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涌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的。高密东北乡,中国一个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流动率小,区域间接触就少,由此产生地域上的限制,因此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B.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自由”不同在于,人们遵行规矩便可获得自由,无须法律保障。C.在乡土社会,人们的熟悉感是在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这在法理社会不易形成。D.中国人的信用是在乡土社会习得养成的,而在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信用就不具有可靠性。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B.文中的“与此不同”,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基本在同一空间,被时间滤去短暂性特征,而呈现出生活最基本的形态。C.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特点之一,其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莫言的乡土小说着力追求心中的理想家园,寄予对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远胜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三种基本类型。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的一项是()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B.“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某市高中学校准备联合开展关于“乡土文化”的主题研习活动,作为学校代表,小刚想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一个演示文稿,准备在活动中做汇报。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小刚撰写一份发言提纲。【答案】1.B2.D3.A4.材料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然后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最后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整个思路呈现递进关系。5.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无须法律保障”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四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并未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保障,而且“规矩不是法律”,也强调了“法律所保障”的重要性。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远胜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三种基本类型”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论及莫言乡土小说的精神追求,材料三论述中国人的三种“乡土情结”,材料中并未对两者进行比较。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述在材料一的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先下定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然后举例分析。A.“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强调的是乡土的“地方性”,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B.语言、文字之外的感觉,是乡土社会“熟悉性”。C.不会认错人,是“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D.听声音辨识人,是“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的内容根据选文题目《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确定为中国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材料一第一段主旨句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前面描述“乡土社会”地方性的具体特征,后面概括“地方性”的实质;第二段由“地方性”引出“熟悉性”:“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第三、四段做重点阐述,指出“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并给“熟悉”下定义,做具体阐述;最后一段由“熟悉性”引出“信任性”,再举例分析后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照应上文的非“法理社会”的特点。文章的结构不是并列式的,而是层层推进的递进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发言提纲相当于发言内容的概括,即列出发言内容的大致要点、关键词,体现自己的思路。