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第一章绪论——中国自然环境总特点一、中国地理研究对象及学习意义二、“中国”名称由来三、位置与疆域四、中国世界地位五、中国自然环境总特点六、中国地理环境总特点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大国。中国在世界上含有举足轻重地位。1/62

一、中国地理研究对象及学习意义1、研究对象研究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形成演变规律及人地关系情况。详细内容包含:1)中国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空间结构及形成演变,如中国地貌特征、气候情况;各种自然资源分布情况;中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情况;中国人口、宗教及文化特点及上述各种现象空间差异等。2)中国自然、人文景观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区域划分研究。3)不一样区域景观特色,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经过一些详细问题来分析、认识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中成绩、经验与教训。

2/622、学习意义

1)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主要主干专业课程。2)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特点,为参加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实践提供知识依据。3)经过对中国地理知识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4)学习区域地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3/623、参考书目[1]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年3月第一版[2]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3]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刚要,商务印书馆,1982[4]中科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5]冯绳武,中国自然地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6]孙金铸主编,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7]冯嘉苹,程连生主编,中国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8]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4/62参考地图册1、新版中国地图册2、王静爱,左伟,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3、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6第一版,1998.6第二版,.6第三版5/62二、“中国”名称由来

“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概念。“中国”一词由来,能够追溯到商朝。因为商朝国都位于它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在《诗经•大雅•民劳》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安抚)四方”词句。在周代文件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一样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王国;三指中原地域;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居住地方和建立国家。6/62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弟兄民族建立中原王朝也有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和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认可对方为中国。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中国”并不等于今天“中国”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国号是“汉”,唐朝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王朝国号有宋,辽,夏,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署条约上签署国名是“大清”。他们国号都不叫“中国”。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621)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陆地最集中1/4半球,受陆地影响最强烈地域

东方大国与南半球相比巨大差异(流体右偏、四季改变相反)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域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1、地理位置世界地图三、位置与疆界8/6298%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辽阔,光热条件好。漠河附近黑龙江江心53o31'N南沙曾母暗沙3o51'N乌恰县西帕米尔高原东缘73o22'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135o03'E5500km5200km位置意义: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纬度地带分异基础中纬度,四季更替经典,季变显著(影响人行为习惯及万物改变)

2)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中国行政区划四至点意义:东西5时区(5~9),时差>4h南北太阳高度差异大热量带分布显著漠河一年内最短白昼为7小时左右,最长达17小时,差值约10小时海南岛南部一年内最短白昼为11时2分,最长为13时14分,差值约2小时9/62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海陆兼备环境与资源、交通与文化世界最经典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地表经度地带性基础大农业与景观地带分异基础3)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10/622、疆界1)疆域与邻国—14个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辽、吉、黑、蒙、甘、新、藏、滇、桂。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8

000km,面积在500m2以上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

000km最东岛:钓鱼诸岛东边赤尾屿我国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

230km

与我国接壤邻国有14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其中,中蒙边界最长(4670km),中俄边界第二(4330km),中阿边界最短,只有90km。边界复杂,邻国多,首先存在着边界纠纷和武装冲突危险,另首先又存在着边界贸易、互通有没有、共同发展有利条件。11/62锡金锡金历史上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一个山地小国,它北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就耸立于两国边境;南临孟加拉平原,东西两侧分别是不丹和尼泊尔。处于这么一个十字路口锡金一直被视为是从恒河平原通往西藏乃至中国内地最好通道,中锡边境东段西藏一侧亚东在历史上一直是印藏贸易主要口岸,也是历代达赖喇嘛在碰到重大政治危机时首要避难所,方便向喜马拉雅山两侧逃亡。1975年之前,锡金是一个半独立王国。1975年,锡金议会投票决定跟印度合并,成为印度一个邦。我国政府过去一直不认可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直到年态度才有所松动。年,中国出版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12/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另外,同周围国家还有定时航空线联络。中国陆上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主要陆路通道示意图13/62陆地国土面积:960×104

km2,土地大国,一个多山国家海域国土面积:300×104

km2(四大海域一个海区)

国土面积:960×104

+300×104

=1

260×104(km2)

2)国土面积

我国是一个主要海洋大国,按联合国经过《联合国海洋条约》要求,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海域,包含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共约300×104km2。这是我国疆域主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海洋条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

