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2_第1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2_第2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2_第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2_第4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铜峡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B.中国话剧以满足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为目的,发挥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人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B.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C.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答案】1.D2.B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错误。原文“它是……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可见原文是“承担着使命”,远远没有到“促成了”的地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错。原文有“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可见文章只是阐述了传统戏曲对话剧的影响,并没有提到话剧对传统戏曲的影响,所以不能说“相辅相成”。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正确的一项。B项,“如果……就”“一定会”表述绝对。中国话剧如果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只能表明它具有民族特色,但不足以推出“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结论。C项,并不是所有中国话剧都能体现“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原文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注意是“优秀话剧”。D项,“如果……就能”错,“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只是“创造出艺术精品”的必要条件。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材料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材料三: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B.阅读方式对人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6.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答案】4.D5.C6.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③材料三侧量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无中生有。由材料一中“‘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等文字可知,文章在于表明,“新媒体阅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而并未对其作出有关优劣多少的明确界定,此项犯了曲解文义和无中生有的毛病。B.“‘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错误。由材料一“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材料二“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及材料三中“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等文字可知,“碎片化”阅读“不够”,可能会使思维“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但不能就此证明“‘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此项犯了结论过于绝对、曲解文义的毛病。C.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二中“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等文字的可知,“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才是“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的原因,而“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在逐渐退化”的原因,此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C.“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等文字可知,要变成“知识分子”,仍然还是需要“浅阅读”的,比如“略读”和“浏览”,因为其对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样有益处,此项犯了曲解文义的毛病。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三段材料各自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结合出处《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并提出“‘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以及为了提高思维能力还须“有系统地阅读”的观点;结合出处《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在眼球经济时代如何避免泛化阅读,以及如何“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且“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的观点;结合标题《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并提出“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的观点。三段材料虽均与阅读有关,但各自论述的重点不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酒婆冯骥才老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板往酒里掺水,喝酒人心里都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了首善街的人贫穷、麻木,只图喝个便宜,喝个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C.“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首善街的其他人等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8.小说中的酒婆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中,酒婆最终因醉酒死在了首善街,你觉得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7.D8.①生活穷困、地位低微。从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可看出。

②虽嗜酒却老实本分。从她喝酒时的动作,喝完酒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可看出。

③命运可怜的下层小人物。从她最后出车祸死去,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可看出。9.①是群体性的麻木、失语最终害死了酒婆。喝酒的人对“假酒”心知肚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只图便宜、解乏。首善街上的人们习惯了被欺骗,习惯了欣赏酒婆的醉态。他们生活在虚伪的世界里,最终变得麻木,不为喝上真酒而抗争,群体性的失语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②是习惯于作假的社会害了酒婆。酒馆是社会的缩影,酒婆常年喝假酒,活得好好的,喝了所谓不掺水的真酒出事故而死。表现了人们对“假酒”早已习以为常,反倒无从适应酒的“真实”、社会的“真实”,酒婆的死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说明。

