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单元)_第1页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单元)_第2页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单元)_第3页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单元)_第4页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十

分钟(模拟课堂)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第1-4

单元)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试讲(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

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

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致解读,

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

板可循,有建议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

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

文教师编的学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

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

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

部使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

1《观潮》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盐”等12个生字,会写“潮”等15个生字,会写“奇

观,,等14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

大潮的壮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

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

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

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

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

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教学中,要提醒学

生注意容易认半边熟字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崩、震”

可提醒学生“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教学“昂”时,可以

结合课文做一做“昂首”的动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字义。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

重点关注字的结

构。“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顿”左右同宽,

“崩、震、霎”上扁下长,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

最后一横比第一横稍长。

震:上面是“雨”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

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用“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文是

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明确课文是围绕文中的第一句话,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

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大家昂

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

了''"潮头奔腾西去”等语句,梳理出课文的层次,初步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

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

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

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

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第1自

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2

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第3-4自然段写潮来

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

化。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1.第2自然段,潮来前

先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

景物。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西、薄雾、

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描写这些

景物的句子,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在交流这一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画面时,学生可能关注的

是一种景物,如“江面”,也可能会关注到几种景物,如“江面、

古塔、小山”,教师都要给予

鼓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想象画面,让静

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

开阔等特点。

2.课文第3—自然段,潮来时

写潮来的过程,连续的画面既富有动感,又带着声音。教

学这两个自然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梳理出潮来的

过程。梳理时,可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如“传来隆隆的

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形成一堵两丈多高

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帮助学生理清潮来的过程。

也可以根据一些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如“远处”“再近些”“浪

潮越来越近”,帮助学生梳理潮来的过程。理清潮来的过程后,

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想象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补充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辅助

学生想象。如“好像闷雷滚动”,可让学生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

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水墙'’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

来想象。学生对“两丈”可能比较陌生,教学时可借助一些直观

的事物,让学生体会有多高,再引导学生想象。“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可借助课文插图或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想

象。“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巨大

响声来想象,也可以播放大浪潮的声音,帮助学生想象。

3.第5自然段,潮去后

可引导学生关注并品读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写余波

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的“涨了两丈来

高”。引导学生想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

浪吼”的意思再试着说说会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

样的情景。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

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

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

读潮来时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

语句。可通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

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

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还可通过“闷雷滚动”“响

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语句,想象大潮的

声音,读出大潮的声音宏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读潮去后的部分,可让学生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

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1)借助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第3一自然段。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

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

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熟

悉课文。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借助对第3―4自然段内

容的梳理,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教师可以适当指导。

(2)当一回小作者,写一份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现场报道,

最好用上书中“浩浩荡荡、风号浪吼、山崩地裂、人声鼎沸”等

优美的词语。明天听一听、比一比,谁的报道最吸引人?谁是

最出色的小记者!

2《走月亮》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沟、牵”等15个字,会

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

刻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晚上陪妈妈一块散步吗?都是去过哪儿?和

妈妈一起散步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我国南方有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

到月光底下散步、游玩,嬉戏,称之为“走月亮’'(教师板书)。

老师给你们介绍的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就

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是如何走月亮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学生会认8个生字。“穗”可和“惠”

进行字音的辨析。“埃”可以借助熟字“更”,识别字形。

(2)写字。本课要写的15个字中,“卵、填、稻”容易写

错,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字形,注意“卵”字左右两个小点不能

丢,“填”字右边的“真”中间有三横,“稻”字右下“臼”中的两个

小横不能连在一起。“淘"与“萄''可引导学生进行字形的辨析。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卵:左高右低。第一笔是短撇,第二笔是竖提,第四笔是

撒,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以“我和阿妈走

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思考经过了哪些地方,圈出表示地点

的词语。通过师生交流,理出走月亮的几个主要场景。交流课

文描写的哪些图景让自己印象深刻,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

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策略:

可选择2-3处感受最深的自然段精读感悟】

(1)第1-2自然段,“月亮升起”图

第1自然段月亮升起来了,强调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月亮渐渐从洱海升起来月光如洗的样子,