小刚想为活动汇报拟写发言提纲,是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提纲内容须从三则材料中提炼,则是要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综合两个要求,那么就需要调动从多文本中概括,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内容是“乡土本色”,也就是分析中国社会的特点:“乡土社会”。具体特点是:“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材料二以莫言为例,分析作家与乡土的关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再把莫言与其他作家对比,分析“乡土文学”作家的写作特点:“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和“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的”“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提炼要点就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独特性”“‘乡恋’色彩”“永恒的”“理想家园”。材料三结构清晰,分析是“乡土情结”“基本类型”,根据“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提炼关键词:“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作答时,按照材料一到三的顺序,分条概括,列出要点和关键词,语言通顺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借粮王愿坚一九四九年渡江之后,我们这支部队接受了新的任务,沿着闽赣边境的崇山密林,向敌人溃逃的东南边疆前进。这时,我在这支部队的先头团政治处工作,被分配到前卫营搞借粮。这天,接到了参谋处发出的行军路线。打开地图一看,我们营的宿营地点是在崇安县境一个叫作灵田的村子。这个村子虽然在大山丛中,但估计至少也有二百多户人家。我兴冲冲地上了路。①可是当我走了一夜,从拂晓的晨雾里看清了这个村子的面貌时,像一跤跌到水井里。这哪里是个村子,简直像个乱坟岗: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遍地是碎砖烂瓦,屋里地上的茅草,有一人多深。几百人待在这里,不论怎么样也得先想想办法呀。我喊过通信员小吴,一道沿着荒草小径,向那些竹篱小院走去。②太阳越升越高,我那颗心却越来越往下沉;这些人家不是妇女就是小孩,一看都是一些贫苦人家,不用说借粮,就是找个向导也困难了。我们正失望地往回走,突然小吴喊了声:“老大爷!”我抬头一看,一位老大爷的身影一晃闪进一家院子不见了。我们赶忙也跟进院去,只见那位老大爷正在低着头整理什么,听到脚步声,抬头瞟了我们一眼。我放大嗓门向他解释: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想临时借用点粮食……他只是淡漠地望着我们。没办法,我只好招呼了一声通信员:“走!”小吴倒不知愁,边走还哼着:“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走出大门没有几步,忽然后面脚步匆匆,那位老人跟着赶出来了,忽然喊道:“喂,小伙子……”我们又莫名其妙地站下来。只见那老人紧三步赶上来,伸手拉住小吴,把他推了个半转身,抓着小吴背的挂包,端详起来。他脸上刚才那种怒气冲冲的神色没有了,换上了一副惊喜的笑容。他看了半天,小心地问:“你们是中央军?”“不,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就是过去的红军,现在回来了!”那时候咱们人民解放军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标志,我只好这样回答他。彼此一谈,话就多起来。老人像见了多年不见的子女,激动着,絮絮叨叨。从老人的谈话里,我才知道这块儿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就建立过革命政权。像南方所有老根据地一样,自从红军长征北上之后,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地主、恶霸疯狂地摧残。老人满怀感情地说:“当年红军临离开这里的时候说过:我们会回来的。③我们就是靠这些话,才活到今天啊!”本来,我们真想纵情地谈下去,和这位革命老人叙叙离别之情,但是部队吃饭要紧哪,我只好把话转到借粮的问题上。我抱歉地说:“大爷,按说你这儿受了这么多苦,是不应该再让你受累了,可是……你看看,能挪就挪一些,要不,咱再想办法……”没等我说完,他把我的肩膀一拨,打断了我的话,伸手从屋角抓过一把铁锹递给我,说:“走!”就一步跨出了门。我们都被他这突然的动作弄得糊里糊涂,接过铁锹,怔怔地跟在他后面走着。出了门,拐了个弯,来到一座破烂房框子跟前。他朝一堆碎瓦指了指,说:“帮一手吧!”一头就刨下去。碎瓦刨光了,是一堆新土;新土出清了,是一块木板;木板揭起来,是一个大瓦缸;把缸上的稻草拿掉,原来是满满的一缸白米。“怎么样?上等白米!百十口人吃一顿足够了!”老人指着米得意地说,“前天来过的那些国民党兵,连一顿红薯秧子都没吃到熟的。”说着,他又纵声地笑了。我却没有笑,激动地拉住老人的手,说:“老大爷,谢谢你!找秤来吧!我们借用一部分。”“什么,秤?我没有那玩意儿,也不用那玩意儿!”他又恢复了刚才说话时那种执拗的神气。“不,上级有规定,这是借粮救急,称一称,有个数,以后咱们政府好还你!”“还干吗要还,自己的人吃了还要还?”看样子,刚才我的解释算白说了。我还想再给他说个明白,他摆了摆手说:“算了,来,帮我把它弄上来!”我们把米缸抬上来,搬到屋里。刚放实,他又说了:“你快叫人来做饭——走了一夜,早吃早歇息!米不够,一会儿就凑了来。”说着,从墙上摘下一只老牛角,撇着腿,一颠一拐地走出去了。刚走到门口,又拐回来说:“米,都下锅!锅不够大,到外面找;你就说程元吉——程老三说让用的!”他走出去没多久,村头就传来一声声悠长的牛角号声。我向四处望望,西面山梁上、树丛旁、竹林边出现了人影——村里的青壮年随着号角的召唤都回来了。我打发小吴去报告营长,并叫炊事员带杆秤来。炊事员来了以后,我把米的一半倒在米箩里,称了称,六十斤,满够营部吃的了。让炊事员淘米下锅,我赶出去再找那位程老大爷。转了一圈没找到。当我转回来时,却意外地听到了这老人的大嗓门:“……反正已经洗了,不吃怎么办?”我知道出了事,一步跨进去,可不是,原来那老人早已回来,瞅瞅炊事员不注意,舀了一盆水,把瓦缸里的米一股脑儿都洗了。接着,程老爹告诉我,村里的人都回来了,一说就凑出了七百多斤粮食,还凑了些青菜、笋芽、鸡蛋……这样一来;全营一天的吃饭问题就这么顺顺当当地解决了。