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_第1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_第2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_第3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_第4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7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案例分析题{{/B}}(总题数:12,分数:100.00)

患者女性,47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半年余。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查体:T36.6℃,P96次/分。贫血貌,皮肤干燥,黏膜无出血点,心肺(-),

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杏:RBC2.8X10%,Hb61g/L,Het0.21,RDW20%。

WBC7.1X107L,PLT220X107LO(分数:6.00)

(D.该患者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属于

・A.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B.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C.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D.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E.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F.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G.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分数:1.00)

A.

B.

C.

D.

E.

F.J

G.V

解析:[解析]患者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为75门,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为20%,大于V14.6%的参

考范围,故为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通过RBC、HGB、HCT可以计算出该患者的红细胞参数MCV为75门,

MCH为22pg,MCHC为290g/L,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如果进行外周血形态学显微镜检查,可以见到

•A.以小细胞为主,红细胞大小不均

•B.以大细胞为主,红细胞大小不均

•C.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D.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

•E.裂红细胞增多

•F.靶型红细胞增多

(分数:1.00)

A.J

B.

C.V

D.

E.

F.

解析:[解析]本病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为血红蛋白合成

不足所致,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细胞为主,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通过计算可得到

MCV为75fl,故可排除答案B;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故可排除答案D;靶型红细胞

增多见于靶型红细胞增多症,裂红细胞增多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患者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其骨髓象的特点是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B.以红系增生为主,

粒红比值降低C.增生的红系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D.部分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E.中性粒细胞胞

核肿胀,染色质疏松F.正常形态幼红细胞减少,胞质少而着色偏红G.细胞核发育较细胞质成熟,显示

“核老质幼”H.巨核细胞减少I.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系基本正常(分数:1.00)

B

C

D

E

F

G

H

I

解析:[解析]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

比例降低。增生的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比正常的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

染色偏蓝,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细胞核发育较细胞质成熟,表现为“核老质

幼”。粒细胞系统比例相对减低,各阶段间比例及形态基本正常。其他系统如巨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

统及淋巴细胞系统形态基本正常。

(4).下列对缺铁性贫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是

•A.血清铁测定

•B.总铁结合力测定

•C.血清铁蛋白测定

•D.骨髓铁染色

・E.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F.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G.维生素及测定

•H.血清转铁蛋白测定

(分数:1.00)

A.7

B.-J

C.-J

D.J

E.V

F.

G.

H.J

解析:[解析]本题答案中维生素BM则定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指标,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是溶血性贫

血的指标。其余的均是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指标,对缺铁性贫血有诊断价值。

(5).下列符合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

・B.血消铁蛋白增高,转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增高

•D.血清铁蛋白增高,转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

・E.血清铁蛋白增高,转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F.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分数:1.00)

A.

B.

C.-J

D.

E.

F.

解析:[解析]铁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储存铁的能力,缺铁性贫血时体内储存铁减

少,血清铁蛋白(SF)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转铁蛋白(TF)是一种能与Fe"结合的球蛋白,

主要起转运铁的作用,体内仅有"3的转铁蛋白呈饱和状态,缺铁性贫血时转铁蛋白增高,转铁蛋白饱和

度(TS)降低(V15%)。

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能与1/3的转铁蛋白结合,2/3的转铁蛋白未能与铁结合,未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

自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每升血清中的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IBC),缺铁性贫血

时总铁结合力增高。

(6).如果对患者用铁剂治疗有效,则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的变化是

•A.红细胞计数持续增加

•B.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

・.CRD1V可增大,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双峰

•D.血清铁含量下降为3.4umol/L

・E.血小板计数逐渐增多

•F.转铁蛋白饱和度增加

•G.可出现有核红细胞

(分数:1.00)

A.-J

B.V

C.V

D.

E.

F.J

G.

解析:[解析]当缺铁性贫血得到有效治疗后,由于体内缺乏的铁得到补充,血红蛋白合成增加,故会出

现: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计数持续增加,转铁蛋白饱和度增加。由于新合成的正常红细胞和原来

的小红细胞同时存在,RDW可增大,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双峰。

患儿女,11岁。牙龈出血伴头晕乏力1个月,发热、咽痛2天入院。查体:T

38.9℃,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胸骨压痛,肝肋下2cm、脾肋

下4cm。血常规检查:Hb48g/L,WBC29X107L,PLT76X107L,外周血有无

法分类的细胞。(分数:6.00)

(1).该患儿要考虑的疾病可能有

A.败血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

F.再生障碍性贫血

G.脾功能亢进

H.类白血病反应

(分数:1.00)

A.

