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之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红楼梦·论语一、【2024东城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脂砚斋评贾宝玉:“说不得(谈不上)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庸俗。”请从以上评价中任选两点,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2)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林黛玉都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林黛玉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情”有独钟。你是否同意对林黛玉的评价?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解说。(6分)二、【2024西城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⑤,5分;⑥,5分)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整个一个大观园的故事”。为此,《红楼梦》研究小组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作为专题进行探究。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在①-⑤处分别填写一个典型情节(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⑥处填写结论,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研究题目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研究目的探究作者设置大观园的匠心研究内容兴建1.兴建原因:_____①_____2.建筑影射:例如,贾政、宝玉一行来到大观园正殿的玉石牌坊,众人皆道此处应书“蓬莱仙境”,宝玉心中忽有所动,觉得此处似曾相识。这是因为_____②_____。繁盛贾宝玉和众女儿们搬入了大观园,他们的诗意生活体现在:1.真情:_____③_____

2.雅趣:_____④_____3.烂漫:湘云醉眠芍药裀

4.自由:宝玉生日,群芳夜宴衰败1.衰败先兆:管理松弛、偷盗案频发、仆人之间矛盾重重……直接原因:痴丫头在大观园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_____⑤_____。后果影响:晴雯、司棋被赶出了大观园,含恨而终;芳官等人出家……研究结论__________⑥__________三、【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4分)(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6分)四、【2024朝阳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2分)(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4分)(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4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取材于《战国策》)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五、【2024丰台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六、【2024石景山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红楼梦》写人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判断甲、乙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将人物的名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选文一【甲】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乙】“嗳哟”了一声。【甲】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选文二【甲】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乙】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甲】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甲】

【乙】

(2)下列表述不符合“正邪两赋”说法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B.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红楼梦》第二回)C.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脂砚斋)D.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红楼梦》第二回)(3)你如何理解《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正邪两赋”的特点?请从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选文中涉及的人物除外),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5分)七、【2024门头沟区高三一模】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红楼梦》中有不少与“作诗”相关的情节,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等,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请简单介绍情节,并说明理由。(4分)(2)有人评价《红楼梦》中小说人物所写之诗是“按头制帽”。请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一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八、【2024房山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1)《桃花行》(节选):“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些诗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2)《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桃花社”起社后,众人以“柳絮”为题作词,抒写个人情志。《临江仙·柳絮》一词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隐含了小说中词作者怎样的追求?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九、【2024平谷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②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③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④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患所以立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易得也

