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详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详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详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详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详析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答题思维解析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示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要求地方填写自己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查对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后面要求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是非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修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要求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试题卷、初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1/65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有两个主要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必定是以伦理道德为关键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个人伦关系,这种关系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特点,首先使得家族伦理关系调整成为社会生活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主要基础;2/65另首先,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建构和调整中含有至关主要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秩序进行,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范围内,不然便是对“伦理”僭越。这种伦理秩序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基础——家长制。家长制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个伦理政治。3/65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哲学体系关键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形而上实体,哲学理性是道德化实践理性。所以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含有哲人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含有贤人风度。中国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问题。所以,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关键。4/65

中国文化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尤其重视人与人之间“道”,以及遵照这种“道”而形成“德”。老子曾从本体论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理。“尊道贵德”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5/65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个以道德为首要取向含有坚定节操文化人格就逐步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个道德至上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6/651.与“家族”相关内容,以下表述不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汉字化精神生长道路上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调整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主要基础。7/65【解析】考生完全能够在通览选项后,初判断C项犯有绝对化毛病。然后再因循叙述类文本阅读基本标准,先从选项找关键词“伦理关系”、“调整”、“传统社会生活”、“全部内容”,回原文定区间,很轻易发觉原文中表述为“家族伦理关系调整成为社会生活基本课题”,仔细甄别即可发觉“基本课题”和“全部内容”内涵不一样。故选C。8/652.以下对原文思绪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基础入手,叙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秩序建构和调整所起到主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终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关键。

9/65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没有德性,再叙述中国人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主要性,再叙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地位,最终引古代哲人之语叙述人格尊严问题。10/65【解析】本题考查是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能力。此题有一先天优势,便是每个选项都明确了阅读区间。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了解,原文提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秩序建构和调整所起到主要作用”是“伦理”,而非选项所表述“伦理关系”。B项对第二段概述完全建立在对原文信息综合分辨基础上,理顺了原文思绪,没有了解不妥之处。C项很显著对“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没有德性”和“中国人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说明次序存在颠倒问题。D项中谈及“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起主要作用非“伦理”,而是“家族本位特点”。故选B11/653.以下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3分)A.以伦理道德为关键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B.西方哲学含有哲人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实践理性。C.中国文学艺术与中国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文化精神。12/65【解析】本题解题思维一如第一道题。A项表述能够从第一段第一、二句得出答案。B项表述依据第二段二、三句能够看出,西方哲学含有哲人风度,是因为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实践理性。原文未曾提及“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C项把“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问题”归为中国文学艺术名义之下,显著是对文章错误嫁接。D项提到“道德至上文化精神”在原文中只是孔大夫言论中思想内核,而非选项中所说“中国人一贯坚持”表述。故选A

13/65二、(3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明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痛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14/65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浇灌。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15/65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认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16/65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即使,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17/65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A.值母病笃笃:严重。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18/65【解析】D项中“度”应为“预计、揣测”解释,同“度至军中”(《鸿门宴》)。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一组是(3分)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乐山之上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19/65【解析】A项中“以”都为表修饰关系连词解释。B项中第一个“则”表承接关系,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译为“向”,第二个译为“在”。D项中第一个“为”做被动词解释,第二个可译为“替、给”。20/656.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3分)A.许曾裕从小聪明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因为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精力,耽搁了仕途。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仁厚品德。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不过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21/65【解析】B项对原文解读错误发生在对“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中“弊”解释不准确上。此处之“弊”应指过去通判修建“巡海之船”存在“遇风辄坏”毛病,而不是“公船私用”。22/657.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认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翻译考查关键点应有:咸(都)、认为(认为是)、因(于是)、纪(统计)。所以正确译文是: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用来统计这件事。23/65(2)即使,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翻译考查关键点应有:即使(即使这么)、施设(施政功劳)、岂(莫非)、歉(欠缺)。所以正确译文是:即使这么,把许君施政功劳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官员相比,(许君)莫非比他们欠缺吗?

