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医学院临床本科专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302B)教学大纲

执笔人:禧

审查人:蒋

分管教学院长:万红

学院院长:文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代码:2302B

学分与学时:3.5学分总学时80,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临床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

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

疗等的科学。与临床、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

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

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

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

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

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代谢、生长繁殖等生

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

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容。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

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

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安

排、各章节的主要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

个部分组成。“教学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

和补充。该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50,实验30学时。同学们在学习的

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

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容。

微生物考试:理论80%,实脸20%。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及平时实验。

理论考核以掌握容为主,熟悉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考试为闭卷,

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三、学时安排

课程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容理论实验学时

绪论101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35.5

第2章细菌的生理1.534.5

第3章消毒灭菌134

第4章噬菌体101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2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101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502.5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0.500.5

第9章球菌336

第10章肠杆菌科2.568.5

第11章弧菌属101

第12章螺杆菌属0.500.5

第13章厌氧性细菌235

第14章分枝杆菌属235

第15章嗜血杆菌属0.500.5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501.5

第17章其它细菌101

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101

第19章支原体101

第20章立克次体101

第21章衣原体101

第22章螺旋体101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235

第24章病毒的感染免疫1.501.5

第25章病毒的检查防治0.500.5

第26章呼吸道病毒202

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202

第29章肝炎病毒202

第30、31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101

第32章疱疹病毒1.501.5

第33章逆转录病毒1.501.5

第34、35章其他病毒、肮粒202

第36章真菌学总论134

第37章主要病原学真菌101

学时合计503080

四、课程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熟悉对医

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

的和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授课学时:1学时

教学重点: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的定义及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知道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容:

1.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革兰氏

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难点:G'、G一细胞壁的结构、区别,细菌L型的成因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容:

1.概述细菌的含义

2.细菌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

3.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特殊组分:G'菌的细胞壁特殊结构:磷壁酸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

G一菌的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脂质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G'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比较及其医学意义

细胞壁的功能

细菌L型的定义、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2)细胞膜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

(3)细胞质及胞质重要结构与意义

核糖体

质粒的基本概念

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

(4)核质

4.细菌的特殊结构

(1)英膜

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

(2)鞭毛

鞭毛的概念、化学组成、功能

(3)菌毛

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4)芽胞

芽胞的概念、形成和与医学的关系

5.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

检查方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

养基中的生长状态;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

型;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培养基的种类。

教学难点:细菌的能量代谢及生化反应。

教学容:

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

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

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

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4.细菌的代谢产物

(1)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椽酸盐

利用试验、呻噪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

(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

5.细菌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概念、种类与主要用途,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

长现象,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

6.细菌的分类原则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目的要求: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

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了解常用化

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

监督和法律责任。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消毒

灭菌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常见消毒灭菌的用途,生物安全的含义。

教学容:

1.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

2.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围;紫外线消毒灭菌的原理、

应用;滤过除菌的原理、应用;干燥与低温。

(2)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及常见试剂。

3.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

4.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定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

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及监督

第4章噬菌体

目的要求: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熟悉噬菌体引起的

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教学难点: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教学容:

1.噬菌体的定义

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

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

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

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

性转换等概念;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

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重点: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

换概念。

教学难点: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质粒、转座子的特性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教学容:

1.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

2.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

3.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4.基因突变

5.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掌握耐药性的概念;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

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耐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细菌耐药的机制

教学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

4.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的

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毒

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

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机制及功能,抗胞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感染的来源,

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

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

教学重点: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毒素、外毒素、抗毒素、医院感染的概念,、

外毒素的区别。

教学难点: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及感染的类型。

教学容: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

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定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的致

病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定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定义

3.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外毒素和毒素及其主要区别)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途径

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1)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

(1)获得性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2)抗细菌免疫的特点: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的来源

(2)传播方式与途径

(3)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的含义;毒血症、毒素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的含义

6.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

与控制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方法。

教学难点: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教学容:

1.细菌学诊断

(1)标本的采集原则

(2)检验程序

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人工主动免疫:死菌苗、活菌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