B.

C.

D.

E.

F.

G.

H.

解析:[解析]患儿以贫血、出血、发热和肝、脾肿大为主要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急性感染和急性白血

病,但要排除类白血病反应。

(2).为进•步诊断要考虑做的实验室检查有

A血培养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骨髓细胞化学染色

D肾功能检查

E网织红细胞计数

F肝功能检查

G血清铁测定

(分数:100)

A.J

B.

C.

D.

E.

F.J

G.

解析:[解析]患儿高热伴有肝、脾肿大要考虑急性感染,必须做血培养。血常规WBC异常升高,有无法

分类的细胞,考虑为幼稚细胞,故急性白血病可能性大,必须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髓细胞化学染色。患

儿肝、脾大,因此要做肝功能检查。

(3).患儿骨髓细胞学检查可发现A.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B.粒系和红系均受抑制

C.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30%D.可见Rieder细胞和退化细胞E.篮细胞多见F.巨核细胞减少G.嗜

碱性粒细胞增多H.Ph染色体阳性I.白血病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分数:1.00)

A

B

C

D

E

F

G.

H.

I.

解析:[解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包括ABCDEF。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和Ph染色体阳性是慢粒的特

征,Auer小体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4).急淋骨髓细胞化学染色,下列错误的是

•A.POX染色阳性

•B.SBB染色阳性

•C.a-NAE染色阴性

•D.PAS染色阳性

•E.NAP积分往往减低

•F.ACP染色:T细胞阴性,B细胞阳性

(分数:1.00)

A.V

B.V

C.

D.

E.V

F.V

解析:[解析]过氧化物酶(POX)和苏丹黑(SBB)染色主要用于鉴别髓系与淋巴白血病:急粒、急单是阳

性,急淋为阴性:a-醋酸蔡酚酯酶(a-NAE)染色主要用于急单的诊断,急淋为阴性:急淋NAP积分往往

增高;糖原(PAS)染色阳性;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细胞阳性,B细胞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包括

•A.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B.脑脊液压力增高

•C.脑脊液白细胞>0.05X107L

•D.脑脊液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

•E.脑脊液涂片见到Auer小体

•F.脑脊液蛋白>450mg/L

•G.脑脊液潘氏试验阳性

•H.排除其他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分数:1.00)

A.V

B.V

C.

D.V

E.

F.V

G.J

H.V

解析:[解析]急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包括: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脑脊液

的改变(脑脊液压力增高VOOmmHQ,白细胞数>0.01X107L,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450mg/L,潘

氏试验阳性);排除其他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有相似改变的疾病。

(6).对急性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准目前主张用

•A.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法

•B.MICM分型法

•C.FAB分型法

・D.免疫学分型法

•E.细胞遗传学分型法

・F.分子生物学分型法

(分数:1.00)

A.

B.J

C.

D.

E.

F.

解析:[解析]1985年法美英三国协作组(FAB)制订了急性白血病FAB分型诊断标准。随着单克隆抗体的

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展,80%的白血病病人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因而目前主张有条件的实验

室采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结合的分型法即:MICM分型法。

患者女性,24岁。搬新居半年余,近期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气短。体检:

T36.6℃,P118次/分,贫血貌,四肢皮肤可见散在瘀点、瘀斑;心肺无异

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RBC2.1X107L,Hb64g/L,WBC

3.2X107L,N35%,L62%,M3%,PLT44X107L。(分数:6.00)

(1).该患者的诊断应考虑

•A.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I).粒细胞减少症

•E.骨髓纤维化

•F.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G.恶性组织细胞病

•H.缺铁性贫血

(分数:1.00)

A.

B.V

C.J

D.

E.J

F.J

G.V

H.

