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统计)_第1页
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统计)_第2页
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统计)_第3页
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统计)_第4页
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长方体正方体统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合作探究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拓展应用用数学创造生活。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总结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作业布置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

个数特征个数长方体

正方体特征

面6相对的面相等6都相等,是正方形棱12平行的棱相等12都相等顶点8

8

教学札记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难点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

口答: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合作探究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药盒课件)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积和。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呢?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1、探索活动: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前后面的面积:左右面的面积:教师温馨提示:上下两个面大小------,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和宽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教师温馨提示: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小组交流:集体研讨:学生归纳,老师板书: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长×高×2+高×宽×2或:(长×宽+长×高+高×宽)×22.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0.7×0.5+0.7×0.4+0.5×0.4)×2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0.7×0.5×2+0.7×0.4×2+0.5×0.4×2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合作探究拓展应用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26页7、8题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札记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合作探究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5、学生汇报:(1)常用的体积单位(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V=a×a×a=a3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作业布置33页8、9题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

×

×

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教学札记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能力目标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引入1.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正方体体积=(

)。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合作探究二、课程内容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图中是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小组合作填表: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思考:①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②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出示例题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写成如下形式: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⒊出示例4:看见你得到哪些信息?⑴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V=50×30×40=60000cm3=60dm3=0.06m3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如果出现这样答,你必须选择那个答案?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m3。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拓展应用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总结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作业布置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教学札记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容积的意义。能力目标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会计算物体的容积。重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检查: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合作探究三、新授:1、反馈容积及容积单位:生汇报:(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①1升=1000毫升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②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厘米练一练:1.8升=()毫升3500mL=()L15000升=()毫升1.5dm3=()L(4)汇报小组活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例5、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例6、拓展应用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总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作业布置41页12、13题X|k|B|1.c|O|m板书设计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札记课题分数的意义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难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xKb1.Com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合作探究二、教学分数的产生。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三、教学分数的意义。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操作。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2)交流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小组交流。(3)认识单位“1”。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wWw.Xkb1.cOm(课件显示:一个物体)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生:1/2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四、教学分数单位。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拓展应用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布置判断(对的打“√”,错的要“×”)。(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3)14个19是914()XkB1.com(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板书设计分数的意义教学札记课题分数与除法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能力目标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导入揭题。新课标第一网1、复习: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合作探究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通过练习,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素材、展示、反思、训练、点拨。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学习要求:1、平均分怎样列式?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3、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练后反思】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拓展应用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8=12÷17=()÷()=m÷n(n≠0)=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教学札记X|k|B|1.c|O|m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难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合作探究(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三)、(课件展示)例3、(1)把、化成整数。(2)把、化成带分数。想:=?学生独立完成。拓展应用1

.在分数

中,当a小于(

)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2.

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当a大于(

)时,它是真分数。

3

.分数单位是

的最小真分数是(

)

,最小假分数是(

)。

4.

写出两个大于

的真分数(

)和(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作业布置54页做一做X|k|B|1.c|O|m板书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例3、(1)把、化成整数。(2)把、化成带分数。想:=?教学札记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重点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听录音故事:有一位老爷爷把一块长方形地分给四个儿子。老大分到这块地的,老二分到这块地的,老三分到这块地的,老四分到这块地的。老大、老二、老三觉得很吃亏,于是四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2、思考:阿凡提为什么哈哈大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观察、比较和验证,得出结论:四兄弟分的地同样多。板书:===。引导学生把分数化成除法的形式,并算出它们的商,再次验证===。3、引导:四兄弟分的地同样多,却以为自己很吃亏,争吵不休,引得阿凡提哈哈大笑。那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不一样,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阿凡提对四兄弟讲了哪些话,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呢?其实,这里包含了一个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合作探究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学生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分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的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自由选择分数比较,思考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变化情况。2、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所选择的两个分数以及它们分子与分母的变化情况。(注意引导出分子与分母同时乘同一个数和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3、引导学生把交流的等式分成两类,并说出依据。学生思考分类,然后提问,师相机分分子与分母同时乘同一个数和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两类板书等式。4、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两类等式,思考:从这些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初步概括结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①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操作验证,或计算验证。②思考:是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呢?启发学生得出:0除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③引导学生再次归纳,概括结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合作探究三、(课件出示)例2、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独立完成。拓展应用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舞蹈小组,的同学参加了书法小组,哪个小组的人数多?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2、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作业布置59页8、9题板书设计教学札记课题最大公因数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力目标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目标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合作探究二、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①学生操作。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②交流汇报。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③观察发现。④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师提问: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2)用集合图表示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3)认识最大公因数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少的地砖?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合作探究出示例1:8和12公有的因数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出示例2:你还能找出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学生应用知识自己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有信心吗?10和15的公因数—————14和49的公因数————————————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61页做一做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16的因数:12481612的因数:123461216和12的公因数: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教学札记课题约分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题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重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导入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9和18

