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4页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1)中文关键词....................................................(1)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1)成长小说的定义............................................(1)成长小说的起源和演变......................................2)成长小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4)《青春之歌》的内容方面....................................(5)小说取材................................................(5)主人公的成长过程........................................(5)三、人物方面..................................................(7)参考文献......................................................(9)英文摘要......................................................(11)英文关键词....................................................(11)致谢........................................................(12)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摘要:《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理论,从人物的成长过程、成长引路人等角度看《青春之歌》,揭示出主人公在经历了迷惘、挫折之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关键词:成长小说;《青春之歌》;要素;引路人杨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青春之歌》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叙事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之作,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小说主要叙述了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孤独无助、感伤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挑战后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叙述原型,鼓励了一大批青少年学会在挫折中成长。被视为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范本。一、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一)成长小说的定义对于成长小说的定义,西方文学史早已赋予了它明确而清晰的概念内涵和成熟的文本实践,数百年的历史成就了“成长小说”这一重要的文学体裁。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一文中,探究了成长小说的定义,指出成长小说的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是把成长描绘为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过程;另一种是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价值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最后他综合多种定义把“成长小说”定义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1]从这可以看出美国的成长小说,它更关注成长主人公在成长路途中的不断经历、不断获取人生启迪和成长的过程。并且巴赫金对成长小说也有过专门的研究:“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2]总之,成长小说就是以描写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或几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叙述,表现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认识上的变化,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为成长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天地。(二)成长小说的起源和演变“成长”一词最早起源于人类学,指的是青少年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与考验之后,获得了处世的能力,逐渐由无知走向知之的一种成长过程。在西方,与“成长”一词紧密相连的就是“成长小说”这一传统的小说类型,有关“成长”主题的研究也经历了从“群体”到“个体”的变化,并且取得了探索性的成就。“成长小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与德语Bildungsroman相对应,其中Bildung是德语,roman是法语中“小说”的意思。[3]它也被称为启蒙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一个较为常见的文学类型。冯至和姚可昆合译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序中提到过,“德国有一大部分长篇小说,尤其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二百年间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发展小说或修养小说。”[4]这就是说成长小说最早在德国是以“修养小说”来命名的,它的特点是以“表达一个人在内心的发展与外界的遭遇中所演化出来的历史。”[5]它侧重于对人的内心情感和人格的全面塑造,是指一个人通过接受一系列的社会教育,自身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成长过程以及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发展历程。19世纪20年代,卡尔·莫根斯特恩在他的两篇演讲《论成长小说的本质》与《成长小说的历史》中正式提出了“成长小说”这一概念。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在他的作品《体验与诗》(ExperienceandPoetry)中对成长小说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成长小说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学术语。歌德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被公认为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后来英国著名文学家卡莱尔首次把歌德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翻译成英语在英国流传,随后卡莱尔发表了一部自传体著作《拼凑的裁缝》,他大量借鉴了德国成长小说的写作特征,使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英国迅速发展繁荣起来。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的成长小说作品,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对“成长小说”这一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起源于冯至、绿原等人对西方成长小说的翻译和介绍。但是把“成长”作为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母题,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就像神话传说《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和孙悟空等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跋山涉水以及与妖怪的重重较量中,师徒四人都不断成长,略显成熟。