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将世界35.8%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增强海洋国土意识14/62国名陆地面积/km2面积比较(中国为1)占世界面积百分比/%俄罗斯170754001.7811.4加拿大99761391.046.7

中国96000001.006.5(6.42)美国*9372614(962.9)0.98(1.003)6.3(6.44)巴西85119650.895.7澳大利亚76823000.805.2印度29747000.312.2哈萨克斯坦27217300.281.8沙特阿拉伯21496900.251.4印度尼西亚19045700.201.3法国5516000.060.37日本3777500.040.25英国2441000.030.16中国陆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中国统计年鉴——》收录世界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公布数据15/623.政区当前,我国基本行政区划分3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但在少数民族聚居自治区(或省)下设自治州、盟(盟以下有旗),故为4级。因为各省所辖县比较多,为加强管理,在县与省之间设置地域行署,作为省代表机构管理相关县级市、县、自治县,实际上也成为4级。1999年全国共有4个中央直辖市、23个省(包含台湾省)、5个自治区、2个尤其行政区。依据1998年底统计,全国(暂不包含港澳台)地级单位有331个,其中227个地级市。县级单位有2126个,其中437个县级市。首都北京。陕西当前有地市10个,城市13个(10个地级市+韩城、华阴、兴平3市),县89个,区(县级)18个,即107个县级单位88年海南建省;97年重庆市升为直辖市;97年7月1日香港成立尤其行政区;99年12月20日澳门成立尤其行政区。

16/624.疆域改变-5个阶段(1)前夏至周--疆界含糊中国疆域历史演化能够追溯到夏朝(约公元前2l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以前。夏前现在中国疆域内,自新石器时代就存在各远古民族间交往,但疆域可能含糊。依据历史学考证:那时“诸夏”(以黄、炎二帝为祖先姬姓和姜姓两大部落)主要活动在关中平原、汾河流域、伊洛河平原、卫河平原(漳卫河,海河支流)等黄河中游地域;“九夷”(以太昊(hao)、少吴两大部落为首部落群)主要活动在海岱(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之间洙(水)、泗(水)、淮等沿河地带;“三苗”主要活动在汉水流域;“越(粤)族”主要活动在苏、浙、闽、粤、桂等东南沿海,等等。夏朝,可说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人起源自西北方,迁居中原后主要活动在现在陕、晋、豫交界地域(活动范围超出此地域),其中心在现在嵩、洛地域,疆域可能包含黄河中下游地域。华夏族(夏族),是当初人数最多、居住最广、文化最高和进入阶级社会最早民族,在当初中国民族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夏朝时已存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观念和称谓。17/62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朝时,统治地域比夏朝扩大,北至阴(山)燕(山),南至长江流域,东达海,西至陇山。商朝迁都13次,但统治中心在亳(bo,二声)、殷,主要活动中心地域在现在豫中北部、陕东、鲁西、苏皖北部、晋冀南部。商代主要民族是夏族,其它民族被古文件记载为“方”或“邦”,如北部有土方、鬼方,西部有西戎、氏羌,东部有夷族集团,南部有荆、越(粤)等族。华夏族及四方蛮、夷、戎、狄五大民族是历史舞台主角,他们都分布在今日中国疆域内,大抵居住在南至长江流域,北至长城一线,中沿黄河上下广大地域内,以华夏族为主体相互交往、融汇。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立周,建都镐(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周朝以渭、泾、汾、洛为腹心地带,疆域包含今华北和江淮、江汉流域。18/62夏朝略图19/6220/62夏商略图21/62西周地图22/62(2)秦汉---第一次大统一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秦疆域,据《史记•始皇本纪》载:“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北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代疆域比秦大,东起库页岛、朝鲜半岛和东海,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过去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总称)以西,北到贝加尔湖,南抵南海及交趾(今越南北境)。