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领略河南文化,感受文化生机。小豫参加了“行走河南,浸润文化”中的“郑—许—洛”游览线路,请帮助小豫享受这场文化之旅吧!活动一:郑州站·巍巍商都,生生不息下面是郑州商都遗址中的文字展示,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商都”是郑州这座城市永远的文化标志,也是郑州灿烂文化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代表。①chángyáng______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雄伟的商代城垣会让人一眼千年,园中的郁郁风光与黄色长龙般的城垣②相得yìzhāng______。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以商都历史文明为核心内容,向世人展现这座沉寂数千年都城的面貌,解码中国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脉。1.语段中的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做出选择()A.zhìshuōmài B.zhìshuìmò C.shíshuìmài D.shíshuōmò2.请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工整书写相应汉字。①chángyáng______②yìzhāng______【答案】1.A2.①徜徉②益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标志(biāozhì):本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说服力(shuōfúlì):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根脉(gēnmài):根颈的脉络走向。【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徜徉(chángyáng):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相得益彰(xiāngdéyìzhāng):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活动二:许昌站·曹魏故都,梦回三国图1曹魏古城标志图2曹魏古城文创产品logo3.下面为小豫查阅的关于曹魏古城标志的解读文字,排序有点问题请结合图一进行正确排序()曾魏古城的标志由图案和文字组成。①中间区域是一座古城楼,代表着曹魏古城。②图案部分创作取材于“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以此为基本元素,从而设计出作品的整体轮廓。③玉龙尾部做成的水波纹形状,有两个含义:第一象征着许昌在2017年荣升为河南省第一个水系文明城市;第二象征着包围着曹魏古城的护城河。④而“衮雪”二字取材于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⑤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放荡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表现出曹操的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⑥整体图案突显了动中有静,风生水起,龙腾四海,富甲天下的美好寓意。A.②①④⑤③⑥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①③ D.②③①⑥④⑤4.图2为曹魏古城文创产品logo,意在表现“曹魏之都,礼遇许昌”。小豫不太理解其设计意图,请你试着分析其设计特色。【答案】3.D4.①图形创意以三国著名历史人物、曹魏文化代表——曹操为原型,运用简约流畅的线条和几何图形勾勒出曹操的形象,有设计感,使标志年轻化,符合当下文创的设计趋势。②“曹魏礼”字体设计简洁硬朗,融入曹魏建筑元素,旨在引领人们感受许昌曹魏文化深厚底蕴又易识别,更方便后期多种工艺制作,并且非常切合照应了“曹魏之都,礼遇许昌”的设计初衷和主题。【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排序。首先,应该介绍图案部分的创作取材和整体设计,因为这是标志的基础。接着,解释图案中特定元素(玉龙尾部水波纹)的含义,这有助于理解标志的深层意义。然后,描述标志的中间区域——古城楼,这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着,总结整体图案的美好寓意,这有助于全面理解标志的意义。接下来,介绍文字部分“衮雪”的取材来源,这是标志的另一重要元素。最后,详细描述“衮雪”二字的书法特点和表现的精神,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标志的文化内涵。【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创产品logo设计特色的分析。解答时,首先,需要识别出logo设计中所采用的主要原型或元素。在这个例子中,原型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他是曹魏文化的代表。接下来,分析图形的设计特点。这包括线条的运用、形状的选择、颜色的搭配等方面。在这个logo中,设计师使用了简约流畅的线条和几何图形来勾勒曹操的形象,这种设计风格既具有现代感,又符合当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趋势。除了图形部分,还需要关注logo中的字体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曹魏礼”三个字的字体设计简洁硬朗,融入了曹魏建筑元素,既体现了文化底蕴,又易于识别和记忆。最后,需要评估logo设计与主题“曹魏之都,礼遇许昌”的契合度。在这个设计中,通过曹操的形象和融入曹魏建筑元素的字体设计,成功地传达了许昌作为曹魏之都的文化底蕴和礼遇之情。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活动三:洛阳站·河洛文化,焕发生机5.近日,洛阳频频出圈,惊艳四座。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帮助小豫探究洛阳能够火爆“出圈”的原因。材料一:宅兹中国,黄河流域在起初孕育了整个华夏文明,在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产生了“最早的中国”。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平原开创了从“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的新纪元,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了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材料二: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的洛邑古城和九洲池也成为了当地的热门打卡地。人们换上各种形制的汉服,在洛邑古城的文峰塔下、在新潭岸边沉浸式体验千年古都的魅力,在九洲池的御道上、在瑶光殿前一睹盛唐风采。材料三:VR、AR、裸眼3D等数字技术的多维度呈现,光电科技、5G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千年后的我们与“活”起来的历史产生共鸣。【答案】(1)洛阳历史文化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推动“汉服+”等一系列的沉浸式体验;(3)数字技术和高科技让洛阳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提炼。根据材料一“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平原开创了从‘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的新纪元,距今3800年前后,形成了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可知,洛阳历史文化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材料二“人们换上各种形制的汉服,在洛邑古城的文峰塔下、在新潭岸边沉浸式体验千年古都的魅力,在九洲池的御道上、在瑶光殿前一睹盛唐风采”可知,推动“汉服+”等一系列的沉浸式体验;根据“VR、AR、裸眼3D等数字技术的多维度呈现,光电科技、5G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千年后的我们与‘活’起来的历史产生共鸣”可知,数字技术和高科技让洛阳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6.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__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3)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5)诗文中蕴含着志士情怀。