建标协字(2021)1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基础设施;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处理;6智慧供热平台;7系统调试;8系统验收;9运行维护。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环境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1总则 2术语 23基本规定 33.1一般规定 3 3 44基础设施 4.1一般规定 4.2物联设备 54.3网络通讯 64.4数据机房 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处理 85.1数据汇聚 85.2数据存储 85.3数据治理 85.4数据共享 96智慧供热平台 6.1监控调度 6.2智慧决策 6.3应急指挥 6.5资产管理 6.7考核评价 7系统调试 8系统验收 9运行维护 附录A系统架构图 附录B数据编码规范 附录C热力入口及热用户系统示意图 附录D智慧供热系统验收表 2 3 3 3 4 54.2IoTDevices 54.3NetworkCommunication 6 6 8 8 8 6.2SmartDecision-making 6.6EnergyConsumptionAnalysis 9OperationandMaintenance AppendixASystemArchitectureDiagr 11.0.1为促进城镇供热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规范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城镇智慧供热系统设计、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1.0.3城镇智慧供热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供热技术的融合为基础,具有自识别、析,实现供热全过程的信息互联、智能调控、科学决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的统称。33基本规定3.1.1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应根据供热规模、生产输配工艺、运行安全、用户需求等要求进3.1.2智慧供热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保障供热安全稳定;2应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及满意度;3应降低供热能耗,促进节能降碳;4应提高供热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3.1.3智慧供热系统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的感知、调控、通信设备应配置齐全,满足供热智2智慧供热平台应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具有响应及时、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特点。3.2体系架构3.2.1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总体架构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智慧平台层构成,系统架构图见附录A。3.2.2基础设施层应包括物联设备、网络通讯设备和数据机房设备等。3.2.4智慧供热平台层应包括监控调度、智慧决策、应急指挥、服务保障、资产管理、能耗分析和考核评价等服务功能。3.2.5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和调试与验收保障体系。级指南》GB/T22240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规定的等级要求。物联网通讯网段的网络安全体系不宜低于《物联网感知通信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YDB-172的有关规定。43.3系统分级3.3.1智慧供热系统应按服务对象及业务功能不同分为城市级和企业级两个级别。3.3.2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对辖区供热企业服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的能力,应包括城市供热基础信息与规划管理、供热安全保障、供热质量考评、供热服务监管、节能降碳评价等功能。监测调控系统、服务保障系统、供热管理系统等,实现供热运行、管理、服务高效化。54.1.1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基础设施应根据应用场景、使用环境、功能需求等因素选定,应包括物联设备、网络通讯、数据机房等内容。议,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上传与指令接收,监测覆盖范围和参数应满足智慧供热要求。4.1.3供热系统采集控制器宜支持多中心上传功能,应具备至少同时向两个以上数据中心发送数据的功能,可在本地或远程配置。4.1.4网络通信传输通道应安全可靠,确保智慧供热基础信息、运行数据、能耗数据、管理数据的传输安全。4.2物联设备4.2.1智慧供热系统应在“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设置物联设备进行智能感知采集4.2.2热源、中继泵站、隔压站、热力站及热网物联设备应按本规程附录B中的表B.2.1设置,应包括监测设备、调控设备、能源计量设备、安防设备、采集设备等。4.2.3热力入口物联设备应按本规程附录C中的图C.1设置,应包含物联网智能阀、数据通讯终端、温度传感器、室温采集器等设备。数据通讯终端、室温采集器等。4.2.5典型热用户室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典型热用户的选取应考虑顶层、底层、边角、中间等代表性位置分布;2室温采集装置安装位置选取应考虑不受家具遮挡和热源干扰;3同一栋建筑内相同户型热用户,室温采集装置安装位置应相近;4同一热力站下,应优先监测在远端楼栋内的典型热用户;5应以热力站(分区)或住宅小区为单位选取典型热用户,监测的典型热用户数量应不少于6户。4.2.6物联设备数据采集及故障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61应保证采集数据的实时性与可靠性;2采集中断时应能够及时报警、自动/手动修复,具备断点补传、续传功能。进行系统组网的架构规划。4.3.2网络通讯应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应根据场景需求和场地条件选取安全可靠、技术经济合理的数据传输通讯方式。4.3.3数据机房与本地监控之间应采用专用通信网络。4.3.4网络带宽应在满足方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保留20%余量。4.3.5热源、中继泵站、隔压站、热力站及热网数据采集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1运行数据采集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数据采集周期不宜超过1min,无线通讯方式数据采集周期不宜超过5min;2能耗数据采集周期不宜超过60min。4.3.6室温数据采集宜采用NB-IoT、4G等数据传输方式,采集周期不宜超过30min,上传周期不宜超过1h。4.3.7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宜支持IPV4/IPV6协议。4.4数据机房4.4.1智慧供热数据机房应采用自建数据机房形式,确无新建机房条件时,可通过租赁IDC机房服务、数据线路服务、云数据存储服务的方式替代自建机房。4.4.2自建数据机房标准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中的C级数据中心,机房技术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中附录A的相关要求。