尤其是孙悟空的成长经历,他在一系列斩妖除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途中不断与唐僧进行磨合,由最初的顽劣、胆大妄为、藐视天规、无拘无束到通过“紧箍咒”束缚其行为逐渐成长为“谨遵师命”,有道德规范、有品行约束和信仰追求的苦行者,他的成长意味与形象定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在取经途中孙悟空的成长也并非一蹴而就,在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其顽劣、自由的天性也时常出现,经过一番磨砺之后,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最后求取真经,终成正果,达到真正成熟完满的状态。他的成长历程和成长代价也可以被看成一代代青少年成长的隐喻。因此我们从《西游记》中就可以窥见成长小说在中国的最早探索。“五四”时期是一个文学崛起与更新的时期,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的成长也重视起来。作为倡导五四新文学的先锋者,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刻画出新时代的种种人生,开创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关注青少年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开路先锋。“青春觉醒”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流,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首开时代先河,李大钊呼唤“青春”,并且创办了“少年中国会”,鲁迅也寄希望于新一代,呼吁“救救孩子”,号召青少年重塑光明世界,这一时代下的文学潮流为成长小说的衍生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关注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绪抒发、理想倡导,作家只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描写的对象。文学中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关注主要还是精神上的、空泛的,它没能具体涉及到这一群体内的深刻问题,更多是对人性启蒙的时代口号的附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和平建设的新历史时期,人们才开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关注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的成长问题上。新中国刚成立,万物复兴、百事待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文学自然而然承担起它应有的宣扬、鼓动作用。而这一时期青少年作为建设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变得优越起来,文学也开始更加深入地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建国之初的“十七年文学”中出现了许多的以关注青少年怎样“成长”,怎样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我的小说,如《青春之歌》、《欧阳海之歌》、《青春》、《三家巷》、《创业史》等。从题材和内容上来看,“十七年文学”中已经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文革十年中对青少年的关注销声匿迹,直到文革结束以后,1977年刘心武发表了他的《班主任》以及后来的《醒来吧弟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使人们的视角重新回到青少年成长问题上来。80年代一场浩大的思想解放为成长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出现了许多描写“成长”主题的作品,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术语、文学现象,涉及到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更多的是被被置于一种“无名”状态中,大多都是以成长母题的形式存在于各类流行小说的形式中,如反思小说、伤痕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等等。事实上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许多可以直接被称为“成长小说”的作品,只是它们都没有被正式提名而已,如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承志《北方的河》以及王安忆笔下“雯雯系列”中少女的成长等,实际上八十年代成长小说的创作已先于命名存在了。它们都为成长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九十年代,成长小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曹文轩在他的小说《红瓦》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成长小说”的命名问题,成长小说理论初次被引进国内,有关成长小说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领军人物,如孙胜忠教授和芮渝萍教授,这使成长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三)成长小说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巴克利以前在他的seasonofYouth中指出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是一个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疏离感,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外省的,一个的更大社会;爱的苦难经历;对职业和工作的追求;两代人间的冲突。他认为没有一部小说能具有以上全部的因素,但是忽略两个以上则会使小说被归入其它文类。同时他还认为成长小说常常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因为作者的经历与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6]通过巴克利的叙述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成长小说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往往带有一定的自传性。作家常常把自己成长和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作品一定的真实性。其次,主要是以描写主人公如何在磨难与挫折中由幼稚走向成熟为主题。再次,从描写的人物上看,成长小说的描写对象总是集中在一个懵懂的青少年身上,看他寻找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有为他指明生活出路的正面引路人,有陪伴帮助他的同伴朋友,也有把他带上错误道路的负面引路人。他们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主人公成长与生活,见证着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最后,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结局通常是开放式的,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大部分成长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事的,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青春之歌》就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将它与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具备了上述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首先《青春之歌》遵循了成长小说的一般结构模式,即主人公经历了出走—考验—迷惘—顿悟—抛弃天真—自我认知和成长过程,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另外,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作者杨沫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写的,带有“自叙传”色彩,所以说《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从成长小说的特征解读这部作品。