它既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出师表》)临危受命时的担当;也是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功业未成、归家无计,要保边境安宁的决心:更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过零丁洋》)舍生取义的慷慨激昂。【答案】(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群臣利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风掣红旗冻不翻(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奉命于危难之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留取丹心照汗青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雁快飞①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②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③翻过山岗,就到了草原。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④天渐渐亮了,路两侧已经枯黄的草地上,开始出现了一堆堆、一溜溜黑乎乎的牛粪。爷俩各自走到路的一侧,开始捡拾那些湿的和半湿不干的牛粪,捡满一篓,就找个高岗倒出、摊开,接着再捡。这活儿李进老早就干过,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烧牛粪,牛粪成为人们争抢的东西。这几年包产到户了,庄稼的秸秆都烧不完,已经没人捡牛粪了。但是爹却仍然要捡,他是要留着秸秆喂家里的牛羊呢。⑤捡了几筐牛粪,身上已经开始发热了。李进忽然发现,在一处低洼的地方,卧着一片灰白色的东西,好像是一群羊。A.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B.咦,这群大雁,见人来怎么不飞呢?李进走过去,喊叫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李进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⑥李进立即放下背篓,跑上高岗,挥手喊他爹。他爹快步走过来,看到一地死雁,立即高兴地叫起来:“啊呀,发财了!”他过去挨个踢着大雁,然后扔下背篓,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别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⑦看着爹连跑带颠地走了,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大雁有的是两只靠在一起,有的是单独趴着;有的脑袋插在翅膀里,有的耷拉在地上。他弯下腰,用手摸着它们,小声嘀咕:“你们怎么就冻死了呢,真是太可惜了。”⑧李进从小就喜欢大雁。听说这鸟生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到秋天来临,就可以看见它们一群群从头顶上空飞过。奇妙的是,它们有时会排成“一”字,有时又排成一个“人”字。有时候,它们也会在草原上歇歇脚,以前有猎人会乘机猎杀它们,但这些年提倡保护动物,已经没人敢捕杀它们了。⑨李进开始把大雁一只只地抱到土坎下,一共35只大雁,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望着这堆大雁,李进想,它们很快就会变成爹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竟然有点心疼。不过他又想,反正它们已经死了,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趁着爹高兴,和他商量一下自己去复读的事情。⑩望着这群大雁,李进心中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想到大家在操场上走步、唱歌的场面。一场高考下来,他们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⑪忽然,他发现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他急忙扑过去,伸手去摸它,透过羽毛,他感觉到它的身体还有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被冻僵了!现在它们被集中到背风的坎下,就又缓了过来。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心一沉:如果大雁跑了的话……⑫这时候,李进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上前去扭大雁的脖子,只要抓住用力一扭——家里杀鹅、杀鸭都是这么干的。他提起一只大雁,比划了一下,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先不说国家提倡保护动物,就是没提倡,也不能随便杀害呀。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⑬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动起来。先醒来的大雁看见李进,显得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是它们行动笨拙,一时无法起飞。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野狗,扑过去追咬大雁。李进急忙拿起粪叉,喊叫着过去打狗,又扔石头把它们撵得远远的。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雁已经全部苏醒了。它们聚在一起鸣叫着,好像在商量事情,看见他来,忽然一起扇动着翅膀奔跑起来,接着一只只腾空而起,越飞越高。但是它们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在李进头顶上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在向他表示感谢。⑭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一边儿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一边儿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喊着:“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⑮跑着跑着,李进突然停住了。他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蔫了,什么也没说,穿上衣服继续去捡牛粪。他知道,今天的一场打骂是避免不了啦,复读的事情也别提了。他霎时感觉心里凉透了。⑯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告诉他:“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看着惊讶的李进,娘又说:“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他觉得你很有爱心,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⑰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结局。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7.【小说·探文本真意】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交代寒潮突袭了草原,李进冻得哆嗦,与下文大雁冻僵相呼应。B.已经没人捡牛粪了,爹却仍然要捡牛粪,看到死雁就连跑带颠地赶车,从这些情节可见李进家中并不宽裕,因此爹很贪财。C.第⑫段中李进战胜了扭断雁脖的邪念,启示我们善恶常在一念间,要保持善良,就要时刻警醒。D.第⑯段中“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为后文“意想不到的结局”埋下伏笔。8.【小说·品语言之味】下面是第⑤段划线处的原句和改句,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请分别比较A、B两句的变化并鉴赏原句的表达效果。原句:“A.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B.咦,这群大雁,见人来怎么不飞呢?”改句:“A.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大雁。B.这群大雁,见人来也不飞。”9.【小说·析构思之妙】原文第⑩段似乎多余,分析原文没有删去的原因。10.【小说·明标题之意】标题“大雁快飞”有哪些意蕴?【答案】7.B8.①原句“一只只趴在地上”与“一动也不动”单独提出后置,突出强调了大雁假死的情状,使得后文父子误判“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这一情节更合理/突出这一景象带给李进的震撼②改句为陈述句,原句为问句/改句侧重客观概述事实,原句则是生动的心理描写;更能生动展现李进看到大雁见人不飞时内心的疑惑。