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年级下册语文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年级下册语文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年级下册语文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年级下册语文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年级下册语文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

月考试卷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36分)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

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

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

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

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

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

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

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

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

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

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

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

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

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

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颖的《黄鹤楼》

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

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

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

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

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

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

学作品的诞生。

1.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

愁的?

3.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体裁多样;数量多;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表现了许

多阶层/人群的生活);流传广泛(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

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感人至深;形成传统。

2.今昔对比,借景抒情。

3.“纯粹古典的乡愁”,因长期远离故土;”对过去的眷念之情”,

因感官刺激而骤然勾起浓烈鲜明的追忆;“终极的乡愁”,因意识到人

生的短暂和人生归宿的不确定。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

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

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

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

可。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

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

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

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

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

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

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

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

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

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

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作品中“以乡

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言其多,“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

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言其

内容广:”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言其影响深远:

“谁都角度筛选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通过“昔”

“今”对比,走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回时是雨雪霏霏的冬,借助不同

的景物表达乡愁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通过不同的段落,集中介绍了不同的乡愁“古人出门是大事,

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这是一

种纯粹的乡愁:”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

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

的回忆”,这是对过去的眷念之情:''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

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是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

寞后接触到的终极的乡愁。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

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

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

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

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纸”

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

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解不

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

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

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

个特殊的名称一一“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

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

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

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

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

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

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

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

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

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间,天津宝城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

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

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

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

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

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

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

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

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

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

立场上看待问题。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

立场介入争议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

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

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

同”传统社会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

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

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

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

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

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

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

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繁冗的诉

讼中解脱出来。

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

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

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

说媳妇做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

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

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

评断。

【答案】4.C

5.B

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

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答此类试题

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此类试题解

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

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其结果虽有法律

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元朝法律

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

行受理”可知,不可能改判。

故答案为:Co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充分反映

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清

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

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可知,清朝调解制

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高,与当时将调处率纳入地方

官员的政绩考核有关,而不是当时社会矛盾多。

故答案为:Bo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D.“它具有中

立性等鲜明特”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

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可知,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中,调解人在某些情况

下非中立,但不能说西方调解人就中立。

故答案为:Do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刀势画

王斌

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

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

口猛增。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抗

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

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

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叫创作剪,完全

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创作剪”技艺最高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其作品栩栩如生,

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

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此人通过刀势表

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其画作具有

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刀势在纸上产

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最得意

弟子来到洛阳。当地友人说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

“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

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

堂……”

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

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

站起来给秦先生鞠躬致歉。秦先生说:“我接受您的道歉,也想见识

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明日9时,

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

开始。

那官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

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作品巧妙利用了光

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华树、月亮、山峰、氤氟、

湖水、鸟儿。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

的冷峻内敛。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

特有的伤感之美。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

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

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

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

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

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少顷,额头渗

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

桦湖四季》。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

“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

的心。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有骏马飞跃

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忤……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

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

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数米长

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

字“洛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清风徐徐

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或

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

嗖飞过。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洛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

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

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开头写了洛阳从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

枢纽和商业中心,以洛阳的繁华、民间艺术颇多,引出洛阳剪纸和剪

纸比赛的故事。

B.以“刀势画”为代表的剪纸,是日本的传统技艺,代表着日

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古典美、刀势美、冷峻美、心灵美等多

层美感。

C.秦百川那幅带血的翦纸作品表现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内容,造

型精妙,表现手法丝丝入扣,气势磅礴宏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通过中日之间进行剪纸比赛、挫败日

寇阴谋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军民同仇敌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8.小说开头部分对洛阳剪纸做了介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秦百川是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7.B;D

8.①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便于小说内容的理解。②

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③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

对照,交代了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

9.①他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②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听到日本人贬低中国艺术,便要出面比赛,一

争高低;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③他对抗日斗争必胜

的信念,他的作品巧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

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

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

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

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

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

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

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

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

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

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

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

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

引人深思等。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

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

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

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

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这次剪纸比赛是民间的比赛,小说也没有表现“阴谋”以及挫败

“阴谋”的相关情节。

故答案为:BD0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答出“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引出主要人物

的出场”,从结构上分析“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

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

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

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

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主要从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寓意深

刻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6题,共28分)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

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

与之。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

“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

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

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

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

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

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

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

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

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

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玲、

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

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

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

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

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

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

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案:止住、停住

B.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诣:往、到

C.迁尚书,典选举典:主管

D.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南:向南、往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其为张羡谋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B.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旱则资舟,水则资

车,以待乏也

C.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而守藩篱

D.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其地

12.下列对句子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

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B.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

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C.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

/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D.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