4.4.3租赁机房应选择中国境内的管理器,设计标准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4.4.4智慧供热安全等级体系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规定78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处理5.1.1智慧供热系统应对供热基础数据、供热运行数据、供热服务保障数据、设备资产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环境气象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等各种源数据进行采集、汇聚。5.1.2智慧供热系统数据采集、汇聚方式包括物联设备自动采集、系统集成、数据接口对接和数据信息录入等形式。5.1.3智慧供热系统数据汇聚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支持物联设备、数据库和文件系统等多源异构数据汇聚方式;2应具备系统运行数据、能源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以及视频、音频和图片数据等非3应具备提供标准化API接口或第三方非标准协议对数据接入的能力。5.1.4智慧供热数据汇聚应对不同类型数据,按照规则有序地同步到数据中心,通过合理的数据流向关系,形成供热数据关系图谱,支撑业务系统相互调用、相互关联。5.2数据存储5.2.1应根据智慧供热数据特点、量级、增长速度、交换方式、使用频次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智慧供热数据存储方式,对于量级较大的数据,宜采用分布式存储处理方式。5.2.3智慧供热数据存储容量应满足至少三年的数据存储需求,且性能可靠、支持水平扩展、支持多节点共享存储。5.2.4智慧供热数据存储应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5.2.5智慧供热数据存储应具备数据容灾机制,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5.3数据治理5.3.1智慧供热数据治理应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清洗、数据检索、数据分析,并满足数5.3.2智慧供热数据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91数据标准化管理应对数据进行规范和统一,通过数据标准制定、采集输入控制、规范化存储等方式,确保数据在整个数据生命周期中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维护性;2应依据更新频率、使用频率、数据价值和访问需求,制定不同类型供热数据临时/3应支持高效灵活的备份策略,采用分布式索引架构,对备份产生的索引实现自动归档和自动装载。5.3.3智慧供热数据清洗宜通过数据过滤、噪声清除、异常处理、统一规范、分析补正等技术手段,保障供热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稳定性。5.3.4智慧供热数据检索应对智慧供热数据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数据间关联索引机制,提高数据间关联查询速率。5.3.5智慧供热数据分析应按不同维度、不同粒度,采用统计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图表、报表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支撑智慧供热平台各项应用要求。5.3.6智慧供热数据安全应遵循法律法规、行业监管、内部管控等要求,具备对敏感数据及热用户等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应用合规。5.4.1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不同应用模块之间业务协同、不同层级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数据共享能力。5.4.2智慧供热系统各应用模块应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准则,实现可扩展和可重用,使各个应用之间数据流通和共享,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5.4.3应定义和采用统一的标准数据交换接口和格式,实现供热系统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共享,交换接口和格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大数据—政务数据开5.4.4智慧供热系统应保证高并发场景下,共享接口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建立接口负载均衡、流量限制机制,满足业务访问频次需要。5.4.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共享应建立数据加密体系、安全控制机制和敏感信息保护机制,遵循国家对于数据信息的保护政策,保证共享数据的安全性。6智慧供热平台6.1.1监控调度系统应能反映供热系统中各类设备及管网运行的数据状态,具备实时监测、远程控制、预警报警、调度指挥等功能。级控制能力,支持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气候补偿或分时段智能控制以及依据负荷预测或模型仿真结果的智慧控制,满足统一调度指挥要求。6.1.3热源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监测热源系统的工艺流程、设备运行状态、能耗参数;2热源控制应支持手动控制、定温控制、智能控制等模式,控制模式应与现场热源相适应;3热源系统控制应与热力站及热用户数据联动,调控系统运行的设备数量及运行参4热源主机设备、循环泵、补水泵、电动调节阀等应以接受本地监控系统控制命令为主,并满足监控中心智慧供热平台的统一调度。1宜实时监测热力管网温度、压力、流量、漏损、水质、周界安全等参数;2应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管网的变化和扩建需求;3应实现不同热源和热力站之间的统一调度和协调,最优化热能的供应和分配。6.1.5中继泵站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监测母管温度、压力,中继泵前/后压力、流量,变频器数据,电调阀数据;2应根据系统下发的供、回水压力或压差调节中继泵变频器的频率;3应本地/远程控制电动阀的开关状态及开度。6.1.6隔压站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监测管道温度、压力、流量,变频器数据;3应根据监控平台下发的定压值为目标,自动调控补水泵频率。6.1.7热力站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监测热力站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能耗参数;2应实现一次侧二级泵或电动调节阀、二次侧循环泵、补水泵等设备的手动控制、3热力站二级泵、循环泵、补水泵、电动调节阀等应以接受本地监控系统控制命令为主,并满足监控中心智慧供热平台的统一调度;4换热站控制与热用户数据应实现联动。1应监测管道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及典型热用户室温数据;2应具备智能调节、平衡调控、故障分析等功能;3物联网智能阀应根据室温采集情况实现精细调节,并且应具有故障自诊断和保护1应监测入户管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以及热用户室温数据;2应具备智能调节、故障分析、远程管理等功能;3应建立典型室温控制模型,通过用户有效室温反馈控制及物联网智能阀与室温联调联控,实现精准供热。6.1.10热源、中继泵站、隔压站、热力站监控系统应具备联锁保护机制,出现故障或特殊情况时对设备进行安全保护或报警。报警应按系统隐患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等级的报6.1.11监控调度系统应对“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进行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当系统设置多个热源组合供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定不同热源的供热优先级,制定热源切换策略;2应根据不同热源的供热能力和特点,合理分配热源的供热负荷。