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练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期中模拟练习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在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中并不关心贸易,而是注重“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目标,因此明朝实行海禁,限制海上贸易,同时在海外国家承认明朝宗主地位的基础上开放朝贡贸易,以体现“怀柔远人”,于是形成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B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扼杀,排除A项;明朝限制而非禁绝民间贸易,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内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置身于一个超国家的治理网络中,各自作为节点,贡献资源、协商共议新的超国家性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向绝对主权说不的回归绝无可能。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急需调整 B.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的对立C.世界经济向着有序方向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随着资本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置身于一个超国家的治理网络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的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秩序,排除A项;该学者意在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排除B项;世界经济走向有序的标志是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3.1929年,联共(布)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有整村、整乡、整区、整州甚至整个共和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将千百万个体农民经济改变为集体经济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广大农民热切地拥护农业集体化运动C.苏联模式使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提供市场,因此材料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推进是为了迎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是在192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触犯了农民的利益,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4.如下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C.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宅的空间布局以老人居住的左侧为尊,仆人等居住在房屋以天井隔开的外围,是对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无关,排除A项;避免了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大宅的空间布局并未打破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依据下图可知图框中这一时期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 B.民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C.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结构因此发生变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能反映收入,排除B项;从城市的数量及规模看不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6.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为截至2010年4月部分国家和地区高铁营业总里程的情况。据此可知()A.铁路的运输地位重要 B.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C.中国的高铁发展迅速 D.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高铁时代〖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表中多个柱状图的差别,对比本世纪初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铁营业总里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以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里程增长最多,发展最为迅速,C项正确;材料仅展示了部分国家的高铁运营里程,不足以说明铁路在各国运输中地位重要,排除A项;仅有高铁营业总里程一项,不能充分说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多为发达国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了高铁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8.在预防“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多地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早在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就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路、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华医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仲景辩证地分析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带有辨证施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张仲景治救病人的原则和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张仲景个人的诊治方法不能代表整个传统医学,也不能以此作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严密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与中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以看出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A项正确;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这些考证()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求雨的巫觋”,“治丧相礼”,“礼冠”以及“乐官”,可知由于学者各自的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史料的不同,对“儒”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B项正确;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不代表来源复杂不可考,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之间对“儒”的来源,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史料的选取不能决定学者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11.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12.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在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进行了文化的交流,说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大,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处于中世纪时代,也就是西欧的封建社会,而A项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这个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3.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中的信息,可知,学者意在强调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源头,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及相关史实,西方文字源于古罗马,没有充分史实依据及明确历史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认为腓尼基字母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演变,而非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到赫拉克勒斯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十二项丰功伟绩;奥德修斯通过木马计最终帮助希腊联军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伊阿宋通过武力与计谋最终夺取了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运用计谋欺骗宙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上述古希腊神话故事()A.突出表现民众对神灵信仰 B.侧面说明了对战争的崇拜C.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 D.赞颂人类拥有智慧的力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神话中各类故事均以人类的活动为主题,强调人拥有智慧可以解决处理各类问题,渗透出对人的歌颂,侧重人文主义,D项正确;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故与神灵信仰无关亦无法体现人神间需结合,排除A项;战争仅作为材料中的一部分,无法全面说明对战争的推崇,重点突出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所以不能说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排除C项。故选D项。15.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C.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的雕刻艺术与祭祀有关,渗透着狂热的宗教感情,这缘于阿兹特克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影响雕刻技术而非艺术风格,排除B项;阿兹特克的雕刻与祭祀有关,看不出好战心理,排除C项;阿兹特克独特的雕刻艺术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非主要由创作者审美能力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与文明区域对应正确的是()A.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神话、20进制——两河流域文明B.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发明了车轮——古代埃及文明C.佛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0到9的数字——古印度文明D方舟传说、悲剧和喜剧、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古希腊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的特点有:在宗教上的波罗门教和佛教,在社会等级上的种姓制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数学上,创造了0到9的数字,C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并非20进制,排除A项;发明车轮的是苏美尔人,排除B项;方舟传说在两河流域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广度基础设施制度化分层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现代金融体系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答案〗(1)趋势:全球化;制度化;迅捷化;电子化;规范化;多极化(2)解读: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但是,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解析〗【小问1详析】趋势:根据材料“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和“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可知金融发展全球化;根据材料“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可知金融发展秩序化、规范化;结合表格可知金融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可知金融发展的电子化、迅捷化特点;根据材料“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可知金融发展的多极化。【小问2详析】解读:根据此料“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现代金融秩序基础;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可知美元为核心世界货币受到冲击,有利于冲击美元霸主地位,便利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技术发明创新为金融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材料“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可知金融全球化增加风险全球化,要建立相关机制进行防范应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隋唐帝国时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拔地而起。