解析:

(2).为进行诊断应考虑做的检查有

•A.骨髓活检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血细胞化学染色

•D.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

•E.造血祖细胞培养

•F.PT测定

•G.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分数:1.00)

A.V

B.V

C.V

D.V

E.J

F.

G.J

解析:

(3).患者考虑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特点是

•A.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

•B.粒红比值正常

•C.粒细胞系增生减低,以成熟粒细胞为主

•D.红细胞系增生减低,以早幼红细胞为主

•E.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大多不见巨核细胞

•F.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G.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

(分数:1.00)

A.V

B.J

C.V

D.

E.V

F.V

G.

解析:

(4).再障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鉴别,最有价值的血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B.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D.苏丹黑(SBB)染色

•E.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F.a-醋酸蔡酚酯酶(a-NAE)染色

(分数:1.00)

A.

B.

C.V

D.

E.

F.

解析:

(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

•A.全血细胞减少

•B.网织红细胞减少低于1%

•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D.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

•E.•般有肝脾大

•F.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G.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分数:1.00)

A.V

B.

C.V

D.J

E.

F.V

G.J

解析:

(6).再生隙碍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是

•A.造血干细胞异常

•B.造血微环境缺陷

•C.免疫机制异常

•D.细胞因子:丫干扰素升高

•E.遗传倾向

•F.电离辐射

•G.药物和化学因素

(分数:1.00)

A.V

B.J

C.V

D.

E.V

F.

G.

解析:[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造血干细胞和

(或)功能异常,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

染。发病机制与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缺陷、免疫介导因素及遗传倾向有关。细胞因子Y干扰素

在再障起负调节作用。血象与骨髓象特点: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极低。骨髓各穿刺部位

大多增生不良。正常造血成分被脂肪组织取代。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三系都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

多。骨髓活检对再障诊断有重要价值。血细胞化学染色:再障NAP积分增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NAP积分下降;再障的造血祖细胞培养BUF-E减少;再障的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根据1987年全国再障

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大:③骨髓细胞

检查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

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患者女性,38岁。有明显基础代谢增高症状及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浸润性突

眼,甲状腺III度弥漫性肿大,质软,双侧甲状腺上下极均可闻及血管杂音。(分

数:8.00)

(1).下列病史中可能错误的是

•A.多食易饥

•B.体重进行性增加

•C.易激动

•D.月经量多

•E.大便次数增多

•F.手和眼睑震颤

•G.周期性麻痹

(分数:1.60)

A.

B.V

C.

D.V

E.

F.

G.

解析:

(2).入院后,当天所做实验室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检查结果有

•A.TT3、TT4升高

•B.FT3、FT4升高

•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阳性

•D.TSH升高

•E.TRH兴奋试验反应性下降

•F.TSH受体的抗体(TRAb)阳性

(分数:1.60)

A.J

B.V

C.V

D.

E.V

F.V

解析:

(3).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B.地方性甲状腺肿

•C.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D.亚急性甲状腺炎

•E.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

•F.散发性甲状腺肿

(分数:1.60)

A.V

B.

C.

D.

E.

F.

解析:

(4).该病患者常伴有的脂质代谢紊乱为

•A.血胆固醇减低

•B.血胆固醇增高

•C.血甘油三酯减低

•D.血甘油三酯升高

•E.血LDL-C升高

•F.血LDL-C减低

(分数:1.60)

A.V

B.

C.J

D.

E.

F.J

解析:

(5).该患者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已4年(假设信息),判断是否会复发的最佳指标为

•A.血清TT3、TT4测定

•B.血清FT3、FT4测定

•C.血清rT3(反T3)测定

•D.甲状腺摄⑶I率测定

•E.TRAb测定

•F.TSH测定

(分数:1.60)

A.

B.

C.

I).

E.V

F.