贤贤易色C.有美玉于斯

先王之道,斯为美D.求善贾而沽诸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3分)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孔子对此却感到高兴。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原因。(4分)一、【2024东城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脂砚斋评贾宝玉:“说不得(谈不上)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庸俗。”请从以上评价中任选两点,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15.(1)答案示例:说不得贤:此处的“贤”指当时社会公认的德行才能。宝玉不喜读八股文章,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还称读书人为“禄蠹”,可见其并非有德行才能之人。说不得愚:“愚”意为愚笨。宝玉看到龄官淋雨,便提醒她避雨,不料自己身上也都湿了。婆子们说宝玉痴傻,下雨了不知道跑,还告诉别人快去避雨。实际上是宝玉痴情的一种表现,可见其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不肖”是不成才的意思。宝玉天资聪颖,善于诗书作对,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所题匾额及所作对联都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连贾政也颇为赞许,可见其并不是不肖。说不得庸俗:“庸俗”意为平庸鄙陋。宝玉心思细腻,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怀有怜惜之意,不以世俗眼光为标准,幼年便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超越时人的见解,可见其绝非庸俗之人。【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对题干中四个方面的评价进行解释,再结合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说不得贤:此处的“贤”指当时社会公认的德行才能。如贾雨村之流,十年寒窗高中为官,却利用职权徇私枉法、为非作歹,这就是宝玉眼中的“禄蠹”。贾宝玉说:“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古时认为只有“文谏武战”这两种死法最光荣、最荣耀,最能体现自己身份特征和气节。文官武将之死谏、死战,本质上就是沽名钓誉,贾宝玉对此十分厌恶,认为这两类人都是禄蠹,可见宝玉不喜读八股文章,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还称读书人为“禄蠹”,可见其并非有德行才能之人。说不得愚:“愚”意为愚笨。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婆子们说宝玉痴傻,下雨了不知道跑,还告诉别人快去避雨。实际上是宝玉痴情的一种表现,可见其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不肖”是不成才的意思。“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也可以说是贾政给宝玉出的一套“情境式诗文测试题”,要求宝玉给竣工的大观园各处建筑、景点拟定匾额对联,其所做的对联、题词等受到了请客们的赞扬,更得到了元妃发自内心的表扬,省亲这一情节使得宝玉的灵性、宝玉的才华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其并不是不肖。说不得庸俗:“庸俗”意为平庸鄙陋。结合文中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无比,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不堪”可知,他幼年便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超越时人的见解;宝玉关心丫鬟,事事为黛玉着想,可将他心思细腻,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怀有怜惜之意,不以世俗眼光为标准,可见其绝非庸俗之人。(2)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林黛玉都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林黛玉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情”有独钟。你是否同意对林黛玉的评价?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解说。(6分)(2)答案示例:示例一:我认同这一观点。宝玉对世界的情是一种天真的泛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心存喜爱与怜惜,但黛玉之情更专一执着。黛玉对宝玉情深,便将自己的心思和情感都集中在宝玉身上,会因不安而不断以“金玉”之说来试探宝玉,问宝玉有没有“暖香”来配宝钗的“冷香”,在误会宝玉因宝钗冷落自己时悲泣葬花,吟咏《葬花吟》。黛玉在看待世间万物时往往以自己对宝玉的情感作为出发点,移情于物,专注而热烈。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一观点。黛玉情感细腻而丰富,并非只将感情专注于宝玉一人。她为免落花遭人践踏脏污,便为其立花冢以葬花,她有感于身世飘零、寄人篱下,便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抒己志。黛玉也会将情感寄予在世间万物之上,是和宝玉相同的广泛之爱,而非单一的选择。【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此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名著中的情节,分条陈述理由。示例一:我认同这一观点。原文写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宝玉;为博晴雯一笑,任其撕扇;袭人家中有事,宝玉也甚是上心,可见宝玉对世界的情是一种天真的泛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心存喜爱与怜惜;原文黛玉会因不安而不断以“金玉”之说来试探宝玉,听了宝玉的一番话后,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足见黛玉对宝玉的深情;结合“黛玉笑着问宝玉有没有暖香,宝玉没能理解什么暖香,黛玉笑说宝玉是蠢材,说宝玉有玉,薛宝钗就有金来相配,如今薛宝钗有‘冷香’,那宝玉有没有‘暖香’来配?”问宝玉有没有“暖香”来配宝钗的“冷香”,可窥见其内心所想;结合“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可知,在误会宝玉因宝钗冷落自己时悲泣葬花,吟咏《葬花吟》,无比感伤,其中除了感伤身世之外,也感伤自己与宝玉的情感,黛玉在看待世间万物时往往以自己对宝玉的情感作为出发点,移情于物,专注而热烈。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一观点。结合“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知,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吟》,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黛玉情感细腻而丰富,并非只将感情专注于宝玉一人。她为免落花遭人践踏脏污,便为其立花冢以葬花,她有感于身世飘零、寄人篱下,便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抒己志。黛玉也会将情感寄予在世间万物之上,是和宝玉相同的广泛之爱,而非单一的选择。二、【2024西城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⑤,5分;⑥,5分)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整个一个大观园的故事”。为此,《红楼梦》研究小组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作为专题进行探究。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在①-⑤处分别填写一个典型情节(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⑥处填写结论,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研究题目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研究目的探究作者设置大观园的匠心研究内容兴建1.兴建原因:_____①_____2.建筑影射:例如,贾政、宝玉一行来到大观园正殿的玉石牌坊,众人皆道此处应书“蓬莱仙境”,宝玉心中忽有所动,觉得此处似曾相识。这是因为_____②_____。繁盛贾宝玉和众女儿们搬入了大观园,他们的诗意生活体现在:1.真情:_____③_____

2.雅趣:_____④_____3.烂漫:湘云醉眠芍药裀

4.自由:宝玉生日,群芳夜宴衰败1.衰败先兆:管理松弛、偷盗案频发、仆人之间矛盾重重……直接原因:痴丫头在大观园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_____⑤_____。后果影响:晴雯、司棋被赶出了大观园,含恨而终;芳官等人出家……研究结论__________⑥__________15.

