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_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_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_第3页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_第4页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中考作文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

热点素材:组材上的思考方式

组材上的思考方式,是在主动地去给各种原本无关联的素材制造联系,可以概括为“思考自己真实生活"。

这种思考方式有几个要点,分别是:

1从内存中的材料开始作为组装材料的起点。

2问自己“为什么我记得这个”并开始思考。

3、每一步思考都必须基于记忆或现实生活状态,从而唤醒多种有效材料。

让我们一步步解释一下这种“思考你的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

第一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受

从一开始,每个人就应该把组装材料的方向指向自己的现实生活。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作文材料却恰恰相反。拿到作文题目后,他们首先提出一般原则。这样不利于思考和写作,更无法表达个性。

比如,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很多学生会把它写成“谈读书”,谈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如何选择一本好书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绿色”的话题。很多学生会谴责人类破坏环境,呼吁保护环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真实多,情感少,内容空洞,主题千篇一律,自然难以成为一篇好的作文。

现在让我们尝试一下贴近自己的生活。

说到阅读,我最近看的书(注意,我已经在各种解释中使用了这个例子好几年了,所以我发这个教程时不是“最近"),是一本清朝笔记本小说《夜》《玉秋冷露》。说到感受,说实话,很多时候我并不把读这本书当成一种幸福。我认真地读了一些故事。我之所以坚持看它,是因为工作需要。我觉得这本书里有一些东西我需要弄清楚。

说到绿色,我想到的是家里放在阳台附近地板上的两盆芦荟(这又是多年来各种解释中使用的例子)。其中一株周围还生长着小型芦荟植物。猫喜欢抓伤和咬碎芦荟小芽的尖端。有时猫甚至会打翻花盆,所以我必须定期照顾这两株芦荟。说起感受,它们并不是昂贵的盆栽,但我还是很喜欢它们。

这两道论述题涉及的写作对象,阅读和绿色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会经历的事情。如果作文题要求我们写一些生活中没有的,或者是我们不熟悉的,或者是我们理解不深的,或者是我们对它们没有感情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完全陌生,没有听说过,那么你就需要查一下资料了。然而,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写论文的人会刻意回避那些让中学生感到陌生的事情。

另一种情况并不是我们真的陌生,而是我们虽然了解一些东西,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我们感受不深。这种作文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出现,比如奥运会征文集。你知道的不多也没关系,你想到的东西太小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组装材料的起点。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思维去调动更多的素材。

通常,如果您多思考一下,您就可以确定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你的感受太复杂而无法解释,那就命令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感受。如果根本没有感觉,那么,“没有感觉”就是你的感觉。

第二步:思考真实感受并使用更有效的材料

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继续说“绿色"。

我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两盆普通的芦荟呢?是因为它美丽的外表吗?这个理由并不靠谱。饲养它们多年后,大多数时候它们的形状都被猫破坏得完全不美观了。是因为它是绿色植物吗?有一个原因。我买它是因为听说芦荟可以抵抗电脑辐射。这时,我想起了一个让我感慨的原因,那就是这两株芦荟已经生长了很多年,彼此都有感情。

于是,记忆中的很多东西都成为了有效的素材。我先是从路边卖花的老太太那里花10块钱买的。那时还很小的两棵植物,现在已经长得很大了。早年搬家频繁,养的其他植物都被扔掉了。我的新家只带了这两株芦荟。我还记得许多与它们有关的琐事:换花盆,剪掉肥叶子吃,冬天把它们搬回有暖气的房子里,夏天把它们搬到阳台上。材料足够写一篇论文了。

继续说“读书"。

这里用“对比”的方式来思考。与阅读《夜雨秋灯录》不同,我记忆中最快乐的读书感受,是在中学时读武侠小说,一本书捧在手里,可以茶不思饭不想,一直看到天黑。这一来又会有另外的思考。我并不想放弃像阅读《夜雨秋灯录》式的现在的读书方式,相反,我认为这种分析研究型的读书方式对我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读书并不是只可以拿来消遣,更可以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的东西。

请注意,我们思考的主要目的是调用素材,所以你的每一步思考都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而因此唤起的记忆中的事情,就是你调动起来的有效素材。比如“读书"这篇作文,主要的素材就包括:阅读《夜雨秋灯录》时的“我”、阅读武侠小说时的“我"。需要用上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写一写两个“我”是如何读书的。

第3步:思考出一个好主题

写作文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影响很大,所以在提炼主题方面,有些建议。

如果你的真实感受是负面情绪,那么在思考中要有意地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尽量让主题往积极的心态上靠拢。这一点,写作完全可以做到。

