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册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1页
高一年级上册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2页
高一年级上册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3页
高一年级上册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4页
高一年级上册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

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下面是小编共享的高一上册人教版《荆轲刺秦王》教案,欢迎大

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驾驭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

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抗拒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

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厚而巨大

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学问。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讲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斗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

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19年对伊拉克的斗争中美国就运

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运用

过这一“现代化斗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气。这

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闻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子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

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绽

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汹涌澎湃、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

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

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二、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

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

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

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

中山一。记事年头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

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

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书目学家、

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

《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

书目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

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

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显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

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特性

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微环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

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

横肆、铺张扬厉,气概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

加辩词的劝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加文章的气概;长于铺张

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

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

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

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胜利地刺

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

余均被派出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连,被推为天下勇士。自

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

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

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

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

灭家,取得庆忌信任,最终胜利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

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较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

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

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胜利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

累。

(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亏一簧。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

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进文本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闻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灭韩,秦

王又于-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兵临易水,直逼燕境,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

家,当时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遇之不

善”),太子丹非常愤恨于-232年逃回燕国。于是,为了反抗强

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

劫持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解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

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出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后迁居卫国。他喜爱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

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挚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

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

重托,便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万分兴奋,立刻封荆轲为上卿,细心奉

侍。以后,就是课文中记叙的状况。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状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爱,兴奋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环绕

(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

猝,突然

【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逆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

困难。

长者:古义,德高望重的人;今义,年长的人。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义,两个词,可以用来;今义,能够,可能。

(5)、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古义,有心愿,此处引申为同意、情愿;今义,有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或另提一

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所以:古义,表示缘由的虚词,"……的缘由”;今义,表

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9)、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

不顾:古义,不回头看;今义,不照看,不考虑,不顾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1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

提:古义,掷击,投击;今义,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负佥[!王负剑!

左右:古义,皇帝身边的侍卫;今义,①表示两种方向,②

大约,③限制。

(1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16)、今行而无信

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

(17)、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

来宾:古义,门客、食客;今义,客人。

(18)、愿大王略微假借之

假借:古义,宽容、宽恕;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气等来

达到目的。

【词类活用】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樊於期乃前日/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前:名词作

动词,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迟:意

动用法,认为……迟缓

(6)、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

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8)、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

惊奇

(11)、倚柱而笑,箕距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文言特别句式】

A、介词结构后置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嘉为先言于秦王日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2)、今闻(秦)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

(3)、太子闻之,驰往,伏(于)尸而哭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将来,而为(之)留待

(7)、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日

⑻、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推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实力提升

1、请同学讲解并描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探讨:依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

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打算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起先就

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起先就连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

向无敌,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起先就覆盖着惊慌的

气氛,为后面故事的绽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安排,表现

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

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

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

图”不行。主子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

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安排,可见城

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探讨:

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打算?

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打算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

坚决地确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

期对秦的势不两立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

解燕国之患;最终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安排。荆

轲开诚布公,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

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

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燕赵慷慨之士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

5、赏析“怒斥太子”段落。

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

金,而太子却怀疑荆轲“有改悔”而开口“先遣秦武阳”,荆轲

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刚烈、不畏权势性

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一方面表

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着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

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显明反衬。

6、分角色朗读:太子丹、看、荆轲、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留意诵读技巧,可适当加上肢体语言。

(2)、为了调动学生的参加性和主动性,可设计文言版本、

白话文版本、方言版本。

7、赏析“易水决别”段落。

(1)、首先,抓住特点。“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白衣冠”乃这句话的文眼,简洁的三个字,“未成

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

品尝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哀痛。

其次,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

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

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

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

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

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

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顾及全面。太子、来宾、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有

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性的气概。

第四,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感觉。

(2)请同学深情朗诵本段。

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

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如读到“风萧萧子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

感受和进一步思索感悟的空间。

8、赏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

体现。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

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

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而得以引见,可见其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

就要败露。而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

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严,语

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

“顾”一“前”,镇静机灵,镇静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

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

比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

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见”,冲突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

打算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

也“不行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

持——推”,双方绽开了一场誓不两立的搏斗。霎时间,庄重的

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

失其度”,最终竟然出现“乃以手共博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

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击荆轲,荆轲

反被“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终反“被八

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

一触即发的惊慌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

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

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语),今日读来,谁不为之感慨唏

嘘呢?

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顾笑武阳武阳:色变振恐

反衬镇静机灵、镇静自若

荆轲:“笑”“顾”“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神勇

图穷匕见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尽

失其度

秦群臣:愕以手共博之英雄虎胆

荆*可:取---奉---发---才巴---持---推"逐”

倚柱而笑荆轲:笑箕踞骂视死如归

七、艺术手法赏析

1、尖锐困难的冲突冲突

秦军所向无敌,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

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

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

荆轲愤然动身,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

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终的“廷刺秦王”,冲

突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困难的冲突冲突

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

起伏,扣人心弦。

2、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