6.2智慧决策6.2.1智慧决策系统应具备负荷预测、在线仿真、决策优化功能。1应根据供热系统规模、工艺特点、控制时间和精度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负荷预测2宜实现以小时、日为单位的多时间尺度预测;3宜实现热源和热力站的多对象、多参数预测;4负荷预测模型的输入宜包含室外空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强度;5负荷预测模型宜根据系统实际运行工况具备自我修正和更新功能。6.2.3在线仿真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在线水力、热力仿真功能;2应包括仿真模型合理性判别、数值求解、仿真结果呈现、仿真模型参数辨识等功3应基于供热系统实际监测的流量、压力、温度数据对仿真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和校4应包括正常运行工况和故障运行工况的在线仿真。案,对热源及热力站进行远程优化控制。6.3应急指挥6.3.1应急指挥系统应具有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事后处理等功能。巡检事故手动上报。源调配、应急调度指挥等功能。6.3.4供热应急保障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方案、应急避难场所等6.3.5供热突发事故结束后,供热企业应组织对突发事故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与总结评估,形成报告,并上传至应急指挥系统。6.4服务保障6.4.1智慧供热平台应具备客户服务、维修保障、供热收费、供热项目管理等服务保障功6.4.2客户服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健全热用户服务档案,记录和管理热用户个人信息、供热需求和服务历史,确2应采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多渠道、一体化、数字化客户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客户服务标准、规范客户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服务效率;3应具备用户诉求接单、派单、督办、回访、评价等全流程闭合式管理功能,实现客户服务全过程追溯、管理和控制;4应构建客户服务考评体系,对响应时间、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满意度;5应集中存储和管理供热客户服务相关信息,建立供热客服知识库,为客服人员提供智能、精准的服务支持。1应建立维修管理制度,统一维修标准规范,明确维修人员职责权限,提高维修质2应利用移动互联、GIS定位等信息技术,根据工单内容优先级和维修人员技能、地理位置等因素,实现维修资源最优调配;3应建立维修考核评估制度,对维修工单数改进和优化维修管理流程,确保维修质量;4应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供热维修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提前预测潜在故障,并采取维护措施,避免故障发生。6.4.4供热收费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完善客户用热档案信息,支持线上线下多种缴费服务渠道,实现一网通办、高2应具备用户管理、面积管理、业务变更等基础管理功能,热费收缴、票据管理、费率设置等业务办理功能,数据分析、报表查询等统计分析功能,满足热用户缴费业务3应严格按照相关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制定收费管理规范要求,保障供热收费数4应通过对供热收费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预测应收和收费趋势,满足不同层级管理需求,辅助供热决策制定。6.4.5供热项目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2应具备从提交用热申请(立项)到移交验收(竣工验收)全过程报批审核、进度管理和质量把控功能,并应支持供热项目审批流程灵活配置和资料清单自定义设置修改;3应支持不同类型供热项目技术文件、施工图纸、验收资料等过程档案资料存储、6.5.1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供热系统设备管理和数据管理等供热资产管理功能。命周期过程记录与协同管理功能。6.5.3应支持地点、类型、型号、故障率等多维度设备分类检索与分析功能,形成设备管理知识库,实现设备问题快速诊断,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6.5.4应基于设备状态和运维历史数据,智能诊断设备潜在故障,对设备健康状态进行预判预警,降低故障发生率和运维成本。6.5.5应构建智慧供热系统数据资产目录,统一定义资源分级信息,支持供热数据资产分级分类管理、授权与访问等功能。6.5.6应通过安全、有序的数据服务措施保障数据资产应用到各业务中,并提供可视化的资产视图,开放共享数据,深度发挥数据价值。6.6能耗分析6.6.1能耗分析范围应包含供暖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生产、输送、运行过程耗的天然气、油、电力等能源以及保障供暖系统正常运行消耗的水资源。6.6.2能耗分析应根据热源、热力站、管网、建筑物、供暖系统不同耗能场所,选择适宜的统计分析周期,并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镇供热系统能耗计算方法》GB/T34617的相关规定进行能耗计算。6.6.3热源应统计分析供热量、燃料消耗量2应统计分析单位面积燃料消耗量、单位供热量燃料消耗量、燃料平均利用效率。6.6.4热力站应统计分析单位面积供热量、单位面积耗电量、单位面积耗水量。6.6.5管网应统计分析一级管网热损失率、二级管网热损失率和一级管网供水沿程温降、6.6.6建筑物应统计分析供热建筑面积和单位面积供热量。6.6.7供暖系统应统计分析耗电量、耗水量、综合能耗,具体应包括下列内容:2应统计分析单位面积耗水量;3应统计分析单位面积综合能耗、单位供热量综合能耗、单位供暖度日数单位面积综合能耗。6.6.8智慧供热平台应具备能耗分析、评价功能,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够按统计分析周期对本标准6.6.3~6.6.7规定的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2应能够以数字、图、表等方式展示能耗分析结果,并应支持导出与打印,可根据3能耗分析与评价宜建立能耗指标数据库,实现能耗数据的对标分析和结果评价,并宜根据能耗数据开展节能诊断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用能趋势分析与预判、异常用能判6.7考核评价6.7.1城市级与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不同层级考核对象的考核评价功能。1供热企业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应基于全省市各供热企业实时监测数据,对供热企业燃料消耗量(耗热量)、用户室温情况、用户投诉量等信息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与综合2供热企业服务质量过程监管。应基于全省市市政热线监控平台,形成城市级不热工单投诉与室温监测分析系统,对各供热企业供热服务实时监管,并自动显示实时数据、3供热企业节能与环保评价。应基于全省市各供热企业实时监测数据,对供热企业能源消耗情况、能源利用率、环保排放数值等进行在线分析与评价。1供热系统能效评价。应包括热源运行热效率、换热机组换热效能、水泵运行效供热系统补水率、室外供热管网输送效率、管网水力平衡度、室内温度达标率等指标;2供热系统能耗评价。应以热源或热力站为单元,按生产周期(日、周、月、年)对燃料消耗量(耗热量)、耗电量、耗水量进行平台自动统计和智能分析,并对用能单3供热系统服务质量评价。应包括供暖达标率、报修率、回复及时率、投诉率、回访满意度率、万平米工单数等指标,并具备工单总量趋势预警功能。7.0.1城镇供热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基础设施调试和应用软件调试。