秦汉时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领土既包含汉族聚居地,也包含弟兄民族区域。23/62秦代略图24/62西汉地图25/62东汉略图26/62(3)隋兴唐盛---国土面积加大隋朝于公元581年统一全国后,使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其疆域也有新变动。初始,隋北部和原属中国西域地域为突厥人所占,583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分后,一部分突厥人归顺隋朝。隋政权进而灭据甘南、青海等地吐谷浑部,在当地设置郡县,青海大部分归入中国版图。唐兴起后,重振国威。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击破了东西突厥及东北方向契丹、室韦等部,并设置郡县,从此漠北及东北等地域纳入了中国版图。西南方藏族所建吐蕃政权,即使是一个自行其政政权,但与唐一度关系亲密,交往频繁,以后虽占据了唐朝所属河陇及河西走廊以至西域等地,但也是建立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活动。唐代疆域,北界到达今哈萨克斯坦国境西伯利亚南部,西界至今新疆以西中亚地域,声威所及远至波斯湾,西南包含青藏,声威及乌荼(tu)国(印度奥里萨邦北部古国名),南界控安南(今越南),印度和南洋诸国多朝贡,东部至海,有朝鲜南境新罗、日本人贡。历史上中国威望,以唐朝极盛。27/62隋朝略图28/62唐代略图29/62(4)元朝---疆域最大元朝疆域超出盛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王朝。其范围包含:当代中国版图,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鄂毕河、额尔齐斯河以东西伯利亚,阿富汗东北部、巴尔喀什湖至阿姆河以东地域,喀什米尔东部,锡金和不丹全境,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越南西北部。元灭后建立明代,其疆域虽远不及元,但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当初它和从元朝分裂出去西域诸政权及漠北蒙古、瓦剌(la二声)等地方政权,都是当初中国疆域主要组成部分。至清代,1750年前准噶尔汗国,也是建立在中国疆域上一个自行其政政权。经过康雍乾三代经营,到乾隆时期已形成一个新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基础。其疆域包含:今天中国版图,加上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东包含库页岛)地域。另有琉球、朝鲜、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南洋群岛、中亚各国等藩国。30/62元代略图31/62(5)鸦片战争后---面积有所缩小,逐步定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地域有一部分地方先后为外国侵略者所侵占,形成如今中国疆域版图。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北方领土丧失。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km2;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km2;1864年中俄《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44万km2。1946年蒙古独立。作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标准基础上,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相继与缅甸、尼泊尔、蒙古、阿富汗、朝鲜、越南等国签署了边界条约,与巴基斯坦签署了边界协定,处理了与这些邻国边界问题。32/62清代略图33/6234/62中华人民共和国略图35/62四、中国在世界上地位1、世界人口大国2、世界自然资源大国3、经济快速增加发展中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10位近十年经济平均增加率居世界首位(9.5%)世界农业与工业大国(农业1/3)4、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发展中大国36/62五、中国自然地理总特点

