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案戴喜娥_第1页
二年级下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案戴喜娥_第2页
二年级下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案戴喜娥_第3页
二年级下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案戴喜娥_第4页
二年级下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案戴喜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辨认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猜想激趣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二)交流引入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二)变式练习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2.想一想,再剪一剪。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二备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图形的运动第二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二备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年级班级课题图形的运动第三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2.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导学预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欣赏作品,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美。

2.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

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究。

(二)解决问题。

1.探究剪1个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3)畅谈体会,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

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什么?

2.探究剪2个小人。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

(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

①预设折法:

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简便。

(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

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画时要注意:从对折的闭合处画。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剪时要注意:剪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

3.探究剪4个小人。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对折三次。

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小人。

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

(三)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体会平移。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以剪出小人?

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

(一)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

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

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

(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一)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课件配乐展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一年级班级课题图形的运动第四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直观感知、认识旋转现象。教学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旋转教学准备练习题卡导学预案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3米,是(

)现象。

4、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二、判断

10分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平移现象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平移现象有:旋转现象有:考查目的: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四、下图中,把由图①平移得到的图形涂上红色。考查目的:能正确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五、根据下面各钟面所经过的时间,画出分针从12起旋转后所指的位置。考查目的:体会钟面上分针旋转的特点,复习有关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第一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等。导学预案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

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

)=21

)×6=48

7×7=(

8×8=(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2)反馈各自想法。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3.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二)游戏提升。1.送小鸟回家。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5、6、7、8等数字,小鸟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2.拓展延伸。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请分别说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表内除法(二)第二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式计算。

)×(

)=(

)(

)÷(

)=(

)(

)÷(

)=(

(二)填一填。

)×4=24

)×7=35

9×(

)=3664÷(

)=8

)÷5=30

)×(

)=81

(三)揭示课题。

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接着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2.汇报交流。

(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个。可以摆几行?27个彩球,摆了3行,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九二十七)

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及所用的口诀。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一)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发生变化。

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

将算式制成卡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二)拓展延伸

)÷(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三课时练习八习题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练习题卡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你会算了吗?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题,学生口算,并说出乘法口诀。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1)用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2)引导学生自己找信息。思考图中已知哪些信息以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如:要求需要几台?可以这样想;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24÷3=8(台);如果有6台电脑,怎样安排?我们可以这样想: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24÷6=4(人)。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算一算,比一比,把算式填在合适的括号里。(1)引导学生审题,明白题目要求什么。(从“>”可以知道,是将各个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引导学生根据计算出的得数将算式进行排列。(强调是写原算式,不是写答案。)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谈话:小猴子正在进行摘桃子比赛,哪只小猴子能先摘到桃子呢?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桃子摘下来吗?同桌两人分工,一人算一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汇报交流,教师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题。出示表格。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三、巩固迁移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7题。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1)小组以比赛形式完成,如第一组做第一列,第二组做第二列……完成的正确率高且用时少的小组获胜。让学生每个人都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得多。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9题。出示题目,分析题目意思,填出不同的算式。学生填写,汇报交流。4.数学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或同桌合作,一人出示卡片,其他人说出算式。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应用口诀准确求出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学以致用。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表内除法(二)第四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导学预案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2)画一画。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练习课第五课时练习九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2.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经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常规学具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口算。(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出得数。2.谈话: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同学们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二、探究新知1.走迷宫。用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九第5题。谈话:同学们玩过迷宫吗,今天我们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的“走迷宫”。从入口出发,写出每道算式的得数,看看自己能不能顺利地走出迷宫。2.过桥。(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出示题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是,让学生说说相应的乘法口诀。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让学生都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三、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6题。(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读“价目表”。解决问题:我们有18人,要坐几辆碰碰车?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碰碰车一辆坐几人。)表示什么?(18里面有几个3)怎样列式?(18÷3=6(辆))(2)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解决2个问题。(现在每个多少元?现在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3.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九后面的思考题。提示: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说说体会和收获。二备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进一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情境图;教材第45页上算式的口诀表,学具盒。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巩固旧知1.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2.复习。(教材练习十第1题。)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口算。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及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二、探究新知1.整理除法表。(1)谈话:我们学过了除法,你知道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哪些吗?你能把除法算式都写出来吗?小组合作,从桌上拿出准备好的除法卡片,分工合作,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教师引导:你想按什么顺序进行整理?(按口诀表整理、按商相同整理、按除数相同整理。)学生合作整理后,师指名汇报整理结果。(2)出示教材第45页除法表。谈话:这是乐乐还没有整理完的表格,你能从已经整理的部分看出他是怎样整理德玛?(按除数相同整理)你能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吗?2.小组合作用卡片进行活动。找出得数是6、7的算式。三、巩固迁移1.学生独立完成该教材练习十第1题。算出结果,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在小组里面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解决问题(1)和(2)。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解题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解题的一般思路:先根据错误的商求出颠倒后的被除数,是4×6=24,再根据被除数重新求商,42÷6=7。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整理了已经学过的除法算式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合作,用除法卡片互相考考对方,看看谁能快速说出得数。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1)编“除法口诀表”。(2)“对口令”游戏。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课件出示下面题目:16+9+8=

32-10-6=

25+20-10=

48-8+17=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情境中获取信息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二)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揭示课题。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1)课件出示:53-24+38,(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三)反思中加深理解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2)学生独立计算。(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混合运算第二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2)学生汇报、交流。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4×3=12(人)

4×3+7

7+(4×3)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24+4

=9×4

=8÷4=28

=36

=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混合运算第三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75-36+24

25-20÷5

6×8-5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1)10-5+3=

(2)7+(7-6)=10-(5+3)=

7+7-6=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7×(7-5)

(77-42)÷7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7×7-5

77-42÷7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比较算式。7×(7-5)

(77-42)÷77×7-5

77-42÷7(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备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册二年级班级课题第四课时混合运算练习十一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会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解答问题。教学准备投影仪、常规学具。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混合运算,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再算();如果算式中只有加法和减法,或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是();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2.脱式计算(1)(37–28)×4

(2)8×6–30

(3)42–30÷6(4)19+6×5

(5)35÷(28–21)(6)5×(28÷4)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二、强化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先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组两题的运算顺序和得数,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上面两题没有括号,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下面一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出示表格,根据提示写出被减数或减数以及被除数或除数。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从而弄清这样列式是错误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小括号在算式中起了什么作用。集体交流,说说列式的方法。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先指名回答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4.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1题。三、提高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2题看图,说出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提问:要求总数,要先求出什么?(右边的小熊一共多少元?)列式4×8=32(元)再把左边和右边的相加。25+32=57(元)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3题。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提示:这是连续两问的问题,先解决的几个问题,再解决的几个问题?全班校对,教师节和学生错例适当追问。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把算是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列综合算式,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三、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二备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安全提示:安全提示: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教室说话轻达旗第七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班级课题混合运算第五课时备课人戴喜娥教学时间审查人教学目标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导学预案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90-36=54(个)(90-36)÷9

90-36÷9

90÷9-36÷9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少次?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