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_第1页
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_第2页
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_第3页
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_第4页
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压力管道渗透检测工艺守则

1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压力管道及其元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的缺陷等

级评定。

2引用标准

GBJ235-82《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J501-85《石油化工剧毒、易燃、可燃介质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616《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守则》

GB/T12604.1-6《无损检测术语》

GB9455《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鉴定通则》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3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核获得资格认可,校正视力不得低于

1.0,不能有色盲、色弱,方能从事渗透检测工作。

4对检测工件的要求

4.1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等以及各种防护层。

4.2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为6.3pm;非机加工表面粗糙度为12.5mm,对不

能打磨的工件可适当放宽。

4.3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5渗透检测剂

5.1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5.2渗透剂的质量,显像剂的质量及要求按JB4730-94标准中第12.3.2条执行。

6检测基本程序

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

a.预清洗

b.施加渗透液

c.清除多余的渗透液

压力管道磁粉检测工艺守则

1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压力管道及其元件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本守则适用于磁粉、湿磁粉、荧光和非荧光磁粉检测方法。

2引用标准

GBJ235-82《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J501-85《石油化工剧毒、易燃、可燃介质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721《磁粉探伤机》

GB5616《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守则》

GB/T12604.1-6《无损检测术语》

GB9455《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鉴定通则》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3检测人员

磁粉检测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并获得资格认可,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

并且不得有色肓、色弱,方能从事磁粉检测工作。

4对检测工件的要求

4.1被检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或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

4.2被检工件上的孔隙在检测后难于清除磁粉时,应在检测前用无害物质堵塞。

5检测设备和磁粉

5.1磁粉检测用设备必须符合GB3721标准规定和JB4730-94标准中第11.3条规

定。

5.2当电磁加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辗至少应用有44N的提升力;直流电

磁班至少应用有177N的提升力。

5.3磁粉应具备高导磁率和低剩磁率。磁粉间不应相互吸引。磁粉和磁悬液应符

合JB4730-94标准第11.3.2条规定。

6工件的磁化方法

6.1纵向磁化

a线圈法

b磁丽法

6.2圈向磁化

a轴向通电法

b触头法

c中心导体法

d平行电缆法

6.3通电方式

a连续法

b剩磁法

6.3.1采用连续法,磁粉或磁悬液必须在通电时间内施加完毕,通电时间为l-3s,

至少反复磁化二次,停施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

6.3.2采用剩磁法,磁粉应在通电结束后施加,通电时间为l/4-ls。采用冲击电

流通电时间不少于0.01s仅复磁化磁化三次以上。

6.3.3磁化方向

被检工件的每一被检区至少进行两次独立且磁力线方向相互垂直的检测,条件允

许时,可使用旋转磁场及交直流复合磁化方法。

7电流类型及选择

7.1磁化电流类型:交流、单项半波整流,全波整流和直流。

7.2交流电磁化对于表面开口缺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退磁方便。

7.3直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磁化对于近表面及表面缺陷有较高的灵敏度,退

磁要有专门退磁装置。

8磁化规范

8.1灵敏度试片

aA型灵敏度试片

bB型灵敏度试片

c磁场指示器

8.2灵敏度试片使用方法

a使用A型或C型灵敏度试片时,应将试片无缺陷的面朝外,用透明胶带除具粘

贴在被检面上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测试时,应使用磁化法。

b使用磁场指示器时,将其平放在被检工件表面上用连续法对其施加磁悬液。

8.3轴向通电法

轴向通电法时,磁化电流选择:

直流电(整流电)连续法:1=(12-20)D

直流电(整流电)剩磁法:1=(25-45)D

交流电连续法:1=(6-10)D

上述各式中:1=电流值,A;

D<E件横截面上最大尺寸mm

8.4触头法局部磁化大工件时,选择电流:

a工件厚度小于20mm时,1=(3-4)L

b工件厚度大于20mm时,1=(4-5)L

上述各式中:I:为电流值,单位A;

L:为触头间距,单位mm一般取75-200mm之间。

通电时间不应太长,接触良好,防止烧伤工件。

8.5中心导体法

空心或有孔零件表面的磁化应尽量采用中心导体法,芯棒可以正中旋转也可偏心

旋转,偏心放置时芯棒与工件表面间距为10-15mm,每次有交检测区为4倍芯棒直径,

应具有一定重迭区,重迭长度不小于倍芯棒直径.