(10分)【答案示例】①元春省亲②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③黛玉葬花④香菱学诗⑤抄检大观园⑥要点一: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射,是贾宝玉和众女子们的理想世界,但

它不能独立于贾府而存在,不断被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侵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体现了这一理想世界的虚幻性。要点二:大观园的兴衰,是贾府走向衰落的缩影,也是红颜薄命的象征,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评分参考】①-⑤每点1分;⑥5分,要点一3分,要点二2分。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亦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空,根据《红楼梦》中原文第十六回第十七回内容可知,“大观园”的建造原因,主要是因为皇帝特许元春省亲,贾府为此建造省亲别院,元春在元宵节回家省亲,在诗中为省亲别墅赐名大观园。第二空,根据《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内容可知,贾政等一行人走出院子接着前行。就到了正殿,这里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富丽堂皇。前面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雕龙着彩,众人说题字蓬莱仙境为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一到这,见了这个,就走神了,心中忽有所动,似乎在哪儿见过。其实这里很像他梦游过的太虚幻境,相似的牌坊触动了他久远的记忆。可得出,此空是因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三空,根据《红楼梦》的“葬花吟”可知,花的结局很悲情,或掉落泥土被人践踏,或落入流水浸染尘世的“泥淖”肮脏……黛玉不忍花有此劫,尽力将之收集,装进花囊,葬入花冢,就是葬花!花儿埋进土中,尘归尘土归土,不受世间凡俗的肮脏浸染,是为“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从花的经历感叹自身命运,才说“他年葬侬知是谁”?所以,黛玉葬花是真情的体现。第四空,《红楼梦》原文把香菱学诗的认真着迷描写得详细具体,其间把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态度也有详细的描写,还有大量的诗词作品,雅趣十足,所以,最具雅趣的就是香菱学诗。第五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可知,抄检大观园指的就是由于傻大姐见到了绣春囊且交给了邢夫人,引起王夫人震惊,引发大观园内部抄检和惩办。捡到者如果是别人,自然会意识到其中利害,可傻大姐不会;若碰到的是凤姐,也会被掩盖过去;正是这些所有的巧合促成了事情的发生。正是因为绣春囊事件,王夫人因此怀疑到了侄女王熙凤身上,因为她是荣国府大管家,大观园也归她管,只有她有可能携带此物。王熙凤为了彻底洗清自己的嫌疑,建议王夫人带头进园彻查绣春囊事件,也趁此机会清理掉一些人。所以此空填“抄检大观园”。第六空,此空是《红楼梦》研究小组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作为专题探究的研究结论,所以要根据前边的分析内容对其进行总结,根据“贾政、宝玉一行来到大观园正殿的玉石牌坊,众人皆道此处应书‘蓬莱仙境’,宝玉心中忽有所动,觉得此处似曾相识”可知,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射,根据“贾宝玉和众女儿们搬入了大观园”可知,是贾宝玉和众女子的理想世界,痴丫头在大观园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抄检大观园代表着大观园不断被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侵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体现了这一理想世界的虚幻性。综合大观园在贾府的重要地位可知,大观园的兴衰,是贾府走向衰落的缩影,也是其中众女子红颜薄命的象征,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三、【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①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②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4分)(1)(4分)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评分说明】各2分。【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由原文“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可知,学习为了自己就是用心领会道义。由原文“为己,履而行之”可知,要将自己领会道义付诸实践。所以,“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由原文“为人,徒能言之”可知,学习为了别人就是只空谈道理。由原文“为人者,凭誉以显扬”可知,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所以,“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6分)(2)(6分)“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评分说明】“内涵”理解,2分;“关系”阐释,4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由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知,“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由原文“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可知,“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所以,我们要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四、【2024朝阳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①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②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③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2分)【答案】(1)(李充)劳:劳心、操劳。(苏轼)劳:使……勤勉。【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李充)劳:劳心、操劳。句意: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苏轼)劳:使……勤勉。句意:爱他,却不让他勤勉,这是动物的爱。(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4分)【答案】(2)示例1:选择李充的观点: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材料②中说,做子女的遇到父母的做法不正确,应该想办法委婉提出来加以劝谏。可见爱他就要为他劳心。示例2:选择苏轼的观点: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如材料③说,如果勉励他努力学习,不断向好,这就是君子之爱;如果只是溺爱、骄纵,这就是小人之爱,是无原则的迁就。【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观点,概括论据的能力。示例1:选择李充的观点: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这是君子的道德标准。正如材料②中所说的那样,“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做子女的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父母的做法也不一定都正确,这时做子女的就需要“劳”,也就是“劳心”“操劳”,要思考如何劝谏父母,要想办法婉转地提出来,还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可见,爱他,确实需要为他劳心。示例2:选择苏轼的观点: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劳,可以理解为勤学、苦练、躬身、实践的积极状态。如果不勉励他努力,而是一味宠溺,这只是禽兽之爱。正如材料③说的那样“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如果勉励他努力学习,不断向好,这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爱护他,这是君子之爱,是正确的爱。如果只是溺爱、骄纵,这就是小人之爱,是无原则的迁就,算不上真正的爱。(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4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取材于《战国策》)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答案】(3)触龙的观点与苏轼的观点相符。触龙劝说赵太后为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勉励他承担国家的责任,将来就能让他自立于赵国。这样的爱就是苏轼所说的,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文中观点的能力。触龙的观点与苏轼的观点相符。触龙劝说赵太后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触龙指出,赵太后如果真的爱长安君,就应该为他作长远的打算,而不是一味的宠爱,应该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这样就能让他懂得为国家担当责任,这样的“劳”才能让长安君将来能够在赵太后百年之后自立于赵国。可见触龙主张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这与苏轼的观点一致。五、【2024丰台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注释】

