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_第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_第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第八单元知识清单

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造诣(yì)琴弦(xián)窈(yǎo)窕附庸(yōng)

秽(huì)物憎(zēng)恨涕(tì)泪轧(yà)伤

胚(pēi)胎祸(huò)患天赋(fù)痴(chī)呆

患(huàn)病家禽(qín)困窘(jiǒng)胚胎(pēi)

祸患(huò)痴迷(chī)天赋(fù)伊利(yī)

困窘(jiǒng)婀娜(nuò)覆盖(fù)高粱(liánɡ)

二、易写错字

梁:右上角不要写成“刃",漏掉最后一点。

禽:上部“人”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离"。

纽:右部是“丑”,中间横画不要出头。

貌:右上角是“白",不要多写一横。

仓:下部是“?”,上部“人"要覆盖住下部。

享: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了"。

三、生字组词。

梁(liánɡ)(高粱)(黄粱)禽(qín)(家禽)(禽鸟)

诣(yì)(造诣)拇(mǔ)(拇指)(大拇指)

搔(sāo)(搔头)(搔痒)痒(yǎnɡ)(痒痒)(抓痒)

秽(huì)(污秽)(秽气)轧(zhá)(倾轧)(轧钢)

拧(nǐnɡ)(拧干)(拧巴)螺(luó)(螺丝)(螺纹)

纽(niǔ)(纽扣)(纽约)扣(kòu)(扣子)(扣眼)

貌(mào)(外貌)(容貌)仓(cānɡ)(仓库)(仓鼠)

渺(miǎo)(渺小)(渺茫)涕(tì)(涕泪)(流涕)

享(xiǎnɡ)(享受)(享乐)庸(yōnɡ)(平庸)(庸人)

憎(zēnɡ)(憎恶)(憎恨)

四、多音字

为屏禁

薄解

五、形近字组词。

梁(栋梁)诣(造诣)拇(拇指)搔(搔痒)

粱(高粱)指(手指)姆(保姆)骚(骚乱)

轧(倾轧)拧(拧开)粱(高粱)纽(纽扣)

扎(扎手)咛(叮咛)梁(房梁)扭(扭动)

六、重点词语

梁国家禽拇指搔痒秽物螺丝纽扣

渺小享乐附庸爱憎相貌鼻涕轧伤

左膀右臂养尊处优情不自禁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不怀好意翻来覆去默不作声一本正经

七、重点词语理解

甚聪慧:甚:非常。惠同“慧”。

诣其父。诣:拜访。

乃呼儿出。乃;就,于是。

为设果。为:替,给,表示行为的对象。

孔指以示儿曰。示:给……看。曰:说。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没有。闻:听说。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家禽:您家的鸟。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妆容、仪管)美好。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儿存在的事物。

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

八、近义词

姿态—姿势消受—享受扶衬—帮扶姿态—姿势

机敏—机灵机敏—机灵堂皇—气派渺小—微小

祸患—灾祸差异—差别构造—结构规律—规则

惩罚—处罚祸患—灾难惩罚—惩治迷恋—痴迷

天赋—禀赋澄澈—清澈轻盈—轻巧天赋—天分

误解—误会淘气—顽皮羞愧—惭愧驱逐—驱赶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

九、反义词

强硬—和缓感谢—埋怨团结—分裂渺小—伟大进化—退化

冒险—保守机敏—迟钝惩罚—奖赏澄澈—浑浊简单—复杂

薄弱—雄厚轻盈—笨重安慰—打击轻盈—笨重舒展——收缩

直直落落—弯弯曲曲一本正经—嬉皮笑脸随心所欲—谨小慎微

情不自禁—不为所动不假思索—绞尽脑汁养尊处优—含辛茹苦

十、词语归类

(1)量词:十根手指两个关节

类似的词语:一个拳头一段时间一个月一条理由

(2)修饰词:不同的姿态强硬的曲线

类似的词语:优美的花瓣讨巧的事青青的草地澄澈的湖面奇妙的问题安静得出奇涨得通红气得脸色苍白

(3)动词:拉胡琴翻书页

类似的词语:揿电铃推动笔杆打电话扳机枪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掏掏耳朵抹抹鼻涕招来祸患笑塌房顶

(4)特殊词语

①AABB式词语:直直落落清清楚楚

类似的词语:是是非非匀匀实实平平整整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②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左膀右臂

