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签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里。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选择性必修1、2、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2.《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非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荀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D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C项。故选D项。3.读如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①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B.②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C.③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 D.④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地图,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是鲁国,即地图上的③鲁国,C项正确;郑国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不是①秦国,排除A项;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在魏国,不是②楚国,排除B项;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魏国,此时尚未三家分晋,没有魏国,排除D项。故选C项。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而非负责军政事务,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但是太尉是虚职,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加强地方控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秦统一后颁布的《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A.杜绝了商业舞弊行为 B.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C.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 D.限制了全国商品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统一度量衡,明确了度量衡标准。《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维护经济秩序,B项正确;A项“杜绝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刻石提出了“义”的规范:“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种“义”的规范本质意图在于()A.凸显专制皇权的政治功绩 B.巩固儒家倡导的等级秩序C.践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D.落实家庭伦理的具有要求〖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可以看出对家庭中的伦理作出了一定的规范,体现家国一体,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质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落实家庭伦理仍是为统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7.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经济残破,汉高祖以黄老之学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以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新政权,到汉武帝时期,经历几十年的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土地兼并发展,王国问题等威胁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策必然代替“无为”,据此上述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D项正确;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仅为表象,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排除B项;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8.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但材料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经济贸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仅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区影响力扩大,但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故“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汉代,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市场上的白银货币量不足 B.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C.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 D.丝绸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成为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主要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丝绸在当时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D项正确;白银货币量不足并非汉代人们信赖丝绸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不足以导致汉朝人们把丝绸当作值得信赖的货币,排除B项;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后汉书》中出现的“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话语都包含“家世”,且这种现象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进而反映了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A项;“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排除B项;“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其中规定:“见今诸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法。或庇匿不举,以其罪罪之,仍令御史台弹劾以闻,朕当验实,重行黜责。”此举旨在()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官员权力C.消除地方官场腐败现象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见今诸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法。或庇匿不举,以其罪罪之,仍令御史台弹劾以闻,朕当验实,重行黜责。”可得出宋代通过地方相互监察、御史弹劾、皇帝亲自核验等方式,加强对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统治,A项正确;BD项都只是表面,并不是主旨所在,排除BD项;想要消除腐败只是客观影响之一,并不是主旨,排除C项。故选A项。12.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答案〗A〖解析〗宋代的土地交易,分政府颁发财产所有权证和民间协商订立契约两种,体现出社会对契约的重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确保政府赋税收入,排除B项;土地交易重视契约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规范土地交易维护的并非只是小农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A.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众治”取代“独治”“不以天下私一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抨击封建君主专制,A项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并没有提出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出现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A项排除;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国家机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增强人类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15.“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一记述表明,亚历山大远征()A.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B.破坏了农耕地区经济发展C.推广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D.推动了世界文明趋同化〖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亚历山大远征对农耕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推广情况,排除BC项;“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通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与会国都要求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这一变化()A.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确立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原则C.表明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是指中世纪时期,条约的缔结需要教会的参加或确认,到了17世纪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与会国要求平等地做在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1648年欧洲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C项;“彻底”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7.汉律对家庭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尊长卑幼和尊男卑女。如汉律允许男子有妻有妾,而妻妾则要对丈夫尽忠诚义务。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法律制度逐渐严苛化 B.儒学促使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伦理道德趋向法制化 D.社会治理借助宗法制度完善〖答案〗C〖解析〗汉代的法律强调尊长卑幼和尊男卑女,在对男女地位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即伦理道德法制化,C项正确;伦理道德法制化不等于法律严苛,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社会风气变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18.在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里,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A.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B.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C.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由材料“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生产的工序多,生产劳动的技术性相对被降低,操作变得简单化,降低了操作难度的简单劳动使得机器可以胜任更多的生产岗位,机器生产应运而生,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工的复杂,排除B项;分工的复杂不代表生产效率不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专业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9.