①见(Xiàn):同“现”。

【翻译】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②谷:俸禄。

【翻译】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注释】①危:直,正直。

②孙(xùn):通“逊"。

【翻译】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①(1分)危险②危言危行

②(1分)正直危:危险,危机,陷入危机,处于动乱,不安全的1分危:端正,引申为正直。(正襟危坐)(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2)(3分)答案示例:①归隐;(有学生答:出世,乱世不愿意做官都给1分)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或乘乱世谋取富贵为耻给1分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两点都答全才给1分)【评分标准】3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①“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②“邦无道,谷,耻也”③“邦无道,危行言孙”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答案示例】1: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表明观点1分)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结合《论语》相关内容1分)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结合背景1分)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分析+结论各自1分,共2分)【答案示例】

2:我不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表明观点1分)孔子虽然教导原宪“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结合《论语》相关内容1分)但孔子自己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结合背景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为施仁道改变社会而努力。原宪也应向孔子学习,努力推行“仁道”,而不是独善其身。(分析+结论各自1分,共2分)【评分标准】5分。有看法,1分;结合《论语》内容并分析,4分。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材料一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便隐居。天下有道时,以自己贫困低贱为耻,无道时,则以自己富贵安乐为耻。原宪所处的时代混乱而政治崩坏,是天下无道之时。他不去做官,不去追求荣华富贵,而甘于贫困,正是践行孔子的言论来隐居避世,并以自己荣华富贵为耻。其坚持学习孔子的仁道并实施它。因此,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在天下政治动荡时明哲保身,坚守并传承仁道的正确做法。六、【2024石景山区高三一模】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红楼梦》写人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判断甲、乙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将人物的名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2分)选文一【甲】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乙】“嗳哟”了一声。【甲】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选文二【甲】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乙】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甲】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甲】

【乙】

【答案】(1)

①.

宝玉

②.

