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诗词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诗词出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A.追求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自强不息 D.崇尚道法自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三首诗歌都体现了作者爱国报国的情怀,A项正确;和而不同是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是道家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4.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广东人主要从事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宁波人主要从事买办、裁缝、男洗衣工,苏州人主要从事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这说明当时上海人口流动的特点是()A.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 B.移民逐渐年轻化C.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D.限于近距离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清末的上海,外地人从事的工作具有群体属性,但出现了很多新职业,比如职员、外语通、买办等,其他职业也都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吸纳更多的人才,促进了人口流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移民的具体统计数据,不能说明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移民的年龄统计数据,不能得出“移民逐渐年轻化”的结论,排除B项;广东离上海的空间距离并不近,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深受日本的欺凌,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队在足球比赛中“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极大鼓舞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因此,“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国家对体育竞技的重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中日足球比赛并不是为了开启国际交往大门,早在1937年前,中国的国门就已经打开,排除B项;国家综合实力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竞技结果是受到多方面影响,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6.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7.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C项说法“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此说法错误,排除C项;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是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与文化遗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西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十二铜表法》下规定,兴讼双方出庭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下非常注重仪式,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C项对应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材料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9.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可知,佛陀主张世间众生平等,故选C。材料强调了平等,而未强调苦难,排除A;材料中佛陀认为种姓制度是虚妄的假名,B项说法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类的死亡问题,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0.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没有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12.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洲黑人的歧视,B项正确;材料与推广欧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争夺欧洲市场无关,排除C项;推动非洲文明进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3.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过“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答案〗C〖解析〗成立难民国际组织,实施难民救济方案,制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文件都表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恐怖主义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曾回顾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觉年轻人比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看到了这种倾向,我们学校里教投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目的是要防止新加坡社会过度的西化”。由此可见,为应对社会的过度西化问题,新加坡政府A.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C.彻底消除西方国家残余的殖民地文化 D.积极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答案〗B〖解析〗材料“我们学校里教投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思想的教育,说明的是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是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A排除;材料与消除殖民地文化残余无关,C排除;材料与复兴传统民族文化无关,D排除。故选B。15.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16.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故C错误。二、材料〖解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荀子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荀子·强国》材料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而出现的普遍而广泛的商品交换模式,使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即契约关系逐渐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代,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法律乃至政治领域,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形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涂永珍:《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材料三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儒家“信”的内涵及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信用文化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强化社会信用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内涵:人际关系间的信用;统治者统治取信于民。影响: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2)历史悠久;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商品经济发展产物;深刻影响社会生活。(3)背景: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上出现忽视信用制度的社会风气。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解析〗(1)内涵:依据材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得出人际关系间的信用;依据材料“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得出统治者统治取信于民。影响:从社会秩序的角度分析,得出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从统治的角度分析,得出维护统治;从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2)特点:依据材料“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得出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依据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而出现的普遍而广泛的商品交换模式,使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依据材料“契约关系逐渐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得出深刻影响社会生活。(3)背景: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依据材料“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得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社会风气角度分析,得出社会上出现忽视信用制度的社会风气。意义: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分析,得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分析,得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18.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材料二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答案〗(1)相同特点:武力侵略,手段残暴;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重视科技;传播先进文化;等等。(答出4点即可)(2)影响: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解析〗(1)相同特点:依据材料“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得出武力侵略,手段残暴;依据材料“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得出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依据材料“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得出重视科技;依据材料“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得出传播先进文化。(2)影响:从民族融合分析,得出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从民族迁徙分析,得出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从人类文明发展分析,得出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分析,得出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从对被征服地区造成的破坏分析,得出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19.[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材料一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材料二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摘编自《人民日报》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答案〗(1)背景:①西学东渐;②戊戌维新;③清末新政;④民国建立;⑤政府示范与推行。(2)影响:①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②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③促进社会消费;④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⑤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解析〗(1)背景:根据“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得出是西学东渐和戊戌维新;根据“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得出清末新政;根据“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得出民国建立和政府示范与推行。(2)影响根据“对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星期制使人们获得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社会消费;能够促进旅游与休闲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改变社会风尚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官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广州村”,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因反映了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三种文化而得名。