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含解析_第1页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含解析_第2页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含解析_第3页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含解析_第4页
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核心考点4:散文阅读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

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

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

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

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

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

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

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

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

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

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

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

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

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

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

的涛声,也像是骤再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

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咋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

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

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

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

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

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

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

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

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

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

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

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

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

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一一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

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

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支堂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

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

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

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鳏的

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

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

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

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下巧摩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自鹿早上奏响一支老

腔”?(5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答案】

19.C

20.C(选A得1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

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

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

享受。

23.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

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

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24.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

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

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

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19.【试题解析】本题选C项。A选项中的“太斩劲儿了”出现在文中的第③段,首先联系上文“美得很”

和观众的反映,“太斩劲儿”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前文的表演是月琴合奏和中年汉子的唱腔,应该是太给

力了。B选项中的“气韵弥漫”,文中作者说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那气韵弥漫就应该是在整篇小说中

都有老腔。所以韵味充满是正确的。C选项中的乡党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

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C选项错误。D选项,联系下文中主持

大濮存昕的做法,夺过演奏者的乐器,自己参与到表演中,这种行为,让人惊讶。而后文中观众们全场沸

腾,是赞扬的态度。所以哗然是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o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

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斩劲

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

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B项“气韵弥漫”抓住

“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理解正确。C项“乡

党”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

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C选项错误。D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听的举动判断

正确。

20.【试题解析】本题选C项。A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

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

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

“鸦雀无声”。故B选项错误。C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

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

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

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故C选项正确。D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

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解题时可以根据选项确定答

题区域。题干明确“最”恰当的一项,所以有些选项的理解可能也有道理,但是不一定是最

准确的,解题时必须注意。如选项A,根据前后语境,作者产生神秘的原因一是白发白眉的老

人为首的十几个农民演员;二是朋友如此的推崇,因此,A项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

面,所以选A项可以得1分。C项理解完全符合前后语境,理解全面深刻。B.D项错误明显,

修饰限制语不准。

21.【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

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

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

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

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

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

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

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

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

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

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题。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

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

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

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

的书中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在解答时可以根据题意改变一下问法,有利于打开思路。①《白鹿原》是

作者代表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也有弥补遗憾之意。②作者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

中大地的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的提炼,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

壤。

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

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

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

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

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

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

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

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

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

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

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

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

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

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

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

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

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

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

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匐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

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酸香。瓜熟蒂落,

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

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

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

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

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

语捕捉和维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

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

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

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

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

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

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

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

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

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船,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

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

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

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

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

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

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

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项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

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

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

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16.(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BC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

落的作用。应先找到“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这一段,看这一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然

后再从结构上看这一段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联。题干涉及的内容在倒数第六段,这一段写

自己迷路时的惊慌以及看到人家时的安定,用这个来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这是它在

内容上的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与标题中的“屋檐”相呼应,同时引出下面

的议论,这是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段落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

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

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

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

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

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题

干只是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里应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的作用,同时题干中也把该段所写的内容“回忆童年迷路”告诉考生了,考生就可以思考

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

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

鱼儿,水的环抱和禀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

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附,最渴望母语的濡

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就像”一词提示考生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

辞,然后赏析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特色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

技巧,然后分析在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技巧的使用效果。比如本题,文中

所给的句子中有一个明显提示手法的词语“就像……”,这说明从修辞角度来看,是使用了

比喻的修辞;然后联系比喻修辞的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从多角度进行。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

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与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母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因为母语,我们认知了这个世界;借助母语,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每一种

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因为母语,我们有一

种家的归属感。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还

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要探究“母语的多重意义”,明确了这一点,就知道了探究

的方向,也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

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2)

见微知著法。要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

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

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

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a.观点要明确;b.理由要充分

(充分展现探究过程):c.分析要紧扣文本;d.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梅,又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

“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喔寸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多贵”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需要做出的储备更多一些。

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

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

项”。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文中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

的动人魅力: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这是考查作者安排

素材的意图.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T1题。(18分)

湖殛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

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

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

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

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

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

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

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

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

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

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

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

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

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

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儿十

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

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

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

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

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

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

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

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

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

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

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

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

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

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

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

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殛”的含义。(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

感的切身、剧

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

喻贴切形象,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

之快、地域之

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殄”为非正常

死亡,隐含了

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

哀”等;多用

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

有形式的美感;

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

贴切而富有创

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

等;多用整齐

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

有“美丽的服

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

章不应满足于

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

的感觉,降低

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7.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苜先要根据文本,魅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

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

“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

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

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

字评语进行分

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

本的具体作用,

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8.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旨

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

物,能让读者

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1)。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

年代中期游湖

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

此分析作者所

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

的差距,比较

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

者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注意其中所

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

就能够比较准

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

能让读者能具

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

者产生深刻的

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

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病”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

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殛”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

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演”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

殛''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1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苜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

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

绿茵,那些水

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

比喻(将

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

髻,不知道在

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

的天堂”.在

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考点深度剖析】

一、考点解读

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是高考主观阅读许多省份的必考题,且

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14年全国十八套高考试题中有十套考查了散文阅读,一般设

置三至五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题都是主观题,有的试卷中是客观选择题(一

道)加主观题。选材涉及中外散文。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

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

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试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行文思路类

1、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清文章思路。或除了以XXX为思路安排的文章

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③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

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

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某语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

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①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

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②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③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

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或埋

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

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

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

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

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

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

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

容。

(-)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

①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

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

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

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

3、答题格式:

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

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

明了文章的主旨。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

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请筒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

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

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②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

①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

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②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

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⑵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称类

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格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

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

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

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五)归纳内容要点类

1、常见题型:

①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③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1)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

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

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

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2)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

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

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1)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2)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

题。

(六)技巧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

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

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

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3、答题格式:

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或:运

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附:表达技巧常用术语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

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白描、虚

实相生、以小见大、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对比、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和反衬)、

联想想象。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

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

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起兴、双关。

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直露、幽默、风趣、粗俗、典雅、清新、自然、简洁、

优美等

(七)标题类

1、常见题型:为什么使用这个标题

2、解题思路: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答“结构”。首先要联系内容,比如内容的开展

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

3、答题格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附: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

或哲理;④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⑤成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

思路;⑥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

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八)探究类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

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常见题型:

①唯一型(有观点)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

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②选一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

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③融合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

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④自创型(有观点)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2.答题格式

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

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

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

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

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

要相互融合。

③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

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④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

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应试技巧点拨】

1.强化阅读,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

解能力的前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考生常常能在语文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知识是基础,思

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

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年的必考题。要求概括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

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