解析:[解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考虑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ni度弥漫性肿大,弥漫性毒

性甲状腺肿的可能性大),该类患者由于高代谢综合征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伴有月经减少或闭经。甲亢

患者TT3、TT4及FT3、FT4升高,TSH降低,TRH兴奋试验受抑制,而TGA和TRAb等自身抗体阳性,是诊

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重要指标。甲亢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C减

低。TSH受体抗体还可以帮助判断病情复发。

患者男性,53岁。因发热,少尿、腹部胀痛1周入院。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

体检:神清,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肝肋下可触及,脾肋下4cm,腹部膨隆,全

腹有轻度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46Hmol/L,清蛋白

25g/L,球蛋白34g/L,ALT30U/L,AST40U/L,凝血酶原时间14s(正常对照

Ils)o(分数:io.oo)

(1).根据以上病史,考虑的诊断是

・A.肝硬化腹水

•B.脾功能亢进

•C.肝硬化合并腹膜炎

・D.肝硬化合并亚临床肝性脑病

•E.肾病综合征

・F.肝硬化合并肝癌

(分数:2.00)

A.V

B.

C.-J

D.V

E.

F.V

解析:

(2).该患者确诊还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

•A.血常规

•B.1IAV抗体检查

・C甲胎蛋白

•D.腹水检查

•E.血气分析

•F.肝、肾功能检查

・G.腹水培养

•H.血氨测定

(分数:2.00)

A.

B.

C.J

D.J

E.

F.

G.V

H.J

解析:

(3).患者腹腔穿刺液检查,以下检查结果支持腹膜炎诊断的是

・A.腹水为漏出液

•B.腹水白细胞总数>500X10'/L

•C.有核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D.有核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80%)

•E.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F腹水呈血性

・G.腹水葡萄糖增高

(分数:2.00)

A.

B.J

C.J

D.

E.V

F.

G.

解析:

(4).入院3天后,患者出现黑便,继之出现嗜睡。双手有扑翼样震颤。根据患者情况,己发生肝性脑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

•A.低蛋白血症

•B.血氨增高

・C.血尿素氮增高

•D.低血糖

・E.脑水肿

・.F低钾性碱中毒

•G.血容量减少

(分数:2.00)

A.

B.V

C.

D.

E.

F.

G.

解析:

(5).此时患者应注意避免的情况有

•A.高蛋白饮食

•B.酸中毒

•C.低血糖

•D.低氧

•E.休克

•F.碱中毒

•G.低钾

•H.便秘

(分数:2.00)

A.V

B.

C.J

D.J

E.J

F.V

G.J

H.J

解析:[解析]患者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发热、腹部胀痛、全腹轻压痛、脾脏肿大、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杳:胆红素升高、球蛋白升高、清蛋白降低,考虑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膜炎,肝癌待排除。慢性乙

肝患者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故应查甲胎蛋白;肝硬化晚期可出现肝性脑病,故应查血氨;目前不需要做

血气分析;患者也无急性肝炎表现,不需要检查HAV抗体。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腹水为渗出液,白

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菌培养呈阳性,故应进行腹水检查和腹水培养。血性腹水常见于肿瘤或

少数结核性腹膜炎。目前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氨中毒。高蛋白饮食、低血糖、低氧、休克、碱

中毒、便秘等会增加血氨,是肝性脑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患者女性,48岁。体温37.9C,关节肿痛5年,加重2个月。血尿酸水平正

常,ASO阴性,PPD阴性,抗结核抗体(-)。(分数:12.00)

(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包括

•A.类风湿关节炎

•B.干燥综合征

•C.强直性脊柱炎

•D.风湿性关节炎

•E.痛风性关节炎

•F.骨关节炎

•G.骨关节结核

(分数:2.00)

A.V

B.

C.J

D.

E.

F.V

G.

解析:[解析]该患者关节肿痛5年,就诊时低热,血尿酸水平正常,AS0阴性,PPD阴性,抗结核抗体阴

性,因此应首先不考虑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结核等诊断,而类风湿关节

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骨关节炎的可能性均存在。

(2).检查发现患者双手指关节屈曲畸形,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应进行的实验室检杳是

•A.类风湿因子(RF)

•B.抗CCP抗体

•C.抗RA33抗体

•D.抗核周因子抗体

•E.HLA-B27基因分型

•F.肥达反应

•G.RPR

(分数:2.00)

A.J

B.J

C.J

D.J

E.V

F.

G.