7.0.2基础设施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2物联设备地址,应逐点核对无误,逐条核对采集读数与现场直读数据是否一致;3采集控制器或数据通讯终端应针对监测点参数、通讯参数逐一测试通讯稳定性;4应逐项核对数据是否一致,包括同类型数据单位一致、数据采集时间一致、现有设备一致等,保证系统数据的一致性;5应具备数据安全加密传输、数据完整性校验措施,实现物联设备与智慧供热平台之间的安全通信,保证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及完整性;6数据机房硬件设备及配套设施,应运行稳定,符合安全要求。7.0.3应用软件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软件应按设计要求正确部署和安装,系统运行流畅稳定;2应用软件的初始化环境应进行检测,并应满足软件运行性能要求;3智慧供热平台的各项功能、性能应进行验证,并应符合设计要求。7.0.4系统调试完成后,应按现行国家验收标准确定试运行周期进行系统试运行,试运行周期不宜少于1个月,试运行期间系统运行稳定、可靠。8.0.1系统验收应包括基础性验收和功能性验收。8.0.2基础性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类型、规格及外观等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2设备安装位置、安装质量、安装要求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3工程档案资料应齐全,包括软硬件设备管理资料、系统试运行记录、智慧供热系统的竣工验收文件资料等。1设备应正常运行,满足其规定功能;2数据采集、上传应准确、及时,数据传输应稳定与安全,数据汇总、计算和分析3智慧供热平台的各项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完成软件系统测试,具有第三方软件测评报告。8.0.4验收结果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验收合格的系统应全部符合要求。验收不合格时应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否则不得通过验收。8.0.5系统验收应由建设单位和实施单位联合实施,验收应满足本规程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系统验收表可参考本规程附录D。9运行维护9.0.1应针对智慧供热系统制定详细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方案,包括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护管理制度、数据监测及分析管理制度等。9.0.2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维护应由专职人员负责,并进行岗位技能和安全培训,并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1应定期对智慧供热系统硬件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检测、维护,并形成完整的日2应定期对网络进行检查和维护,查看网络传输是否畅通、安全,是否存在病毒及3应定期对服务器、数据处理软件及智慧供热平台软件进行检查、维护和升级,并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调试与验收保障体系服务保障收费维保项目管理考核评价城市级企业级附录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调试与验收保障体系服务保障收费维保项目管理考核评价城市级企业级智慧平台层城市级企业级城市级监控调度智慧决策应急指挥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负荷预测在线仿真预防预警应急保障预警报警调度指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事后处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能耗分析统计分析碳资产管理数据处理层数据汇聚供热基础数据供热运行数据数据汇聚供热基础数据供热运行数据服务保障数据设备资产数据能源消耗数据数据共享高内聚低耦合统一共享接口接口负载均衡流量限制机制信息加密保护统一数据标准数据管理多存储方式数据清洗大存储容量数据检索数据容灾机制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层数据机房物联设备网络通讯数据机房物联设备计量设备安防设备采集设备光纤宽带VPN4G/5G网络NB-IoT信息安全……附录B数据编码规范B.1.1智慧供热系统数据点位编码应按照层级进行编码,如行政区划代码、供热企业编码、热源、锅炉、热力站、机组、小区、建筑、热力入口、楼层、热用户。B.1.3为热源、锅炉、换热站、热力小室、入户热表、末端温度分别制定不同的编码规则,首位字母区分不同子系统,各层级编码规则如下表所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452526热源数据R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锅炉数据G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锅炉换热分区数据H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热力站小区热力小室W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热力站小区建筑楼门(热力入口)入户热表S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热力站小区建筑楼门(热力入口)楼层住户末端温度Y行政区划供热企业热源热力站小区建筑楼门(热力入口)楼层住户B.2.1热源、中继泵站、隔压站、热力站及热网物联设备应按下表设置:表B.2.1物联设备安装推荐标准表设备类型热源中继泵隔压站热力站热网热力入口户端说明监测设备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液位传感器√√√√///漏损监测设备□□□/√//调控设备电调阀OOO√√□□电磁阀OOOOO//变频器OOO√///物联网智能阀////□√√能源计量设备热量表√√√√□□√√//////智能电表√√√√///远传水表√√√√///安防设备入侵报警OOO□///视频监控√√OO///出入口控制OOO□///采集设备采集控制器√√√√√√√数据通讯终端√√√√√√√B.3.1智慧供热数据存储应根据命名规范对供热数据进行分库存储,城市级和企业级数B.3.2智慧供热数据存储时,根据表A确定数据编码,根据设备点位类型及安装位置确B.3.3采集的智慧供热数据先作为临时数据保存至缓存数据库中,便于监控系统快速查询展示,并定期(每十分钟、每小时)进行持久化存储,将临时数据转化为持久化数据。序号名称备注1点位名称数据点位编码+数据点位名称2点位值3采集时间序号名称备注1点位名称数据点位编码+数据点位名称2数据持久化时间3点位值持久化瞬时点位值快照4数据点位名称根据设备点位类型及安装位置确定5所属子系统编码关联所属热源、换热站、热力入口、末端温度等子系统6所属子系统类别区分热源、换热站、热力入口、末端温度等子系统类别附录C热力入口及热用户系统示意图采暖回水管采暖供水管1.物联网智能阀(标配内置温度传感器);2.室温采集器(典型用户或100%覆盖安装);3.压力传感器(选配);4.数据通讯终端;5.温度传感器图C.1热力入口系统示意图说明:物联网智能阀标配内置温度传感器,智能阀安装在回水回路,配置的另外一个温度传感器安1—物联网智能阀2—热量表3—数据通讯终端4—室温采集器附录D智慧供热系统验收表系统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实施单位序号分类验收内容验收记录备注一基础性验收设备安装位置合理,工程实施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工程实施资料完整、齐全。工程技术资料:工程概况、施工日志、施工过程资料、竣工验收文件资料等资料齐全。工程物资资料:主要设备的合格证书、质量证明文件、安装说明等资料齐全。工程管理资料:设备材料进场记录、设备安装记录、系统试运行记录、工程检查记录等资料齐全。二功能性验收服务器、网络等相关硬件设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软件系统功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测试稳定合格、资料齐全。