为后面的学习铺垫温暖的感情基调。教师还可以简要介绍一下

洱海(白洱是一个淡水湖,是云南标志性的景点)。第2自然

段时,指导读好文中四个含有“照亮了''的句子,抓住“点苍

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的景物变化的词句,在脑海中切换

不同的画面,进一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

展开想象月光好像把地上的一切都依次照亮了,从而感受月夜

的明亮、柔和。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加

深体会。

(2)第4自然段,“月下溪边”图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时脑海中的想象到的画面,引导

学生给所描述的画面起一个名字,如“溪水流香”“水塘抱

月”“洗衣做船”,帮助学生理清这个自然段的主要画面。接着,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画面,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相

关语句,想象画面。如,“溪水流香”的画面,可引导学生想象

仿佛看到了溪水,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鲜花的香味,从而感受溪

水、花草的香、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画面。又如,“水塘抱月”

的画面,引导学生紧扣"抱''字,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体会画

面中蕴含的温馨感。再如,“洗衣做船”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描

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说说感受,体会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

亲情。

(3)第6自然段,“月下田园”图

可以像教学第4自然段一样,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结合

课文,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起一个名字,如“修补村道”“虫唱

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一幅画面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园飘香”的画面,可以让学

生结合生活经验,发

挥想象,把果园丰收的画面描述出来,也可以从嗅觉的角

度来描述果园的丰收景象,还可以通过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又如,“种菜栽稻”的画面描述得较为详细,可重点指导学生读

好相关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一幅幅画面,感受人们的辛勤劳作

及丰收在望的景象。

(4)第8自然段,“月亮牵星”图

引导学生重点想象“月亮牵星''的画面。结合课文的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阿妈就像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天上

“月亮牵星”,地上“阿妈牵我”美妙、温馨的画面,从而体会我

和阿妈之间浓浓亲情。抓住四个“走过”关键词语朗读,读出画

面感。读到“月亮牵星”时,可联系文中插图,读出浓浓亲情。

另外,朗读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时,

要读出走月亮时的那份兴奋、愉悦、幸福。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课后第三题提供了两个例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

美生动的句子,抄下来。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一读例句,

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并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如,可以让学生说

说从第一句中的“可爱的小水塘”“抱”体会到了什么(亲情、关

爱、温暖等)。从第二句中的“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

光镀亮的银毯”体会到了什么(美好、丰收等)。然后让学生

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品一品、谈一谈、读一读,体会表达

效果。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师生交流总结:走月亮,我和阿妈走月亮,不仅走出了月

光下的美景,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浓浓的爱。

课下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摘抄在小本本上,收集一些描写月亮

的古诗。

2.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第6自然段写月下的某个情景。

(提示学生:从第6自然段中的“所见”不只是眼睛所见,还可

以是耳朵所听,鼻子所闻,就是多种感官感受现实情景。而

“所想”指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第二单元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字,

会写“豌豆”等16个词语。

2.学习运用提问策略,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

题,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句话就是说“读书学习就怕没有疑问,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

才会有进步。“老师希望同学们再一会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信你们都会有进步的哦!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童话大王安徒生的作品,他给我们

带来了一个豆荚,在他的童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

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

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课

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10个生字。其中,“囚”进行字

理识字。根据会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联系课

文内容进行理解:“人”在框里,就像人被关在一个牢房里,也

像第五粒豆钻进了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僵、框”集中识字,读

好后鼻韵母,认清字形,都是左右结构,“僵”右边有两个“田”,

“框”右边是半包围结构。

(2)写字。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豌:注意左窄右宽,豆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

恐:下面的心字底要写得扁平,卧钩起笔与左边第二画竖

的起笔齐平。

曾:上半部分笔顺要写正确,先写中间的短竖,再写短竖

两边的点。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1.检查预习。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重点围绕着什么写

得?