解析:[解析]患者双手指关节屈曲畸形,应首先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而RF、抗CCP抗体、抗RA33抗

体和抗核周因子抗体等自身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HLA-B27基因分型主要用于排除

强直性脊柱炎。而肥达反应主要用于伤寒的诊断;RPR是梅毒的血清学试验。

(3).如果HLA-B27DNA阴性,应首先排除的疾病是

•A.类风湿关节炎

•B.干燥综合征

•C.强直性脊柱炎

•D.风湿性关节炎

•E.痛风性关节炎

•F.骨关节炎

•G.骨关节结核

(分数:2.00)

A.

B.

C.V

D.

E.

F.

G.

解析:[解析]目前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DNA阳性。

(4).如果该患者HLA-B27DNA阴性,抗CCP抗体阳性,应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类风湿关节炎

•B.干燥综合征

•C.强直性脊柱炎

•D.风湿性关节炎

•E.痛风性关节炎

•F.骨关节炎

(分数:2.00)

A.J

B.

C.

D.

E.

F.

解析:[解析]抗CCP抗体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0队

(5).如果该患者HLA-B27DNA阴性、抗CCP抗体阳性,那么参与关节肿痛发生的超敏反应类型是

A.I型超敏反应

•B.n型超敏反应

•c.in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速发型超敏反应

•F.迟发型超敏反应

•G.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分数:2.00)

A.

B.

C.J

D.

E.

F.

G.

解析:[解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RF或其他自身抗体与相应靶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

节滑膜即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因此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参与了关节肿痛的发生。

(6).该患者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可反映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指标有

•A.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显著降低

•B.血清中IgM型RF

•C.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

•D.血清C3水平显著降低

•E.血清C4水平显著降低

•F.ESR显著升高

•G.血清中IgA型RF

(分数:2.00)

A.V

B.

C.V

D.J

E.V

F.V

G.V

解析:[解析]类风湿关节炎为一种in型超敏反应,疾病活动期消耗大量补体,因此血清总补体溶血活

性、血清C3和C4水平均可显著降低。血清CRP和ESR在疾病活动期可显著升高。IgA型RF也是类风湿

关节炎活动期的指标。IgA型RF是最常见的类风湿因子。

患者女性,21岁。春游后受凉,出现咽痛、干咳、乏力、发热38℃9天,近几

日纳差并四肢肌肉酸痛,X线检查显示下肺部多形性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

(分数:8.00)

(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A.肺炎球菌肺炎

•B.葡萄球菌肺炎

•C.肺炎支原体肺炎

•D.病毒性肺炎

•E.SARS

•F.军团菌肺炎

•G.肺结核

(分数:2.00)

A.

B.

C.J

D.

E.

F.

G.

解析:[解析]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慢,有咽痛、头痛、倦怠乏力、纳差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发热一

般在38℃左右,X线示肺部病变多样化,早期呈细网状,以后融合成片状影,可呈小叶性或节段性分布,

以肺下叶多见。

(2).下列最有助于诊断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尿常规

•C.肝功能

•D.冷凝集试验

•E.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

•F.痰细菌培养

•G.PPD试验

•H.肺炎支原体DNA检测

(分数:2.00)

A.

B.

C.

D.V

E.V

F.

G.

H.V

解析:[解析]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第2周,约2/3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PCR技术检

测肺炎支原体DNA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诊

断。

(3).下列对该病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

•A.PCR

•B.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C.痰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D.痰标本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E.光学显微镜检查

•F.电子显微镜检查

•G.革兰染色

(分数:2.00)

A.

B.

C.

D.J

E.

F.

G.

解析:[解析]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在含20%小牛血清和酵母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培养平皿

上菌落呈草莓状,多次传代后呈“荷包蛋状”,菌落能吸附豚鼠红细胞;能产生溶血素,溶解哺乳动物红

细胞。肺炎支原体能发酵葡萄糖,可还原美蓝。因此,对于肺炎支原体,最有价值的检测方法为病原体的

分离、培养与鉴定。

(4).若诊断成立,该患者治疗选用的药物有

•A.红霉素

•B.阿奇霉素

•C.青霉素

•D.罗红霉素

•E.四环霉素

•F.克拉霉素

(分数:2.00)

A.V

B.J

C.