1、辽阔疆域形成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空间基础中国陆地面积较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5%(1/15)。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东西横跨5200公里,南北纵跨5500公里。还有宽敞海域和众多岛屿。我国辽阔国土,是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空间基础,并为各个自然地理要素表现以及各类自然资源蕴藏提供了场所:(1)辽阔土地。(2)丰富多彩地理环境:多彩气候;暖温带和亚热带面积最广,占全国总面积30%以上;热带范围占全国总面积8%左右;湿润地域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总面积30%。(3)丰富自然资源:包含气候和辐射能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地热资源、波浪与潮汐资源、矿产资源等等,也相对比较丰富。37/622、中纬度和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使我国气候温和,季风强烈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地方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东岸和全球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也不远,所以:(1)冬夏高低气压中心活动和改变显著,季风影响最为强烈,范围亦最广,季风气候十分发达。(2)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显著改变,大部分地域夏六个月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广大亚热带地域不但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域那样表现为荒漠或干草原,而且因为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温暖湿润气候,成为世界上著名农业发达地域,最适合于种植水稻。(3)季风在一年中交替和南北进退,对我国自然景观形成和发展起着主要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差异以及东部地域自然地带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季风控制。相比之下,俄罗斯和加拿大领土虽较中国为大,但基本上位于高纬地域,气候严寒,因而,自然地理环境没有我国这么丰富多彩。38/623、起伏多山地形造就了以山地为主地理景观首先,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65%。复杂、多山地形,在我国自然环境分异中起到骨架作用,形成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景观,使我国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次,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降低,东部为较为辽阔平原丘陵,使太平洋、印度洋湿润气流对我国东部气候影响范围加大,夏季风面积广泛。东部平原也形成了我国主要农业、工业和经济发达区域。最终,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猛烈隆起青藏高原对我国当代季风气候以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巨大影响。主要从热力和动力两个方面影响我国各地气候。39/62青藏高原隆起历史依据最近科学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在第三纪中新世青藏高原开始隆起之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辽阔、准平原化低平大陆,盛行行星风系,而以东北信风为主。到了晚上新世,青藏高原已隆升到海拔1000米左右,当代蒙古一西伯利亚高气压中心仍未形成,只在拉萨附近(北纬30度)出现一个弱高压中心。第三纪末,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猛烈上升,到达了3000米左右高程,弱高压中心得到加强,并向北推移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盆地南部,中国当代季风系统可能开始出现。到了全新世初,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再度猛烈上升,到达了现有4000米以上高程,当代蒙古一西伯利亚高气压中心(北纬55度左右)以及我国季风气候系统全方面形成,我国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发生了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分化。资料40/6241/624、复杂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自然景观分异背景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不但包含纬向、经向与垂直这三度空间综合,还不可分割地包含时间原因在内。当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也是自然历史复杂过程产物,既不能忽略它所含有延续性及继承性,也要善于区分它所含有进展原因与残余原因。从板块学说来看,中国基本上属于欧亚板块,而南面与印度板块相接,东面则邻接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中国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就是欧亚板块之内中国陆台与其周围地槽褶皱带相互作用过程,也是印度、太平洋、菲律宾等板块分别向欧亚板块推进撞击过程。中国山脉大都经历屡次造山运动,含有多旋回性。板块之间接触带以及板块之内深断裂带则是地壳运动最活跃地带,也是地震、火山最多、地热最强地带。42/62中国大陆形成是屡次造山运动结果依据现有资料,大约在25亿年前,尤其是从吕梁运动(距今19—17亿年)和晋宁运动(距今约10亿年)以来,就已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地逐步形成了一个前震旦纪陆台,东部以地台为主,西部以地槽为主。