软件平台各项功能满足智慧供热系统管理及设计要求软件经实验测试性能稳定,测试合格报告齐全。软件设计说明书、安装及使用说明书资料完整齐全。系统试运行正常,数据传输准确稳定,时间不少于1个月,试运行记录齐全。验收结论建设单位:(签字、盖章)年月日实施单位:(签字、盖章)年月日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可”。引用标准名录10.《物联网感知通信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YDB-172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条文说明制订说明《城镇智慧供热系统技术规程》T/CECSXXX-202X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2X年X月X日以第X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研究,总结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总结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智慧平台、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及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 2术语 3基本规定 3.2体系架构 4基础设施 4.1一般规定 4.3网络通讯 4.4数据机房 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处理 5.1数据汇聚 5.2数据存储 5.4数据共享 416智慧供热平台 6.1监控调度 6.2智慧决策 6.5资产管理 6.7考核评价 7系统调试 8系统验收 9运行维护 统供热行业迎来深化改革升级,集中供热向智慧化、精细化、舒适性等更高层次和高质目前我国城镇智慧供热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良莠不齐,缺乏对智慧供热内涵及外延完整准确的认知,尤其是缺乏概念定义、系统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认知。在智慧供热领域,由于未有成型的技术导则对当前的集中供热市场进行指导,造成智慧供热改造混乱,部分城镇智慧供热系统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产物,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本技术规程的制定,将规范城镇智慧供热系统的建设,促进智慧供热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节约能源、服务民生的目的。2术语2.0.1智慧供热区别于传统供热,是供热向高效率展,是从满足用户的整体需求向注重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的转变。智慧供热是以人为基础、以供热系统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供热技术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一代供热技术。智慧供热的自识别、自分析、自适应功能的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或者减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连续进行系统状态、负荷需求、设备故障等情况的监测、分析、评估,借助多种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对供热系统的运行开展多目标决策优化,及时做出调整方案。为了应对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联网规模扩大,碳排放约束政策日益严格,供热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按需精准供热及大规模个性化服务需求等带来的挑战,智慧供热有效解决传统供热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热力工况不平衡、多层级调控不到位及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将全面提升供热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舒适性,降低供热能耗,减少污染物与碳排放,推动供热行业升级发展。智慧供热系统分为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安装于热源、热力站、供热一次管网、供热二次管网、建筑末端热用户等基础设施上的各类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等硬件设施是智慧供热系统的基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软件系统是智慧供热应急指挥、服务保障、资产管理、能耗分析和考核评价系统等。全业务和全流程信息和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供热物理系统的高精度映射模型,对供热系统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更全面的模拟仿真、更合理的智能决策优化。利用“数字孪以实现基于模型的供热系统自主态势感知、自主故障诊断、自主优化运行等一系列高级智能决策应用,支撑实现智慧供热的技术目标。2.0.5城镇智慧供热系统物联设备具备对热源、管网、热力站和热用户的供热状态智能感知与调控能力,实现对供热系统能源转换或输配装置、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及用户采暖需求等要素识别、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和精准调控。2.0.6物联网智能阀通过调节回水流量实现单元或热用户回水温度精准控制,具备供回水温度和压力数据采集上传,按照智慧供热平台下发的指令进行精准调控,实现单元间或户间温度平衡。3基本规定的扩展需求;生产输配工艺即根据供热设备的类型和工艺,设计合理的输配系统,包括供热管网、泵站、换热设备等,确保热能的高效传输和分配。运行安全即考虑供热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选择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设备,并设计相应的安全控制系统,如自动监测、预警报警等,以确保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用户需求即根据用户的热能需求和舒适要求,设计合理的供热方式和温度控制系统,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舒适环境。3.1.3智慧供热平台满足安全性要求,可以措施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同时,还需具备可靠性,能够通过备份和冗余机制来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开放性是智慧供热平台的重要特点,它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扩展性是指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功能扩展和系统升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可维护性是指系统管理员能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包括对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监控、故障排除和修复等工作。3.2.2基础设施是供热系统信息化、数据化的基节、管网环节、楼栋单元热力入口环节、热用户环节的智慧化监控。