我怀着极其兴奋、感激的心情,随着老人挨家办理了借粮手续;为了照顾人民的生活,又退回了一部分粮食——可是真费了不少的唇舌。(节选自王愿坚《三张字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描述“我”看到村庄荒凉破败的情状:感到浑身冰凉,担心不能完成借粮任务。B.程元吉一听到小吴唱红军歌曲,就立刻对“我们”有了全新认识,马上就和我们交流。C.村民凑了很多粮蛋菜,我们又费尽唇舌退回一部分,体现了解放军部队与百姓互帮互爱。D.句子③充分体现了村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也解释了人民解放军赢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所在部队的新任务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交代了“我”新分配的任务,并为下文“我”遇到的有关故事做好铺垫。B.句子②用太阳之“高”和“我”内心之“沉”的细节来巧妙对比,体现“我”对可能无法完成工作的担忧并引出程元吉出场。C.文中交代“程元吉知道我们是过去的红军”情节时,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程元吉,体现出人物刻画细致的特点。D.村民埋米、青壮年躲藏等细节侧面反映国民党军队抢粮抓人的残暴,与解放军借粮后挨家挨户办理借粮手续形成了鲜明对比。8.程元吉这一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设置误会、制造冲突能造成情节的波澜,增加可读性,是小说创作的常用技巧。本文和茹志鹃《百合花》中“借被”的情节都体现了这一技巧。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小心谨慎(机警):程元吉初次遇见“我们”时“一晃闪进低着头”“瞟”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其小心谨慎。②无私奉献:程元吉献出自家全部粮食,并且不愿红军“借还”,可见其公而忘私。③爱憎分明:程元吉给国民党军队吃未熟的红薯秧子,给解放军军队煮了大锅上等白米,可见其对国民党军队的憎恨和对解放军的热爱和拥护。9.(1)《百合花》中的误会与冲突:①小通讯员要借被子,新媳妇却不肯借;②新媳妇借出了被子,小通讯员却想还回;③小通讯员牺牲后已不需要被子,新媳妇却仍然要献出被子。(2)本文的误会与冲突:①解放军战士原以为二百多户村子有粮可借,却发现村子破败不堪;②主人公程元吉原以为借粮人是国民党士兵,后来却发现是他们日夜期盼的“红军”;③借粮的解放军坚持要还粮,程元吉等村民却坚持不用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就立刻对‘我们’有了全新认识,马上就和我们交流”分析错误。程元吉听到熟悉的歌声后,对我们的身份有了怀疑,认为我们可能不是国民党军队,才紧紧跟上去判断,此时还没有全新的认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程元吉”分析错误。作者对程元吉的人物刻画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1)从作品的具体内容看,程元吉是一位年纪较大的村民,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能召唤诸多青壮年村民为解放军集体献粮。初次遇见解放军“借粮”士兵时,甚为警觉,怀疑对方是国民党“中央军”,”晃闪进”“低着头”“瞟”等动作细节,可见其小心谨慎的特点﹔(2)后来获知对方是以前的红军,程元吉竞全部献出自家的粮食,而且还不愿红军“立借条”,为了解放军能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趁炊事员不注意,“把瓦缸里的米一股脑儿都洗了”,可见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3)而从程元吉的话中,可知他两天前曾给国民党军队吃“未熟的红薯秧子”,再与献给解放军上等白米做对比,可见他对国民党军队的憎恨和对解放军的热爱与拥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百合花》中的误会与冲突:(1)小通讯员借被子遭到新媳妇的拒绝,是因为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很珍贵;而通讯员认为新媳妇不借被子是“封建”,误解了新媳妇。(2)新媳妇后来思想上发生了变化,通情达理,由开始不答应到后来答应了;而小通讯员在听到我说“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时,他却执意要送回被子。(3)小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后已不需要被子了;而当新媳妇见到小通讯员为了革命,为了救乡亲们,壮烈牺牲的时候,小媳妇的精神境界升华,原先的那些私情顾虑一扫而光,这个时候,在生命的光辉面前,一条棉被还算得了什么?于是毫不犹疑的把被子献给烈士。本文的误会与冲突:(1)文章开头写到“这个村子虽然在大山丛中,但估计至少也有二百多户人家”,所以解放军战士原以为二百多户村子有粮可借;来到这后,却发现“这哪里是个村子,简直像个乱坟岗: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遍地是碎砖烂瓦,屋里地上的茅草”,所以很失望。(2)程元吉开始时对“我们”只是抬头瞟了一眼,因为原以为借粮人是国民党士兵,后来却发现是他们日夜期盼的“红军”,老人很激动,于是热情地将藏着的满满一缸白米借给了“我们”。(3)当借粮的解放军说“这是借粮救急,称一称,有个数,以后政府好还他”时,程元吉却说“还干吗要还,自己的人吃了还要还?”,包括村民坚持不用还。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严生①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吾实不敢当也。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师友箴》②,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有删改)[注]①严生:严厚舆秀才,曾问学于柳宗元。②《师友箴》:柳宗元所写的一篇谈论从师交友的文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苟去A其名B全C其实D以其余易E其不足F亦可交G以为师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子”的“爱”指爱护,这和“不敢倦,不敢爱”中的“爱”意思相同。