③是嗜好饮酒的习惯害死了酒婆。不管酒真与假,如果不是长期好酒、烂酒成性,也不会发生悲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说法错误,本文主题并非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对虚假的病态社会的揭露与反讽。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可知酒婆生活穷困、地位低微。从“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突出酒婆虽嗜酒却老实本分。从“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可以看出酒婆是命运可怜的下层小人物,最后出车祸死去,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酒婆个人原因:从“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可知酒婆生活穷困、地位低微。“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贫困只好喝便宜的酒,只图便宜、解乏,缺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社会原因:找出酒婆死在百善街的一个最终缘由,酒婆的去世是一种悲剧,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之中,“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这些酒大家明知道是“假酒”,都心知肚明,却不敢有人说出来,突出的是社会群众的麻木,这些麻木群众导致了酒婆的直接死亡。还有“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首善街的人们只顾看酒婆的醉态,却没有谁去拦住没有酒醒的酒婆,造成了最后的悲剧,也反映了人们的麻木。“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习惯了虚假,人们反而无从适应真实。害死酒婆的罪魁祸首是“假”“骗”的横行,善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酒婆的悲剧有必然性,是社会大环境使然。文章的主旨是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仁杰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B.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C.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D.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B.调露,即唐高宗年号。年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和乞骸骨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仕、视事、休致等。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皇帝非常气愤,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B.狄仁杰认为,如果犯人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而皇帝却执意要处死他,那么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也会导致人们以后无所依从了。C.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D.狄仁杰做官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他所举荐的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有唐一代著名臣子。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治越王贞党羽,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十家,司刑寺趣使行刑。(2)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14.文中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器重,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件事情。【答案】10.B11.C12.A13.(1)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按照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抄家)的有五十户,司刑寺催促执行判决。(2)从此,朝廷一遇到大事,如果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这么早夺走呢?”14.①免除宫中值宿义务,无大事不让大臣烦扰他。②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③狄仁杰马受惊,武则天命令太子追上惊马将它拴好。④武则天还时常阻止他行跪拜礼,体谅他身体的不适。⑤狄仁杰的直谏有时违背了武则天的本意,她也会接纳,从不在意。(答出3点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起初,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一职,同僚郑崇质本应出使遥远的地方。可是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他代替郑崇质担当出使的任务。故选“初”,意思是“当初,起初”,作句前状语,应在“初”后断开,排除AC;“仁杰为并州法曹”中“为”是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官职名“并州法曹”,故“法曹”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和乞骸骨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仕、视事、休致等”错,“视事”是官吏到职办公的意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皇帝非常气愤,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错误,原文是“上怒稍解”,可见,唐高宗听狄仁杰这样一说,他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点,并不是非常气愤,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治”,惩治;“坐”,按照法令判罪;“籍没”,登记没收;“趣”,通“促”,催促。(2)“自是”,从这以后;“决”,决断;“辄”,就;“何……邪”,为什么……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可知,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2)根据“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可知,狄仁杰好在朝廷上直言相争,武则天即使不满也会同意。(3)根据“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可知,狄仁杰马惊之后,命令太子牵住缰绳并拴好。(4)根据“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可知,武则天免除了狄仁杰在宫中值宿的任务,并且让其他官员没有大事不要烦扰狄仁杰。(5)概括“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可知,武则天还时常阻止他行跪拜礼,体谅他身体的不适。参考译文: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上的柏树,按照罪责法令应当被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却特意命令将他们处死。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道:“这两个人的罪责不应当被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了他们就是我的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唐高宗满脸怒色,命令他出去,狄仁杰说:“冒犯陛下的威严,直言强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但我认为如果遇到桀、纣固然会很困难,而如果遇到尧、舜这样的仁君却很容易做到。如今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的人,而陛下却执意要处死,这样一来,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那么人们以后将何所依从呢?汉朝张释之曾对隋文帝说过:‘假如有人盗取高祖长陵一抔土,那么陛下将如何处分他呢?’如今因误砍一棵柏树而将两位将军处死,那么后代会怎么看待陛下?我之所以不奉诏执行陛下的命令,是唯恐让陛下陷落到无道的境地,也是因为害怕无颜去九泉之下见张释之的缘故。”听他这样一说,唐高宗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点。起初,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一职,同僚郑崇质本应出使遥远的地方。可是郑崇质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不妙,怎能再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呢!”随即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他代替郑崇质担当出使的任务。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仗恃皇帝的恩宠而滥用权力,朝中文武百官因此都对他畏惧有加。唯独狄仁杰上奏揭发他的奸恶行径,并请求将他移交司法部门查办,唐高宗特地将他赦免。狄仁杰说:“尽管国家缺乏优秀人才,可是难道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陛下为什么要爱惜罪人,从而使王法得到损害?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那就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远地带,给忠贞的人作为将来的警戒。”王本立最终被治罪。朝廷上下从此严肃而有法度。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朝廷正在惩治越王李贞的党羽,按照法令应当被判罪的有六七百家,登记没收家产有五十家,司刑寺催促执行判决。狄仁杰为太后上密奏道:“他们都是受牵连的,我本打算奏明皇上,可是似乎有为叛逆的人申辩的嫌疑;可是知而不言,又深恐违背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太后因此特地原谅了他们,将他们全都流放丰州。武则天十分信任和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众大臣没有哪一个可以与他相比的,她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也习惯于当堂直言强谏,而武则天也经常采纳他的建议,尽管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从不在意。有一次,狄仁杰随从武则天巡游,途中忽然遇到大风,将狄仁杰的头巾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此受惊而飞奔不止,武则天于是命令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经多次以年老多病为缘由向太后提出回家养老的请求,武则天每次都拒绝了。每当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武则天还时常阻止他行跪拜礼,她说:“每当看见爱卿行跪拜大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隐隐作痛。”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值宿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不是什么军国大事,就不要去烦扰狄公。”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哭流涕,说:“朝堂空了!”从此以后,朝廷一遇到大事,如果百官决断不了,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要把我的国老这么早夺走呢?”狄仁杰曾经向武则天举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随后这些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于是就有人对狄仁杰说道:“治理天下的贤能良将,全都出自您狄公的门下啊。”狄仁杰回答道:“引荐贤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为了我的一己私利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暮春辛弃疾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系即景抒怀之作、上阕重在写景,细腻而不呆滞;下阕重在抒情,委婉而不绵软。B.风雨后花径落花飘零散乱,令人黯然;但“园林渐觉清阴密”、又令词人颇为欣喜。C.“流莺乳燕”本是美好事物,词人却“怕”其“得知消息”,可见言外另有所指。D.“彩云依旧无踪迹”,词人以彩云喻所思之人,想写信倾诉,却不知将书信寄向何处。16.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1)羁旅思乡之愁。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舍”,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