通过系统安装的传感器、控制器、计量表具、采集装置等,实现对系统运行参数、设备运行状态、供热网络等的要素识别、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测,为智慧供热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来源及控制标准指数据整合、接口规范、编码规范等;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元、数据元代码集和信息实体等;管理标准指建立实用、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3.2.5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宜包括软件安全、硬件安全验收保障体系宜包括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消防安全等。3.2.6(1)信息安全宜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2)物理安全应从供热网络的物理连接层面进行物理的隔离和保护,包括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等部分。物理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供热系统环境、设施设备、综合布线等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以及人为操作失误及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3)网络安全应按照信息等级保护原则,进行逻辑安全区域的划分与防护,包括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测、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护以及网络(4)主机安全应满足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服务器等部署在安全的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下。主机安全主要包括数据机房运行环境安全:门禁、消防、防静电、环境监控、防腐蚀等;网络环境安全包括入侵防范、恶意病毒防范、资源控制、漏洞扫描、服务器安全加固等方面进行安全设计和控制,为信息系统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5)应用安全应对智慧供热的各应用系统进行技术防护,免受攻击。应用安全主要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和抗抵赖、软件容错、资源控制。(6)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应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按照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具有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和建立安全分级身份认证等3.3.1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为省、市、区/县政府供热监管部门提供服务,具有监督供热质量和能耗、统一联动服务管理、保障应急情况的功能,同时听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协同调度。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为热用户和供热企业提供服务,基于“热源-管网-热力站-热用户”各级基础设施,借助客户服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并为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3.3.2各城市可根据功能需求和具体情况,调整子系统及分层结构。4基础设施4.1.1供热系统根据使用场景、环境条件、上位需求等不同,其支持的精度、IP防护等级、通讯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别,其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也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而定。时应符合《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的规定。数据监测采集范围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1室外温度、风速、太阳辐照度;2供水温度、压力、流量;3回水温度、压力、流量;4除污器前/后压力;5供热量/燃气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6耗电量;7补水量;8循环泵和补水泵变频器状态及数据参数;9系统定压压力。4.2物联设备4.2.1供热系统物联设备分为有源设备和无源设备,支持LoRa、NB-IoT等无线通信和以太网、RS-232、RS-485等有线通信方式,可根据使用场景、功能需求、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物联设备满足智慧供热系统采集、监测、调控、计量等需求。4.2.3~4.2.4热力入口物联设备应符合《热力入口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条件》T/CDHA12的规定,外壳防护等级符合GB/T4208的规定;热量表应符合《热量表》GB/T32224的例如,供热规模较小,选用单栋住宅边单元和中间单元的底层、中间层和顶层,作为监测的典型热用户,共6户;供热规模较大,宜在系统的近端、中端和远端各选用6户作为监测的典型热用户。4.2.6物联设备数据采集在与上位供热平台失联时,能够继续执行失联前数据采集动作,在排障后能重新上线,自动连接到供热平台继续传输数据,且将故障期间的数据进行补(1)监测、调控、计量、安防等智能设备与采集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通常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保障数据交互实时性和稳定性。(2)采集控制设备与上位供热平台之间的通信,根据不同场景及需求选用有线、无线传输方式。有线通信方式一般包括以太网、VPN加密网络和专用通信网络等,无线4.3.3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和建筑末端的本地监控与监控中心的通信传输应充分考虑传输安全性、稳定性。数据机房与热源、热力站等站房本地监控之间的通信应采用专用通信网络为主、无线传输网络为辅的方式;数据机房与供热管网、建筑末端热用户本地监控之间的通信应采用无线传输为主、有线网络传输为辅的方式。4.3.6数据采集周期应考虑数据安全、传输质量、传输效率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网络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通信。IPv4协议在传统供热设备通信连接、监测与控制方面应用相对较多,大多数智能设备均支持IPv4协议;IPv6协议在物联网集成、地址空间拓展及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场景应用较多。为确保系统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智慧供热系统一般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建议综合考虑网络规模、安全性要求、设备和应用程序支持性、成本要求,选取合理的协议方式。