类似的词语:左邻右舍南征北战东奔西走天翻地覆上行下效

③含有数字的成语:一本正经五湖四海

类似的词语: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九牛一毛一心一意

十一、佳句积累。

1.排比句

(1)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2)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写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3)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写出了“我"飞翔的地点有很多,体现了“我”丰富的想象力。

2.比喻句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形象地写出了中指的优越地位,点明了他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原因。

3.反问句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兰花是优美的,所以无名指和小指也是优美的,也点出了两者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作用。

4.哲理句

(1)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主旨句。以手指的全体来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

(2)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写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另一方面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了。

十二、课文内容回顾。

1.《杨氏之子》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表现了男孩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特点。

2.《手指》一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发现》一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文中的“我"是一个敢于想象、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孩子。

十一、素养与能力

1.《杨氏之子》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2.《手指》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及作用,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3.《童年的发现》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口语交际》能从别人的笑话中感受到快乐,懂得生活无处不精彩。掌握说笑话的注意要点,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大胆发言,用多种形式说笑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语文园地》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尝试感受选段中语言的风趣,并试着照样子写一写。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21课:《杨氏之子》

1.课题解读

课文通过讲述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妙答来客的故事,赞扬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课文重点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理解:梁国一户姓杨人家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很聪明。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理解: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孔君平)喊杨氏子出来。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理解:(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3.问题探究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2)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貌、幽默、风趣的孩子。

(3)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的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

①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听出孔君平的言外之意

以后,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联想到了孔雀;

②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杨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懂礼貌、幽默、风趣的孩子。

4.课后拓展

(1)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撰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原有集,已失传。主要作品:《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2)梁国

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3)《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4)《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

《谢太傅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5)名人机智对答小故事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去拜访李膺(yīng)。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宾客没有不对孔融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第22课:《手指》

1.课题解读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课文重点理解

(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理解: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理解: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理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理解: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3.问题探究

(1)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课文是围绕“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来写的。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明五根手指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样子上的差别他们的力气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这让我们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二是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集合在一起,就根根有用。人也是这样,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做好。

(4)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加上恰当的相此、以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主题鲜明,结构清晰严谨,语言风趣幽默。

(5)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示例:大拇指:工作在一线的车间工人和建筑工人。

食指:敢于冒险的消防员、不畏危险的科学家。

4.课后拓展

(1)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2)阅读方法突破

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法

抓住文章中总述主要内容的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些文章的作者会在开头或结尾用一句话总述主要内容。例如,本文开头写道:“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总起全文,是文章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只要抓住这个关键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归纳主题——抓中心句法

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把文章的中心句摘取出来,稍加增删调整,然后对主题进行归纳。

本文结尾写道:“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阐述了“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点明了本文的主题,给我们的启发最大。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样的中心句,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

(3)推荐阅读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第23课:《童年的发现》

1.课题解读

本文通过记述“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反映了孩子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赞颂了孩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同时说明了任何发明与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课文重点理解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理解: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2)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理解: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3)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理解: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4)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理解: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3.问题探究

(1)想一想本文写了什么?

通过记述“我"由寻梦而发现胚胎发育规律,但因在课堂上发笑而受到惩罚的事。

(2)我是怎样推算出胚胎发育的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推算过程:A.思考:胎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出生。B.联想:地图能表示实际距离。C.人由细胞变化成人的过程。D.折合、推算:正好九个月。从这个推算过程可以看出“我"善于想象,喜欢钻研。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有“绞尽脑汁”“想啊想啊"

(3)“梦中飞行”的情节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梦中飞行"让“我”产生了疑问,使“我"去询问老师,而老师的回答勾起了“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兴趣。可以说,“梦中飞行”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4)在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事后你知道了这个秘密,你还会笑话他吗?

示例:不会,如果事后仔细听他把发现的过程讲清楚,就不会觉得好笑了,反而会对他的大胆想象和探索精神大加赞扬。

(5)从童年的发现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童年的发现中,我觉得“我”是个幽默、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4.课后拓展

(1)人的细胞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吗?

据有关资料,白天,当人们清醒时,紧张忙碌的工作压力使人体各个部分处于紧绷状态,细胞分裂的速度降低,而晚上11点至凌晨5点,人们入睡时是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高峰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比白天快好几倍。所以课文中老师说“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是正确的。而我听了老师的话后把它绝对化为“白天不长,只有晚上才长”是片面的。

(2)人是从草履虫、鱼、青蛙、兔子、猴子变成的吗?