(2)年华逝去之恨。“红粉暗随流水去”“刺桐花落尽”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

(3)报国无门之痛。“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无处,彩云无踪”,小人作崇,无人为传递消息,报国无门。

(4)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收复故土无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又令词人颇为欣喜”错误。“渐觉”以作者的认识过程写时序节令的推移,没有表现“欣喜”。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羁旅思乡之愁。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著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词人本是北方人,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舍”,可见滞留江南时间之久,思乡情切。年华逝去之恨。“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表明她饱受煎熬的时间很长。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美貌的流失。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算年年”以下数语,拈出刺桐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用一“算”字,总束暮春风光,并举出很少入词的暮春刺桐花落,来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气的转暖。可以看出词人对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惋。报国无门之痛。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这里,在她极度的羞涩和矜持中,似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段感情是不能为外人所窥破的,是非同寻常的。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小人作崇,无人为传递消息,报国无门。故土难返之痛。“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她羞上层楼,怕见平芜,却又情不自禁,登楼远望。归去之路为平芜所阻,收复故土无望。(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三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婉曲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锲而不舍②.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③.总为浮云能蔽日④.长安不见使人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⑤.还顾望旧乡⑥.长路漫浩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锲”“镂”“漉”“蔽”“樯橹”“茱萸”。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被挪威哲学家恩泰斯称之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具有①的关系。对于电影学科来说,就是以生态主义的观念,建立起一个使电影理论与批评更加科学化的电影理论体系。尽管如此,生态电影不是以“生态”为主导方法进行的电影创作,而是一种以对环境的责任感为核心展开的批评方式。在中国,随着国家与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电影成为了加深对生态主义与生态文明认识、宣传主流生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回乡之路”单元中,电影情节源于陕西村民张炳贵的生活。张炳贵退休回乡后,偶然在新闻里看到了杨善洲老人晚年植树造林的事迹,②,决心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③的贡献。2003年,张炳贵毅然决然承包了300亩低产林改造工程,把荒沙里稀疏、低矮的“老汉林木”更换为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林。“十三五”以来,我国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落后艰苦的环境中走出了一条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影片《十八洞村》中,杨英俊、懒汉等原本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也在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中变得活力四射,充满希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被挪威哲学家恩泰斯称之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B.生态电影不是以“生态”为主导方法进行的电影创作C.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回乡之路”单元中D.荒沙里稀疏、低矮的“老汉林木”【答案】18.①唇齿相依;②茅塞顿开;③力所能及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需要一个表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关系及其密切,彼此依赖的成语,可填“唇齿相依”。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第二空,张炳贵受到杨善洲的启发,决心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可填“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第三空,张炳贵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可填“力所能及”。力所能及:意思是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CD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的引号表强调突出。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籍留存至今,虫蛀、发霉、酸化,断线等‘伤病’是常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修复古籍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尹光华说,①_________,但实际操作较为繁杂,处处都是讲究。每拿到一本古籍,尹光华首先要查看并记录破损情况,②_________,再据方案对古籍进行清洗、配纸、修补,锤平、去边、压实、装订……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尹光华笑言,一个喷嚏、一次深呼吸,都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古籍修复③_________。“有些书再不修就灰飞烟灭了,我要尽可能地修复它,让它活得更久一点。”他告诉记者,全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修。尹光华说:“未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更多濒危古籍,进而为这些文化瑰宝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永续利用、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