袭人

(每空1分,共2分)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一肚子没好气”的是宝玉在门外扣门时门内无人应答,后面是袭人开的门,开门后怒气未消宝玉一脚踢了过去,刚好踢到袭人。所以,“甲”是宝玉,“乙”是袭人。(2)下列表述不符合“正邪两赋”说法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B.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红楼梦》第二回)C.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脂砚斋)D.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红楼梦》第二回)【答案】(2)B(3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这是作者阐释天地生人,为什么会出现大仁大恶的原因。原因是天地间本就存在正邪二气,仁者秉正气而生,就是应运而生,运就是正气;恶者秉邪气而生,就是应劫而生,劫就是邪气。而不是具体的人物“善恶相兼”“丰富和复杂”,即“正邪两赋”。故选B。(3)你如何理解《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正邪两赋”的特点?请从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选文中涉及的人物除外),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5分)【答案】(3)“正邪两赋”指丰富复杂的人性,“正邪两赋”之人善恶相兼,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真的人物”。王熙凤的性格就具有多面性。一方面她阴险恶毒、见利忘义,如毒设相思局,几次耍弄心怀不轨的贾瑞;如弄权铁槛寺,为了3000两银子,间接逼死了金哥和长安守备之子。另一方面她又聪明能干,在秦可卿死后协理宁国府,诸事井井有条;而且人情练达、幽默风趣,如笑称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不失机智和体贴。【解析】【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解释“正邪两赋”,即塑造人物时“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拒绝和避免“脸谱化”。然后以《红楼梦》中善恶相兼、正邪难分的人物为例,分别列举其“正”“邪”的实例。全书中可以列举的人物很多,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等人,都是丰富和立体的“善恶相兼”人物形象。如以凤姐为例,她既有“邪”的一面,比如她阴险恶毒,毒设相思局,耍弄心怀不轨的贾瑞,间接地导致了贾瑞的死亡,还有“用借剑杀人”,致使尤二姐“吞生金自逝”等;比如她见利忘义,弄权铁槛寺,为了3000两银子,间接逼死了金哥和长安守备之子,这也是她后来走向悲剧结局的一处伏笔和地雷。她也有“正”的一面,比如她聪明能干,“协理宁国府”,将全府上下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等;比如她人情练达,笑称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贾母反之能戏称她为“泼皮破落户”等。七、【2024门头沟区高三一模】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红楼梦》中有不少与“作诗”相关的情节,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等,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请简单介绍情节,并说明理由。(4分)(1)答案要点:理由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典型环境塑造等角度写。(评分标准:情节2分,理由2分。情节泛泛而谈,与后面理由无勾迹只分别赋1分。(2)有人评价《红楼梦》中小说人物所写之诗是“按头制帽”。请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一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2)答案要点:“按头制帽”中“头”和“帽”分别指小说人物形象和作诗内容、作诗风格,而“按和“制”是指作者曹雪芹为塑造小说人物而在特定场景、情节中精心设计诗歌。示例:林诗写满纸抒写自我怜惜之词,一言愁一言愁之多,这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孤独抒写的淋漓尽致,这是贾府中其他女子所没有的。而第二句可通过只语片言“谁”能包了解她写内心忧愁以塑造她的寂寞和无人理解,而反问更是加重了这种情感,将林黛玉的那特处境及多愁善感通过诗歌传达,所谓按头制帽就是如此。薛诗写淡到极致反而显得花朵更加娇艳,都写白海棠,她在“白”中看到了花的“艳一个“更”突出肺宝钗对淡然素雅之美的追求。愁情过多哪里得到如玉般无痕的温润平和之美,以反问加强对情感宣泄过于浓郁的不认同,女子应追求如玉般平和温润。以花写己,尽显宝钗独有的封建闺秀典范的形象。(评分标准:理解、诗句翻译或分析、人物形象各2分,意思对即可)八、【2024房山区高三一模】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桃花行》(节选):“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1)这些诗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1)【答案示例及赋分建议】小说中诗作者林黛玉的性格:这些悲叹的诗句,让我们联想到原著中如下情节,初秋夜,黛玉看到窗外雨打竹摇,想到自己与宝玉的姻缘难测,写下了哀怨的《秋窗风雨夕》,这隐含着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或:这些自怜的诗句,与原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沼陷沟渠”暗合,隐含着黛玉以死与命运抗争、不甘受辱被污的“孤标傲世”的刚烈性格)。(2分)“花自媚”与原著中黛玉蔑视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合污的行止相吻合,隐含着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2分)

命运:诗句中的“泪干春尽花憔悴”隐含着黛玉夭亡(或:爱情无果而终)的命运,据原著,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绛珠仙草,她来到尘世是为还泪的,泪干是其夭亡的预言(或:泪干是她与宝玉爱情无果而终的预言)。(2分)【评阅建议】6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这些是诗作者林黛玉的悲叹,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关于性格。“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若将愁人的血泪与花相比,泪水总是常流,桃花总是明媚。“花自媚”与原著中黛玉蔑视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合污的行止相吻合,隐含着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泪水流干,春色也消逝,花儿也随之枯萎。“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此句指花瓣飘落,人也疲倦,黄昏迅速来临。原著中,初秋夜,黛玉看到窗外雨打竹摇,想到自己与宝玉的姻缘难测,写下了哀怨的《秋窗风雨夕》也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