这是老师面对一群九岁的孩童对生物学中人的起源问题的通俗化解释,并不是草履虫直接变成鱼,鱼直接变成青蛙,青蛙直接变兔子那么简单。这位老师要说明的是动物进化系统树(见后面的附图)即生物演化的发展路径。

(3)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吗?

这是达尔文关于人的起源的一个观点,母腹中的胎儿的细胞开始不断地分裂生长,每个月都有变化。早期几个月时胎儿还保留着一些鱼或其他动物的痕迹。

研究胚胎学发现,鱼、蝾螈、龟、鸡、兔、猪、牛等动物和人的早期胚胎都很相像,都有鳃裂和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以后才逐渐分化,显出不同。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部也消失了。这些现象正说明他们都是从很古时候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因为遗传把过去演化历史的痕迹保留在胚胎时期里,所以有胚胎初期的相似。不仅如此,如果受精卵当作单细胞动物算起,那么每个胚胎的个体发育,等于重现了它的祖先的主要演化阶段。这就叫生物发生律。这理论就叫做生物重演论。

(4)拓展阅读

一个小学生的创新发明

你也许见过刺绣姑娘手中的绣花针,但一定没见过两头尖、针鼻子在中间的双刃绣花针吧!它是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青少年发明金奖获得者--湖北省武汉市义烈巷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帆发明的。

暑假,王帆回到湖南老家。他看到姑姑正在专心绣花,一根细细的绣花针随着灵巧的手在绣布上穿来穿去,可每绣一针都得把绣料翻过来覆过去。这不仅麻烦,而且绣花的进度也慢。爱动脑子的王帆想,能不能不用翻面也可以绣花呢?他试着用多种方法,可是都没有成功。

一天,他与同伴去看电影,当银幕上出现渔民用梭子织鱼网的镜头时,他马上联想到了绣花针,迸发出发明的火花。回到家中,他试着把两根绣花针的针鼻子各去掉一半,然后将两个半截针鼻子的绣花针焊在一起,这样就成了个像梭子似的两头尖、中间有孔的绣花针。他一试,还真管用。用这种双刃绣花针绣花,就再也不用把料翻来覆去了,绣花的速度当然快多了。

王帆同学的这个小发明看似简单,制作也容易,可多少年来就是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做。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却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以非常规的思维成功地改变了很多成年人没有改变或想改变却没有去动手改变的传统绣花针。

创新发明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

1.交际的内容。

笑话给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都来讲笑话吧。

收集一些笑话,可以是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

的。准备的笑话内容要积极向上。

2.学习方法。

讲笑话要注意什么呢

3.落实步骤

选择两三个你觉得好玩的笑话,在家里先试着讲一讲,看看效果,再根据家人的建议改进。

组织一次笑话大会,全班同学一起乐一乐。

4.交际范例。

(一)

女儿在做作业,突然问妈妈:““富的反义词是什么?"

妈妈回答:“当然是穷了。

女儿又问:“那足的反义词应该是手吧?”

妈妈点了点头。

很快,女儿做完了作业。妈妈拿起作业本检查,发现有道题这样问:“富足的反义词是什么?"

再一看,女儿的答案——穷手。

(二)

放学回家,爸爸问小明:“中华文明有多少年?

小明答:5000年。

爸爸瞪了小明一眼,说:“我读书的时候就5000年了,现在还5000年?

(三)

儿子:“爸爸,外面有一个老伯伯很可怜,他一直在外面惨叫。所以,爸爸你可以给我两块钱吗?我想给他。

爸爸:“乖孩子,从小就知道同情弱者,值得表扬,给你两块钱。哦,对了,那位老伯伯口中在叫什么?

儿子:“雪糕,雪糕,两块钱一个啦!快来啊!”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1)交流指导

你感受到单元课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本单元的课文很有特点,不仅内容有意思,而且语言风趣幽默。

②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你来我往,真是巧妙。

③《手指》一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④《童年的发现》中的“我"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2)交流范例

丁丁:《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表现出了幽默。“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从言外之意入手,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真是巧妙而又幽默。

当当: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一文语言风趣幽默,并运用了大量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手指人的性格,展现了五个特点鲜明的手指形象,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

冬冬:《童年的发现》中对“我”的探究过程的描写以及“我"受罚后的自我调侃,使我们感受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兰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帮助我们描绘事物、应对交际、化解尴尬。

2.词句段运用

(1)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