课文主要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

所经历的不同生活。课文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

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

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2.自主阅读: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指导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写下自己的问题。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初读课文提出的问题,

同时想一想在同学的启发下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然后引导学

生再次阅读课文,提出更多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将你们

的问题整理到小组问题清单当中。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习提问策略,借助问题清单,开展小组学习,整理归

并问题,发现提问的角度。】

各小组长汇报推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五粒豆为什么一会儿以为世界是绿色的,一

会儿以为世界是黄色的?

引导学生再读第1-3自然段,豌豆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

与它们一直住在豆荚里有关。开始时豆英是绿色,所以它们以

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后来豆荚成熟变黄了,它们就以为整

个世界都变黄了。

预设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

简直像一个节日”?

学生说说那一天小女孩的身体状态是怎样的,她做了什么,

豌豆的状态又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天的一切都是

那么美好:豌豆开花了,恢复健康的小女孩亲吻了豌豆。然后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过节时的心情。从而体会作

者说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正表达了他为小女孩恢复了健康,

为生命的美好而感到无比高兴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生命

顽强生长的赞美。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问题三:题目写的是五粒豆,为什么内容主要写第五

粒豆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呢?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五粒豌豆即将运行,他们有什么

不同的想法吗?出发前他们都说了什么?他们都是什么样的性

格?他们的愿望分别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五粒豌

豆的梦想不同,性格不同,说话的语气也一定不同,指导

学生分角色朗读五粒豌豆的对话。然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五

粒豌豆带着他们的愿望出发啦。那他们的结局如何呢?让同学

们默读课文并画出有关几粒豆子结局的句子。预设:第一粒鸽

子自吃掉,在地上打滚的被鸽子吃掉,第二粒掉进水沟里。第

五粒不仅在狭窄的缝隙里生根,发芽,开花,还给生病的小女

孩带来快乐,和希望。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五粒豌豆性格不同,

愿望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同,通过读这篇课文,你们明白了

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一个豆荚里同

时蹦出来的五粒豆却拥有不同的命运,故事结尾温馨又富有深

意,耐人寻味。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志向的大小,而在于实际

的付出和影响。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脚踏实地,用平常心去面对。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第一步,利用课后第二题提供的问题清单作示范。先观察

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

容提出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再通过回读课文,发现清单

中的第一、二个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是伴随着阅

读过程产生的司题。第三个问题则是针对全文提出的,是读完

故事之后,联系前后故事情节提出的。

第二步,梳理刚才小组推荐的问题清单,同样,学生发现

第一二问题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情节发展和看似矛盾之处提

出的。第三个问题指向比较阅读,比较五粒豆的经历,是针对

全文提出的。省略号则是提示还可以针对部分或全文提出其他

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首先解决小组推荐的其他问题:课文读完了,你们问题清

单中问题都有答案了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

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

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看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对我们的学习

有很大帮助,也会使我们有很大的进步。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

的学习过程中一点要多动脑思考,多多提问。带着问题去学习。

你们一点会有更大的进步。

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选一篇你喜欢的安徒生故事读一

读,并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好,提出问题。反复阅读,遇到不懂

得地方,你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可以查询资料,或者和同学

进行交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6《蝙蝠和雷达》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雷

达、蚊子”等13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

测仪器。

教师追问:听了刚才的这些介绍,再看看课题,你能提出

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

预设: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蝙蝠和雷达》(教师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认识11个生字,“铛、蝇、证、障、荧、

屏''是后鼻音。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系“蝙、蝠、蝇''三个

字的偏旁部首都是虫字旁,重点指导“蝙”的读音为“bilrT。

(2)写字。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驾、驶''两个字:注意“马”的不同写法。“驾”中的“马''写

得稍扁

一些,“马”的横画稍长,“驶”中的“马”写得瘦一些,横变

成提。

“系”:指导学生写好第一笔,相对于其他位置的撒,起笔

较平。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1.检查预习。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学生尝试用课题拓展法、段意归并法等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

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习多角度提问,结合文章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内容。】

1.回顾上节课提问方法,自读提问。学生结合自己在上一

课提出的问题,交流学到的提问方法。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

考,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指导学生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

号,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局部

提的,哪些是针对全文提的。

2.小组交流:以小组形式将你们的问题整理到小组问题清

单当中。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筛选出一些有助于理解课文

的问题,帮助解决。

预设: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问题指向:从内容方

面提出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3.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1)蝙蝠是怎样夜间飞行的?