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②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答案】10.D

11.B

12.A

13.①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同行动。

②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

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

译;断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

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

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

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

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

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

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

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

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曾在那里任功曹。太守孙坚荐举桓

阶为孝廉,朝廷授于尚书郎。父亲去世后桓阶奔丧,回到乡里。适逢

孙坚跨江击刘表战死,恒阶冒着危险到刘表那里乞求将孙坚尸体要回,

刘表讲义气发还尸体。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刘表以全州响应

袁绍。桓阶对长沙太守张羡说:“凡干事情离开正义,未有不失败的。

因此齐桓公率诸侯去尊崇周朝,晋文公驱逐叔带(按:周襄王姬郑的

弟弟,曾发动内乱)而接纳周襄王。当今袁绍反叛,但是刘牧响应他,

这是取祸的道路。明府要想立功明大义,得福避祸,就不应当与他共

同行动张羡问:“但是跟谁才对呢?”桓阶说:“曹公虽弱,仗义

而起,挽救朝廷的危难,奉王命而讨伐有罪的人,哪一个敢不服?当

今若以整个四郡保三江等待着曹公来,为他作内应,不也可以吗?”

张羡说:“好!”于是以长沙及附近三州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到曹操那

里。曹操十分高兴。适逢曹操与袁绍接连作战,军队未南下。刘表急

急忙攻打张羡,张羡病死,城破,桓阶就自己隐藏起来。时间长了,

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将妻子的妹妹蔡氏嫁与他。桓阶说自己已

经结婚,拒而不受,又借口有病告退。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

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任虎炎中郎将侍中。当时

太子还未定,临苗侯曹植又有宠。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

年龄大,应立为太子。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另外毛班、徐

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

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左右周旋保护了他们。桓阶与人为善好

心救人,多是这样。他升任尚书主持选举。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

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大臣

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桓阶独自说:“大王你

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大王你

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然而你为何要亲

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桓阶说:“当今曹

仁等人是处在重围之中而死守无二心的,就是因为有大王你在远方支

持他们。人据守着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大的

援救。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

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10.南:向南进发作动词。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

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

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

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

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

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

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故答案为:Do

11.A.替介词

C.于是、就副词

D.他的代词。

故答案为:Bo

12.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

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

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故答案为:Ao

13.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

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

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

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

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

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

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

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

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

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

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

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

语境。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4.“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这

二句围绕词中哪个字来写?写法有何特点?

15.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取自“丁香空结雨中愁”,但又有发

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围绕“恨”字来写,写法上都是借景抒情,前一句

写近景,直接抒情,后一句写远景,间接抒情。

15.丁香在《雨巷》中既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又表达诗人无

限的惆怅与依恋。而《浣溪沙》表达的则离别相思之情或是对南唐风

雨飘摇国运的忧虑和感伤。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语言具有抒

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等特点。在解答此类炼字题时,一定

要抓住能体现诗歌情感、意境的核心词语。情景关系分为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两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依据题干来看这里是

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在作答时首先应对课本中的《雨巷》所塑造的

意境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该词写景的特点,结合作者特定的身份,人

生遭遇理解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14.“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

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归宿呢看到楼前帘外的落花在风

中飘摇散落,狼籍残红,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也和它一样,面临飘

零凋残的厄运而无法自主,无人护持,在这里可以看到的诗人的身世

飘零,孤独无依,写的是近景,情景交融,感微情表达直接,“回首

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天日暮,长江接天,写的是远景,这样的背

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含蓄表达出恨之深。

15.本诗“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丁香,花蕾缄结不解,含苞未

吐,就像人的愁怀郁结,用迷蒙的细雨正衬丁香的“愁”,抒发诗人

对南唐风雨飘摇国运的忧虑和感伤:戴望舒将丁香的这种美赋予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

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

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

恋和无限的惆怅。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每题6分,共6分)

16.(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翼若垂天之云,O

(2)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

(3),此亦飞之至也。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1)接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而莫之天网者

(3)翱翔蓬蒿之间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拎”“阕”“蒿”“辩”的书写。

故答案为:(1)拎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而莫之天阚者

(3)翱翔蓬蒿之间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

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

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

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共20分)

17.(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

文断句。(限6处)

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志。”又日:“未尝不垂涕想见其

为人。”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

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

(选自刘熙载《艺概》)

【答案】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

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知识点】断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首先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

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

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志也(语气助词,断开)/为人也(语

气助词,断开)/论屈子辞者(语气助词,断开)/其斯为观其深哉(语

气助词,断开)/文丽用寡(人称转换,断开)/扬雄以之称相如(句

意转折,断开)/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译文: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

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这是

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故答

案为: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

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故答案是: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

/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

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

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18.(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

原除《离骚》外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答案】战国(楚国);《九歌》《天问》(《九章》《国法》《橘颂》

《招魂》《哀郢》《湘夫人》亦可)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故答案为:战国(楚国);《九歌》《天问》(《九章》《国殄》《橘

颂》《招魂》《哀郢》《湘夫人》亦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

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

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9.(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哪两个

特点?