24/6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一首。25/658.请简明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形象。(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此种题型应首先确定人物形象在哪些语句中有所表达。此题中诗人形象充分展现在诗歌每句中。首句是谈诗人在这么一个春寒料峭季节里心理感受,春寒依旧,但眼中只有春日胜景;第二句是写诗人观景背景,立于春风荡漾之中、夕阳残照之时;第三句写到诗人独到审美视角,在万紫千红初春自己唯独钟情于那晴日夕阳下东山雪景;最终一句是用形象生动语言描画出那片醉人景象。据此可知,本首诗处处都有诗人之影。接着,我们就应该来概括诗中之人形象特点。很显著,此人钟情于山水、醉心于自然、心境悠闲豁达。26/65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妙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诗歌鉴赏中常见炼字题型。首先明确所炼之字特征。“软”字是形容词,它是人们对外在物一个触觉感受体验。此处把它来形容红光(红光结合第二句句便知是夕阳金色余晖),显然利用了通感修辞。“涌”字是动词,它常惯用来摹写潮水翻腾不息姿态。此处把它来写银山(银山结合上一句便知是东山上雪),采取了以动写静手法和比喻修辞手法。最终在整合答案时,理应按照二词妙处罚别作答。每一关键点中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概括手法,下部分谈艺术效果。27/65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假如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5)__________,(6)__________。(杜甫《蜀相》)28/65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3)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6)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29/65【解析】此次考查古诗文默写一改安徽省自主命题以来八选五式样式,采取此种二选一样式,且甲是一首整诗默写实属意料之外。不过此种改变也只是无关痛痒,因为此种题型还是需要学生有扎实古诗文记诵功底,唯有此能应万变。30/65三、(2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往事(二)之八①冰心是除夜酒后,在父亲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缄默──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管灯塔去。”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书。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爹爹!”父亲放下书说:“真便怎样?”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个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生活……”31/65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我依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当然无须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无须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32/65父亲只笑着。我勇敢地说:“灯台守别名,便是‘光明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娱乐,来整年整月对着渺茫无际海天。除却海上飞鸥片帆,天上云涌风起,不能有新接触。除了骀荡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一个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了!”言次,他微叹。33/65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以为有没有上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腥风,驱使着如意桅帆,自认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父亲沉静眼光中,似乎忽忽起了回想。“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34/65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三五日一来小艇上,我不停得着世外消息,和家人朋友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景况,使我们永驻在‘如水’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当然极其超脱,而你幻象,也未免过于漂亮。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35/65我也笑道:“这个轻易──一时虑不到这些!”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光明……”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我郑重地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36/65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好儿子!”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郑重?”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父亲敛容,沉思地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弱女,到岛37/65山上点起光明。不过,唯一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又是久久缄默──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很!”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弟弟们站在院子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心绪。38/65回到卧室,黑沉沉地歪在床上。除夕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波涛,岿然白塔……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事了,我自今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心情,不愿它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独立,我竟极奋迅起了悲伤!39/65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突然见天幕下,四塞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船身微微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渐渐地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伤心弦,开始策策③而动!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密愿,直到塔前光下──40/65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梦。无希望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永古无悲伤!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颂扬与羡慕!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41/65[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样子。11.“我”认为看管灯塔是“最有诗意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答:【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概括信息能力。