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A.政治中立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C.奖优罚劣原则 D.职务常任原则〖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西方文官“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和“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奖优罚劣,排除C项;职务常任指的是没有重大过错职务常任,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20.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答案〗B〖解析〗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1650—1940年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其中,欧洲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是()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40年的世界。从材料中的箭头及数据信息,可得出在17-20世纪前期,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黑奴贸易兴盛,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欧洲人大量迁往美洲,对美洲进行开发与殖民,A项正确;欧洲人到非洲的少,主要是非洲人流出,排除B项;欧洲到亚洲及到大洋洲的不如美洲多,排除C、D项。故选A项。22.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先后成立,它们在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实现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多边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组织的成立()A.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危害 B.导致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C.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成立是为了构建二战后新的经济体制,上述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C项正确;A项夸大了上述组织的作用,排除A项;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是由于美苏等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的,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关税与贸易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战后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23.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B.社会信息化加快C.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不涉及多极化,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强调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4.2002年,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 B.欧美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C.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多元文化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包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欧美国家。根据材料“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欧盟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B项正确;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但没有指出材料所述欧盟国家签署《宣言》的本质,排除A项;根据材料“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可知,《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而不是强调文化遗产具有普遍价值,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欧盟国家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没有体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始于齐国,集大成于秦国。齐相管仲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社会体制上的变革。《管子》卷八《小匡》记载,“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由于打破血缘氏族,以地域为行政单位,宗法壁垒被削弱,过去分属于各诸侯邦国的个人成为国家编户的成员,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九州”观念产生了。其后楚、魏、秦的变法,本质上都是管仲变革的继续与延伸。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材料二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秦人”“汉人”,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汉官吏、军队则自称或被他称为汉吏、汉军、汉兵。当时人还常将胡汉、夷汉等并称,汉朝灭亡后,“夏”“汉”作为习惯的族称被保留下来。《南齐书·王融传》记载,王融曾上疏称:“又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匈奴。”唐时,边疆民族称华夏人为汉,自己不讳言蕃。在唐军队中有“蕃汉”将领分掌兵权,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作为专指族称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答出两点即可)认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夏民族共同体以华夏族为主干也兼容周边各民族;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强化并巩固了华夏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现代中国增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启示。(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背景:根据材料“宗法壁垒被削弱”得出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根据材料“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得出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结合所学铁犁牛耕的影响得出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得出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影响:根据材料“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得出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根据材料“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得出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小问2详析】表现:根据材料“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汉人’”得出“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根据材料“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得出“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根据材料“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得出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认识:结合所学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根据材料“,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以华夏族为主干也兼容周边各民族;结合所学汉朝、唐朝的民族政策得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强化并巩固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结合所学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现代中国增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启示。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材料二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答案〗钱穆提出评价制度优劣要依据其在当时的影响,全面认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这一观点。汉初,由于缺乏完备的监察制度,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和诸侯国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对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西汉末年以后,刺史权力扩大到行政、军事,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东汉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州牧(刺史)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瓦解和魏晋分裂局面的形成。钱穆先生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评价刺史制度的方法。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说明,完备的刺史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监察权失去制约(刺史制度的异化)导致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解析〗本题设问是“对材料二中钱穆的观点加以阐释”,第一步要归纳出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认为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对利弊的阐释要注意当时的实际影响。第二步结合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史进行阐释。尤其关于汉朝的刺史制度的阐述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时期,刺史主要属于监察部门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对于巩固大一统有积极意义;东汉时期,刺史的职能不断增加,权利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军权,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殖民统治削弱了奥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有了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大战一举切断了埃及与奥斯曼土耳其宗主关系,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大战期间,埃及的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竞争压力大大缓解。英国忙于战争,海上交通线阻塞,对埃及的商品输出大幅减少,确实起到了“近似关税保护的作用”。同时,埃及的新兴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壮大,1916年3月,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和工业委员会。大战期间,埃及增加10万工人,“到1917年,工人总数已达64万人”。大战结束时,全埃及已有90多个工会。西方民主自由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材料二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开始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土耳其人民奋勇抗争,创立共和国:阿富汗人民击败英军,终赢独立;伊朗起义风起云涌,北部出现苏维埃民主政权。