9.补充交代了读书经历和高考结果;照应上文想复读的情节/将大雁命运与自身考试失利联系起来,为下文不愿伤害大雁做铺垫;突出了李进善良有爱心、尊重生命/不甘放弃梦想的形象特征;叙述中宕开一笔写个人经历,使情节有起伏/巧妙将大雁和李进的命运联系起来,使文章内蕴更丰富。10.标题是李进意外发现35只冻死的大雁,发现大雁还有生机时,鼓励大雁飞走,摆脱危险的呼喊。李进遭遇了高考的失利,虽然十分痛苦,但是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望通过复读来实现自己展翅高飞的愿望,题目既是李进对自己突破困境,奋力翱翔的自我期许,也表达了作者对和李进一样的追梦人走出人生低谷,展翅高飞的呼唤;文末写娘说“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表明这也是父母对李进的期许,题目中也蕴含了对于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赞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根据第②段“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说:‘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和第⑥段中“你在这里看着,别让别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等句子可知,爹看到死雁很高兴,只是因为他认为死雁能卖好多钱,能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并不能因此断定爹很贪财。【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理解和赏析。解答时,首先,对比原句和改句,找出明显的差别。A句的主要差别在于原句将“一只只趴在地上”与“一动也不动”单独提出来放在句尾,突出了大雁的静态,使情境更加鲜明;B句的主要差别则在于原句是疑问句,改句是陈述句,原句更能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然后,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原句通过特定的句型和词序,强调了大雁的状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得情境更为生动、逼真。这也为后文父子误判“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背景,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和合理性。最后,结合文章整体和人物特点进行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李进的性格特征,更能展现他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和思考过程,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和立体。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内容上,第⑩段中李进“心中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想到大家在操场上走步、唱歌的场面。一场高考下来,他们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这些内容展现了他对昔日同窗的不同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自己高考失利、前途未卜的感伤和无奈。这种情感与随后他对大雁的同情和救助行为形成了呼应,进一步凸显了他内心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这一段也加深了读者对李进这一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理解,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结构上,第⑩段在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它上承李进发现大雁并未死亡的情节,下启他决定救助大雁的行为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李进内心的善良和勇气,也为后文他父亲态度的转变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一段中的情感铺垫也为故事结局的出人意料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撑,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感人至深。【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意义:“大雁快飞”直接关联到故事中的情节,即李进在意外发现35只被冻僵的大雁后,当它们逐渐恢复生机时,他鼓励大雁飞走,以摆脱可能的危险。这里的“大雁快飞”是李进对大雁的呼喊,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深层意义:“大雁快飞”象征着李进对自己突破困境、奋力翱翔的自我期许。高考失利后的李进虽然痛苦,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通过复读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希望像大雁一样,能够摆脱眼前的困境,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因此,“大雁快飞”也表达了作者对像李进一样的追梦人走出人生低谷、展翅高飞的呼唤。此外,文末娘的话“也应该让你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揭示了另一层深意。这不仅表明父母对李进的期许,希望他能够像大雁一样飞得更高更远,还蕴含了对父母无私爱的赞颂。在这里,“大雁快飞”成为了父母对孩子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盼的象征。(二)(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善读无字之书齐夫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书。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选自《前线》,有删改)材料二:让阅读为青春增色徐川①最是书香能致远。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广大青少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检视阅读成效以充实自我、提升本领、增长才干。②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阅读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必由之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由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一阵”到“学一生”,青少年才能在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③掌握阅读方法,点亮青春灯塔。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阅读既要学会读“厚”,结合兴趣志向不断增加阅读量,争取广闻博览;也要学会读“薄”,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保持“挤劲”“钻劲”“韧劲”,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阅历感悟,以阅读升华精神、濯净心灵。④检视阅读成效,激扬青春风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在祖国大地上躬身践行,证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读的广度上,不但要从书籍中汉取知识,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注重读、思、行结合,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得到提升。在读的深度上,不能把读书学习狭义理解为学习知识,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担当能力,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1.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12.下面两则名言作为论据分别放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哪一段合适?