疫苗、类毒素

4.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

第9章球菌

目的要求: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

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抗0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

法。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导致疾病的种类。

教学难点:常见化脓性球菌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A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抗0试验。

教学容:

1.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SPA)、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

不同的分类

(2)致病性:金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

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

(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英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

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

(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

(5)防治原则:医学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

2.链球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2)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0

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毒、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

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

(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0”试验

(5)防治原则

3.肺炎链球菌

(1)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

(2)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

(3)免疫性

(4)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

(5)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4.奈瑟菌属

膜膜炎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

治原则。

第10章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

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

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

要沙门氏菌;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

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重点:肠道杆菌共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

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

教学难点:致病性肠道杆菌的种类、致病机制、肥达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容:

1.肠道杆菌的共性

2.埃希菌属

(1)生物学性状

(2)所致疾病

(3)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及其致病机理

(4)微生物学检查及其防治

(5)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3.志贺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

(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躲

(4)耐药性问题

(5)菌苗预防

4.沙门菌属

(1)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

(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免疫性

(4)病原体的分离鉴定

(5)肥达反应

第11章孤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熟悉

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

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霍乱弧菌致病物质与病原学检查方法,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教学难点: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容:

1.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抵抗力、

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

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

第12章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教学容: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

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

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贝

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

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

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

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

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

致病性。

教学难点:厌氧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

1.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

(2)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

(3)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

毒素、抗生素)

2.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

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

(2)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体坏

疽一产气荚膜梭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3)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4)防治原则

3.肉毒梭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

(2)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

4.艰难梭菌

5.无芽胞厌氧菌

(1)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

(2)致病性:致病条件、细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

(3)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

疾病。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熟悉麻风杆菌的主

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结核杆菌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判断

教学容:

1.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围绕菌体组成含有大量脂质展开)、变异性

(BCG及耐药性变异)

(2)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

感染;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

(3)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0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

(4)微生物学检查

(5)防治原则

2.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第15章嗜血杆菌属

目的要求:掌握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难点:卫星现象

教学容:

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

及防治原则;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布氏杆菌、鼠

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布氏杆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

治原则。

教学难点: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

1.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布鲁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4.鼠疫耶氏菌鼠疫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

免疫性与预防。

第17章其他细菌

目的要求:掌握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熟悉白

喉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Shick试验原理及应用;卫星现象;铜绿假单胞菌的培养特性;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

教学容:

1.白喉棒状杆菌

(1)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Neisser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吕氏培养

基、亚硫酸钾培养基)、抵抗力及变异性。

(2)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作用机制)、所致疾病。

(3)免疫性:Shick试验。

(4)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

(5)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2.百日咳鲍特菌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与预防

3.铜绿假单胞菌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4.嗜肺军团菌形态、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

第18章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掌握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熟悉放线菌和诺

卡菌的致病性;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放线菌和诺卡菌的概念;硫磺样颗粒的本质和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硫磺样颗粒

教学容:

1.放线菌的定义、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比较。

2.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硫磺颗粒的本质及检出意义。

第19章支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的种类与所致疾病;熟悉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解腺腺原体的生化反应;了解支原体

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支原体的概念、主要生物学性状形态特点、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

类与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支原体概念、与细菌L型的区别。

教学容:

1.概述: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

精氨酸、尿素)、抗原构造、抵抗力、对人致病支原体的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免疫性、微

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3.解腺腺原体:生物学性状(T株、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离

培养、血清学试验、PCR技术),及防治原则。

第20章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

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熟悉常见立克次体的种类,共同特征;主要致病性立克次

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抵抗力、微生物血检查及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立克次体的概念与生物学特性;外斐氏反应原理及应用;主要致病性立克次

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外斐反应;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教学容:

1.概述:立克次体定义、共同特点与分类(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微生物学检查

及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

2.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4.恙虫热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