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斗争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极大冲击了旧式的封建和殖民统治秩序。——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辉《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埃及民主化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埃及政治经济文化重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答案〗(1)作用:打击了埃及的封建主义;促进了埃及国内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化进程;促进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播。(2)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时期的埃及。作用: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殖民统治削弱了奥斯曼和埃及内部的封建势力,埃及出现有了利于民主化发展的新变化。”“进一步摧毁了束缚埃及民主化的封建桎梏。”可得出打击了埃及的封建主义;促进了埃及国内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化进程;根据“大战期间,埃及的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得出促进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根据“同时,埃及的新兴的民主力量进一步壮大,1916年3月,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和工业委员会。大战期间,埃及增加10万工人”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力量;根据“西方民主自由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在埃及广泛播,引发深刻的社会反响。”得出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的传播。【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特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开始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得出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根据“土耳其人民奋勇抗争,创立共和国:阿富汗人民击败英军,终赢独立;”得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根据“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开始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得出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根据“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斗争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极大冲击了旧式的封建和殖民统治秩序。”得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根据“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得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河南省顶尖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签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里。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选择性必修1、2、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2.《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非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荀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D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C项。故选D项。3.读如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①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B.②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C.③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 D.④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地图,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是鲁国,即地图上的③鲁国,C项正确;郑国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不是①秦国,排除A项;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在魏国,不是②楚国,排除B项;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魏国,此时尚未三家分晋,没有魏国,排除D项。故选C项。4.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而非负责军政事务,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但是太尉是虚职,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加强地方控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秦统一后颁布的《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A.杜绝了商业舞弊行为 B.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C.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 D.限制了全国商品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统一度量衡,明确了度量衡标准。《秦律》明确规定,地方官府应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为此,还在官府所辖工匠中设置了专职的校正工匠。这一举措,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维护经济秩序,B项正确;A项“杜绝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刻石提出了“义”的规范:“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种“义”的规范本质意图在于()A.凸显专制皇权的政治功绩 B.巩固儒家倡导的等级秩序C.践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D.落实家庭伦理的具有要求〖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可以看出对家庭中的伦理作出了一定的规范,体现家国一体,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质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落实家庭伦理仍是为统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7.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经济残破,汉高祖以黄老之学为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以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新政权,到汉武帝时期,经历几十年的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土地兼并发展,王国问题等威胁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策必然代替“无为”,据此上述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D项正确;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仅为表象,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排除B项;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8.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但材料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经济贸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仅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区影响力扩大,但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故“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汉代,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市场上的白银货币量不足 B.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C.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 D.丝绸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成为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主要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丝绸在当时具有高度流通的价值,D项正确;白银货币量不足并非汉代人们信赖丝绸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统治者对丝绸服饰的偏爱不足以导致汉朝人们把丝绸当作值得信赖的货币,排除B项;政府军费开支的急剧增长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后汉书》中出现的“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话语都包含“家世”,且这种现象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进而反映了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A项;“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排除B项;“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其中规定:“见今诸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法。或庇匿不举,以其罪罪之,仍令御史台弹劾以闻,朕当验实,重行黜责。”此举旨在()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官员权力C.消除地方官场腐败现象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见今诸路监司互相察举如法。或庇匿不举,以其罪罪之,仍令御史台弹劾以闻,朕当验实,重行黜责。”可得出宋代通过地方相互监察、御史弹劾、皇帝亲自核验等方式,加强对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统治,A项正确;BD项都只是表面,并不是主旨所在,排除BD项;想要消除腐败只是客观影响之一,并不是主旨,排除C项。故选A项。12.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答案〗A〖解析〗宋代的土地交易,分政府颁发财产所有权证和民间协商订立契约两种,体现出社会对契约的重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确保政府赋税收入,排除B项;土地交易重视契约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规范土地交易维护的并非只是小农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A.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众治”取代“独治”“不以天下私一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抨击封建君主专制,A项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并没有提出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出现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A项排除;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国家机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增强人类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15.