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古秋情别样愁——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教例描述

设计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2.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3.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一、导入环节:《登高》对话《声声慢》

(一)求同寻缘,引导学生比较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理解联读原因。

(二)活动一:因声求气品诗韵

诵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响度、强弱、开合、韵脚、尾音长短…)

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程设计:先请一男生朗诵,再请一女生朗诵,然后男女生交换朗诵,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感受。如感受不到位,也可以根据学情安排全班齐读和老师范读。尤其是《声声慢》中的尾音处理,可以用方言来区分“凄”(阴平)和“戚"(入声),让学生体会入声调短促、戛然而止的特点,从而感受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的音韵效果,声止情续,回味隽永。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上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不必强行灌输,可以适当提示,此环节不在于音韵学知识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感受。

小结:杜诗句声响音强,气势磅礴,嘴型打开,尾音悠远;李词句音弱低回,气若游丝,嘴型闭合,尾音短促。(板书音韵上的不同:《登高》洪亮悠远,《声声慢》幽微低回。)

提问与铺垫:两首诗词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何故?

二、个体差异:千古秋情,一“愁"多态

活动二:知人论世探诗情

过程设计:

1.(横向差异)根据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分析两首诗词的“愁源”。

展现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比照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愁情。进而总结杜李两人其实在生平上也有不少共鸣点,但在愁情的表达上依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试着从情愁(杜知音之死,李丧夫之痛)、时愁(杜困顿之悲,李沦落之苦)和国愁(杜动荡之怨,李亡国之恨)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可以着重讲讲分别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与靖康之变。

2.(纵向差异)比较分析李清照早期作品(以《一剪梅》和《醉花阴》为例)与《声声慢》的“愁态":

(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分析:当年鸿雁传书,黄昏把酒,乃小别之愁,虽形单影只,却有明月相伴,有暗香盈袖。一个“满”,一个“盈”,就如同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的生命是饱满的,即便是愁,也是明媚的。一个“把”字也写出了李的闲情雅致,生活的诗意萦绕心头,浸润生命。而且当年的相思能盼得丈夫的回音,如今“旧时雁"仍在,“旧时人”却天人永隔,再无回音,物是人非之痛,痛彻心扉。此环节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让学生概括分析李词前后期的不同愁态:闲愁与幽愁(副板书)。对接《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愁”之“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为愁源的综合复杂,二为愁情的幽深隐秘。

小结:于李清照而言,过去的生活是隐性的“乐”,现在的生活是显性的“悲”,如果要理解李清照悲愁的形象,就应该先理解她前期的快乐形象;于杜甫而言,曾经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理想,如今却孤舟终老,何其悲情,如果要理解杜甫悲愁的形象,就应该先理解他心怀苍生的伟大志向。

三、性别差异:有理之悲,无理之愁

活动三:缘景明情觅诗境

过程设计:

1.根据世界著名的两性关系学家约翰·格雷的心理学理论,让学生简单探讨男性与女性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上的性别差异。

根据约翰·格雷的心理学理论,可以得到:

(1)从思维方式上来看:男性注重理性思考,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思维偏直线型,他们的全局观念,关注点就是结果;女性注重感性思考,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

(2)从价值观来看:男性更注重追求社会性的财富、地位、权势、尊严等等;女性更注重追求精神生活和情感交流上的享受,她们全情投入感情世界,对情感世界极其敏感。

2.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意象、意象的组合方式以及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来探讨两首诗词中隐藏的性别特征。此环节先教师示范,再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每个组挑选代表发言。小组发言完毕,其他小组可以另起角度,也可以对上一组的观点进行补充。此环节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细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想象,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老师示范(以“酒"为例):

《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戒酒的原因,一因“百年多病"需戒酒休养,二因“潦倒”困顿须戒酒节源。主客观原因双线并进,体现诗人理性之诉,使读者无可辩驳。

《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好酒人士,所饮之酒又岂会是淡酒,明明是自己愁思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怨酒淡,怪风急,女性的任性尽显无疑。