①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

么不理解的地方?

②同学们交流感受(圈点批注法,抓住“还能、无论、即

使、也”等重点词句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敏捷)

③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①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试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式试验结果

②学生交流。

③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好处。

④明确探路的方法。引导学生聚焦第7自然段进行学习,

在勾画、批注的基础上,抓住“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

种声音,,“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等语句,

明白超声波帮助蝙蝠在夜晚判断障碍物的原理,从而揭示蝙蝠

夜间飞行的秘密。抓住“反复、终于”等词语,体会语言的准确

和科学的严谨。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

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读后,学生试着用自

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边交流,边演示。通过比较,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教师随机板书雷达探路的示

意图进行小结:像这种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

东西,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谁还能

举些例子?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借助批注和课后问题清单,讨论发现提问的不同角度。】

教学时,可借助刚才小组提出的问题和课后第二题的“小

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先阅

读清单中列举的问题和泡泡,发现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

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梳理自己提出的问题,从不

同角度进行分类。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整理组内同学提出

的问题,将相同角度的问题归并在一起,删去重复的问题。最

后按小组进行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关注各小组的问题分类是否

正确。当出现错误分类时,可让学生再读一读课后清单中的问

题,感受哪些问题是针对内容、写法提的,哪些问题是从获得

的启示的角度提的。然后模仿着重新对小组问题进行分类。整

理好问题后,可让学生结合小组问题清单交流提问的不足。从

写法的角度提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该类问题可能较少。

可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

问。如,可引导学生针对第2自然段提出:“作者用自

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有什么好处?”还可针对第3自然段

的“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

西吗?”提出“段尾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吗?”指导后,学生再

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问题。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1.自主阅读片段材料,巩固提问策略。指导学生完成课后

第三题,迁移运用所学。

(1)学生自主阅读,尝试从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

等不同角度提问。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小组合作,

将问题进行整理。

(2)展示问题清单。

预设:

①什么是变态茎?

②作者是怎样将变态茎的种类写清楚的?

③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变态茎?

(3)学生们进行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提问方法。

2.教师总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

于提问,能促进我们思考,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提问!

3.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7《呼风唤雨的世纪》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巧个字,会

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能

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释题: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的

巨大力量。)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提问,读了这个课题,

你们想问些什么?

预设: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说这是个“呼

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赖”是边音,“索”是平舌音。还可以引导学

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唤、亿、哲

(2)写字。

关注个别生字的易错笔画,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纪:右边是“己”不是“已”。

亿: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核:右边两撇中第一撇长,第二撇短。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1.检查预习。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围绕

哪一段来写的?

预设:学生尝试用课题拓展法、段意归并法等概括课文主

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习多角度提问,结合文章关键词句,深入理解内容。】

1.回顾已学习到提问方法,自读归类提问。学习了《蝙蝠

和雷达》一课,我们知道可以从多个角度提问。“文中的一位

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学生读后指生回答。

2.分类汇总问题:“这位同学”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共提出

了6个问题,你们能把他们分类吗?

