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山东专用)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山东专用)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山东专用)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山东专用)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山东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7)(山东专用)·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理解有误,原文为蒋蓝“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表述的主体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推理不当,由原文苏轼是“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不能推出苏轼在黄州时他的随笔成就最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C项,诗句写白日漫长,诗人只好闲作草书、细乳分茶,看似闲适恬静,但日中无聊更多地暗示诗人无事可做的郁闷和惆怅,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等待中的落寞,这种“闲”的内在不是“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分析错误,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设置的,本文设问的顺序不是章节顺序,而是由“苏东坡的世界观和人生坎坷的原因”出发,到“他的创作主张”,再到“他的散文成就”,问题设置从人到文,从浅到深。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6分)【答案】①儒释道思想贯穿于苏轼的一生,并在《赤壁赋》中呈现出左右互搏、三足鼎立的状态。“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及对曹操的赞颂表明苏轼“尊主”“泽民”的儒家入世思想。“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共适美景”体现了物我等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本真的道家避世思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茫然”符合禅宗追求空灵的审美意境,以水月为喻,阐述事物的瞬息变化中寓含着永恒,符合佛家超世思想。②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虽作于贬谪时期,但《赤壁赋》传达的却是历经磨难后的豁达旷阔,《赤壁赋》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佛家与道家消极避世思想在他身上呈现出顺不骄、逆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乐观洒脱、超逸旷达的襟怀,这是对儒家入世思想遭遇挫折的补充和完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观点的分析、运用能力。运用文本观点,对《赤壁赋》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苦瓜是瓜吗?汪曾祺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摇头。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的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瓜;而另一种很“像”瓜的东西,在北方却被称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原济、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大敢吃它。当作菜,我没有吃过。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苦瓜是瓜吗?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的种植地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来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运来的。买的也都是南方人,近两年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探讨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了。截至现在,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1986年9月6日(有删改)文本二:二三十年来,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摘编自汪曾祺《蒲桥集·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认为孙女对“苦瓜是不是瓜”的判断基于“苦瓜好不好吃”以及“苦瓜外表像不像瓜”这两个方面。B.“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都接受了苦瓜的“苦味”,并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C.尽管各地对苦瓜的叫法或吃法不同,但总有人爱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D.文本一由人们对苦瓜的不同认知,影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分析具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其中一个同乡入口觉苦瓜甚“苦”,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才认可应五味皆尝;另一同乡凭自己对“癫葡萄”的认知提出质疑:“癫葡萄能这个吃法?”,可见他们并没有都接受苦瓜的“苦味”,也没有都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开门见山,紧扣文题,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B.作者叙述了自己最初认识苦瓜的经历和吃苦瓜的趣事,使文章摇曳多姿而又不旁逸斜出。C.“苦瓜是瓜吗?”一句在文本一中单独成段,既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D.文本一写北京人由“不吃苦瓜”到“也有吃苦瓜的了”的变化,为下文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张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项,“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错,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最后阐发对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开头并没有高度概括全文内容,所以不具有“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的作用。8.请结合文本二中作者阐明的散文创作思想,分析文本一是如何践行这种创作思想的。(5分)【答案】①散文应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文本一从记叙家庭趣事写起,到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结束,其中还有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并不局限于抒情。②散文应具有自然平淡的风格,且趋近于生活化。文本一由日常生活小事切入,内容和语言都自然平淡,极具生活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先分析文本二的观点。文本二中,作者围绕散文“过分重视抒情”的写作特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散文的表达方式来看,过分强调抒情会局限散文的写作;从散文的艺术风格来看,散文应该如实而自然地反映生活。然后据此对文本一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散文的表达方式来看,文本一不过分强调抒情,其中有对孙女识瓜、同乡吃瓜的记叙和描写,也有对孙女的赞赏、对石涛的喜爱,还有对苦瓜产地和种植地的说明,更有对文学创作的议论。从散文的艺术风格来看,文本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语言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9.如欲以“‘苦瓜’可以吃”为题写一则关于《苦瓜是瓜吗?》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答案】①《辞海》记载苦瓜是蔬菜,可以食用,不能单独从口感或外表上来评判苦瓜;②苦瓜有炒、煮、凉拌等多种吃法,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来定义苦瓜的烹饪方式;③苦瓜之苦味是五味之一,总有人喜欢吃,不能轻易否定、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任务型的阅读题,其实质是要求考生按照指定的题目对作品进行评论,写出评论要点。评论题目为“‘苦瓜’可以吃”,所以应先在文本一中筛选出有关苦瓜的内容,如苦瓜是什么、苦瓜的吃法、苦瓜的味道等,从这三个角度阐述“‘苦瓜’可以吃”的原因。要注意这是针对文本一的小评论,还需要结合文本一的观点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世A民B聪C明D勇E决F识G量H过I人J见K隋L室M方N乱O阴P有Q安R天S下T之U志【答案】FJO【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聪明勇决”是“世民”的谓语,后面断开;且“识量”是“过人”的主语,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句;“识量过人”是主谓宾结构,在宾语“人”后断开,即在J处断句;“隋室方乱”是主谓结构,“乱”是谓语,其后断开;且“阴有安天下之志”的主语是省略掉的“世民”,“阴”前断开,即在O处断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群盗殆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B.“以此乘虚入关”中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义不同。C.“乃阴部署宾客”中的“阴”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D.“身益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益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殆”意义相同,都是“大概”。句意:群盗大概数以万计。/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B.正确,“乘”意义不同,分别是趁着、趁机;冒着、顶着。句意: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从京师冒着风雪。C.正确,“阴”意义相同,都是“暗中”。句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暗中共同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回汉朝。D.正确,“益”意义相同,都是“更加”。句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故选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错误。原文是“渊恐并获罪”,意思是“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而不是“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故选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答案】(1)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2)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坐”,因……犯罪;“连昏”,指姻亲,昏,同“婚”;“系太原狱”,省略句,“系(于)太原狱”;“省”,探视。(2)(2)“寇”,进犯;“将”,率领;“并力”,合力;“拒”,抵御。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答案】①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②需要有利的时机;③需要众多豪杰的帮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可概括出: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结合“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可概括出: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结合“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可概括出: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参考译文: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说:“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呢,只是人们认不出来罢了。我来探视你,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是想和你商议大事。现在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一带,李密围困进逼东都,群盗大概数以万计,当今之时,如果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并利用他们,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太原百姓都逃避贼寇涌入城中,我担任了几年的太原县令,知道那些豪杰,一旦把他们收拢集结起来,可以得到十万人,令尊大人所率领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一旦发话,谁敢不服从?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超过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个情况。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禀明。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王仁恭、高君雅作战失利,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心里很忧虑这件事。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如今皇上昏庸无道,百姓艰难窘迫,晋阳城外都是战场。父亲大人如果拘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危亡为时不久了。不如顺应民心,兴举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良机啊。”李渊大惊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报告朝廷。”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察天时人事一向是这样,所以敢说这番话。一定要把我抓起来告官,我也不敢推辞一死。”李渊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千万要谨慎不要乱说。”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道:“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总之,最终也免不了获罪。况且世人都传说李氏应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上便被灭族了。父亲大人假如能够除尽贼寇,那么功高而不会获得封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只有我昨天说的话,可以解救祸端,这是万全的对策,希望父亲大人不要疑虑。”李渊于是感叹说:“我一整夜都在思考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今天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1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语,杜诗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本题是比较鉴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诗,都有思乡怀人之情。不同的是杜诗除了个人情感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感情更加深沉;李诗“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诗中,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痛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3)示例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示例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狗吠、桑树颠、指极大、忽微、箫鼓、佛狸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血栓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那么,血栓究竟是怎么来的?