二、《青春之歌》的内容方面(一)小说取材成长小说中往往夹杂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小说中的人物及其经历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在小说中发现作者的自传成分。首先,《青春之歌》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一些爱国青年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杨沫也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她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的作品多是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冀中地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工作和宣传工作。其次,主人公林道静和作者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小说中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地主阶级家庭,但是她从小就失去母亲,缺乏父母的关爱。同样的,作者杨沫也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因为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她从幼年也缺少家庭的关心。第三,主人公林道静和作者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杨沫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树立了新的恋爱观,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母亲逼她嫁给一个军官,杨沫愤然离家出走,到北戴河投靠在那教书的哥哥。但哥哥也是自顾不暇,无法顾及到杨沫,后来她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张中行(小说中余永泽的原型),开始了他们的恋爱生活。但是张中行喜欢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俩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来她在香河县立小学教书时,遇见了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马建民(小说中江华的原型),他和张中行截然相反,是一个革命青年。经马建民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参加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其实在她认识马建民之前,还认识了路扬(小说中卢嘉川的原型),并且有过一段亲密的友谊。而且作者的情感和小说主人公的情感也达到了统一。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将自身的社会经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心灵感受融入到小说中去,这种将自身的情感与心理融合到作品中做法,使作品显得细腻生动,更好的诠释了成长小说的特征。(二)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成长小说主要就是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林伯唐是个大地主,母亲秀妮是个贫农被地主阶级压迫致死。林道静小时候经常受到养母的虐待。她高中还未毕业,家道中落,养母把她作为摇钱树,逼她嫁给局长胡梦安做姨太太,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保持做人的尊严,她离家出走,到北戴河投奔当小学教员的表哥张文清,她也就开始了踏上了她的“成长”之路。但是她逃到这的遭遇几乎和家里的遭遇一样,表哥已经离开了,道貌岸然的小学校长也在背地里设计着要将她送给县长当姨太太。当她知道自己的满心期望换来的却是丑恶的欺骗,“渐渐,她清醒一些了,开始思索半个月以来的遭遇。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冷酷、残暴?她竭尽了全部勇气,刚逃出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的立锥之地都没有?”[7]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就在她绝望投海自杀时,余永泽救了她,面对这个“骑士兼诗人”,潇洒有风度而又热心助人的救命恩人,虽然她对这个吃人的社会已经绝望,但是现在重新回到这个社会她已经没有死的勇气。于是绝处逢生的林道静与余永泽坠入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爱河中。但是林道静很快就发现他们两人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余永泽自私、庸俗,只满足于个人小家庭式的生活,这与她想要“有尊严的生活”和“到社会上去做一个自由的人”的思想背道而驰,这也是他们后来的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成长本来就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追求的过程,然而这种小家庭式的生活让她感到沉闷、窒息。就在这时候,她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并被他的爱国热情深深吸引。卢嘉川引导她学习一些革命理论,并渐渐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这也使她进一步看清了余永泽自私的本质。当余永泽赶走卢嘉川使他被捕牺牲后,林道静就彻底和他分手了。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决裂是她迈出成长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她冲破个人小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大家庭的热潮中,最终实现自己的个性解放、找到个人价值的必然。这也是她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至此,她已经摆脱了个人的狭小天地,把自己的思想、出路、追求,和民族解放事业联系起来。她在迈出这一步时既坚决又有不忍,既倔强又顾恋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对她成长的考验。卢嘉川被捕之后,她替他散发传单,贴革命的标语,第一次变得坚强起来。在这以后,在革命导师江华的指导下,她开始深入到农村中了解农民、走访家长,并且亲自组织领导了打倒校长王彦文和反动教员伍雨田的运动,还参加了党领导的麦收斗争,亲身体验了农民的悲剧命运。经过一个时期的实际工作,她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且赢得了贫苦农民的信任。尤其是与贫农郑德富的相遇以及与地主宋郁彬斗争的过程对她的成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这场活生生的农村阶级斗争,从思想上,观念上给她以深刻的教育,她生平第一次为了别人而仇恨起自己的父母来了,甚至为了劳苦大众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身。她这些认识使她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思想到无产阶级思想的转变。林道静从农村回到北平后第二次被捕入狱,这是她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她已经不像第一次被捕时那样胆怯和孤单,刚被捕就想到死。在狱中她遇到了女革命者林红,在林红的教育下,她认识到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意义,看到林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她也进一步明白了人生的正真意义是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不可否认,狱中斗争生活和生死考验已经把她锻炼成了一名比较坚强的革命战士。