预设1: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科

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根据课文内容

提问。

预设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是根据

写作细节提问的。

预设3:“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现代指什么?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0

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是联系生活提问的。

3.理解内容,顺学而导。

(1)第1-2自然段,提出问题。交流后指导朗读。

预设:

洞察和探索有什么不同?(写作细节)

为什么说“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上百万年的

总和”?(联系实际提问)

第2自然段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有什么好处?(针对写

法提问)

(2)第3-4自然段。学生读一读,说说现代科学技术出

现前后人类生活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现代科学技

术出现之前人们的生活,以及高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后,提出问题,交流后指

导朗读有关语句。

预设问题:

引用唐诗有什么作用?(针对写法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社会里有没有“千里眼”“顺风耳”?(联系生活提

问)

(3)第5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为文章的总结与对未来的展望,请同学们默读

后提出问题,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找寻答案。

预设:

伯特兰罗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句话现在

依然适用?(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借助课后问题清单,整理交流,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

助的问题。】

1.课件出示课后问题清单,请同学们对问题分类。

预设:

分为三类:不影响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课文

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2.学生讨论:

(1)为什么问题一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反

馈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明确:问题一这类问题只

是作者例举的一种新发明,暂时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可以继续

阅读,不影响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解决问题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这样

的问题对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如,可以先让学生交流诗句的

意思,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句

诗来形容20世纪的科学成就。

(3)问题三,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个问题

的体会,再交流对课文的新认识。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能帮助理解课文。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1.整理清单,根据本节课学到的问题分类方法,以小组为

单位,对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2.展示问题清单。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整理的问题清单,

并将问题的分类说清楚。

预设:

问题

序号

1

2

不影响对课文理解的问题“洞察''和"探索'’有什么不同?

问题类型问题内容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

们这个

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

依然适用?

3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现代科学的每一个奇迹都能改

善我

们的生活吗?

3.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预设: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查阅书籍、工具书或上网搜索

请教别人

4.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问题分类,还探索

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了,面对新的世纪,

你还有哪些奇思妙想?(或者说:你还希望科学技术给我们带

来怎样的奇迹?)

5.布置作业:

(1)课下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科技发展给生

活带来的变化,记录下来。

(2)办一期科技手抄报。

第三单元

10《爬山虎的脚》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均”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等13

个字,会写“爬山虎”等16个词语。

2.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体会作者细致的

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体会作者连续的观

察。

4.学写观察记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

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儿

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曲

",读一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其中,”操、均、隙、

柄、瞧”左窄右宽。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隙: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第三笔是短竖,

可以与第十画的竖钩对比记忆。

瞧:左边的“目”要写得瘦长,右边“隹”的第三横压着横中

线。

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与避让,第十画是点,

不能写成撇。“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初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在交流汇报的过程

中,梳理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用合并段意

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

往上爬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品味语言,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

1.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位置

(1)自读,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

(2)交流与讨论

预设:墙上、屋顶。长得很茂盛,擅长攀爬。

(3)教师追问: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满是”“一大片''等关键词语体会。

(4)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

“满"和"大''两个字重读,突出爬山虎茂盛的样子。

2.第二自然段,品读描写叶子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

的观察。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

爬山虎的叶子。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

么新鲜。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静态)。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没

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语,然后出示相关图片与作者

的描写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描写非常准确、细致,

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动态)。

出示微风拂过时爬山虎叶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自己试着描

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关注“拂过、漾起波纹”

等关键词语,指导有感情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

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4)总结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师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

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

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你们觉得叶老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

的?

预设:近距离,反复看,放大镜……

教师总结:表达得如此准确生动,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

致的观察。

3.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品读描写爬山虎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

细致的观察。】

(1)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

段,用“—”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

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等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表

达十分准确,而准确的表达正源于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学习。先勾画

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相关语句,交流爬山虎是怎样往上

爬的。然后,让学生以手代脚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体会

“伸、触、巴、拉”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以及细丝的变化。其中

“巴”字尤为典型,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巴”字的意思。然后用换词法,将

“巴”换成“粘、挨”等词读一读,说一说这样换好不好。最后,

可让学生说说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

爬的秘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

观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触”读得轻一些,

“巴”和“拉”读得有力些。

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教师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

过程。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过渡: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体会到

作者进行了连续

的观察。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还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

的观察?

预设: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

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

....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

没有了。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

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

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布置作业:1.课下请同学们观察一种植物,运用上今天的

观察方法,把它具体写下来。2.抄写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

子。

11《蟋蟀的住宅》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字,

会写“住宅”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

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体会观察的乐趣。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蟋蟀的洞穴。

2.启疑设问:这是什么地方?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

说成是人住的住宅呢?