D.V

E.V

F.V

解析:[解析]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常用红霉素、阿奇霉素,还可用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四环霉素类也可选用。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不敏感。

女婴,2岁。发热10余日,喜哭易怒,嗜睡。体检:心肺正常,肝肋下1cm,

颈软,克氏征阳性。(分数:8.00)

(1).应考虑的疾病可能有

•A.病毒性脑膜炎

•B.隐球菌脑膜炎

•C.脑肿瘤

•D.化脓性脑膜炎

•E.乙型脑炎

•F.结核性脑膜炎

•G.中毒性脑病

(分数:2.00)

A.J

B.V

C.

D.V

E.V

F.V

G.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为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各种脑炎都可表现出脑膜刺激征,但中毒性脑炎一般发热

明显,无脑膜刺激征。

(2).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需做

•A.脑脊液检查

•B.头颅CT

•C.血常规检查

•D.尿常规检查

•E.胸片

・F.结核菌素试验

•G.血清结核抗体检查

(分数:2.00)

A.-J

B.J

C.J

D.-J

E.V

F.J

G.J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为各类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为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

染,需行血常规检查。胸片可了解患儿其他部位有无感染灶,若发现胸片异常,需进一步检查。脑脊液检

测可提供各种脑膜炎的特征,是首选指标。F、G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提供依据。

(3).若患儿考虑为结核性脑膜炎,其脑脊液的特点为

•A.外观微混浊,呈毛玻璃样

•B.蛋白定性(++)

•C.葡萄糖降低

・D.氯化物升高

•E.细胞数增加,以粒细胞为主

・F.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

•G.脑脊液压力升高

(分数:2.00)

A.-J

B.V

C.V

D.

E.

F.J

G.-J

解析:[解析]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是: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微混浊,呈毛玻璃样,蛋白定性

(+-+++),葡萄糖降低,氯化物明显降低,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抗酸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

(4).患儿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针为

•A.脱水剂

•B.利尿剂

•C.抗病毒治疗

•D.抗生素治疗

•E.抗结核治疗

•F.糖皮质激素治疗

•G.对症治疗

(分数:2.00)

A.V

B.V

C.

D.

E.J

F.V

G.J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根据生化结果提示为结核性脑膜炎,其治疗

为抗结核治疗和降低颅内压。

夏季,一4岁儿童进食后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大便每日10次,呈蛋黄样。

(分数:6.00)

(1).此时可能的病原菌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宋内志贺菌

•C.伤寒沙门菌

•D.摩根菌

•E.幽门螺杆菌

•F.副溶血弧菌

•G.霍乱弧菌

(分数:2.00)

A.V

B.V

C.V

D.J

E.

F.J

G.J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为导致儿童夏季腹泻的常见原因,腹泻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志贺菌、伤寒

沙门菌、摩根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以及病毒导致。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生长,不会引起腹泻。

(2).如果在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一种菌,革兰染色阴性;其生化反应如下:氧化酶(-),胭酶(-),动力

(+),(SG),呻睬(一),则该菌可能为

•A.福氏志贺菌

•B.伤寒沙门菌

•C.副伤寒沙门菌

•D.鼠伤寒沙门菌

•E.副溶血弧菌

•F.大肠埃希菌

•G.爱德华菌

(分数:2.00)

A.

B.J

C.J

D.V

E.

F.

G.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是沙门菌鉴定的生化反应特点。

(3).该菌的表面抗原有

•A.015抗原

•B.H抗原

•C.Vi抗原

•D.M抗原

•E.5抗原

•F.023抗原

•G.06抗原

(分数:2.00)

A.

B.

C.J

D.V

E.V

F.

G.

解析:[解析]本题要点是沙门菌的生物学特点,沙门菌的0抗原属于菌体抗原,H抗原属于鞭毛抗原,

表面抗原包括Vi抗原、M抗原、5抗原。

患者男性,31岁。8天前右脚踩在铁钉上被刺伤,未作创面处理。近日头痛、

感张口困难,咀嚼肌紧张酸痛,临床拟诊为破伤风。(分数:8.00)

(1).对该病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

•A.伤口渗液直接涂片

•B.脑脊液检查

•C.普通培养

•D.厌氧培养

•E.血常规

•F.X线摄片

(分数:2.00)

A.J

B.

C.

D.,

E.

F.