15和21

7和94和24

20和28

11和132、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合作探究(二)分析探究出示例4:把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等到最简分数。====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6、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7、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教材上的内容。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拓展应用教材66页7题总结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问?作业布置教材67页11、12题板书设计约分例4:把化成最简分数。======教学札记课题最小公倍数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wWw.Xkb1.cOm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难点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引入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X|k|B|1.c|O|m(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3、教学例3: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拓展应用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72页10、12题板书设计最小公倍数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教学札记 课题通分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力目标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引入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2和8

8和9

9和45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填上正确的答案。

二、探索研究1.教学例3: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而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那么,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提问:这两个分数能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2)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那么下面三组分数的大小你会比较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分母相同分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学生总结规律)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2.教学例题4:教师出示图例。新课标第一网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使用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中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问题:(1)你能直接比较和的大小关系吗?为什么?(2)上面例题3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和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③能用10、20、30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20作公分母?(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板书:因为,所以wWw.xKb1.coM拓展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总结1.什么叫做通分?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作业布置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通分例3、比较和的大小。例4、因为,所以教学札记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能力目标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会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情感目标在知识探索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新课标第一网难点会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小数的意义1.在(

)内填上正确答案。(1)0.1表示(

)分之(

)。(2)0.3表示(

)分之(

),写作2.想一想,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二、课程学习1.教学例题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学生独立计算,也可以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的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另一人的用分数表示)(1)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等分绳长的结果:得出:(2)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将它们直接用等号联结。那么,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样写?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教学例2、把、、、、、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学生自己解答。总结:X|k|B|1.c|O|m一般方法: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拓展应用教材79页9、10题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例题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教学札记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课型新授课备课人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并能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重点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难点能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wWw.Xkb1.cOm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舞蹈视频:你看到了什么?师: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旋转的内容(板课题)合作探究二、

观察抽象,探究新知(一)、认识旋转1.出示例1、(课件出示旋转地钟面)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呢?(生自由阐述)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多媒体动画板示)(1)师:以上几种旋转,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师:它们哪里转动了?比如:荡秋千哪转动了?挡车杆呢?---(3)假如,我们把荡秋千的踏板看作是一个点、汽车的刮水器看作一条线段、风车的风叶看作是个四边形或三角形。那么它们的转动又会是怎么样子呢?(生观察图形:点、线段、三角形的旋转演示回答问题)强调像点、线段、三角形这样子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3、尝试给旋转下定义。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旋转了吗?(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认识尝试说说)(二)、结合生活,理解旋转的三要素1、旋转中心(三角形动画旋转演示)师:当图形旋转时,这个定点可以在旋转图形的哪个位置?2旋转方向师: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用挡车杆的关和开来演示)X|k|B|1.c|O|m3旋转角度(用时针转动角度的大小演示)师:①.当指针旋转了90°时,指针指向了哪里?②.当指针旋转了180°时,指针又指向了哪里?拓展应用课后做一做总结展示旋转大楼视频激发学生再学习旋转的兴趣?并说明有什么收获?作业布置教材85页3、4题板书设计图形的运动(一)例1、(课件出示旋转地钟面)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教学札记wWw.Xkb1.cOm课题统计(一)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k|B|1.c|O|m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力目标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情感目标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