广场中心原来是阿兹特克的祭坛。广场东侧是1524年殖民者修建的教堂,是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风格。旁边是一座20多层的现代化建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论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弓|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解析〗根据材料“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观点为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接下来展开论述,注意用词准确简洁,逻辑清晰明了,史论结合,具体论述如下: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广西玉林市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诗词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诗词出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A.追求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自强不息 D.崇尚道法自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三首诗歌都体现了作者爱国报国的情怀,A项正确;和而不同是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是道家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4.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数据统计,广东人主要从事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宁波人主要从事买办、裁缝、男洗衣工,苏州人主要从事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这说明当时上海人口流动的特点是()A.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 B.移民逐渐年轻化C.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D.限于近距离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清末的上海,外地人从事的工作具有群体属性,但出现了很多新职业,比如职员、外语通、买办等,其他职业也都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吸纳更多的人才,促进了人口流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移民的具体统计数据,不能说明知识阶层成为移民主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移民的年龄统计数据,不能得出“移民逐渐年轻化”的结论,排除B项;广东离上海的空间距离并不近,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深受日本的欺凌,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队在足球比赛中“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极大鼓舞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因此,“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国家对体育竞技的重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中日足球比赛并不是为了开启国际交往大门,早在1937年前,中国的国门就已经打开,排除B项;国家综合实力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竞技结果是受到多方面影响,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6.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选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7.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C项说法“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此说法错误,排除C项;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是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与文化遗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西方)。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十二铜表法》下规定,兴讼双方出庭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下非常注重仪式,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C项对应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材料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9.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可知,佛陀主张世间众生平等,故选C。材料强调了平等,而未强调苦难,排除A;材料中佛陀认为种姓制度是虚妄的假名,B项说法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类的死亡问题,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0.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C.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没有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12.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给非洲带去文明”“让黑人变白”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洲黑人的歧视,B项正确;材料与推广欧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争夺欧洲市场无关,排除C项;推动非洲文明进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3.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过“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答案〗C〖解析〗成立难民国际组织,实施难民救济方案,制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文件都表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C项正确;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方法,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恐怖主义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曾回顾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觉年轻人比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看到了这种倾向,我们学校里教投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目的是要防止新加坡社会过度的西化”。由此可见,为应对社会的过度西化问题,新加坡政府A.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C.彻底消除西方国家残余的殖民地文化 D.积极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答案〗B〖解析〗材料“我们学校里教投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重视儒家思想的教育,说明的是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是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A排除;材料与消除殖民地文化残余无关,C排除;材料与复兴传统民族文化无关,D排除。故选B。15.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16.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的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故C错误。二、材料〖解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荀子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荀子·强国》材料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而出现的普遍而广泛的商品交换模式,使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即契约关系逐渐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代,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法律乃至政治领域,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形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涂永珍:《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材料三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儒家“信”的内涵及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信用文化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强化社会信用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内涵:人际关系间的信用;统治者统治取信于民。影响: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2)历史悠久;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商品经济发展产物;深刻影响社会生活。(3)背景: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会上出现忽视信用制度的社会风气。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解析〗(1)内涵:依据材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得出人际关系间的信用;依据材料“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得出统治者统治取信于民。影响:从社会秩序的角度分析,得出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从统治的角度分析,得出维护统治;从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2)特点:依据材料“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得出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依据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而出现的普遍而广泛的商品交换模式,使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转而通过契约关系这根纽带维护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依据材料“契约关系逐渐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得出深刻影响社会生活。(3)背景: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依据材料“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得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社会风气角度分析,得出社会上出现忽视信用制度的社会风气。意义: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分析,得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分析,得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18.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材料二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答案〗(1)相同特点:武力侵略,手段残暴;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重视科技;传播先进文化;等等。(答出4点即可)(2)影响: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解析〗(1)相同特点:依据材料“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得出武力侵略,手段残暴;依据材料“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得出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依据材料“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得出重视科技;依据材料“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得出传播先进文化。(2)影响:从民族融合分析,得出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从民族迁徙分析,得出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从人类文明发展分析,得出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分析,得出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从对被征服地区造成的破坏分析,得出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19.[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材料一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