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教案第第页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单元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具体表现:1.政治上: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朝重文轻武,并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2.经济上:经济上:南宋时,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理学,逐渐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4.民族关系上: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5.对外关系上: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讲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从而使得社会出现了新现象,即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文化的发展繁荣。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3.这四个子目之间层层递进,每一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是有联系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社会观念出现了变化,平民社会逐渐到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授课紧紧抓住“新”和“繁荣”。教学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的历史,去了解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一、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表现:(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2)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茶树、甘蔗和棉花)的农户;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3)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4)边疆农业:辽夏金元时期,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历史解释:稻麦复种制以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三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5)土地经营:①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②租佃制盛行。历史解释:“田制不立,不抑兼并”(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2)本质: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3)影响: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北宋人口增长就是个例证。2.特点:①土地利用率提高;②经济作物的推广;③农耕文明扩展。3.影响:①提高粮食产量,有助于人口增长;②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③推动棉纺织业兴起发展;④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推动了边疆的开发;⑤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一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莱,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满的空间。——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讲》材料二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教材的【历史纵横】提示:(1)原因: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②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的发展;③外来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④农村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并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专业户。(2)影响:①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②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商业的繁荣;③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二)手工业的发展:自主学习,填写下表: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材料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棉花种植由西北和南方向渭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传播。我国人口数量在宋代有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大量增加,原有的丝麻等纺织纤维材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口大量南迁,且人口密度大,江南人均耕地少,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棉花轻薄柔软价格较低。宋末元初,江南地区开始大规模植棉,棉花种植迅速普及。没有宋元时期江南植棉业的普及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就没有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明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被原料。——摘编自史宏达《论宋元明三代棉纺织生产工具发展的历史过程》提示:(1)原因:①棉花的大量种植;②人口增加,原有的纺织材料不能满足需要;③棉花轻薄柔软价格低;④棉纺织技术的改进;⑤政府政策的支持。(2)影响:①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②进一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③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的发展:(1)国内贸易:为大众服务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3)货币发展:①北宋钱币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②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的货币;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4)海外贸易繁荣: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②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历史解释:榷场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因经济发展、生活需求,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作用:①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③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④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2.城市的繁荣:(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问题思考: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①布局:坊市分离,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②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③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④出现了娱乐场所。(四)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①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③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开发,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②隋唐(安史之乱),开始南移,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③南宋时完成南移,“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④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问题思考:据图分析元代的交通建设创新之处及作用。(1)创新:①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2)作用:①南方财赋顺利北运;②南北互通、形成全国市场;③围绕着运河,出现了大量的城市。3.影响:(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发展(科举南北分卷制度)。(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5)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以后的发展。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材料(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马端临《文献通考》提示:(1)利:①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②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利于兼顾地区平衡,改变官员队伍中南强北弱的现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弊:①对南方考生来讲不是很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易引起南北矛盾;②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二、社会的变化材料一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司马光《书仪》材料二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宋)郑樵《通志》材料三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材料四“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一)门第观念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平民化):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②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自由化):①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②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③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宽松化):1.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重视契约关系。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四)变化的原因:1.经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2.政策:政府“不抑兼并”,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政府对民众人身控制的松弛,农民与地主契约关系的发展,使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得到提高;3.政治: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再加上战争的影响,门阀士族阶层逐渐衰亡;4.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削弱了士族阶层的政治基础。三、儒学的复兴(一)背景:材料一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三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四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归纳为:1.儒学危机: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2.三教合一:唐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开始融合佛道思想;3.社会混乱:政权对峙,战乱频繁,社会伦理道德涣散,社会秩序混乱;4.政治需要:专制集权政治,需要强化伦理纲常、树立基本价值观;5.经济发展: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冲击了传统道德;6.文化环境: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二)目的: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三)复兴:理学兴起1.理学含义:理学是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2.代表人物: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思想主张:客观唯心主义教材的思考点: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提示: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摈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基础概念:格物致知程朱理学主张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亲身实践,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理解,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认识“理”的方法。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同。4.特点:①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②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③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④儒学世俗化: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5.影响:(1)积极:①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适应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极: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义轻利。知识扩展:1.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宋朝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加上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汉代儒学相比,宋代儒学的不同及其原因。材料

汉学与宋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和两大学术形态。汉代儒学的兴起有赖于帝王主宰的庙堂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的资源是《五经》,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是由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提示:(1)不同:①吸取佛老思辨思想;②以“理”为万物本原;③关注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内圣”;④重视《四书》。(2)原因:①汉代儒学自身缺乏思辨性;②佛、道思想对汉代儒学理论的冲击;③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环境宽松;④民间学术和教育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四、文学艺术和科技(一)文学:宋词、元曲1.主要成绩:填写下表:2.特点:(1)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2)注重个人情感抒发。(二)艺术:书法、绘画(三)科技: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合作探究:中国的四大发明外传后产生了哪些影响?在中西方的不同境遇,你有何感悟?材料一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积极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材料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吃。——鲁迅提示:(1)影响: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促使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③对西欧的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④对人类社会: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社会的进步。(2)感悟:①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②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③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科技。历史纵横:少数民族文字1.概况:共性:都是在借鉴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初试牛刀:1.(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北宋城市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南宋文化的发展。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湖北高考)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正确答案:A。【解析】考点:北宋的土地制度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故选A项;材料仅有不同地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主户和客户,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4.(2023·浙江高考)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A.郭守敬B.裴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