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_第1页
针灸学-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_第2页
针灸学-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_第3页
针灸学-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_第4页
针灸学-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一皮外骨伤及其他病症的针灸治疗

真题演练

1.治疗瘾疹的主穴是

A.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

B.曲池太冲大椎风池中皖

C.大椎太冲血海内庭三阴交

D.血海内庭气海天枢足三里

E.外关风池大椎膈俞三阴交

2.与漏肩风相关的经脉是

A.手三阳足太阳

B.手三阴手太阳

C.手三阳手太阴

D.手三阴足少阳

E.手三阴足阳明

3.有关时劳针灸辨证论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络脉病症

B.治疗以舒筋通络为法

C.以阿是穴为主穴

D.阿是穴采用多向透刺,或做多针齐刺

E.病变局部可加温和灸或电针

4.患者因夜吹风扇,晨起出现右颈项痛,转动受限,并向同

侧肩部放射。针灸治疗除主穴外,宜选取

A.血海膈俞肩骨禺

B.合谷曲池大椎

C.风池内关肩井

D.风池合谷肩器

E.大椎束骨天宗

5.某女,45岁,突然头晕乏力,泛泛欲吐,昏倒不省人

事,牙关紧闭,脉沉弦。治疗直选用的是

A.手厥阴经穴

B.手少阴经穴

C.足厥阴经穴

D.督脉穴

E.任脉穴

B型题

A.风门肺俞

B.曲池内关

C.天枢足三里

D.脾俞足三里

E.大椎风门

1.治疗风热犯表型瘾疹,应加用

2.治疗风寒束表型瘾疹,应加用

A.合谷气海

B.合谷太冲

C.十宣气海

D.内关百会

E.十二井穴

3.治疗晕厥虚证者,应加用

4.治疗晕厥实证者,应加用

ACADDEAAB

一、漏肩风

(-)辨证要点

a.本病多与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

b.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

c.手三阳经及手太阴经分别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

内侧,肩部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

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皆可使

肩部筋脉气血不利,不通或不荣而痛。

d.本病以实证为主,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

以肩外侧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

以肩后部为主者为手太阳经证;

以肩前部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遇风痛增者为外邪内侵;肩部有外伤

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者为气滞血瘀;肩部以酸痛为

主,劳累加重,或伴眩晕乏力者为气血虚弱。

(二)漏肩风的治法:

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漏肩风的处方

主穴:

肩踽肩髅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

手阳明经证配合谷;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外邪内侵配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配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配足三里、气海。

二、扭伤

(-)辨证要点

a.本病多发于腰、踝、膝、腕、肘、髓等部位。

b.病位在经筋。多因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仆闪挫、牵

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原因,使关节超越正常活动范围,引起

筋脉及关节损伤,气血壅滞于局部,经气运行受阻,而致

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

c.本病属于实证。

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滞血瘀;若为陈伤,遇天

气变化反复发作者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二)扭伤的治法:

原则: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取扭伤局部脸穴为主。

(三)扭伤的处方

1.主穴:阿是穴局部脸穴

腰部: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

颈部: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器、肩醪、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能部: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2.配穴:

①根据病位配合循经远端取穴。急性腰扭伤:督脉病证配

水沟或后溪;足太阳经筋病证配昆仑或后溪;手阳明经筋

病证配手三里或三间。

②根据病位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

足太阴脾经,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

③根据手足同名经配穴法进行配穴。

方法: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髓关

节与肩关节对应。

例如,踝关节外侧昆仑穴、申脉穴处扭伤,病在足太阳

经,可在对侧腕关节手太阳经养老穴、阳谷穴处寻找最明

显的压痛的穴位针刺;再如,膝关节内上方扭伤,病在足

太阴经,可在对侧手太阴经尺泽穴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

针刺;以此类推。

三、时劳

(一)辨证要点

a.肘劳主要与肘部的慢性劳损有关。

b.病位在肘部手三阳经筋。前臂在反复地做拧、拉、旋转

等动作时,可使肘部的经筋发生慢性损伤,以致劳伤气

血,血不荣筋,筋骨失养,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肘关节,手

三阳经筋受损,筋脉不通,气血阻滞导致本病。

c.本病属于实证。

肘关节外上方(肱骨外上既周围)明显压痛者,俗称网球

时,为手阳明经筋证;肘关节内下方(肱骨内上骨果周围)