请讲述理由。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3.两则材料都提及了要读“无字之书”的主张,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1.材料一先引用周恩来自勉的对联并分析含义,提出中心论点:“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然后分析阐述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要读无字之书的原因,强化论点;接下来从会交友、善游历、多经事、入社会几个方面论述;最后再次强调观点,提出要把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放在材料一的第③段合适。此论据讲述的是交友对学习的重要性,与本段的分论点“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一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放在材料二的第②段合适。此论据讲述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与本段的分论点“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一致。13.材料一侧重论述善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并分别从会交友、善游历、多经事、入社会几个方面论述如何读好无字之书,警醒读者不能忽略读无字之书。材料二重点论述让阅读为青春增色,主张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检视阅读成效来充实自我、提升本领、增长才干。读“无字之书”和读“有字之书”都只是为青春增色的途径。【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在解答此题时,需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注意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开头部分通常提出论点,中间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论点或提出对策。此外,要关注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引用等。概括文章段意时,要抓住每段的主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第①段:以周恩来的自勉对联为引子,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要注重实践,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第②段:阐述书分有字书和无字书,强调无字书的重要性,并指出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的局限。第③—⑥段:分别从会交友、善游历、多经事、入社会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如何读无字书,并强调这些实践经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第⑦段:总结全文,强调有字书与无字书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实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故本文的论证思路为:材料一开篇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深入剖析其内涵,进而提出中心论点:读书需注重实践,既要会读有字之书,也要会读无字之书。接着,文章详述了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深化了这一论点。之后,文章从交友、游历、经事、入社会等角度展开论述,具体阐释了如何读无字之书。最后,文章重申论点,强调应将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2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补充。题干要求将两则名言作为论据分别放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合适段落中,并解释理由。这要求考生首先理解两则名言的含义和所强调的观点,然后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各个段落,找出与名言内容相契合的段落。在放置名言时,需要考虑名言的论点与段落论点的关联性,以及名言如何强化或补充段落内容。(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出自《礼记·学记》,它强调了学习中交友的重要性,指出如果只是一味地独自学习而不与他人交流,那么视野会变得狭窄,知识也会变得有限。这个观点与材料一的第③段中提到的“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非常契合。该段强调了交友在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名言中“独学而无友”导致的“孤陋而寡闻”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将这句名言放在第③段作为支持论点的论据,能够更好地强化该段的论述。(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出自《论语·雍也》,它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仅仅知道知识的人,不如真正热爱学习的人;而热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话与材料二的第②段中提到的“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紧密相关。该段强调了激发阅读兴趣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这句名言放在第②段,可以进一步突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强化该段的论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比较阅读。材料一主要侧重于阐述善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如何读好无字之书。首先,强调了会交友对于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认为良友和诤友能带来学识和视野上的提升。其次,提出了善游历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游历可以开阔眼界,积累实践经验,使有字书与无字书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活化。此外,材料一还强调了多经事、入社会在读无字之书中的作用,认为这些经历能够使人在实践中成长,提升处理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体来说,材料一通过多个方面的论述,警醒读者不能忽略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材料二虽然也提及了读“无字之书”的主张,但其侧重点在于论述如何通过阅读为青春增色。文章首先强调了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性,认为阅读兴趣能够推动青少年主动获取知识,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接着,材料二提出了掌握阅读方法的关键性,主张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并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以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材料二强调了检视阅读成效的必要性,认为通过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所学知识,展现青春的风采。在材料二中,读“无字之书”和读“有字之书”只是为青春增色的途径之一,其更侧重于通过阅读的各个方面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综上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提及了读“无字之书”的主张,但材料一主要侧重于阐述其重要性和实践方法,而材料二则更侧重于通过阅读为青春增色,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两则材料在内容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都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阅读无字之书的深刻思考和有益指导。