B.“行且求中以益己”的“益”指充实,这和“是故圣益圣”的“益”词义不同。C.士大夫,是指古代官僚阶层,也指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师说》中指前者。D.足下,是对他人的敬称,先秦时期用以尊称国君或同辈,后来多用以尊称同辈。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句读”是小的学问,并不属于他所主张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内容。B.从材料二看,严生是要拜柳宗元为师的,而柳宗元颇有顾虑,尤其害怕被世人嘲笑。C.柳宗元认为圣人是不容易做的,又自认为才能比不过韩愈,因此拒绝严生向他问道。D.从两则材料看,韩柳时期的唐朝社会风气是以从师学习为耻的,尤以贵族阶层为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14.材料二结尾提到“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其中的“世俗累”在材料一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C13.(1)(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2)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14.①当时的众人都以拜师学习为耻;②士大夫们互相嘲笑从师者;③认为向地位低的人学习是耻辱,认为向官职高的人学习是谄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如能够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实质),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去其名”与“全其实”结构一致,故“去其名”后B处断句,“全其实”后D处断句;“以其余”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易”,“易其不足”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亦可”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词,往往用于句子谓语的开头,“亦可”前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疼爱,爱护;吝啬。句意:(人们)爱护(或偏爱)自己的孩子。/不敢疲倦,不敢吝啬。B.正确。充实;更加。句意: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因此圣人更加圣明。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拒绝严生向他问道”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和“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等处可知,柳宗元并没有拒绝严生向他问道、求学,相反,倒是希望他常来一起交流、切磋,柳宗元所拒绝的,是外在的“师徒”名分。另外,“圣人是不容易做的”“自认为才能比不过韩愈”也不是柳宗元不接受严生向他拜师的主要原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身”,自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师”,从师学习,名词做动词;“惑”,糊涂。(2)“若乃”,至于;“为”,表被动;“尤”,更加;“薄”,浅薄、浮薄;“仆”,我;“当”,承担、承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材料中体现“世俗累”的句子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可概括为:①当时的众人都以拜师学习为耻;②士大夫们互相嘲笑从师者;③认为向地位低的人学习是耻辱,认为向官职高的人学习是谄媚。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护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材料二: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我实在是不敢担任(老师)的。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师友箴》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能够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实质),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田歌(节选)①唐·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②如《竹枝》。[注]①这是刘禹锡担任连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②嘤咛:轻声细语。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前两句是说插秧时节,全家无论男女老幼,一齐到田间劳动,人人各司其职。B.杨诗三四句运用比喻,把斗笠、蓑衣分别比作盔、甲,营造出紧张的劳动气氛。C.刘诗前四句描写田园风光,通过白描和比喻,想象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D.刘诗五六句写到农夫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在白水之中,色调分外和谐。16.同样是赞美劳动,两首诗所描绘的劳动者形象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5.C16.①杨诗的劳动者是艰辛繁忙的形象,而刘诗的劳动者是轻松愉悦的形象。