4.4数据机房握系统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并且可以长期使用,但是自建机房的建设、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租赁机房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来建设,可快速启动系统,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适应系统的扩展和升级,但是安全性和稳定性可能无法完全掌握,需要与机房提供商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5智慧供热系统数据处理5.1.1供热基础数据包括供热系统、热源、换热站、小区、热网、热用户等基本信息;供热运行数据包括热源出口、换热站、热力出口处的累计热量、累计流量、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力等数据,热用户室内温度等运行数据;服务保障数据包括供热缴费、设备维修、供热故障、应急保障等信息;设备资产数据包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到报废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过程记录等;能源消耗数据包括天然气、耗煤量、用热量、耗电量、耗水量等供热数据;环境气象数据包括天气状况、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其它辅助数据指从能源市场、建筑管理部门获取的供热相关数据信息。5.1.2物联设备采集是指对供热系统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进行集成,将运行数据、能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汇聚到供热系统中。智慧供热系统会与能源管理系统、气象预测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可通过定义数据接口,实现智慧供热数据汇聚。数据信息录入是将工单处理过程等数据信息手动输入到系统中的过程,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扫描识别、数据导5.2数据存储5.2.1应支持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缓存数据库、文件存储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存储方式,对于结构化数据,如供热设备运行、供热收费数据等,定义数据编码,根据其数据量级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并通过缓存数据库保存缓存数据。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监控文件、设备图片等,宜采用文件存储数据库进行保存。对于量级大的数据,根据其采集检索特点,更新频繁、检索方式简单的数据,宜采用缓存数据库存储;使用频次高、检索方式复杂的数据,宜根据检索方式,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计,并持久化二次处理结果。和混淆;数据类型规范:规定不同数据类型的定义和使用,确保数据类型在各个系统之间的一致性;数据长度和精度规范:规定字段长度和数值精度,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存储和处理;数据编码和字符集规范:确定数据的编码方式和字符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释;数据唯一性规范:定义主键和唯一约束,确保数据的唯一性;数据关系和关联规范:规定表之间的关系和外键约束,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5.2.4宜设立专门人员或团队对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并纠正数据质量问题,并及时对数据进行修复和恢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5.2.5根据供热系统季节性特点,在采暖季需要加强数据容灾等级,对数据备份频率标准5.3数据治理5.3.21数据标准制定:制定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格式、命名规范、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方面的规定;数据采集和输入控制:在数据采集输入环节,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数据按照标准格式输入。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的规范设置、数据验证和校验机制的应用,以及对数据录入人员的培训和监督;规范化存储:在数据存储阶段,按照事先设定的数据标准进行数据存储和组织结构设计。按照统一格式存储数据,并建立适当的索引和关系,以方便数据的检索和管理。2临时数据归档策略:对于临时数据,可以定期进行备份,以防止意外数据丢失。可使用外部存储介质或云服务进行备份;对占用存储空间较大的临时数据,可使用数据压缩技术,减小存储占用的同时保持数据可访问性;对较旧且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可根据使用频率和访问需求,存档到离线存储介质。持久数据归档策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对数据进行分类,将不同等级的数据进行不同的归档策略管理;为持久数据定义生命周期,根据数据的业务价值和使用频率,制定数据保留期限和删除策略;根据持久数据的访问需求和性能要求,存储在不同的存储介质上;定期进行持久数据备份,命名规则、元数据记录、检索方法等,以便于后续数据管理和检索。对于调用频次较快的运行类数据,可通过缓存数据库进行保存,并定时保存快照存入关系型数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中,对低频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归档。3分布式索引架构:采用分布式索引技术,将索引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并通过分布式搜索引擎或索引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架构可以提高数据的检索速度和扩展性,实现更高效的备份和恢复操作;备份策略:使用分布式索引架构的备份策略,可以采取增量备份或分布式备份的方式,将备份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降低备份操作对单一节点的压力,并提高备份的效率和可靠性。规范定义,使数据分类、类型、格式及编码规范等符合预设规则;对于缺失率较高,重要性低的数据,可直接删除处理;对与其他数据明显不一致或超出合理范围的值,选择删除或通过数据项之间逻辑关系进行修正;统一数据格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宜建立数字化分析模型,将大量的供热基本原理、行业知识、模型工具等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识别错误数据,实现数据校准,对关键数据中的存疑数据进行告警,并提供查证确认功能。5.3.4根据不同供热系统中数据特点对检索数据进行分组,如监控系统中换热站数据根据所属运维区域进行分组检索,客服、收费数据根据热用户所在小区进行分组检索。应具备即时检索、算数检索、集合检索、海量数据的高效检索、数据二次处理分析等能力。5.4数据共享5.4.1不同应用模块之间业务协同是指各个应用系统及不同用户角色能够读取其它应用系统、业务中或者其他权限用户操作产生的数据,能够对这些共享数据进行各种操作运分支机构之间不同级别系统需要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以实现统一的管理和决策支紧密相关,完成一个明确的功能或任务,低耦合意味着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少,模块之间的影响和依赖关系降到最低。模块设计的高内聚低耦合旨在提高智慧供热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5.4.3本条用于不同层级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省级、区级、企业级之间及企业内部总部、分支机构之间不同级别系统需定义和采用统一标准实现数据共享。为了实现智慧供热系统数据的有效共享和互操作性,需实现结构化数据共享应用,并采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文本、语音、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量化、标准化,实现非结构化数据5.4.4智慧供热系统需要确保共享接口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可通过使用高可用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实施冗余和故障恢复机制、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监控等手段来实现。