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对点突破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纯碱和稀盐酸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工厂废水中含有的硫酸可以用氨水中和D.中和反应的发生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3.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ACu(NO3)2溶液AgNO3溶液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BCaO固体CaCO3加水,溶解,过滤CNa2SO4溶液Na2CO3溶液加入过量稀硫酸DCO2HCl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干燥A.A B.B C.C D.D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 B.石蜡熔化 C.粮食酿酒 D.铁杵磨针5.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水对铁生锈有无影响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C.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探究甲烷的组成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第一次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A.10mL B.大于10mL C.小于10mL D.无法判断7.某同学为使过滤操作能自动添加液体,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自动加液过滤器”。倒置的烧瓶中盛放待过滤的液体,当漏斗中的液体减少时,烧瓶中的液体会从“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而不会从漏斗中溢出。为使液体顺利流下,需插入“空气导入管”与大气相通。下列“空气导入管”及“液体流出管”安装正确的是()A. B.C. D.8.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加入一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4x24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中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4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中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7:59.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共存,而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的是A.KOHCuSO4H2SO4HCIB.K2CO3H2SO4HC1KC1C.KC1NaNO3Na2SO4NH3﹒H2OD.K2SO4FeCl3KOHNa2SO410.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A.纯净物:冰水共存物、干冰B.化合物:氨水、小苏打C.合成材料:合金、塑料D.有机物:Na2CO3、CH3COOH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则,羊毛属于_____(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某兴趣小组用9.8%的稀硫酸测一瓶标签破损的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将9.8%的稀硫酸滴入到10gNaOH溶液样品中,反应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1)pH=7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2)据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g。(3)求NaOH溶液样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4)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室温下,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装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从A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C点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向C点溶液中滴加硫酸铁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14.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题中信息回答:钙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填序号,下同);原子结构示意图D中X=_____;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A、B、C、D四种粒子中易得到电子的是_____;钙元素与氧元素按照原子个数比1:1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的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___性。[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用试管取溶液1mL~2mL,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震荡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呈____[分析与思考]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______(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________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____________,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16.实验室有一瓶常用的无色溶液标签模糊了(如图1)。为确定该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1:可能是氢氧化钠;猜想2:可能是碳酸氢钠;猜想3:可能是碳酸钠;猜想4:可能是氯化钠。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稀溶液显碱性;②碳酸氢钠稀溶液不与氯化钙稀溶液反应。(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亮同学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猜想1正确,猜想4不正确小丽同学取2mL该无色溶液与试管中,倒入3mL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猜想_____不正确(交流讨论)(1)同学们一致认为小亮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请说出理由:_____。(2)为确定无色溶液到底是什么,小强同学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氯化钙溶液,边加边震荡,观察到_____现象。由此得出猜想3正确,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②另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小丽和小强都是向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为什么现象不尽相同呢?(延伸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强和小丽分别用下面的数字化技术分别测量密闭容器中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装置(所用的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相同,稀盐酸的浓度也相同)。小强和小丽分别从注射器中缓慢滴入盐酸,记录数据。小强用图2装置得到的数据如图4,小丽用图3装置得的数据如图5。(交流评价)(3)由图4图5可知,所用两种溶液碱性强的是_____(写化学式)。(4)c点的溶质是_____。(5)将图5和图4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判断b点的溶质是_____和_____。此结论可以解释小强第二次实验开始时无明显气泡产生的原因。(6)由图4可知,当稀盐酸加至80mL时,Na2CO3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小于7,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试题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即中和反应需要满足一是反应物为酸和碱,二是生成物为盐和水.分析时需要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A、纯碱(是盐不是碱)和稀盐酸反应,反应物不是酸和碱,且生成物也不仅仅是盐和水,还生成了二氧化碳.错误.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未必是中和反应,因为反应物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如CuO+2HCl=CuCl2+H2O.错误.C、氨水是碱,可以用来中和含有硫酸的废水(这个方案不是最佳的,因为成本以及运输等都不合适,氨水是液体,且现在使用氨水的情况很少,还是使用熟石灰或者生石灰的较多).正确.D、中和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难溶性且有颜色的碱和酸反应就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否,而是看难溶性碱是否溶解于酸.错误.故选:C.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点评: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即中和反应需要满足一是反应物为酸和碱,二是生成物为盐和水.分析相关问题时要紧扣以上两点进行.2、B【解析】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故选B.3、A【解析】