有一次和一位语文老师探讨这种组材思路。她回忆起星期天送孩子上辅导班,坐在教室外面等孩子的时候,有一种很累很无奈的感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时,她认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忙碌的事情越来越多,过去可以不在乎的事情,现在很多都需要力所能及地去做去争取,有时候还不被家人理解。回到主题的提炼上,尽管觉得身心疲惫,但考虑是否想放弃这种忙碌时,这位老师不愿放弃,因为这是拿忙碌去换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到了一定年龄总是要扛起家庭重担的,不能像孩子一样每时每刻都轻松和快乐,幸福的感觉也需要每天忙碌着去守护。

如果你不能清楚地思考某件事,至少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冷静的思考。

一名初二学生跟着妈妈去路边买甘蔗。妈妈积极讨价还价,最后以便宜的价格买下了。走了一会儿,妈妈发现甘蔗不好,就又去找卖甘蔗的,要求换一个。卖甘蔗的不同意,两人吵了起来,最后换了一根。学生心里有点不平衡。他总觉得妈妈错了。他的家庭条件比别人好很多,买个小东西也不用担心。他觉得卖甘蔗的人很可怜。他们从乡下辛苦打工,到城里卖甘蔗,但赚不了多少钱。

这件事情,有点难以辨别是非。学生们思考的时候也发现,妈妈平时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甘蔗确实有问题。他的母亲当时也教导他,讨价还价和交换甘蔗是正确的做法。现在想来,他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去坚持提炼一个明确的主题了。你想好了,不再用情绪去看待问题。如果你不能得出结论也没关系。只是表达你对作文的困惑。

接下来我将展示几个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材料拼装练习的例子。

1、《思考与行动》

学生记得在路上看到一个盲人拉着二胡乞讨。几个孩子恶作剧,捡起几块小石子,扔进乞丐面前的碗里。乞丐以为是硬币,就点点头说谢谢。孩子们笑着跑开了。

有些事情能够被记住是有原因的。当时你可能没有想太多。现在你在写作文,你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记得这么清楚。学生想了想,心里有些愧疚。他当时就应该阻止这些孩子,但他什么也没做,走开了。

我建议学生想一些与这个事件类似的事情,这样他或她就能很容易地回忆起来。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上了车。他奋力扶住扶手,稳住身体。周围很多小学生都坐了下来,但他们并没有想过要让座。他们只是大声聊天,弄得公交车上很吵。车上没有人阻止大人。最多就是让老人到后面去,把后排的座位让给老人。

材料有两个,一是路边孩子们对盲人乞丐的恶作剧,二是公交车上小学生的行为。学生们想要表达的是,这些孩子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不明白这样做不好。如果有人及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错误的,也许他们以后就不会再这样做了。思考与行动之间只有一小段距离。我们常常会考虑,但会因为一些顾虑而没有去做。我们只能心存不满地看着某些错误不断发生。

2、《回家》

一个男孩看到这道作文题,立刻想到了一首广告歌《回家,回家,回家是最好的礼物》。他立刻笑了起来,和另一个同学哼哼起来。但他觉得写不出来,也不像作文材料。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你并不是仅仅依靠这些材料来写一篇文章,而是以这些材料为起点,开始思考并组织足够的材料。

我问他为什么唱这首歌的时候会笑?他说这个广告里的情节更适合小孩子,已经不适合他了。他不可能把一袋果冻带回家作为礼物。那么,什么样的归家才能让他感动呢?他说,每年春节前,他在电视上看到的农民工骑着摩托车回家,孜孜不倦地工作,不远千里,都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回乡礼物。

这使得该材料值得一写。两个材料,一个是看到作文题目就想到了广告歌,觉得很好笑,另一个是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场景。这样一比较,不但主题明确,而且还有些深刻。

3.源主题的作文

一个初三的学生,已经不记得自己生活中任何与来源有关的事情了。他只好从“源"字想到“水”,再从“水"想到“水龙头”。问题就来了。这个城市的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它的源头在哪里?他不知道,他说好几个水库都错了,然后他才发现自己很少关注周围事物的来源。他觉得这种情况很糟糕,他应该养成询问消息来源的习惯。

这时候你可以用类比思维去寻找其他几个类似的材料。他想到家里的食物都是从超市买的,从来没有关注过来源;以及他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信息。如果他能主动询问信息的来源,就可以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性别。

这就有了两类素材,一是在课堂上发觉自己不知道这个城市自来水的源头,二是反思自己的生活,写两个同样不知道源头的事物,食物和网络信息。

我继续用更多的组材案例,来讲解组材上的这种很有效的思考方式。

先讲一个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为难的问题:有些作文题给出了内容范围,可是我根本就对这个话题不熟悉,怎么办?

