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2.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3.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尊崇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6.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7.公元前536年,郑国大臣子产将刑法铸刻于鼎上公之于众,招致各国贵族反对。晋国叔向写信给子产,认为此举将使民众对礼的崇敬不复存在,子产复信曰“吾以救世也”。这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不利于统治B.礼治是各国的共同选择C.贵族特权逐渐被打破D.礼法分治违背历史潮流8.《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9.《十二铜表法》颁布后,“有了成文法典判定惩罚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从此之后“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B.有效保护了平民利益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受自然法理念的影响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时间名称内容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建设的基础11.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12.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离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据此可知,明中叶后()A.宗法伦理已不再倡导维系家族规模 B.“父母—子女”家庭形式已占主导C.家庭结构的调整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D.封建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取向13.清朝在立国之后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立法活动,颁布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以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强化了专制统治14.1983年4月,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很长一段时间,法制宣传车、街头的普法宣传单成为陕西人生活中的常见景象。这些现象表明 ()A.地方政府是推动法制建设的主体B.法制的恢复重建带来的巨大影响C.陕西省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排头兵D.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15.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从1978年到1987年,我国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B.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全部完成C.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D.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16.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历经多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中国法治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到汉代,统治者开始经常性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只显赫一时便倏忽不现,法治观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主流,“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古代法治观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位、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材料二英国是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之一,判例法是英国法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在一部介绍英国法律的著作中,实体法仅占1/10,大量的内容是介绍其法院组织、管辖权力划分以及诉讼程序。由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成为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尊重上述地区人民的传统,英国国会在立法时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特殊性。英美法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英国为中心向外传播的。随着英国对外扩大势力范围,英国法也扩散到世界各地。——摘编自王菲《外国法制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法律的特点,并说明英国法律的作用。(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查士丁尼之前,有过三次编纂法典的尝试,但是这些法典的内容依然过于庞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查士丁尼来说,统一法典的编纂与帝国其他的措施,都是其重新恢复和统一罗马帝国政策的一部分,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法律。因而,查士丁尼上台伊始,立即着手法典的编纂。公元528年,查士丁尼颁布谕令,任命十人委员会,命令他们负责根据以前的三部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编辑一部新法典,并使之系统化。529年,法典编纂完成,命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财富。——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人教版)》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背景及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1982年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解析: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2.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阶级对立和新旧教会的合流,A、C两项错误;要求“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并不代表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D项错误。答案:B3.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中国传统的祝岁风俗中,就官府层面而言,“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在民间则是“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这充分说明在祝岁风俗中,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内容较为突出,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诗经》和汉代关于“祝岁”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该活动“出现”和“兴盛”的时间,排除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祝岁风俗中,都有关于“酒”的相关内容,这是农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在民间也有关于祝岁的相关风俗,而不仅仅是官方,排除D项。答案:B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A项正确。血缘孝亲关系不等于公德,故B项错误;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故D项错误。答案:A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尊崇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解析:《春秋》中的事例和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其本质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且D项表述本身也是错误的,排除。答案:B6.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解析:12—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期,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的需求和价值,B项正确。答案:B7.公元前536年,郑国大臣子产将刑法铸刻于鼎上公之于众,招致各国贵族反对。晋国叔向写信给子产,认为此举将使民众对礼的崇敬不复存在,子产复信曰“吾以救世也”。这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不利于统治B.礼治是各国的共同选择C.贵族特权逐渐被打破D.礼法分治违背历史潮流解析:春秋时期子产将刑法公之于众,遭到贵族反对,并被贵族抨击这一做法会影响礼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但是子产认为此举足以救世,这充分说明西周贵族所依托的礼制已经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持政治统治,进而说明贵族政治的逐渐崩溃,故C项正确。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的必然趋势,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是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表现,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题目仅提到郑国的做法,无法说明礼治是各国的共同选择;礼法分治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D项表述错误。答案:C8.《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解析:材料中父亲与继父在盗窃子与继子财物的判决上的不同,体现了亲情关系不同处罚标准也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如何处理盗窃问题,并非规范经济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对继父盗窃继子判罪,没有表明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故排除B项;D项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答案:C9.《十二铜表法》颁布后,“有了成文法典判定惩罚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从此之后“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B.有效保护了平民利益C.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D.受自然法理念的影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A项“取消贵族的司法特权”说法错误;B项反映了对平民利益的保护,但是“有效”一词夸大了《十二铜表法》对平民利益的保护;D项中的自然法理念与材料无关。答案:C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时间名称内容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解析:从表格内容可以提取出“1950年”“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等信息,这实际上是对人民民主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反映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综合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立法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故B项正确。