5.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

诊断与防治

6.汉赛巴通体

第21章衣原体

目的要求: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

疾病;熟悉衣原体的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衣

原体所致疾病特点;了解衣原体的共同特征、分类、抵抗力及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衣原体及所致疾病。

教学难点:衣原体的概念、独特发育周期

教学容:

L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培养特性

3.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区别)沙眼衣原

体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性病淋巴肉芽肿亚

种所致疾病

4.肺炎衣原体:致病性

5.鹦鹉热衣原体

第22章螺旋体

目的要求:掌握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

特性、致病性;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

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病性;了解雅司螺旋

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

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

教学重点:螺旋体的概念;病原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

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防治原则及微生物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致

病性。

教学难点:主要病原性螺旋体的形态染色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容:

1.概述:螺旋体定义,分布'种类(常见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传播途径及中间宿

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疫苗预防

3.梅毒螺旋体: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传播方式;免疫性;微生物学检

查;疫苗预防

4.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5.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螺旋体所致疾病。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

子粒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温度

敏感突变株、重组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熟悉病毒的化学组成和功能。病毒复制过程,

六类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干扰现象的概念。基因产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了

解病毒的不同形态,其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核酸分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重点:病毒的概念,病毒大小,病毒的结构,衣壳、核衣壳、壳粒、包膜和包膜子粒

的概念。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周期与主要步骤,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干扰现象

的概念。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培养及复制过程。

教学容:

1.病毒的大小(nm)与形态。

2.病毒的结构:裸露病毒(核衣壳:核酸+衣壳)或包膜病毒(核衣壳+包膜)。

3.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1)病毒的核酸(2)病毒的蛋白质

4.病毒的增殖:(1)病毒增殖周期(2)病毒的异常增殖(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5.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传统遗传学(2)分子遗传学

6.病毒的分类:类病毒、拟病毒和肮粒的基本概念。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熟悉机体抗病

毒的主要机制;了解病毒转化细胞的特征和途径。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

教学重点: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教学难点: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类型(持续性感染);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病毒感染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干扰素的概念,分型,来源及抑制病毒机理。

教学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病毒性感染:

(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2)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4.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5.抗病毒免疫

(1)干扰素与NK细胞

(2)特异性免疫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熟悉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了解病毒感染的诊断

方法与防治原则;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感染

的常见疫苗及用途。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检测病毒抗原及抗体的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教学难点: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常用的检测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的方法与

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病毒的特异性预防。

教学容:

1.病毒的诊断: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2)检测病毒抗原与抗体的方法

(3)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或制剂。

3.病毒感染的预防,病毒疫苗的种类。

4.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目的要求: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

性转换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免

疫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共同特点,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

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及各自所致疾病。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所致疾病。了解流感病毒病原生物学检查原则,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

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重点:流感病毒基因组特征,病毒分型、分亚型的物质基础,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

换的概念。SARS病毒的致病性和风疹病毒的垂直感染。

教学难点: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变异,致病性;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

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

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副粘病毒

(1)麻疹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腮腺炎病毒:致病性

(3)呼吸道合胞病毒:致病性

3.风疹病毒

4.SARSCo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5.腺病毒

第27章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熟悉人类肠道病毒

的种类及共同特性;了解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

教学重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致病性

4.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68、69、70、71型的致病性

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目的要求:掌握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熟悉轮状病毒的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肠道腺

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轮状病毒的型别,致病性。

教学难点: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容:

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第29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掌握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及防

治原则;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HB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了解HBV

的免疫力及致病机制。

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重点:肝炎病毒的分类,五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签别要点、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抵抗力及抗原抗体系统组成、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难点: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抗原抗体系统组

成。

教学容:

1.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3.丙型肝炎

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

5.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6.五型主要肝炎病毒的鉴别要点。

第30章虫媒病毒

目的要求: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掌握登革病毒的传

播媒介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熟悉虫媒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临床类型。乙脑病毒的微生物学检

查;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性,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特点,致病性。

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

教学重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及

其所致疾病的特点。

教学难点: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乙脑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容:

1.虫媒病毒的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