“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一记述表明,亚历山大远征()A.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B.破坏了农耕地区经济发展C.推广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D.推动了世界文明趋同化〖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亚历山大远征对农耕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推广情况,排除BC项;“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通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与会国都要求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这一变化()A.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确立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原则C.表明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是指中世纪时期,条约的缔结需要教会的参加或确认,到了17世纪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与会国要求平等地做在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的意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1648年欧洲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一系列原则,但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是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排除C项;“彻底”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7.汉律对家庭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尊长卑幼和尊男卑女。如汉律允许男子有妻有妾,而妻妾则要对丈夫尽忠诚义务。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法律制度逐渐严苛化 B.儒学促使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伦理道德趋向法制化 D.社会治理借助宗法制度完善〖答案〗C〖解析〗汉代的法律强调尊长卑幼和尊男卑女,在对男女地位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即伦理道德法制化,C项正确;伦理道德法制化不等于法律严苛,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社会风气变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18.在18世纪英国手工工场里,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A.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B.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C.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由材料“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生产的工序多,生产劳动的技术性相对被降低,操作变得简单化,降低了操作难度的简单劳动使得机器可以胜任更多的生产岗位,机器生产应运而生,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分工的复杂,排除B项;分工的复杂不代表生产效率不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专业化程度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9.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A.政治中立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C.奖优罚劣原则 D.职务常任原则〖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西方文官“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和“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A项正确;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公平竞争原则,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奖优罚劣,排除C项;职务常任指的是没有重大过错职务常任,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20.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答案〗B〖解析〗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1650—1940年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其中,欧洲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是()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0—1940年的世界。从材料中的箭头及数据信息,可得出在17-20世纪前期,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黑奴贸易兴盛,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欧洲人大量迁往美洲,对美洲进行开发与殖民,A项正确;欧洲人到非洲的少,主要是非洲人流出,排除B项;欧洲到亚洲及到大洋洲的不如美洲多,排除C、D项。故选A项。22.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先后成立,它们在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实现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多边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组织的成立()A.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危害 B.导致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C.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成立是为了构建二战后新的经济体制,上述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C项正确;A项夸大了上述组织的作用,排除A项;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是由于美苏等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的,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关税与贸易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战后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23.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B.社会信息化加快C.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不涉及多极化,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强调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4.2002年,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 B.欧美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C.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多元文化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包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欧美国家。根据材料“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欧盟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B项正确;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但没有指出材料所述欧盟国家签署《宣言》的本质,排除A项;根据材料“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可知,《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而不是强调文化遗产具有普遍价值,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欧盟国家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没有体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始于齐国,集大成于秦国。齐相管仲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社会体制上的变革。《管子》卷八《小匡》记载,“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由于打破血缘氏族,以地域为行政单位,宗法壁垒被削弱,过去分属于各诸侯邦国的个人成为国家编户的成员,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九州”观念产生了。其后楚、魏、秦的变法,本质上都是管仲变革的继续与延伸。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使君主集权下的新的阶级分层有序化;同时又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材料二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秦人”“汉人”,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汉官吏、军队则自称或被他称为汉吏、汉军、汉兵。当时人还常将胡汉、夷汉等并称,汉朝灭亡后,“夏”“汉”作为习惯的族称被保留下来。《南齐书·王融传》记载,王融曾上疏称:“又虏前后奉使,不专汉人,必介匈奴。”唐时,边疆民族称华夏人为汉,自己不讳言蕃。在唐军队中有“蕃汉”将领分掌兵权,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作为专指族称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答出两点即可)认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夏民族共同体以华夏族为主干也兼容周边各民族;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强化并巩固了华夏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现代中国增进民族团结提供有益启示。(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背景:根据材料“宗法壁垒被削弱”得出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根据材料“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得出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仍;结合所学铁犁牛耕的影响得出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得出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影响:根据材料“变法既成功地将古老的族姓宗法政治体制转化为王权直接统领下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体制”得出推动了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政治统一的实现;根据材料“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以强兼弱,西周时千邦林立的分散局面被十几个强大的邦国并立的局面所代替,而‘诸夏’也在这种时代的进程中逐渐凝合为具有利益共同性的‘华夏’(汉)民族共同体”得出推动了中原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增强了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小问2详析】表现:根据材料“两汉时,匈奴与西域各族人民,往往称汉朝百姓为‘汉人’”得出“汉”成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臣民的通称;根据材料“汉朝百姓亦自称‘汉人’”得出“汉人”成为汉以后历代王朝主体居民的自称;根据材料“在唐朝廷中有‘蕃汉官’治事。‘汉’作为专指族称逐渐被固定”得出唐朝等王朝的“蕃汉分治”政策,强化了“汉”作为族称的符号。认识:结合所学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得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