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据罗志《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湮没的辉煌》等材料二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兴建含嘉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答案〗(1)含嘉仓地处南北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为应对灾荒等不时之需。(2)作用:有利于向京城供粮,保证政权稳固;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可知,含嘉仓地处南北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根据材料“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可知,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为应对灾荒等不时之需。【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向京城供粮,保证政权稳固,也巩固了统一局面;根据材料“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根据材料“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可知,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根据材料“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可知,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那时战乱频繁……占星术数家非常活跃,郑有子产,鲁有梓镇,楚有甘德,魏有石申等,他们在占盘上用卜推算日月五星运动和占验人间吉凶祸福,久而久之,逐使占盘和卜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游戏。由于象“日月星辰之目”,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象棋。——摘编自宋会群《论象棋之——象棋的起源演变与术数文化的关系》材料二象棋棋盘共有六十四格,中间是楚河、汉界,双方各执十六棋子,在棋盘上斗勇斗智,施计用谋。在象棋规则中,大子活动空间大,能纵横往来,小子也是胜负天平上的重要一码,有棋谚道:“卒能制马,士能制车,象能护子……开局炮(砲)胜马,残局马胜炮(砲)。”车、马为左右军,将帅坐镇中军,当上下同生共死;士相环绕,士不离九宫,象不过河界,专心护主。棋至残局,虽大子尽失,然士相全可和一车,小卒终局对面笑,不至于战至一兵一卒之惨烈。——摘编自李世宏《从中国象棋看中国传统文化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象棋起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象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分析象棋棋子中“炮”字出现的原因。〖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与占星术联系密切;反映战争现实。(2)内涵: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法家的“求变”思想;兵家的战略思想。(答出两点即可)原因:火药的发明与其在军事上的使用;汉字表意功能的凸显。〖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一“中国象棋起源于战国时期”可知中国象棋起源早;根据材料一“占星术数家非常活跃……久而久之,逐使占盘和卜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游戏”可知,中国象棋的产生和占星术联系密切;根据材料一“那时战乱频繁……占星术数家非常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象棋的起源反映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小问2详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象棋与儒家提倡的“五常”观念即仁义礼智信以及中庸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可见儒家思想在中国象棋中的表现;根据材料二“在象棋规则中,大子活动空间大,能纵横往来,小子也是胜负天平上的重要一码”并结合所学可知,象棋中的攻与守、强和弱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与道家倡导的无为思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观点密不可分;中国象棋还体现了法家的术与势,“事异则备变”的思想;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这种思想运用到象棋比赛中,就要了解对手的棋风、个性、优缺点,因人而异,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象棋蕴含丰富的兵家思想。象棋棋子中的“砲”变为“炮”字的原因主要是后来火药的发明与其在军事上的使用以及汉字表意功能的凸显。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图所示(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文明的汇聚与传播”角度对材料进行说明。〖答案〗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亚历山大东征途中兴建了许多城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促使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也与希腊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代数、三角学,天文学,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这座文明之桥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次大陆,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明很早就与西亚、中亚进行了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后来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文明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传播到中国,罗马商人和政府使者的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西亚、中亚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自身文明之间也互生出多元的特色,本土的文明也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阿拉伯人把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本地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解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传播东西方文明的同时,又吸收东西方文明,由此可见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论述可结合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东西方文明传播、交流的史实概括,如亚历山大东征对希腊文明的传播、印度文明的传播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播,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这些文明的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期中模拟练习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在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中并不关心贸易,而是注重“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目标,因此明朝实行海禁,限制海上贸易,同时在海外国家承认明朝宗主地位的基础上开放朝贡贸易,以体现“怀柔远人”,于是形成了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B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扼杀,排除A项;明朝限制而非禁绝民间贸易,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国内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置身于一个超国家的治理网络中,各自作为节点,贡献资源、协商共议新的超国家性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向绝对主权说不的回归绝无可能。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急需调整 B.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的对立C.世界经济向着有序方向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随着资本和人员的跨境流动,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置身于一个超国家的治理网络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国家、超国家组织、跨国公司、社会团体等行为体的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秩序,排除A项;该学者意在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排除B项;世界经济走向有序的标志是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3.1929年,联共(布)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有整村、整乡、整区、整州甚至整个共和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在几天的时间里完成将千百万个体农民经济改变为集体经济的过程。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新经济政策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广大农民热切地拥护农业集体化运动C.苏联模式使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并提供市场,因此材料中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推进是为了迎合工业化的需要,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废除是在1928年,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触犯了农民的利益,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斯大林模式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4.如下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C.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宅的空间布局以老人居住的左侧为尊,仆人等居住在房屋以天井隔开的外围,是对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无关,排除A项;避免了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大宅的空间布局并未打破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依据下图可知图框中这一时期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 B.民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C.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伴随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结构因此发生变化,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动,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能反映收入,排除B项;从城市的数量及规模看不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6.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为截至2010年4月部分国家和地区高铁营业总里程的情况。据此可知()A.铁路的运输地位重要 B.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C.中国的高铁发展迅速 D.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高铁时代〖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表中多个柱状图的差别,对比本世纪初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铁营业总里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以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里程增长最多,发展最为迅速,C项正确;材料仅展示了部分国家的高铁运营里程,不足以说明铁路在各国运输中地位重要,排除A项;仅有高铁营业总里程一项,不能充分说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衡,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多为发达国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已普遍进入了高铁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8.