在某个平台上回答问题时,我曾看到过一个初中生的提问,大致内容是:科比去世了,老师以这个新闻事件为题让写作文,但是这个学生不了解科比,也不喜欢篮球,就觉得很为难,并质疑这种作文题是不合理的。

类似的这种情况,很多学生都遇到过吧,面对作文题,觉得根本就是无从下笔。但是作文常常就是这样,让你写,你就得写,并非每次的内容都很自由。

实际上,这样的作文题还是可以写的。

在这个提问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对作文组材的错误认识,貌似这个学生认为:既然是以科比的新闻事件为题,那么作文中就应该充满关于科比的知识;而他并不是一个很了解科比的人,没有这么多相关知识,所以没法写。

这类的错误认识,存在于很多人的头脑中。好多年前我在网络上看别人讨论作文,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和电脑有关的记叙文,写得不好,就有人非常确定地评论说:这是因为内容选得不好,不应该选择和电脑有关的事来写,因为孩子不懂电脑知识。

这一听就是错误的评论。难道我们为了写一篇和电脑有关的记叙文,就要先努力学习把自己变成电脑高手吗?按照这个逻辑,高中毕业时我们岂不是都已经变成百科全书了?

所以这个错误的观念要纠正。正确的观念应该是:我们写的作文,无论是和科比有关,还是和电脑有关,都是在写我们自己的生活;初中作文的组材,就是落到自己的生活上,借助作文题来思考和梳理我们自己的生活。

一个作文题,只要能引发你对生活的回忆或看法,那它就是可以写的。

如果它在你脑海中不能够自然引发什么,那就使用我们这种思考方式主动思考一会儿,往往就会有看法,就会有思路。

所以说,在这个组材观念下,几乎不存在无事情可写的作文题。

回到与科比有关的这个做问题上。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初中生,已经写出了这个作文题所引发的对生活的感触,已经呈现出了组材的方向,只是被他给忽略了。

当学生质疑老师布置的这道作文题不合理,这就是看到这个作文题时候的真实感受,接下来的组材就可以沿着这个真实感受来进行。

我们来比较这两种真实感受:

一种是,看到这个作文题,欣喜若狂,因为自己很了解科比,很喜欢篮球。

一种是,不了解科比,不了解篮球,很沮丧,质疑这道作文题不合理。

多数同学都向往第一种感受吧,在作文中写出许多专业知识,自然是有助于写出好作文的。

但第二种感受也可以拿来写作文。

从初中作文组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感受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能否拿出高质量的素材,要看你接下来怎么做。

接下来需要一些思考,来让这个真实感受连接起更多的有效素材。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作文题会让你陷入困难?

我依靠我的猜想来做个示范,这个困难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你的生活和科比无关,和篮球无关,甚至,和体育比赛无关。

2老师应该是喜欢看篮球比赛的,他似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他的每个学生也都知道科比。

出于组材的需要,我们的每一步思考都要有生活的依据,都要从记忆中找到证据:

关于第一个原因,可以写自己每天的生活,比如,被忙忙碌碌的作业填满,听到过篮球比赛的消息,但身心疲惫的自己只是漠然地经过,对篮球比赛从无兴趣。

写平时的生活,这种叙事要想写好,还蛮见功底的,可以参考这套教程谋篇布局部分对概况描述和具体叙事的讲解。

关于第二个原因,可以写老师在课堂上布置这道作文题时的情景,这是个具体叙事,要动用多种描写做成详写。

也就是说,此时,你拥有了两个素材。

如果你是初中生,这组材在这里就已经足够了,重点是思考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得出主题,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感慨自己生活的忙碌与单一,失去了别人想当然以为该有的乐趣。

如果你是高中生,可以继续思考,尝试更多的主题,当然在素材上最好能有一些引用或名人的故事来支持,会让这份思考更有力量。

比如可以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老师身上,推而广之,科比、喜欢科比的老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很难去完全体会彼此的快乐和苦恼。

也可以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你自己身上,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一个人的生活只能由有限的事物组成,强求更多可能会扰乱目前的秩序,有些遗憾,就让它成为遗憾吧。

总之要记住:作文是在梳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面对作文题中的陌生的事物,我们不必因为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压力重重,你完全可以对这份“陌生"做出思考,因为你作文的重点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自己的生活。

在上一篇教程中我们展示了三个组材案例,这种组材上的思考方式很有效,我们继续来看更多的组材案例,帮助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思考方式。