3.出示《昆虫记》中的一些文字标题,体会富有人情味的

拟人写法。

《狼蛛的家庭生活》《蜘蛛离乡记》

《螳螂的爱情》《天生攀岩家》

4.导入课题:我们把蟋蟀当成虫子了,可在作者法布尔的

眼里,它哪里是虫子,分明是(人)啊!所以作者才把它住的

洞穴称作住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课题),有感情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会认12个生字。翘舌音的字比较多,教

学“宅、慎、址、骤、置”时,指导学生读正确。

(2)写字。本课会写14个字,以归类指导。

第一类:左右结构。'‘临、慎、择、址''写得左窄右宽。”

较“左右同宽。”卧''要得左宽右窄。第二类:上下结构。“宅、

穴”都是宝盖头,下半部分写得要舒展。第三类:独体字。其

中,“专、寸、卫”笔画较少,把笔画舒展开。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宅:宝盖要遮住字的下边部分,点在正中。第四笔为撇,

不要写成横。下半部分的横要比撇长,最后一笔竖弯钩的起笔

要对准宝盖的点,与点在一条直线上,使字的重心稳定。

临:左右起笔高低一致,左边的两竖第一笔短,第二笔长,

右半部分上下相等,第三笔为点。

2、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大体思路】

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

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概括为“住宅特点”和“修建住宅”。

然后,进一步梳理课文的结构,教师追问:课文哪些自然

段讲了住宅的特点,哪些自然段讲了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2-6;7-9)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将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算是伟大的工程”作

为理解课文的统领性问题】

1.出示自学要求:为什么作者说蟋蟀的住宅是个“伟大的

工程”,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法默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

一写批注。

2.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学习2-6自然段,体会蟋蟀住宅特点

①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交流。

首先默读课文,勾画能表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关键语句。在讨论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最多九寸深,

一指宽一丛草半掩着”“微斜的门口”“墙壁很光滑''"住所很简

朴”等关键词句能体会到蟋蟀住宅有什么特别之处?

预设:蟋蟀住宅的特点。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②学生尝试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师生依据课文的语

言叙述进行评议。进一步体会作者从外部、内部两方面介绍了

使学生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产生与作者相同的喜爱赞美之情,

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课文。

(2)学习7-9自然段,蟋蟀建造住宅

①过渡:这么多优点让人羡慕的住宅,蟋蟀是怎样建成的

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从

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在你认为关键的地方可以写一写批注。

②学生自读自悟后,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课文从时

间、使用工具、修建过程、劳作方式四个方面写蟋蟀修建住宅

的。

预设:

时间——从秋天初寒一直到冬天。

工具——用前足扒;用钳子搬;用后足踏;用锯推、铺。

修建过程——先挖掘重要部分,再长时间不断修整。

劳作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休息一会

儿;整修时,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3)解决课后第二题

①教师设疑:蟋蟀修建的住宅具有这么多的优点,那它是

靠什么工具来完成的呢?

出示课件:蟋蟀图片。让学生观察蟋蟀的“前足”“钳

子”“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的位置和大小。再和人的手指比,

知道蟋蟀的建筑工具是多么纤细、柔弱。

②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再读读这3个自然段,根据刚才的

学习,谁能回答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的这个

问题,试着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引导学

生整合两部分内容,体会蟋蟀住宅的诸多优点,对比它们柔弱

的工具,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加以体会。)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些地方能体会到他连续细致观察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①预设一:细致观察

第5自然段抓住“朝着阳光”“倾斜”“顺着地势”“半掩着”“微

斜”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将住宅的特点

写得这样准确、具体。

第7自然段抓住蟋蟀使用工具和挖掘洞穴时的动词等词句,

体会作者把本不易观察的细小工具和细微动作,非常准确地写

出来,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

②预设二:连续观察

抓住“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即使在冬天”“一连看了两

个钟头”等词句,感受作者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1.完成课后第三题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在表达上与课