在震旦纪以前,现有中国领域内,海洋面积远远超出陆地,整个古生代则是一个海域不停缩小,陆地不停扩大过程。经过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之后,这种趋势更为显著。到了古生代末,海水退到古昆仑山、古秦岭以南,古雪峰山以西地域(称为古地中海),当初除四川盆地、鄂西、粤北、湘赣地域分别从古地中海和古太平洋伸进一股海湾以外,其余广大东部及北部地域均已成为陆地。不过,中生代以前历次地壳运动,与当代地貌普通已极少有直接联络,只是经过岩石性质和褶皱程度等间接影响当代地貌发育。比如我国西南地域岩溶地貌,与古生代石灰岩沉积相关,当代秦岭、祁连山、天山等走向,则继承了加里东与海西运动褶皱带。资料43/62中生代早期中印造山运动,是我国大陆形成关键。从此以后,我国全境基本连成一整块大陆,古昆仑山、古秦岭等深入抬高,古地中海再一次向西南退缩。中生代后期(从上侏罗纪末到白垩纪)燕山运动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影响更为巨大,它使中国大地结构轮廓基本定形,对宏观地貌格局形成具决定性意义。这时,中国地台东部发生了猛烈褶皱和断裂,伴随大量岩浆活动;陆地也愈加扩大,除喜马拉雅山、台湾和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仍为海浸地域外,其余均已成陆。我国山文几个主要方向也均奠定基础;华中和华南地域许多红岩盆地也都已形成。44/62燕山运动之后到第三纪初,为一个相对宁静阶段,我国和全球地表均经受长久剥蚀与夷平,地势显得平坦和低矮。气候也较温暖,亚热带北界比现在向北推移达7º一10º之多,当初气候属于行星风系大气环流性质,今天季风系统还未建立。纬度地带性十分显著,东北、华北北部与内蒙古北部属暖温带;华北及内蒙古南部属亚热带干湿季交替过渡带;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域为辽阔信风盛行带,含有旱生化亚热带稀树草原和荒漠草原景观;华南则为热带干湿季交替过渡带。这时所发育广泛而深厚红色风化壳,作为残留原因,迄今从南向北,直至大兴安岭仍可见到。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对我国当代巨地貌形态和地理环境形成,含有尤其重大和直接意义。这个巨大地壳运动主要有两幕:第一幕发生于渐新世晚期到中新世中期;第二幕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是最猛烈、垂直升降幅度最大一幕,也是形成当前我国地势差异最主要原因。45/62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褶皱带和台湾褶皱带,除在这两个褶皱带中有岩浆侵入外,还在其它一些地方造成玄武岩喷溢,而造成断裂活动则几乎遍布全国。古地磁和地质资料证实,从古地中海发展成喜马拉雅山,为宽达100公里海底沉积隆起,升高达8000一9000米。按照板块学说,则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顶撞而形成,前者以很小角度斜插于后者之下,二者重迭,形成了西藏地域巨厚地壳(厚达70公里以上)及高耸地势。台湾岛山地以及东亚大陆沿海边缘弧又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以较大角度斜插于欧亚板块之下而造成。因为海洋板块厚度很小,在我国东部没有形成巨厚地壳和高峻地势。46/62喜马拉雅运动在燕山运动已造成基本骨架上,深入作用于中国陆地。但这种运动升降幅度是有差异,自东向西由弱而强,能够分为三个地带,与我国当前大陆上地势梯级分布相适应。在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亚欧大陆地理环境有了巨大改变;古地中海消失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巨大青藏高原崛起,成为世界屋脊,并因为高原阶段性上升对大气层所产生日益强大热力作用与动力作用,从而减弱了和改变了低层行星风带结构,加强了东亚季风环流。在夏季,大陆热低压破坏了副热带高压低层结构,造成了湿热海洋气流深入大陆,使我国东半部变得更为湿润;在冬季,强大大陆冷高压改变了西风环流低层结构,干冷极地气流长驱南下,使我国东部地域尤其是东南地域变得较为严寒干燥;西北地域,则因为青藏高原屏障作用,阻挡了夏季海洋气流,造成了更为干燥自然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本身,虽处于较低纬度,但因地体高耸从而由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变为高寒自然地理环境。47/62这么,在中国除了相当于一月平均最低气温0℃等值线以南地域(大致为自长江口西延,穿过皖南山地、鄱阳湖口、洞庭湖南岸、四川盆地北缘到云南西北部),在较大程度上继承了第四纪以前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塑造地貌地表营力中化学淋滤作用得以继续进行,红色风化壳、红层地貌与岩溶地貌得以很好保留并继续发展外,其余广大地域,地表营力和地貌形态都有了新改变,西部高原山地出现了高山冰川,发育了冰川冻土地貌;西北内陆因为干燥少雨,扩大了沙漠和戈壁,加强了干旱区自然地理特征;在陕、甘、宁、晋地域,则堆积了巨厚黄土,发育了黄土高原独特自然地理面貌。这些,均是在自然历史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所施加作用下最终形成。48/625、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概况: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是十分巨大,它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早在第四纪,中国辽阔土地上就已经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安居栖息。依据最近对浙江河姆渡、陕西半坡村等地考古工作以及同位素分析,人类最主要生产活动——农事活动,已分别进行达7000年左右及6000年左右之久。到了公元2年,据较可靠全国首次统计数字指出:人口为5960万人,耕地为5.7亿多亩。今天,全国人口过13亿(年1月6日,第13亿公民诞生),耕地近18.31亿亩(国土资源部年10月31日公布)。所以,原始天然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全国处处都显示着人类改造利用自然巨大痕迹。49/62人为影响3个有利表现(1)我国历代劳感人民披荆斩棘,艰辛劳动,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垦农田。20世纪末,我国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农田,养育着占世界总人口23%左右居民,每年粮食总产量也占世界第一位。