本文前半部分也即主体部分,谈是“我”与“父亲”之间一次对话,围绕话题便是“我想看管灯塔去”。谈话过程中,父亲问我为何有此想法,我说看管灯塔是“最有诗意生活”,并由此进行了详细阐述。所以,本题答案42/65阅读区间能够给予明确。当然,本题还存在一个审题问题。原文在“含有诗意生活”前还说了“最伟大、最高尚”表述,而后文“我”与“父亲”最初探讨许多都是关于伟大和高尚,而非诗意特征。何谓“诗意”?诗意是一个像诗一样能够给人以美感或带有强烈抒情意味意境。了解了诗意涵义,我们便可深入确定区间,目标锁定在“晴明之日”到“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中。【示例】看管灯塔能够观赏海上美景,体悟自然不变与永久;看管灯塔能够和暂离亲友书信交流,感受彼此深厚情谊;看管灯塔能够平静地写作阅读,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乐趣。43/65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想往事,请用简明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感情发展脉络。(4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明确表示用简明语言进行梳理,所以我们在概括答案时应有明确关键点意识。其次,既然是对情感发展脉络梳理,那我们应依据文章思绪来有序概括。另外,44/65考生还应注意题干中要求我们概括是在这段往事中“我”情感脉络,而不是后半部分“我”心理感受。【示例】①担心、期待;②兴奋憧憬、坚定执着;③失望无奈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明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是分析文中语句作用。这种题型永远沿着两种维度去思索,那便是内容上和结构上作用。45/65本句是文中父亲对女儿宽慰之语,表达了父亲睿智与慈爱。结构上,也是因为父亲这句教诲,我才渐渐地不再去奢望做灯台守,开始找寻新人生目标,所认为后文内容叙写做了铺垫。【示例】①凸显父亲形象。展现了父亲睿智与慈爱。②深化文章主旨。突出年青人需要理性去对待理想。③为后文做铺垫。启发“我”思索,为后文“我”豁达释然做铺垫。46/65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部分内容写作意图分析。这种题型首先应明确该部分写详细内容。后部分“我”在海上望见灯塔,我再也不像当年那样只是凭着感性去追寻理想,也不再见为着这份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寡欢了。这很显著就是“我”一个心理成长过程。尽管如此,文字中依然47/65流淌着“我”对灯台守工作中贡献精神赞颂之情。【示例】①丰富文章内容,交代前文对往事回想缘由;②从往事中感性走向现实里理性,统计了“我”成长;③寄寓了“我”对灯台守工作中贡献精神赞颂之情。(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了解。答:【解析】这题是探究题,不在于你回答时选择是必定还是否定,关键在于分析是否恰当。不论是何种观点,阐述道理都要紧紧围绕观点,决不能出现观点摇摆现象。48/65第Ⅱ卷(表示题共84分)四、(24分)15.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3分)A.脉搏/平添造型/摄像机强档/轻歌慢舞B.慈爱/影牒摩挲/万金油返聘/凤毛麟角C.峰会/对峙修葺/结骨眼戏谑/张皇失措D.贸然/夜宵完工/终生制熨帖/扶老携幼49/65【解析】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当代汉语中常见字字形。A项,轻歌曼舞。B项,影碟。C项,节骨眼。故选D项。其中D项“终生制”干扰最大,易被误写为“终生制”。50/6516.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一句是(3分)A.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加12.7%,总收入同比增加19.9%,增加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发展势头。B.4月以来多轮强降水使鄱阳湖水体面积由668平方公里扩至2370平方公里,以致极大地改进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环境。C.国际田联教授诊疗,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天下,刘翔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D.电视评论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评说。51/65【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实词语境义了解与辨析。本题牵涉四个词能够说都是常见实词,契合了高考不偏不倚考查标准。“侧目”是指眼睛不正视对方意思,形容敬畏,也能够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以致”造成结果往往是不好结果。“与日俱增”形容人思想感情伴随时间发展不停地增加。“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52/6517.以下名句,没有语病一句是(3分)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关键,包含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大合肥城市圈。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标准,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学术新著。D.对包括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评价把关,是预防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主要确保。53/65【解析】本题考查常见语病类型,一改去年主观题形式修改语病,变为辨析语病。A项句式杂糅,“提出……目标”和“以……为目标”两个句式相杂,任意删除即可。B项主语改变,中南大学只能关涉到“后备人才,而后面表述主语应为“刘路”。D项搭配不妥,句中有一显著标志词“能否”,该词即表明两种情况,而后半截只提到一个可能。故选C。54/6518.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出40字。(5分)年画是民间很常见一个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枊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当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年画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多含有吉祥喜庆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答:55/6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压缩语段能力。下定义形式是一个老题型,所以学生首先要明确写出定义应为判断句。然后从原语段中概括出相关年画相关特征: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木版制、当代机器印、题材广泛、寓意喜庆、历史悠久等。最终择其扼要,按当代汉语语法规则,以多重定状语形式编写出答案。56/6519.请依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画线处补写出对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示明确,每处不超出12字。(5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观赏。不但“游”能够发生“望”作用,②,也一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一样角度望出去,④,于是引发人们不一样联想。这么,画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取得了⑤。57/65【解析】本题是考查表意连贯、表示明确一道题。在题型设置上,命题者重视对语段分析了解,尤其对篇章结构分析。本题语段中首句是关键句,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三个基本思想,而后文叙述中又时时紧紧围绕这三点。第一空作答,要抓住前面“其中”,因为它告诉我们此空内容来自前三点,又要观望后一句,因为后面是承接句。两相比较便可发觉“望”是共通点。第二空解答要抓住句中关联词“不但……也……”,另外还有“一样”这个关键词。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