A、过量的铜粉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Na2CO3溶液能与过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A。4、C【解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详解】A、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粮食酿酒生成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铁杵磨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5、A【解析】

A、由图可知,实验中的变量只有水,可以探究水对铁生锈有无影响,选项正确;B、氯化钠不与稀硫酸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必须通过化学反应加以探究,故选项错误;C、铜与铝均能与硝酸银反应,能证明铜、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但无法证明铜和铝的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选项错误;D、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烧杯只能证明有水生成,不能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如果某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方式时,其它因素应保持相同。6、C【解析】

第一次读数,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时,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液体实际体积小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第二次读数,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仰视读数,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大于10mL。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剩余液体体积又大于1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应该是小于10mL。故选C。【点睛】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用俯视读数时,实际体积偏小;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7、A【解析】

“自动加液过滤器”的工作原理为:过滤时,当液体由液体流出管进入漏斗且达到一定高度时,形成液封,液体将停止进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漏斗内的液面下降,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液体继续进入漏斗,如此反复,能达到“自动过滤”的目的。所以“空气导入管”下口应在滤纸边沿下方;上口应在待过滤液液面上;过滤的原理是:待过滤的液体沿液体流出管流入漏斗,当漏斗里的液面封住“空气导入管”的管口,空气停止进入烧瓶,液体停止流入漏斗;随着过滤的进行,当漏斗里的液面降到空气导入管的下口以下时,空气又进入烧瓶,液体又流入漏斗,而“液体流出管”下端高于“空气导入管”,会造成液体滴下时液滴飞溅。综上所述并观察图形可知,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A。8、B【解析】

反应后甲的质量增加8g,是生成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小28g,是反应物;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加20g,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即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详解】A、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g:28g=2:7,故符合题意;C、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不符合题意;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28:20=7:5,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要弄清楚反应物和生成物是谁,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又是多少,利用表格提供的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变多的物质是做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变少的物质是做反应物,再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差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的物质质量,然后解决问题。9、C【解析】

混合溶液加入紫色石蕊试剂变蓝,说明原溶液先碱性,有氢氧根离子存在;【详解】A、氢氧化钾与硫酸铜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硫酸和盐酸都能与氢氧化钾反应产生水,都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B、硫酸和盐酸都能与碳酸钾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C、氯化钾、硝酸钠、硫酸钠和一水合氨都能在碱性条件下共存;故选项正确;D、氯化铁与氢氧化钾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故选:C。10、A【解析】

A、冰水共存物中的冰是固态得水,指的是纯净物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属于纯净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A正确;B、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属于化合物分类中的盐。B错误;C、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是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C错误;D、碳酸钠(Na2CO3)属于无机物,乙酸(CH3COOH)属于有机物。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天然纤维【解析】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详解】羊毛属于天然纤维。【点睛】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Na2SO4(或硫酸钠)1.9616%9.5%【解析】

(1)pH=7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2)据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稀硫酸溶液的质量是20g,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0g×9.8%=1.96g;(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是1.96g,设NaOH溶液样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x=16%;(4)解:恰好完全反应时,设反应生成的硫酸钠的溶质为y,y=2.84g,则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9.5%。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放热增大NaCl、NaOH有红褐色沉淀生成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解析】

(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是放热反应。向盐酸中加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继续滴加氢氧化钠过量,从A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2)C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溶质是NaCl、NaOH。向C点溶液中滴加硫酸铁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观察到的现象为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14、2019.00A8B和CA、BCaO【解析】

(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钙的核电荷数为20,故填:20;(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氟是9号元素,核外有9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7结构,故填:19.00;A;(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18=2+8+X,X=8,此时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B、C的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B、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填:8;B和C;(4)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A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所以易得到电子;故填:A、B;(5)钙元素与氧元素按照原子个数比1:1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O;故填:CaO.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酸中红酸性或中性(1)OH-CuCl2(答案合理即可)2NaOH+CuCl2=Cu(OH)2↓+2NaCl(答案合理即可)(2)产生气泡Zn+2HCl=ZnCl2+H2↑【解析】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若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酸性,还可能呈中性;[实验验证]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因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溶液呈中性或碱性[分析与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OH-;溶液显碱性,肯定是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可以是铜离子,又知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所以向溶液中所加的物质是氯化铜等。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Cl2=Cu(OH)2↓+2NaCl;(2)若无色酚酞不变色,则溶液可能呈酸性或中性,即溶液中含有的是盐酸与氯化钠或氯化钠;方案一:碳酸钙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氯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所以取样,加入碳酸钠,若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