解析:[解析]破伤风感染的诊断依据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要做厌氧培养和革兰染色镜检寻找破伤风杆

菌。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可在血平板上生长。

(2).如果是破伤风杆菌,送检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可出现

•A.需氧培养24〜48小时易出现呈薄膜状爬行物生长

•B.需氧培养不生长

•C.厌氧培养24〜48小时出现扁平、灰白色、薄膜状边缘不齐的菌落

•D.需氧培养24〜48小时易出现单个菌落

•E.厌氧培养24-48小时可出现P溶血环

•F.厌氧培养24〜48小时易出现单个菌落

(分数:2.00)

A.

B.J

C.J

D.

E.V

F.

解析:[解析]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可在血平板上生长,37℃48小时形成扁平、灰白色、半透明边

缘不齐的菌落,有溶血的特点。

(3).破伤风的致病毒素为

•A.B毒素

•B.外毒素

•C.溶血毒素

•D.痉挛毒素

・.E侵袭性酶

・F.肉毒毒素

•G.A毒素

(分数:2.00)

A.

B.J

C.V

D.V

E.

F.

G.

解析:[解析]破伤风杆菌的芽胞发育,并繁殖时可产生大量外毒素、痉挛毒素与溶血毒素。但主要是痉

挛毒素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4).对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A.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C.住隔离病室

•D.可间断室外活动

•E.避免光、声刺激

•F.青霉素治疗

G.甲硝陛治疗

(分数:2.00)

A.

B.J

C.J

D.

E.7

F.V

G.V

解析:[解析]破伤风感染的主要治疗原则为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

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因此,应尽早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破伤风的发病有一个潜伏期,若尽早

注射,有预防发病的作用。

女性患者,52岁。反复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全身水肿,蛋白尿,约4年余,

入院时体温38.5℃,四肢关节疼痛,脾肋下3cm,肝肋下2cm,双手掌指关

节、双膝关节肿胀、压痛。BUN26.8mmol/L,血钾6.Ommol/L,血沉双mm/h,

CRP升高,C3降低,尿蛋白(+++),血压20/12kPa,X线示心影向两侧扩大,右

侧肋膈角变钝。采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效果不佳。(分数:10.00)

(1).该病人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皮肌炎

•E.硬皮病

•F.类风湿关节炎

•G.慢性肾衰竭

(分数:2.00)

A.

B.V

C.V

D.

E.

F.

G.J

解析:[解析]女性患者,58岁。反复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全身水肿,蛋白尿,约4年余,首先排除急

性肾炎的诊断。BUN26.8mmol/L,血钾炎Ommol/L,血沉98mm/h,CRP升高,C3降低,尿蛋白强阳性,血

压20/12kPa。支持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可能的原因是慢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2).若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进一步做的实验室检查有

•A.ANA

•B.抗Sm抗体

•C.肾穿刺活检

•D.ASO

•E.抗CCP抗体

•F.铜蓝蛋白

•G.肾脏B超

(分数:2.00)

A.V

B.J

C.J

D.V

E.J

F.

G.V

解析:[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抗Sm抗体可出现阳性,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可出

现阳性,急性肾炎患者血清ASO水平显著升高,肾脏B超,肾穿刺活检可用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如果ANA滴度为1:20000,应优先做哪些实验室检查用以明确诊断

•A.抗角蛋白抗体

•B.抗ds-DNA抗体

•C.抗Sm抗体

•D.抗核周因子抗体

•E.抗CCP抗体

•F.抗SSA、SSB抗体

•G.狼疮抗凝物

(分数:2.00)

A.

B.J

C.J

D.

E.

F.V

G.V

解析:[解析]高滴度ANA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因此应优先做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

SSA、SSB抗体和狼疮抗凝物检验,用以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抗核周因子抗体、抗CCP抗体和抗

角蛋白抗体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诊断。

(4).患者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应考虑致慢性肾衰竭的疾病是

•A.急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皮肌炎

•E.硬皮病

•F.强直性脊柱炎

•G.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分数:2.00)

A.

B.

C.V

D.

E.

F.

G.

解析:[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尤其抗ds-DNA抗体是判断系统性红

斑狼疮是否活动的重要标志。

(5).下列指标可反映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是

•A.抗ss-DNA抗体

•B.抗Sm抗体

•C.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