1关于世界杯的作文

该学生是一名活跃的二年级男生,喜欢看世界杯。我让他思考一下他喜欢世界杯的原因,他说了两件事。一是世界杯的足球非常漂亮,二是球员精彩的控球技术吸引了他。

要写的材料有两种,一是世界杯足球的描述,二是球员精彩控球的例子和描述。

然而,这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强,在这两份材料上很难写出足够的字。我建议他想想他身边是否还有其他人也喜欢看世界杯,他又讲了一遍他叔叔的故事。

他的叔叔是一位资深的足球迷。只要有足球比赛,他一定会在电视机前观看,穿着法国队的队徽,还会在网上投注足球。他觉得叔叔的行为有点疯狂,但他不知道还有更疯狂的事情。一天晚上,舅舅一晚上都没有回家。早上他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他。他叔叔看上去很惊慌。原来,昨晚舅舅去一个地方赌球了。很多人赌上几万,害得我叔叔紧张了一晚上。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舅舅还是被吓坏了,发誓再也不会去那种地方了。

有两种类型的材料。一是“我”如何欣赏世界杯,包括描述世界杯足球和球员控球。另一个是叔叔如何欣赏世界杯并讲述他的故事。素材充足,两种素材的对比也能引发思考,主题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这个装配案例告诉我们,装配需要积极的思考。最好不要主动思考,只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息“我喜欢看世界杯"。通过主动思考,你可以逐渐将记忆中的多种材料连接起来,形成一篇作文。

具体思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喜欢什么,为什么我这么生气,为什么我记得这个……

另一种是在记忆中搜索其他类似的东西,或者相反的东西。

2、《抬头仰望》

这是一个从身边的事情出发的例子。

学生看到这个话题,一抬头,看到了一个让他笑了的情况。教室原本是一个大房间,后来被铝合金和玻璃分隔成小房间。由于位置不太好,屋顶上的一盏灯直接放在了铝合金墙的上方,看上去颇为滑稽。

然后想想这个真实的感受。学生们很容易就想出了一些可写的东西:处于人们尊敬的位置必须是有用的。如果没有什么用,处于这样的境地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相比之下,不难举出那些在重要岗位上努力工作并做出自己贡献的人的例子。

素材有两种,一种是屋顶上两种不同灯光的描述,另一种是一个被仰望的人物的故事。

这是一套典型的议论文材料。组装材料的路线清晰。它从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开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丝毫不妨碍思考。想好题目之后,就有第二轮材料形成作文。

这个想法的关键点是开始从你周围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事物中收集材料。这使得材料具有分层图案。从你身边的故事到名人的故事,图案呈现出递进的关系。

3、“你,到我们中间来吧"

当学生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立刻想到了两个故事。一件是法海干涉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另一件是裴如海干涉《水浒传》中杨雄和潘巧云的婚姻生活,酿成悲剧。

当然你可以写你感兴趣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够积极,二是与现实无关,意义不够。然后,只要从现实中找一个正面的故事,对比一下,写出来,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也有积极的故事。该学生回忆,在辅导班上,他和另一位同学喜欢一起玩手机游戏,浪费时间。老师一看到他们玩手机游戏,就主动监督他们,制止他们。

所以至少有两个材料,一个是法海、许仙、白素贞的故事,一个是辅导班老师阻止我们玩手机游戏的故事。它们可以先按后升序排列,可以表达:来到我们中间的“你”,“你”的判断和行为将深刻影响他人。

我注意到这个视频中使用的素材案例都是男生的素材练习。有些男生思维非常敏捷,幽默感很强,但是对于作文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你有选择和控制,你就能想出有效的材料。

4《城市风格》

两个初三学生对这个作文题做出了不同的组材。

学生一,电脑水平比较高,善于编程和做视频,帮班级和学校做过多个视频。为了做视频,他曾用无人机航拍过郑州市的多个地方,郑东新区CBD、黄河滩、紫荆山、商城遗址,等等。他可以描述航拍视角下的这些地方的美景,认为这就是郑州这个城市的风格。

学生二,家人都是老郑州人,爷爷常常回忆几个国棉厂从前的故事,曾经很风光的国棉厂,随着时代发展一步步走向没落,让人惋惜。他可以写从爷爷口中听到的从前的国棉厂,还有他所看到的现在的国棉厂,一个城市的发展总要告别一些事物,迎来新的事物,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郑州的城市风格。

这个作文题比较宏观,组材时要化大为小,最好小到你的生活中,因为和你的生活有关才有助于写得生动和有个性。

这个经验很值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