在高并发场景下,共享接口可能会面临大量的请求,可以根据服务器的负载情况、网络延迟等因素来决定请求的分发策略,以确保每个服务器都能够承担适量的负载。为了保护共享接口免受恶意攻击或异常请求的影响,可以实施流量限制机制,以确保只有合法的请求能够访问共享接口。此外,系统还可以实施异常请求检测和防护机制,识别和阻止具有异常行为的请求。5.4.5智慧供热系统在共享和开放数据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访问权限管理。6智慧供热平台急手动开启装置应能保证在断电、联动和自动功能失效的情况下,仍能手动开启阀门。和设备,对供热系统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进行监测和调节。气候补偿功能的影响因素宜为室外温度、风速、光照等,分时段调节宜应用于公共建筑供热系统。智能控制即通过负荷预测及在线仿真,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自主地控制执行器实现控制目等设备。6.1.7一次网系统应通过二级泵或电动调节阀实现供热量自动调节,二次网系统应通过循环水泵实现二次回水温度或压差自动调节,通过补水泵实现回水压力自动调节等功能;智能控制算法建议结合边缘计算能力,与上位系统在线/离线均能实现自动识别对象,自动适应和补偿对象的特性,自动设定控制参数,实现全程优化控制。6.1.10报警提示方式一般包括声音报警、灯光报警、短信或电话报警、APP、系统弹窗6.2智慧决策热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结合,实现供热系统的预测、仿真、优化。其中,负荷预测是指:为了有效补偿供热系统的输配延迟导致的调节滞后,利用室外气象预报信息,对未来固定时段内的热源及热力站负荷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利用这一信息可以指导热源和热力站进行有效的预估补偿调节,进而消除输配延迟造成的滞后性。在线仿真包括模型辨识和仿真计算,模型辨识阶段利用供热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对在线仿真计算模型中的阻力特性系数、热损系数、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等进行参数辨识和校准,使仿真模型能够更精准地反映供热系统的实时状态;仿真计算阶段对供热系统的水力、热力工况进行实时在线决策优化是指:利用负荷预测的结果,并借助仿真模型对热源的供水温度、流量和热力站二次供水温度进行优化,获得热网的优化运行调节方案。6.2.21供热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基于机理模型的白箱方法、纯数据驱动的黑箱方法和考虑机理+数据驱动的灰箱方法。白箱和灰箱方法中的机理模型一般将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过程考虑为阻容耦合过程,进而将建筑热惰性纳入负荷预测的机制中。黑箱模型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方法、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等。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线性/非线性回归、决策树和支持向量回归为主。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记忆网络(LSTM)。其中,白箱模型无需任何历史数据,上线即可使用,是新建系统的首选,但精度受限。灰箱模型在没有历史数据时,可直接利用机理模型的参数作为白箱模型使用,随着运行数据的积累,不断更新参数提高精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白箱和灰箱模型均需建立建筑的热过程模型,针对不同的项目均需进行针对性的建模。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也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调整模型的结构及参数,预测精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且手工调参工作较繁重。智慧供热平台宜建立负荷预测算法库,具体结合系统实际情况选择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2供热系统考虑到不同调控模式和精度的需求,应实现小时热负荷和日热负荷的多时间尺度预测。3供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应同时从热源、热力站、管网和二次网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实现热源和热力站的负荷预测,为供热系统集中协调和控制提供依据,以实现供热系统的高效运行。4输入数据选取过多会造成负荷模型结构复杂、预测时间长等,选取过少会影响预测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影响因素作为模型输入数据是提高预测速度和精度的关键。5由于建筑热负荷与室外气温的变化规律受入住率、管网调控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可能每个供热季都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在同一供热季内有小幅波动。因而,负荷预测模型宜利用实时监测的运行数据进行滚动训练和实时更新,以确保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供热6.2.31在线仿真功能是智慧供热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慧”的核心,它通过构建供热系统热源、热网、换热站及中继泵站等处的全部热力设备及设施(包括:管道、阀门、换热器、水泵、锅炉等)的水力特性及热力特性数学模型,并联立求解,实现对热源调度、故障诊断及应急措施提供支持。2仿真模型合理性判别是为了判断热网模型拓扑连接关系及计算条件等的合理性,当用户录入的模型信息不正确,可以辅助用户完成诸如:管道重叠、没有热源、管路断开等明显不正确的建模问题的快速排查。数值求解对热网模型的各部分流量、温度、压力参数进行迭代求解,直至达到预设的收敛目标。仿真结果呈现以图形化方式对计算得到的供热系统各部分温度、流量、压力的逐时变化过程或分布情况进行曲线绘制,以更加直观地为用户提供支持。3仿真模型的精确性对在线仿真实现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热源优化调度、故障诊断及故障工况应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仿真模型应可以充分利用供热系统监测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实时数据对管路阻抗及管道热损失系数等仿真模型中的4正常运行工况是指热网在不发生任何水锤、爆管、泄漏等事故时的运行工况。故障工况是指热网在发生水锤、爆管、泄漏等的瞬态工况及发生这些事故以后的稳态运行的核心目标之一。运行及调度优化应将供热系统的总输配能耗、碳排放、能源价格与供应状况、用户需求等作为基础指标建立综合目标函数,并利用数学优化算法在线求解最优的不同能源供热比例、相应热源供水温度、流量(或循环泵频率)、热力站二次供水温度等的时间序列,并将上述优化计算结果反馈给用户,以提供决策支持,用户可以参考优化计算结果实施供热系统的调节,或直接将优化计算结果通过远程通信下发给热源及热力站的本地控制系统,进而完成优化调节。6.3应急指挥预警报警应结合运行管理需求选择相适宜的形式告警提示。系统应提供运行告警的实时显示以及各片区告警状态及未确认告警数量的统计,生产调度人员对告警信息进行实时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事故等级分类,分类标准应参照各市区发布的《集中供热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应急指挥系统应实现事故类型和等级的判断和报警通知功能。应急指挥系统应包括市级、区级、企业级三级应急预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