她看清了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温情狂热,多愁善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并且自觉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锻炼自己。在北大做地下工作时,她不顾生活的艰苦,并且忍受同学甚至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把自己当叛徒毒打的屈辱而积极开展工作。最后在江华的帮助下,他们开展了一系列讲座活动,使进步学生掌握了学生会,而且还成功组织北大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林道静在经历了一系列血的教训和斗争实践的艰苦磨练之后,通过努力克服了重重阻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三、人物方面一般在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成长主人公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整篇小说都围绕这类人物而展开叙述。其实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社会性,无论他们是成年人或是同龄人,都会对主人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成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使其逐渐确立起自己的角色和生活方向”。[8]他们就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青少年在观察这些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逐渐确认自己应有的角色和价值方向,达到自己认知上的成熟。所以在成长小说中,除了成长主人公占据重要地位之外,其他一些人物形象也是不可缺少的,是成长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物形象或直接或间接的指引着主人公前进的方向,使成长者逐渐明确自己的目标,完善个人意识。根据他们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正面引路人和反面引路人。在成长小说中,一般都会有正面的引路人为成长主人公指明方向。他们在小说中通常都是积极向上的形象,在主人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及时的启迪和教育。《青春之歌》中就有很多引领者对成长主人公林道静有过积极的指引和帮助,尤其是卢嘉川、江华和林红。卢嘉川第一次登场就给林道静一个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他对“九·一八”事变的激情阐述以及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深刻批评都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林道静。这是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使她对卢嘉川产生了惊异和深深的崇拜。当她第二次在白莉萍的公寓再见到卢嘉川时,他对革命形势侃侃而谈,那种激昂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情感使林道静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的糊涂虫”。[9]当她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她已经不自觉的与自身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角色开始分离。在以后与卢嘉川的几次接触中,她听卢嘉川给她讲马列主义,讲革命的真理,这与她现在苦闷的小家庭生活截然不同,是她以前从来没听过,也不敢想象的事。卢嘉川点燃了她的革命激情,于是她在卢嘉川的引领下毅然决然的投身到革命中。卢嘉川是林道静思想上的启蒙者和鼓舞者,他引领着林道静摆脱了以前那种个人主义思想,逐渐成长为集体主义者。但是在林道静还没有真正走向成熟时,他却不幸被捕入狱。正当林道静又一次陷入迷茫时,江华的出现又给了她希望。他是林道静最终走向成熟和革命大潮的重要领导者,也是陪伴她成长与战斗的重要伴侣。江华作为一名工人革命者,他有着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并且他成熟稳重,在他的教导和启迪下使林道静认识到自己虽然以前读了很多有关革命的书籍,也参加了一些革命运动,但是思想上还是不够成熟,真正的革命经验几乎是空白的。作为党地下工作的领导者,他指导林道静要深入到农村中去,与工农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革命的意义。并且通过一些具体的抗战形式和学生运动,使林道静更加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成为一名真正无产阶级革命者。另外革命者林红也对林道静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林道静第二次被捕入狱后,林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勇敢的投入到监狱斗争中去。林道静第一次是为了摆脱封建大地主家庭包办婚姻而逃脱在外,但是没想到她摆脱了一个封建家庭的束缚又走向了另一个自私、狭隘,没有自我独立的小家庭生活中。实现自我独立和自我价值成为林道静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明确的要求。这时候卢嘉川、江华等人的出现,帮助她走出了幼稚、迷茫,使她有了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可以为了革命牺牲小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我救赎,成为一名坚定成熟革命者新生形象。在成长小说中也会有一些负面人物对主人公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人通常会给主人公的成长带来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磨难,让主人公更好地认清自己,学会在磨难中成长。在《青春之歌》也有一些负面的人物形象,余永泽就在林道静的成长中扮演了这样一位负面引路人的角色。余永泽刚开始是以一位“浪漫多情的骑士”的形象出场的,他救下了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要投海自尽的林道静。当时林道静已经和家庭决裂,再加上找工作无望,而这时候余永泽就起到了拯救者的作用,他对林道静的关心和细心照顾感动了她。最后在余永泽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开始了同居生活。但是在余永泽的内心却坚持着封建男权家庭的原则,希望将林道静束缚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成为自己的私有物,最终与渴望自由的林道静渐行渐远。佃户借钱的事件暴露了他的本质,在他勇敢真诚的假面具下其实掩藏着一具卑劣的灵魂,他有着小地主式的极端自私、吝啬,对下层人民缺乏起码的同情与尊重。他不顾民族的危难与存亡,埋首书斋,只追求个人名利,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趋炎附势、苟且自保的卑鄙小人。也正是因为他把卢嘉川赶出家门才使他被捕。林道静在彻底认清他懦弱自私的面目后就离开了他,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与余永泽的决裂,使她在成长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戴愉的欺骗和出卖以及白莉萍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诱惑也让她受了很多的磨难,但这也是对她成长的一种考验,虽然艰苦,却让她更加成熟。成长是人由天真童年走向成年的必经之旅,它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过程。在我们生命的某个阶段,应该有很多人都面临过成长的困境,有那么一两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甚至是痛苦。但就像《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一样,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