A

,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沉积,河床堵塞,就会使河水泛滥成灾。同理,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管里,

B

。要想远离血栓病,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同时,

C

,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而动起来则是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秋冬季,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②呵护血管健康。③提倡食用清淡、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④如新鲜果蔬、鸡肉、芹菜、鱼虾;⑤忌食辣椒、肥肉等辛辣油腻的食物。⑥同时可以穿弹力袜,⑦静脉回流得以增强,⑧延缓下肢静脉曲张的进程。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A.血液在血管里流动B.最终导致血栓病

C.若是长时间静止不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语境在说血栓是怎么来的,“就像流水在河道里流淌”说的就是血液流动的状态,应填:血液在血管里流动。B.“血液中若是血脂稠、凝血因子多,血细胞自然会大量堆积黏合在血管里”说的是血栓形成的过程,此处是结论,应填:最终导致血栓病。C.“就会使静脉血栓的风险上升”说的是静止不动导致的结果,应填:若是长时间静止不动。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案】①务必注意防寒保暖④如新鲜果蔬、鸡肉、鱼虾

⑦增强静脉回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结果混乱,改为“务必注意防寒保暖”或“务必采取注意防寒保暖的措施”。④不合逻辑,“新鲜果蔬”包括“芹菜”,可删掉“芹菜”。⑦中途易辙,“静脉回流得以增强”应保持前面话题“穿弹力袜”,改为“增强静脉回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从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

①;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

②。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

③。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熠熠生辉②油然而生

③翩翩起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形容阳光照射下是白雪的样子,可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②此处指不自觉地产生亲近感,可填“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对应欢快的舞曲,此处指村民与游客手挽手跳舞,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21.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B.可怜楼上月排回,应照离人妆镜台。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人”泛指“人”。A.指“人品”;B.特指“某个不在身边的人”;C.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D.泛指“人”。故选D。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5分)【答案】①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②原句“变幻”一词表现“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以“率性”描绘大自然,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其色彩缤纷的特点。“变换”和“变幻”的区别:变换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是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是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是指不规则地改变。原句“变幻”一词侧重“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ChatGPT横空出世,各行各业都会有冲击。你的许多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有人也认为,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人类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信仰科技者从chatGPT中看到希望,热烈欢呼科技春天的到来,怀疑科技者从chatGPT中失掉信心,为科技冰冷而忧心忡忡,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洪流裹挟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善假于人工智能,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