其他可探究的角度:

(1)诗人的视角是不同的,《登高》是登高望远,攒簇千里,目之所及是滚滚长江的汹涌之状,满林落木萧萧之象,是壮阔的,浩渺的,视线是发散的。《声声慢》是“守着窗儿”,目之所及仅仅窗前一隅,景观有限,角度有限,景更多的是主观之景,象更多的是心灵之象,视线是凝聚的。

(2)《登高》中以第一联为例,既是上下联对偶,又有句中自对。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却又集中呈现,意象与意象之间建立起勾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如“风急"送声远,“登高”有回声,群猿声声鸣,哀鸣此起彼伏伴着回音才萦绕心头久久难以散去;“渚清"乃干净寂寥无枝可依,“沙白”乃水位低落沙干泛白,生机已无,家园已失,孤鸟失群,才忧伤盘旋,无处落脚。杜甫注重意象之间的关联,画面的整体感强。《声声慢》中的意象是一个一个接连而出,每个意象都独立呈现,倾注词人的主观感受,各个击破,画面的整体性不强,展现意象的独立性与独特性。

(3)《登高》中皆为当时当下的所见所感,从前两联的自然哀象到后两联的人生悲情,所处时空是清晰明了的物理时空。《声声慢》则不断处于时空交错转换之中,过去的记忆涌上心头,心理时空与当下的物理时空交错出现,更显愁之幽微。

(4)《登高》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表意明确,基本都是哀景衬托哀情。《声声慢》中则表意不明,例如“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残花衰景,还是花开盛景,正衬抑或反衬,皆可成说,意蕴无限,惹人遐思。

(5)《登高》之愁重逻辑,后两联的“八重悲"之探,将人生悲情层层叠加,丝丝入扣,逻辑圆满,情理可梳。《声声慢》之愁重感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细雨”与“点点滴滴"本身就不太符合逻辑,却能让人思考愁之形态,取“细雨”之“细"为形,取“点点滴滴”之声的连绵无尽为态,愁思如愁丝,细而悠长,无止无休。

3.再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字形部首上的差异。

分析:《登高》中的“艹"氵”均和自然之物有关;《声声慢》中的“彐"寸”“爫"均和“手”有,“见"和“眼”有关,“冫"氵”均和内外环境之“冷"关,“忄”与“心"有关。注意同为“氵”,《登高》侧重自然之象,《声声慢》侧重心理之感。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可向学生补充备注内容:戚,本义是斧钺,古兵器名。又借用来表示悲伤、忧愁,后作“慽"。现代汉字整理时,“慽”作为“戚"的异体字被淘汰。

小结:

无我之境:关注客观的自然之象,短暂与永恒之思,生命的终结与循环,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的对照,小我之悲的消解,大我格局的扩展。——《登高》

有我之境:关注主观的精神世界,由手到眼再到心,由外而内,不安求索,求索无果,怅然若失,逐渐逼仄封闭,直至坠入内心的黑洞世界。——《声声慢》

1.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感受同出李清照之手,诗与词的风格差别。相对比《声声慢》的婉约、含蓄、细腻,《夏日绝句》则体现出了李清照的丈夫气,直抒胸臆,傲然不屈,满诗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从而得出一诗一词的第三个差异——体裁差异。

知识扩展:

从功能看:诗言志,适合于表达时代社会人生的重大课题,而多叙述议论的教化功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词专言情,尤宜于抒发自我的感情。

从内容看: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从形式看:诗的句式相对整齐,词的句式不整齐。诗尤其是格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上均有规定,而词就自由灵活很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与音乐的关系看: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但诗最终和音乐分离。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3.三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格律上的差异。从对偶、平仄的角度品读这两个叠词句,让学生感受诗词在格律上的差异。

小结:《登高》:平仄有致,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朗朗上口,如阪上走丸,势如破竹;《声声慢》:平仄不拘,不求对仗,格律自由,看似工整,实则错落,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带领学生欣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