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试卷_第1页
九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试卷_第2页
九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试卷_第3页
九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试卷_第4页
九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贡市2008学年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能力检测题(总分120分,检测时间120分钟)班级学号姓名得分第Ⅰ卷(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A、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掉转)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要,快要)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返回)D、谨食之,时而献焉(喂养,饲养)答:()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答:()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答:()4、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A、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文:哪里像我的邻居们天天有这样的事(冒死亡的危险)呢!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我必定会永远耻笑那些修养极高的人。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译文: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D、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译文:(桓侯的病)现在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答:()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宝藏。②在这次为汶川大地震举行的各种赈灾活动中,人们点燃一支支贮满真情的蜡烛,_________受灾的人们渡过难关,走出灾难。③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只要拥有希望,一切都将过去。A.寻找祈求尽管B.寻求乞求尽管C.寻找乞求但是D.寻求祈求但是答:()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A.《秋水》的作者庄周,战国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B.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他和孟浩然一起合称“王孟”。C.杜牧、李商隐,都是晚唐朝诗人,世称他们为“小李杜”。D.《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西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中心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是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7、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鞑靼人和突厥人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民族。

B.在历史上突厥人曾建立过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山脉之间地域辽阔的“突厥帝国”。

C.30年代初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是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

D.只要“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两种思潮和“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依然存在,新疆民族分裂势力是不会根除的。三、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2题。(9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惩山北之塞C、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秋水时至,百川灌河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以天下之美尽在己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桓侯遂死D、且焉置土石 盖一岁犯死者二焉12、下列各句中,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写愚公决定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B、选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到“隐土之北”,是故事情节的开端,第二层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C、选段围绕愚公移山主要有三种态度,依次是赞同、献疑、支持D、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孀妻有遗男、共五人,且老的老,少的少,且运输工具落后,移山根本不可能成功。第Ⅱ卷(84分)四、(12分)13、按要求默写填空。①题必做,②——⑤题任选3题。(4分)①《泊秦淮》中表现全诗意旨的两句诗是:,。②《使至塞上》一诗中,能够体现诗人“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的诗句是:。③《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千古佳句是:。④李商隐的《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联。⑤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过“,千里共婵娟”。14.阅读《浣溪沙》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①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B.独:独自。C.徘徊:彷徨。D.燕归来:燕子飞回来。②诗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的意思是:。③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A.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暮春傍晚时的生活和心情。()B.上片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下片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感慨。()C.《浣溪沙》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D.晏殊的《浣溪沙》一词流露出了豪放派的风格。()五、(19分)阅读《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完成15—13题。(19分)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4分)18.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三、写作(53分)(二选一作文)20、以“仰望天”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鲜花,漠视者冰结的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能够被他人欣赏是一种幸福,它能够在你的生活中编织出五彩的花环,让你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而懂得欣赏他人,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它能够架起一道真诚友善、沟通、理解、关爱的桥梁。真的,在生活中,欣赏可以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奇迹!21、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从字顺,不少于500字。第六单元一、1、C3、D2、A3、C4、B5、D(寻求:寻找追求;寻找:找;根据语境应选择“寻求”。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乞求:请求给予;根据语境应选择“祈求”。“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根据语境应选择“但是”)6、A7、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④徘徊,独8、①庄子(庄周),道②山水田园,王孟③唐,小李杜、9、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