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东光县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河北省东光县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河北省东光县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河北省东光县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河北省东光县一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月考一试题考试时间45分钟分值【考生注意】: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答案】B【解析】分封制度下只有第一代诸侯是由天子分封,诸侯内部的分封是世袭的,不是由中央任命,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被分封到各地,体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随着该制度瓦解,分封制也解体,故C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分封之下土地都是国王所有,诸侯只有使用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王权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族”姓中的“族”即“宗族”的意思,而周王“族”“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则足以证明周代政治的确具有宗族色彩。故答案为B项。A项,“宗教色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神权”,排除;D项,周代政治不具有皇权色彩,皇帝制度是秦朝才确立的,排除。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解析】C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5.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D.长子都被称为大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关系,在诸侯的封国内,诸侯是大宗,但相对于周天子,则是小宗。故D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共同本质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C.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D.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分封制确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分封制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宗法制不符,排除。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答案】B【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10.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皇帝亲自带兵的说法不准确,带兵是具体将军负责,故排除④。本题选择C项正确。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答案】B【解析】A选项所述情况是指奴隶制时期周朝的情况,故排除;B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是C项皇权至高无上的典型表现,D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有力的文化措施,是为保障皇权服务的,B、C、D三项比较,B项是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13.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答案】D【解析】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指的是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和削弱相权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说法绝对,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中朝、外朝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1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B正确。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A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错误。汉武帝也没有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15.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加强专制皇权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在统治区域内实行,这种做法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项;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故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同一个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是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故排除C项;根据“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划分原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项。16.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指出:不主张任人唯亲,这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拨的垄断,这是科举制度的功效,故A项正确。B项是西汉的地方官制,排除;CD分别是秦朝和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排除。

17.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A.秦B.汉C.隋唐D.宋元【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封建社会最早的监察制度,A正确。汉、隋唐、宋元设置监察制度的时间均晚于秦朝,排除BCD。18.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9.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设A.中朝B.三省制C.中书省D.都察院【答案】C【解析】元初,有人建议恢复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制,这是侍御史高鸣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进谏。意思是:现在国家的疆土要大于从前的朝代,其决策于一个机构,还不能把事情办完,何况三省。元世祖采纳高鸣的建议,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故答案选C。AB分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期的中央官制,排除;D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排除。20.地方割据是地方和中央权力博弈的结果。历代王朝为了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列政策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最大的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割据”是指地方势力拥兵自重,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中央政府难以指挥调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说法后来导致“七国之乱”,②说法导致后期的藩镇割据,因此①②说法与题意相符;③④说法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答案为A。21.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秦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处在二级与三级的不断变化中,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A项中的“反复无常”表述不准确,C项中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表格主旨。22.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答案】B【解析】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因此答案为B。23.按唐朝制度,中男(l6岁以上至21岁的男子)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子)才服兵役,而官员封德彝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各项政令。材料中魏征未签署文件,导致提议没有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行使的是审议职权,因此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六部是其下属的部门。中书省是负责政令的草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BC三项。24.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那么,历代君主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26.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中外朝制④内阁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三公九卿是秦朝设立的;②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完善的;③中外朝制是汉代设立的;④内阁制是明朝形成的,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点睛】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排列式(先后顺序式)选择题解题思路:①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②首尾结合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先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大大提高命中率。③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确定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2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另设机构,架空专制皇权C.唐朝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唐代宰相权力下降【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首长制”是一相制,“委员会制”是多相制,说明了中国古代从秦汉到隋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而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君主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而不是架空专制皇权,故答案选B。其它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28.下列机构,属于监察体制的有①御史大夫②参知政事③御史台④都察院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基本知识,①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②参知政事是宋朝设置,分割宰相行政权,管行政。③御史台由御史大夫发展而来,是中央监察机构。④都察院是明清时期官署名,功能属监察机关。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因此排除②,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监察制度2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龙生龙,凤生凤D.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A项表述的是唐朝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故A项正确;B项表述的是世家大族垄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所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所指的是世袭制度,排除;D项所指的是察举制,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间

夏朝到春秋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办法

依靠血缘关系世袭

察举、征召

依据门第等级

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选官特点

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

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30.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根本目的A.提高行政效率B.保证皇权独尊C.分割宰相权力D.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产物,即保证皇权独尊才是其根本目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高行政效率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的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而非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而非目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集思广益也不是目的,加强皇权才是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1.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汉武帝组建内外朝B.隋唐三省的形成C.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D.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皇权的加强无关,而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内外朝制度,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均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以上都与材料意思(君权、相权矛盾)相符,但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3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和高官,故选B。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而非监察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33.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可知这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而不是赞成郡县制,.排除B。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排除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34.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秦朝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B.地方行政官员由贵族世袭担任C.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D.郡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郡县制度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答案为A项。B项,贵族可以在秦朝担任地方长官,但是要由皇帝来任命而不是世袭,排除;C项,秦朝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不利于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政权,排除;D项,秦朝在县以下还设有乡、里等基层组织,排除。35.宋朝时,专管中央财政的是A.三司使B.二府C.枢密院D.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掌管行政权、军权、财政权,故选A。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与材料无关,排除BCD。36.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3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意义主要是()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3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选项ABD都与材料所述不符,用排除法可选D。(评:此题学生很容易选成B啊,真的有点混的意思,人家是要对比得出结论的)39.在汉朝,如果某人比较有才能,名声也比较大,他可能会被推举为官员,这种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汉朝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制度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①正确。察举制下,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③正确。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和廉,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