8.5.1芯棒直径为50mm时磁化电流如下:

空心工件厚度(mm)^3-6>6-9>9-1212-15

电流值A1000125015001750

8.5.2为壁厚大于15mm时,厚度每增加3mm,电流增加250A;厚度增加不足3mm

时,电流按此例增加。

8.5.3当芯棒直径比规定每增加或减少12.5mm时,电流相应增加或减少250A。

8.6平行电缆法

检测角焊缝纵向缺陷时,可采用平行电缆法。使用时,电缆贴紧工件,不能遮挡

焊缝,影响施加磁粉和观察,检测电流由灵敏度试片结果确定。

8.7磁胡法

磁班的磁极间距50-200mm之间,检测有交效区为两极连线两侧各50mm的范围内。

磁化区域每次有15mm的重迭、磁化电流根据灵敏度试片或提开力校验来确定。

8.8线圈法

8.8.1低充填因数线圈

采用低充填因数线圈对工件进行纵向磁化时,工件直径应不大于固定环状线圈内

径的10%,工件偏置在线圈中时,磁化电流如下:

I=4500/N(L10)

正中放置时,线圈磁化电流如下:

1720R/N[6(L/D)+2]

上式中:I:电流值N:线圈匝数L:工件长度D:工件直径或横截面上最大尺寸

R:线圈半径

8.8.2对于不适应固定线圈检测。磁化电流如下:

I=35000//N[(L/D)+2]

式中符号意义同第8.8.1条。

8.8.3上述公式中不适用于长径比(L/D)小于3的工件。对于(L/D)小于3的

工件,使用线圈法可利用磁极加长块来提高长径比的有效值或采用灵敏度试片长决定

I值。对于(L/D)10的工件,公式中的(L/D)取10。

8.8.4线圈法有的磁化区在线圈端部0.5倍线圈直径范围内。

8.8.5被检工件太长时,要分段磁化,应有一定重迭区。重迭区的长度不小于分

段长度的10%o

9磁粉的施加

9.1干粉法:采用干粉法时,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完全干燥后,施加磁粉。磁粉

应均匀撒在工件被检面上,不可掩盖缺陷磁痕和干扰缺陷磁痕。

9.2湿粉法:采用湿粉法时,确认被检面能被磁悬液良好地湿润后,施加磁悬液,

不可采用刷涂法施加磁悬液。不应使磁悬液在检测面上流速过快。

10注意事项

10.1连续法中,磁粉或磁悬液的施加必须在磁化过程中完成,不要使已形成的

磁痕被流动的磁悬液所破坏。

10.2剩磁法中,磁粉或磁悬液的施加必须在磁化结束后进行。施加磁粉或磁悬

液之前任何磁性物质不得接触被检工件的检测面。

11退磁

对于有退磁要求的工件退磁按JB4730-94标准中第11。10条进行。

12磁痕评定与记录

12.1.1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外,其他一切磁

痕显示均作为缺陷磁痕处理。

12.1.2长度与宽度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线性缺陷处理,反之按圆形缺陷处

理。

12.1.3缺陷磁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或等于30°时,作为横向

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12.1.4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时,按同

一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之和加间距。

12.1.5长度小于0.5mm的缺陷磁痕不计。

12.2.1所有磁痕的尺寸均应记录和图示。

12.2.2记录可采用胶带法、照相法及其他有效方法。

12.2.3辩认缺陷磁痕,可用2-10倍放大镜观察。

13复验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就进行复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