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益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顾欢宇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顾欢勤学》)【注】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点燃。1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无遗亡者借助读音法:“遗”读yí时,意为①遗漏、遗失;读wèi时,意为②给予、赠与。填序号______(2)余幼时即嗜学组词推断法:嗜酒如命、嗜此不疲。______(3)见而异之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______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16.请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甲文作者是怎样写同舍生衣着的,这样写的目是什么?17.请根据对话内容,补全下面空白处。小语:宋濂和顾欢的求学之路都可以用艰难来概括。我从甲文的“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和乙文的(1)“______”感受到了两人的从师之艰。小文:我从甲文的“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和乙文的(2)“______”中理解了他们求学中的生活之苦。小豫:虽然生活很苦,从师不易,但是他们对待学业的(3)______的精神(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答案】14.①爱好对……感到惊异15.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16.连用“被”“戴”“腰”“佩”“备”等动词,描绘了同舍生衣着的华美;通过与同舍生衣着的对比,突出自己内心的强大与充实;以此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条件,专心治学。17.(1)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2)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3)勤奋好学、不辞辛苦、专心致志【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实词含义。①“无遗亡者”译为:没有遗漏掉的。遗,读yí,遗漏。②嗜酒如命:喜欢喝酒像性命一样。嗜:爱好、喜欢;嗜此不疲:喜欢一个事物不觉得疲劳,嗜:爱好、喜欢;“余幼时即嗜学”译为: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嗜,爱好、喜欢。③“渔人甚异之”译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异:对……感到惊异;“见而异之”译为: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以是:因此;假:借。【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一句,运用了“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同舍生”衣着华美,学习条件优渥;这与作者“缊袍敝衣”的穿着形成鲜明的对比;面对他人的优渥的学习条件,作者“略无慕艳意”,因为心中“有足乐者”,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强大与充实;“益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借自己在学习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学习的事例,劝勉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条件,专心读书。【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空:“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写顾欢因贫困不能上学,去学舍靠墙听课,体现了顾欢艰苦的学习条件;二空:“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写顾欢在做农事的情况下兼顾学习,体现了了他艰苦的生活条件;三空:宋濂无书便去借书、抄书;身边无指点之人,便“趋百里外”请教老师;不羡慕他人良好的学习条件。顾欢因贫困不能上学,边去学舍靠墙听课;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坚持读书。这些体现了两人勤奋好学、意志专注的品质。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馆,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乙】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写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靠着墙听,没有遗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经》《论语》。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的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交朋友,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二)(共4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8.请选出关于两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在两首词中都有流露,只是《江城子》始终昂扬向上,《破阵子》则多了一份壮志难酬的悲壮。B.两首词都写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生活,从虚实的角度看,两首词的侧重点也是一样的。C.《江城子》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心理”等多方面描写,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英姿,而且用词生动形象,一系列的动词使画面变得朝气蓬勃。D.《破阵子》最大的特色是巧设梦境,以“梦”为线索,追忆了壮观的军营生活和火热的战斗场面,而且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为句子增添了色彩。19.意象,在诗词中常被作者用来表达情感。两首词中都提到了“白发”这个意象,请概括他们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答案】18.B19.《江》写白发,是以“鬓微霜”后的“又何妨”来衬托“少年狂”,表现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破》写白发,有对自己年近半百的感慨,也有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鉴赏。B.《江城子·密州出猎》重点写实,写太守出猎的盛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重点写虚,写梦中的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从虚实的角度看,两首词的侧重点也是一样的”说法错误。【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这句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衬托了“少年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怜白发生”中“可怜”指“可惜”,“可怜白发生”的意思是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写白发有对自己年近半百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白发还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四、名著阅读。(共4分)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有人认为:《水浒传》展示了一个是非正误交织的复杂世界,阅读时我们应抱着理性的态度。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示例一:《水浒传》中既有兄弟之间的义气互助和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又充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