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到达4.571亿吨,农业生产结果是十分巨大。只是我国总人口多,加上山区多,平地少,扩大耕地限制很大,平均每人仅有耕地1.5亩,每个农业人口也仅1.8亩左右,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食也不过1吨左右。由此可见,主动扩大耕地,控制总人口,大力提升单产及单位农业劳动力产量,是当今我国农业当代化关键。资料150/62(2)我国是许多农作物起源地,又是许多农作物主要产地。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已经有黍(shu三声)、粟(su,小米)、小麦、水稻、高粱、麻、桑等作物栽培。我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水稻生产国。旧石器时代就驯化了狗,新石器又驯化了猪以及羊、牛、马、鸡、鸭、牦牛、骆驼等。殷商时代(公元前16—11世纪)马、牛、羊、鸡、犬、豕(shi)即号称“六畜”,进行了较大规模喂养。就生猪产量来讲我国堪称世界养猪业中心,年末,全国生猪存栏到达5亿头,大牲畜存栏为1.59亿头,其中牛1.42亿头,尤其是奶牛年存栏出现了快速增加趋势;羊存栏3.73亿只;家禽存栏53亿只。对野生动物狩猎、利用和驯化,“尚书•禹贡”(约公元前5世纪)一书即已经有记载,近百年来我国野生动物毛皮等产品出口,一向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毛皮兽达70各种,占我国兽类总数15%以上。建国后,更对野生动物有计划地进行利用和改造:(a)对有害动物毁灭和抑制;(b)对有益动物合理利用和驯养,主动推行“护、养、猎”并举方针,对马鹿、梅花鹿、白唇鹿、水鹿、麝、水貂、紫貂、水獭、果子狸、大灵猫、小灵猫、河狸和一些猴类进行人工喂养;(c)珍稀动物进行重点保护,比如梅花鹿、驼鹿、东北虎、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以及大、小天鹅等。资料151/62(3)重视农田水利是我国农业优良传统之一。华北地域农田浇灌,在“诗经”(公元前781—771年)中即有记载;位处太行山麓郑国,公元前563年就利用自然水道筑渠浇灌。春秋战国时代,又有楚国在淮河流域发展浇灌事业;秦国在关中及成都平原大兴水利。其中都江堰浇灌枢纽,可能是当初(公元前4世纪)全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继续发展,使四川成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长江三角洲在吴越时代开始筑渠,南宋以后,更是“塘”、“泾”、“坞”并举,建成了河渠相望水乡泽国,是当前全世界生产潜力最高农田生态系之一。江汉平原千余年来人工排水围田,组成阡陌纵横水稻田,使湖水缥渺古云梦泽,变成了“两湖熟、天下足”农业基地。江浙沿海,也从秦汉以来修塘筑堤,既抵抗海潮入侵,又围垦了大片淤积滩涂。直至今天,我国农田浇灌已经相当普遍。资料152/62人为影响4个负面效应(1)几千年来,许多地域因为滥垦、滥牧、滥伐等掠夺性利用方式,引发森林、牧场和耕地破坏以及猛烈水土流失蔓延。最突出例子是我国最早农业起源地之一黄土高原。这里长时期广种薄收,陡坡开垦,过分放牧和樵采,再加黄土地貌与半干旱气候等自然特点,70-80年代已是童山濯濯(zhuo),农林牧业产量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亟待进行全方面规划和治理,当前,伴随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黄土高原面貌有所改观。黑龙江省嫩江平原,耕地以黄土性母质“岗坡地”为主,绝大地方开垦尚不到100年,但已经有1/2以上耕地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其中较严重达1/4,原来厚达70—80厘米黑垆土层已被蚀去二分之一以上,甚至露出“破皮黄”,所以这里最迫切农垦问题是“田下川、林上山”,把岗坡上耕地适当移到新开垦甸子地,而在岗坡上恢复森林和草原植被。广大南方山地又是一个例子,当前山地利用粗放,甚至陡坡开垦,引发猛烈水土流失现象,急待快速改变,今后应是“山水林田路”综合发展,并应强调木本油粮作物栽培和推广。资料253/62(2)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域沙地,不合理土地利用往往引发沙漠、戈壁面积扩大,或暗沙翻为明沙,形成沙漠化问题。建国前,这种“沙进人退”悲剧是屡见不鲜,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域之间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毛乌素沙地,尤其是“沙漠南移”或“人造沙漠”一个突出例子。在这里,人类活动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并反应时代次序性,从东南向西北,汉代遗址向沙地延伸最远,唐代次之,宋代又次之,明代遗址则已退到沙地东南边缘。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从唐代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纵横达一百多公里,并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推进,如以明代长城为界限,长城西北沙漠化发生于9一15世纪,长城沿线以及东南近60公里宽流沙带则是明代中叶到建国前夕约300年左右产物。比如统万城。建国后,陕北和内蒙古各族人民,采取了固沙造林,引水拉沙,营造农田防护林以及封沙育草等办法,向沙漠进行了有效斗争,取得了初步结果,开始出现“人进沙退”新局面。资料254/62毛乌素沙漠古城——统万城统万城是十六国时夏国都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十六国中叶,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为魏所败,其少子刘勃勃南逃投后秦,秦王姚兴对他很器重,遂命为安北将军,使镇朔方。勃勃兵权在握当即与后秦反目,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自立为夏王,很快南下攻取秦属岭北诸城,又西吞南凉,从此一跃成为十六国之一。夏凤翔元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为赫连,同年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他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