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找出高原上前后变化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

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一切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在阿尔卑斯

山地就有这么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努力,

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让・乔诺

的文章《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7970),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

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

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2、【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

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淡、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

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

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

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干型()帮塌()阚劳()废按()米衣草()滚奥()

流带()蚓根问底()

2、积累词语:

⑴坍塌:

(2)干涸:

(3)刨根问底:

(3)不毛之地:

3、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以什么为线索?请按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3、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五、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盘塌()chuo()穿管悠()浇gudin()呼般()水卷

()浮荷()挑羊()ch6u()劳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⑴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杨。改为

⑵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意力造就的。改为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改为

3.根据括号内所给的解释填写相应的成语。

⑴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盛的土地)就成了

肥沃的良田。

(2)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详细盘问以弄清内情),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⑶我曾经想象冼星海是一位魁梧奇伟、(话说的很少,默然不语)的人物。

4.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⑴战争并没有(扰乱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⑵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游荡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猛烈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服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⑴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⑵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

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⑶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4)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

能做到的事。()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B.《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牧羊人的坚持之美,无私之美。

C.《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议论、描写和叙述有机结合,赞美了牧羊人,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D.《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倾余生精力进行植树工作,把荒凉的

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7.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一句话。

园丁的周围散布着小花苞,不,那不是小花苞,那是园丁种下的美丽的希望;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

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

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H4)题。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

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学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

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虚,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

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型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

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

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

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l,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倒举()干逅)()缝x)()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生气”在文中的意思是o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圈点“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Qn()衣草tan()塌废xd()浇gudn()lid()缝流()t&

ng

干型()缝睁()酬劳()举磨()沉默察言()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⑴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⑵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⑶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镉。

(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⑴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⑵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⑷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4.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卷一样,铺在高原上。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⑴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⑵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

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⑶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6.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目前,地球上的绿色之肺——森林一天天地正在萎缩。②近几百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

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大量增加。此

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③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甚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

产生巨大影响。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语句是从文章最后一段中抽取出来的,但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文意,选择排列顺序恰当

的一项()

①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②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③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④他做到了只有上

天才能做到的事⑤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住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A.①⑤③②④B.③⑤①②④C.①②④D.③②①⑤④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

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生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2、参照示例,请用“他是一个的人,从文中的可以看出。”的

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运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

作起来心无旁鹫,认认真真;

3、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

4、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牧羊人,放弃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

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5、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从牧羊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拓展延伸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

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

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

四、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美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写的一篇短篇小

说。

B.故事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

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作者曾经说过,写的虽然是故事,但主人公是真实可信的,文章刻画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

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D.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斯旺地区寻访这位

老人。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

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3、文章采用第几人称?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

Ao(从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6、“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

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

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

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h6tanch6uxQxQntdngtdngpdo

2、⑴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⑵干枯,没有水。⑶挖掘根本,问清底细。指详细

盘问以弄清内情。(3)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课文讲述了阿尔卑斯山地,一个牧羊人三十多年来一直种树,最终将荒芜之地变成了沃土的故

事。

四、1、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后来,这里

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3、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

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五、l.tdn戳zhudn灌xidoqdbdjidn酬

2.(1)杨_扬(2)意_毅(3)躁_燥

3.⑴不毛之地(2)削根问底⑶沉默寡言

4.(1)扰乱(2)转悠(3)猛烈(4)舒适

5.⑴记叙⑵记叙、描写⑶说明⑷抒情、议论

6.D项,《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绘本故事,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7.牧羊人的周围长着成片的白桦林那不是白桦林那是牧羊人洒下的辛勤的汗水

8.(1)tah6-⑵废虚废墟⑶生命力,活力(4)夸张比喻

第二课时

一、答案:1.薰坍墟灌裂淌h6x]ch6uzu6gud

2.⑴“康”应为“慷”(2)“蓬”应为“蓬”⑶“锯”应为“棍”(4)“州”应为“洲”

3.⑴坍塌⑵沉默寡言⑶刨根问底⑷不毛之地

4.C(A.比喻;B.夸张;D.比喻。)

5.(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3)语言描写。虽不是自家的地,却种得十分坚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6、第①句把“一天天地”与“正在”互换位置;第②句删去“大约”或“左右”;第③句将“对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和“威胁人类生存”互换位置。

【解析】第①句多重状语语序不当;第②句语意重复;第③句语序不当。

7、D【解析】用排除法:①表转折,不能在第一个;③“每当”与②“我就觉得"搭配。

二、1、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橡树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再见牧羊人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最后一次相见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2、⑴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

种山毛棒,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⑵◊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

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

⑶他是一个在生活上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

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

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

3、(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⑵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3)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4、出示:“他说,这地方缺少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