②杨诗表达了对辛勤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敬佩之情;刘诗表达了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以及对欢乐劳动的歌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和手法的能力。C.“想象出一幅意趣盎然美丽画面”错误,刘诗前四句是实写,并没有想象。刘诗前四句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不加修饰和铺排,其所用手法即为白描,其中“田媵望如线”一句,把所远望的田媵之形状比作线条,则为比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杨诗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述了插秧时节,全家无论男女老幼,一齐到田间劳动,人人各司其职的劳动场景,画面紧张、繁忙而辛劳。刘诗说“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袭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画面轻松、愉悦而惬意。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赞美了辛勤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刘诗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整首诗表达了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美,对和谐欢乐的劳动的歌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迷蒙隐约的美丽画卷,极具生活气息。(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之人却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3)苏轼在《赤壁赋》开篇借“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秋风微拂下的秋江,表现自己怡然平静的心境。(4)虽说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但登泰山也是非常艰辛的,尤其是在天气恶劣之时,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一文中所写“_______,______”。(5)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龙年,央视官宣2024年春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龘(dá),意为腾飞。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龙”在古诗文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暧暧远人村②.依依墟里烟③.同心而离居④.忧伤以终老⑤.清风徐来⑥.水波不兴⑦.道中迷雾冰滑⑧.磴几不可登⑨.积水成渊⑩.蛟龙生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暧、墟、磴、渊、蛟、殷、栗、巅。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疲惫。有人认为疲劳是体质问题,有人认为疲劳是正常生理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A。人的精神和体力在一定时间阶段里是有限的。长期劳动过后,身体很自然地会进入疲劳状态,之所以认为疲劳实际上是一种中毒现象,是因为当人们的肌肉工作时,血液中会产生大量的尿酸、乳酸、氨等物质,形成疲劳素,B。同时,疲劳素进入人体细胞后,细胞的活力和清除毒素的能力有所下降,这样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长和死亡程序,①同时会促使人体各种器官功能性紊乱。C,容易感冒生病,②就是因为劳累减弱了身体的抵抗力。不过,③我们倒也不用谈“毒”色变,④疲劳在劫难逃,只要好好休息就能缓解。当人体在休息时,身体内的这种疲劳素的产量就会降低,分解也会适当加快,疲劳感就会逐渐消退。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疲劳是一种中毒现象B;让人产生极度的疲惫感C:有时人在劳累的情况下19.(1)语句:①;“促使”改为“导致”。(2)语句:④;“在劫难逃”改为“在所难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A.通过下文“之所以认为疲劳实际上是一种中毒现象”提示语,此空可填“疲劳是一种中毒现象”。B.上文是解释“身体产生疲劳”的原因,下文是“疲劳素”对人体的损害,结尾处是个句号,可以推断B处是上文的总结句,由前文“身体很自然地会进入疲劳状态”“形成疲劳素”等提示语可以推断此处可补写出“感受到疲劳”“增加人的疲劳感”“让人产生极度的疲惫感”等语句。C.前文是“疲劳素”给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后文是疲劳给身体带来的结果“容易感冒”,而后文“就是因为劳累减弱了身体的抵抗力”一句是重要提示语,其中“劳累”是补写的关键词语,而“容易感冒生病”句明显缺少主语,根据上下文主语可补写为“人”“人们”,综合考虑,即可补出“人在劳累时”“有时人在劳累的情况下”等语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①是动宾搭配不当,“促使”的意思是“推动使达到一定的目的”,是主动做事以达到某种目的,而宾语“人体各种器官功能性紊乱”显然不是目的,搭配不当,“促使”改为“导致”。第二处④是成语使用不当。“在劫难逃”意思是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在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此处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疲劳”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算什么灾祸,可以修改为“在所难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