文有什么不同。体会课文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学生交流发现:说明性文字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

带感情色彩。而本文课文中的语句,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

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看到了吃苦耐劳的蟋蟀是怎样

建造自己“伟大的住宅”的,了解了它住宅的特点,还让我们懂

得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是因为他连续细致的观

察,更重要的是他还运用了拟人、比喻、作比较等方法,将文

章写得准确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把这些方法学着运用到我们的

写作当中去。

3.布置作业

(1)学习“阅读链接”推荐的《燕子窝》。通过对比阅读,

认识观察日记,为完成单元习作作准备。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

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

第四单元

12《盘古开天地》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翻、劈”等13个字,

会写“黑乎乎”等12个词语。

2.能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梳理课文条理,借助事情的发生、

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交流对盘

古的感受,感受盘古鲜明的人物形象。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默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

把握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要求,我们就进入

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学习。(板书课题),有感情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

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会认7个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浊、丈、

肢”,形声字“劈、肢、躯、液”。

(2)写字。本课会写14个字,归类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缓、浊、撑、竭、液、滋”均为左窄右宽,

“劈、累、奔、茂”为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两部分的不同比

例。

可重点指导下面易错的三个字:

“缓”,右边是"爰''不是“爱”;“竭”,右边下面的里面是“人”

不是“乂”;“茂”,下面是“戊”,不是“成”。

2、整体感知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题目导入:同学们,根据题目,你知道这篇神话主

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预设:这篇神话讲的是盘古开

天地的故事)

(2)出示学习任务:借助插图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连

环画一共由几幅图组成,说说每幅图画了什么,再让学生回读

课文,找出文中与图画对应的段落。(预设:四幅图画依次对

应描绘了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撑住天地以

及盘古化为万物等内容。)

(3)学习尝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①导语:借助图片我们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实际上,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叙述的,按照时间的推移,我

们可以这个故事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

了故事的起因,第二部分讲了故事的经过(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则讲述了故事的结果,我们了解了故

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有了理解和把握

了。

②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尝试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提示:合并段意法)

③交流反馈与教师评价。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

(1)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自己认为

神奇的地方,在感受深的地方进行批注。

(2)学生自学-组内交流

(3)小组反馈,教师点拨指导(说明:只要学生说的有

理有据合理阐述即可),再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进一步体会。

预设:

①第1自然段,天地未分开之前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观

察插图,并联系上下文感受宇宙混沌像个大鸡蛋,里面黑乎乎

一片,然后引导学生对比现实中天地的清朗和辽阔,交流自己

的体会,感受神奇的景象。

②第2自然段,天地分开时的神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抓

住句子中的两对反义词“轻一重”“清一浊”,想象天地形成时轻

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

③第3、4自然段时,盘古撑起天地的过程中身体神奇变

化。引导学生抓住“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跟着长高”“像一

根柱子”等词句感受体会。

④第5自然段,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在指导朗读的

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

了……”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神奇画面。

2.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盘古开天地”这个

神话故事的神奇,那么,通过这个故事,盘古在你的心目中是

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你是读了通

过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到的?可以在一旁可以做一下标注。

(2)自学——组内交流——反馈指导

预设:

力大无比。(如:一使劲翻身坐起来,“大鸡蛋”就裂开一

条缝;拿起斧头劈开天地;顶天踏地,不让天地重新合拢。)

勇于开创。(如:黑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拿起斧头,

就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劈开了天地。)

勇于献身。(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

云……身体化成世界万物,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完整地讲述盘古开天地的具体

经过。提示:可以借助重点词句讲述,还可以将文中表示时间

的词语作为线索,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用“有

一天”讲述故事的发生,抓住“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

年”“盘古倒下以后”等清楚地讲述故事的经过。

2.同桌互讲一推荐代表上台展示——师生点评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认识了高大勇敢勇于献身的

盘古,感受到神话的神奇,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利用事情的起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