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_第1页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_第2页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中国财税史民国时期的财税既有承袭晚清财政改革的一面,又有其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资本主义化的一面。

A:对B:错答案:对管仲认为,发展经济应该农工商并重。

A:对B:错答案: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增加了财政收入。

A:对B:错答案:对唐朝初期的义仓是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粮仓。

A:对B:错答案:错一条鞭法改革非常彻底,其实施后,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人头税完全消除了。

A:错B:对答案:错清朝晚期内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外债,在国家财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对B:错答案:错厘金是清后期仅对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征收的一种商品通过税,又称为行厘。

A:对B:错答案:错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因此具有脆弱性。

A:对B:错答案:对从总体上看,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

A:错B:对答案:对秦汉时期财政收入的支柱是来自于土地的农业租税。

A:对B:错答案:错农业税征课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劳役税通过摊丁入亩改革彻底完成。

A:错B:对答案:错唐代的审计,称为“勾覆”,主管勾覆的机构属于户部。

A:错B:对答案:错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

A:错B:对答案:对2009年,我国增值税转型是指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收入型增值税。

A:错B:对答案:错黄宗羲指出的政府征收农业税“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是指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A:错B:对答案:错秦汉时期,货币地租是当时地租的主要形式。

A:错B:对答案:错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彻”已经具有税的性质。

A:错B:对答案:错“财政”一词是在晚清时期才出现的。

A:错B:对答案:错摊丁入地之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真正实现了。

A:对B:错答案: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完全地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A:对B:错答案:错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厘改统”是历史的倒退。

A:对B:错答案:错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

A:对B:错答案:对明朝初期的赋税征解,主要实行的是官收官解制度。

A:对B:错答案:错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A:对B:错答案:对财政包干体制使财力分配趋于集中,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A:错B:对答案:错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税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A:错B:对答案:对摊丁入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

A:错B:对答案:错北宋时期,有土地有资产的主户都是纳税户。

A:对B:错答案:错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与西汉的分封制是完全一样的。

A:对B:错答案:错就预算意义上来说,第一次编成近代形式的预算,是编制的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的预算。

A:错B:对答案:对明代以白银为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答案: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A:方国均税法B:一条鞭法C:相地而衰征D:租庸调制答案:一条鞭法均田制是封建统治者把国有土地分配给百姓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起源于北魏,结束于

A:元代B:宋代C:唐朝D:隋朝答案:唐朝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秦时称为

A:大司农B:治粟内史C:少府D:户部答案:治粟内史一条鞭法在赋役制度上,实行

A:仅征派徭役B:仅征收田赋C:赋和役平行征收D:赋和役合并为一答案:赋和役合并为一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官署市舶使的朝代是

A:西汉B:唐朝C:东汉D:隋朝答案:唐朝厘金制度产生于

A:北宋时期B:清末期C:清前期D:北洋政府时期答案:清末期“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禁商贩,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答案: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20%、75%、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的作用。该新政府是

A:北京政府B:重庆国民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南京国民政府“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改革反映的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D:自然经济日趋瓦解答案: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下列不属于厘金弊端的有

A:危害本国商民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阻碍商品流通D:地方官吏中饱私囊答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商代的“助”属于

A:实物租B:十一税率C:劳役租D:比例税制答案:实物租“税”包含的意思是

A:“兑”,交换的意思,即农业剩余交上去,换取国家提供的公共保障B:税,租也C:其他皆对D: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答案:其他皆对县财政作为独立一级财政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北京政府时期答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明代进行一条鞭法改革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B:黄宗羲C:明成祖朱棣D:张居正答案:张居正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B: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C:工商业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答案: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始于

A:1994年B:1978年C:一五期间D:1983年答案:1983年下列不属于商品流转税性质的税是

A:市税B:船钞税C:海关税D:常关税答案:船钞税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政府掌管国家财权的机构

A:度支部B:内务部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D:户部答案:户部“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B: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答案: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1935-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三级,它们是

A:乡B:省C:中央D:县答案:中央###县“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索取无冬春。”白居易的这首诗说明

A:是在唐朝初年实施的两税法改革B:两税法实施后期,由于吏治腐败,人民负担更为沉重C:两税法实施初期对于巧立名目滥征赋税的行为明令禁止D:两税法虽然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最终被破坏答案:两税法实施初期对于巧立名目滥征赋税的行为明令禁止###两税法虽然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最终被破坏###两税法实施后期,由于吏治腐败,人民负担更为沉重下列赋役制度反映役向税的转化的是

A:算赋B:募役法C:更赋D:丁庸答案:更赋###丁庸###募役法下列关于民国初年分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A:厘清了政府间的税收权限,有利于保障中央收入B: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税大多为中央税的附加C:财政厅是省级政府的最高财政机关D:设国税厅征收中央税,各地的财政司负责地方税和费用征收答案: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税大多为中央税的附加###设国税厅征收中央税,各地的财政司负责地方税和费用征收###财政厅是省级政府的最高财政机关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相比

A: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B:二者内涵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而已C:公共选择的主体不同D:追求的目标不同答案:公共选择的主体不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国民政府1931年创办的统税

A: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征收B:具有特种消费税性质C:属于地方税D:采用派员驻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办法答案:具有特种消费税性质###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征收###采用派员驻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办法国民政府初建时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的财税改革主要有

A:提高关税税率B:整顿税制,形成直接税、间接税体系C:整理外债D:废除厘金、常关税,创办统税答案:提高关税税率###废除厘金、常关税,创办统税###整顿税制,形成直接税、间接税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