答案:B11.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解析: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这显然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仁政”思想的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2.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离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据此可知,明中叶后()A.宗法伦理已不再倡导维系家族规模 B.“父母—子女”家庭形式已占主导C.家庭结构的调整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D.封建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取向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对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离户籍、分异财产者的惩罚流于形式,实际上反映出了时代的进步,C项符合题意。宗法伦理仍然倡导维系家族规模,排除A项;“父母—子女”家庭形式只是部分并非已占主导,排除B项;D项说法有误。答案:C13.清朝在立国之后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立法活动,颁布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以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这些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强化了专制统治解析:从材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以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信息中可以看出,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答案:C14.1983年4月,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很长一段时间,法制宣传车、街头的普法宣传单成为陕西人生活中的常见景象。这些现象表明 ()A.地方政府是推动法制建设的主体B.法制的恢复重建带来的巨大影响C.陕西省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排头兵D.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解析:法制宣传车、街头的普法宣传单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景象,表明了法制的恢复重建带来了巨大影响,故选B项。答案:B15.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从1978年到1987年,我国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B.法律体系构建任务全部完成C.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D.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宪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等四部法律文件”“从1978年到1987年,我国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制建设既注重立法,也注重修订法律,因此A项正确。B项中“全部完成”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项中“完整法律体系”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法制建设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并非基层民主法制建设,D项错误。答案:A16.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历经多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中国法治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解析:材料中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肯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肯定、对依法治国和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重视,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截至2004年,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变化,排除B项;我国法治建设仍然有待完善,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到汉代,统治者开始经常性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下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材料二从自然法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只显赫一时便倏忽不现,法治观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主流,“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古代法治观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西方法治主义者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权力专制的天性,因而便给权力重新解构、定位、整合。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摘编自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和西方近代法治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到汉代,统治者开始经常性使用赦免”“赦免权力开始逐渐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信息可概括得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2)依据材料二中“在治理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争论中,人治观只显赫一时便倏忽不现”“人类理性所体现之正义,高于一切”“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统治者行使的权力是人民的共同权力”“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信息可从排斥专制、推崇法治、理性至上、主权在民、制度保障、限制权力等方面概括近代西方法治的特征。(3)依据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古代中国赦免制度有利于减少冤案、安抚民心,为社会生产补充劳动力,强化了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统治,使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以近代法的理性主义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以三权分立对权力进行制度约束,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效避免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为民主政治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分析西方近代法治产生的影响。答案:(1)由“仁政”思想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或治国)措施;由临时、随意到经常使用;赦免权力逐渐被中央政府收回;赦免的名目和次数增多。(2)排斥专制,推崇法治;理性至上,主权在民;制度保障,限制权力。(3)中国:有利于减少冤案、安抚民心,为社会生产补充劳动力;强化了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统治,使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西方:有效避免了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材料二英国是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之一,判例法是英国法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在一部介绍英国法律的著作中,实体法仅占1/10,大量的内容是介绍其法院组织、管辖权力划分以及诉讼程序。由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成为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尊重上述地区人民的传统,英国国会在立法时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特殊性。英美法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英国为中心向外传播的。随着英国对外扩大势力范围,英国法也扩散到世界各地。——摘编自王菲《外国法制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法律的特点,并说明英国法律的作用。(6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家法为国法基础;礼法结合,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一直没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二中“判例法是英国法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大量的内容是介绍其法院组织、管辖权力划分以及诉讼程序”可得出英国法律突出判例法(或遵循先例原则)、重视程序的特点;“由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成为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尊重上述地区人民的传统,英国国会在立法时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特殊性”可得出英国法律重视特殊性的特征。根据材料二中“英美法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英国为中心向外传播的。随着英国对外扩大势力范围,英国法也扩散到世界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法律对英国经济、政治文明进步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法律体系产生了典型的规范性作用。答案:(1)特点: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法制没有根本突破。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2)特点:判例法(或遵循先例原则);重视程序;多元化(尊重特殊性)。作用:成为英美法系的创始和传播中心;促进了英国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查士丁尼之前,有过三次编纂法典的尝试,但是这些法典的内容依然过于庞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对于查士丁尼来说,统一法典的编纂与帝国其他的措施,都是其重新恢复和统一罗马帝国政策的一部分,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法律。因而,查士丁尼上台伊始,立即着手法典的编纂。公元528年,查士丁尼颁布谕令,任命十人委员会,命令他们负责根据以前的三部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编辑一部新法典,并使之系统化。529年,法典编纂完成,命名为《查士丁尼法典》。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财富。——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法律由议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