【答案】有“志”和“为人”;文丽用(意)不寡。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语段内容概括的题目,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作答即可,

重点词语:“志也为人也”“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

原”

故答案为:有“志”和“为人”;文丽用(意)不寡。

【点评】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

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

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20.(2018高二上•大庆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注音、书写全都正

确的一项是()

A.料峭脑髓(su1)一尊还酹

____________残羹冷炙

B.蠡(mdo)贼珠矶揭英雄泪(wen)罪愆

(qian)

C.自诩(xti)孱(cdn)头额手称庆

拾人牙惠

D.凝噎(y6)汤镇(hub)锚铢必较脐

手砥足

【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同音字的分辨;形似

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A项,“脑髓(sui)”的“髓”应读“suI”,

意思是“脑里的骨髓;脑浆”。

C项,“拾人牙惠”的“惠”应为“慧”;“拾人牙慧”,意思是“牙

慧即牙后慧,意即蹈袭别人的言论。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

D项,“凝噎”中的“噎”应读作“ye二指两人见面过于激动

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只是哭泣,伤心的泪水令人哽咽。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准确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对字音的考查

主要是针对多音字、易误读字、形近字、方言字等。记忆时要注意多

音字的不同意义,据义定音;注意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读错的字的正确

读音,做到准确识记;注意形近字的不同读音,可以据形定音。解题

时,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逐个辨别,做到准确无误。

21.(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

恰当的一组是()

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①两场截然不同又互相关联

的运动一一新文化运动(1915年)和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的戏剧性

组合。新文化运动不是文艺复兴历史的返回和重构,②以西

方为参照尺度、以历史进步为诉求的意识形态革命。它③

场单纯的语言学手术,最终则演变成激进的文化革命风暴。新文化运

动④一场以民族的自我批判为逻辑前提的全球化运动,遵循

的是文明的开放、趋同和人类的公共性原则。五四运动最初是捍卫国

家主权的爱国行为,⑤在俄国革命和巴黎和会的双重影响下,

演变成了更加广泛而汹涌的民族主义思潮。它遵循的⑥自丑、

收缩、排外和民族主体性原则。

【答案】C

【知识点】近义实词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使用排除法,确定有把握的答案,依此

进行排除即可,根据“不是“,便可确定@填“而是",排除AB,根据

“最终成了”,便可确定3填“起初是",排除D,所以选C.为了保证

答案的正确性,可以再把C项中的答案都依此放回空格,从头到尾读

一遍,确定无误,再选择。

故答案为:Co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

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

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五、写作(共1题,每题60分,共60分)

22.(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条狗叼着肉过河。它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

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它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

于是,它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它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

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是一则小故事,故事里的狗,为

了抢一块不存在的更大的肉,最后连自己原有的真正的肉都失去了。

这告诉我们切勿贪婪,贪婪会让我们失去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要看

清事物的本质,不能盲目去相信自己的眼睛。进一步立意:在下一步

行动前要审清对象,不盲目行动。”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

他两块肉都没得到”这表明如何正确面对取舍。用由果溯因法:(1)

狗为什么最后什么肉都没得到?因为想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为什

么没有成功?因为对更好更大的目标没有真正了解,只看到表象,不

了解实质,如何才能刚好的达成更好的目标?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

不打无准备之战等等。(2)狗为什么最后什么肉都没得到?因为太过

贪婪,不珍惜已经拥有的。不懂知足常乐。多角度立意,选择自己擅

长的内容来写作更好。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

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

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

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

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

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

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

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

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

材料疏远的感觉。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36分)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

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

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

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

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

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

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

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

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

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

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

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

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

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

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颜的《黄鹤楼》

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

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

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

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

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

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

学作品的诞生。

1.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

愁的?

3.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2高二下♦唐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

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

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

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

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纸”

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

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

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解不

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

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

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

个特殊的名称一一“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

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

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

里程碑。

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

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

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

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

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

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

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

间,天津宝抵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虬从上述调解演进的

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

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

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

教化功能。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

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

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

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

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

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

立场上看待问题。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

立场介入争议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

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

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功能,是在“和谐大

同”传统社会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

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

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

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

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

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

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的弊端。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

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

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

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

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

升到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

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