明显压痛者,俗称高尔夫球肘,为手太阳经筋证;肘关节

外部(尺骨鹰嘴处)明显压痛者,俗称学生时或矿工肘,

为手少阳经筋证。

(二)肘劳的治法:

原则:舒筋通络。取局部阿是穴为主。

(三)时劳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配曲池、手三里、三间;

手太阳经筋证配阳谷、小海;

手少阳经筋证配外关、天井。

四、晕厥

(一)辨证要点

a.晕厥常与气血不足、恼怒等因素有关。

b.病位在脑,与肝、心、脾关系密切。体质虚弱或情志过

激,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晕厥的发

生。

c.晕厥以实证为多见,亦有虚实夹杂之证。

突然昏仆,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

缓无力者,为虚证;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

昏仆,兼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者,为实证。

(二)晕厥的治法:

原则:苏厥醒神。以督脉穴为主。

(三)晕厥的处方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五、内脏绞痛

(一)辨证要点

1.心绞痛的辨证要点

a.心绞痛常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

等因素有关。

b.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有关。各种外邪或脏

腑内伤,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养,心络不畅,均可导

致心绞痛的发生。

c.心绞痛以实证为多见,亦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者

为气滞血瘀;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

背,舌质紫暗,脉涩者为寒邪凝滞;胸中痞闷而痛,痛彻

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舌胖,苔腻,脉滑者为痰浊

阻络;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彻背,大汗淋漓,

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苔薄

白,脉沉细微者为阳气虚衰。

2.胆绞痛的辨证要点

a.胆绞痛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蛔虫阻滞等因素有

关。

b.病位在胆,与肝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胆腑气机壅

阻,不通则痛。

c.胆绞痛多实证。

突然作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

区,兼恶心呕吐,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肝胆湿

热;兼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脉弦者为肝胆气滞;突发剧

烈绞痛,有钻顶感,呈阵发性,脉紧者为蛔虫妄动。

3.肾绞痛的辨证要点

a.常与湿热之邪相关。

b.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脾关系密切。湿热蕴结下焦,

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

c.肾绞痛以实证为主,久发可由实转虚。

突发绞痛,疼痛从后腰肾区,向腹部、同侧阴囊、大腿内

侧放射,兼小便时有中断,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数者为下焦湿热;尿痛已久,兼排尿无力,小便断续,舌

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肾气不足。

(二)内脏绞痛的治法:

1.心绞痛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

主。

2.胆绞痛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

穴为主。

3.肾绞痛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相应背俞

穴为主。

(三)内脏绞痛的处方:

1.心绞痛

主穴:内关郡门阴郡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

痰浊阻络配中月完、丰隆;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2.胆绞痛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配穴

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

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

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3.肾绞痛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

下焦湿热配委阳、合谷;

肾气不足配气海、关元。

六、肥胖症

(-)辨证要点

a,肥胖常与劳役过度、饮食起居失常、情志内伤等因素有

关。

b.与胃、肠、脾、肾关系密切。多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导致

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水湿、痰浊、膏脂等壅盛于体内而致

肥胖。

C.本病以实证为主,亦有虚证。

形体壮硕者属实,肥胖臃肿虚浮者属虚;肌肤紧而结实者

为实,肌肤松弛者为虚。

兼消谷善饥,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

肠积热;兼食欲不振,大便;唐薄,舌淡,苔薄,脉细弱者

为脾胃虚弱;兼畏寒怕冷,头晕腰酸,月经不调或阳痿早

泄,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阳亏虚。

(二)肥胖症的治法:

原则:祛湿化痰,通经活络。取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

主。

(=)肥胖症的处方

主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配穴

胃肠积热配上巨虚、内庭;

脾胃虚弱配脾俞、足三里;

肾阳亏虚配肾俞、关元。

心悸配神门、内关;

胸闷配膻中、内关;

嗜睡配照海、申脉;

腹部肥胖配归来、下皖、中极;

便秘配支沟;

性功能减退配关元、肾俞;

下肢水肿配三阴交、水分。

(四)肥胖症的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