在预防“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多地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早在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就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路、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华医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仲景辩证地分析病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带有辨证施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张仲景治救病人的原则和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张仲景个人的诊治方法不能代表整个传统医学,也不能以此作为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严密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与中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以看出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A项正确;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章太炎“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胡适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傅剑平“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阎步克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这些考证()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求雨的巫觋”,“治丧相礼”,“礼冠”以及“乐官”,可知由于学者各自的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史料的不同,对“儒”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B项正确;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不代表来源复杂不可考,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之间对“儒”的来源,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史料的选取不能决定学者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11.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法隆寺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表明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D项正确;法隆寺是佛教寺庙,而非日本神道教建筑,排除A项;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法隆寺在大化改新之前建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日本使用掌握中国建筑技术的百济工匠,建造了法隆寺,表明中国文化经由百济传入和影响日本,也即体现中日的间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12.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在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进行了文化的交流,说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大,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处于中世纪时代,也就是西欧的封建社会,而A项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这个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3.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如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中的信息,可知,学者意在强调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形成和发展的源头,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及相关史实,西方文字源于古罗马,没有充分史实依据及明确历史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学者认为腓尼基字母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的演变,而非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到赫拉克勒斯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十二项丰功伟绩;奥德修斯通过木马计最终帮助希腊联军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伊阿宋通过武力与计谋最终夺取了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运用计谋欺骗宙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上述古希腊神话故事()A.突出表现民众对神灵信仰 B.侧面说明了对战争的崇拜C.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 D.赞颂人类拥有智慧的力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神话中各类故事均以人类的活动为主题,强调人拥有智慧可以解决处理各类问题,渗透出对人的歌颂,侧重人文主义,D项正确;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故与神灵信仰无关亦无法体现人神间需结合,排除A项;战争仅作为材料中的一部分,无法全面说明对战争的推崇,重点突出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体是人而非神,所以不能说主张人与神应该合二为一,排除C项。故选D项。15.从迄今为止的发掘来看,阿兹特克雕刻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帝国用于祭祀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雕刻,它们借助巨大的规模、繁缛的象征图案、骚动的生命力和狂热的宗教感情产生一种深沉的、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缘于()A.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 B.高度发达的生产力C.对外扩张的好战心理 D.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的雕刻艺术与祭祀有关,渗透着狂热的宗教感情,这缘于阿兹特克政教合一的体制环境,A项正确;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影响雕刻技术而非艺术风格,排除B项;阿兹特克的雕刻与祭祀有关,看不出好战心理,排除C项;阿兹特克独特的雕刻艺术主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非主要由创作者审美能力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与文明区域对应正确的是()A.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神话、20进制——两河流域文明B.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发明了车轮——古代埃及文明C.佛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0到9的数字——古印度文明D方舟传说、悲剧和喜剧、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古希腊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的特点有:在宗教上的波罗门教和佛教,在社会等级上的种姓制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数学上,创造了0到9的数字,C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并非20进制,排除A项;发明车轮的是苏美尔人,排除B项;方舟传说在两河流域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年以后,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在1974—1976年间,大约5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流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但是也给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了金融风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二战后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广度基础设施制度化分层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系之外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有些国际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储备货币控制着国际交易按规定对工业化国家影响较低;对信用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影响现代金融体系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发达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高水平的交易和私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和其他国际协议实行广泛的管制;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利率由全球市场决定,金融政策受其影响,对于经济体内所有集团都有重大影响——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后金融全球化进行历史解读。〖答案〗(1)趋势:全球化;制度化;迅捷化;电子化;规范化;多极化(2)解读:全球的金融秩序是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石油价格的上升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现代国际金融增强了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但是,现代国际金融也加大了各国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解析〗【小问1详析】趋势:根据材料“全球金融的一体化便利了资本流动”和“真正地、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可知金融发展全球化;根据材料“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可知金融发展秩序化、规范化;结合表格可知金融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可知金融发展的电子化、迅捷化特点;根据材料“私人金融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可知金融发展的多极化。【小问2详析】解读:根据此料“在金融体系上,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协议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现代金融秩序基础;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缘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价格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金融交易量迅速上升”可知美元为核心世界货币受到冲击,有利于冲击美元霸主地位,便利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大数量、多种类的产品交易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即时完成,使得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技术发明创新为金融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材料“资本的大量流动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一个国家控制本国金融风险的难度加大。”可知金融全球化增加风险全球化,要建立相关机制进行防范应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隋唐帝国时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拔地而起。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据罗志《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湮没的辉煌》等材料二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据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兴建含嘉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答案〗(1)含嘉仓地处南北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为应对灾荒等不时之需。(2)作用:有利于向京城供粮,保证政权稳固;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价值: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大运河流经地区遗留的河道、水利设施、古城等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洛阳以东广袤原野上的千万百姓辛苦劳作后交纳给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漕运体系输送到洛阳城,汇集入这座隋唐时代‘天下第一粮仓’中。”可知,含嘉仓地处南北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粮食运输和调拨;根据材料“含嘉仓几乎坐拥天下粮仓储量半壁江山的辉煌,江南税米常沿千里汴河浩荡北上,以解两都燃眉之急的窘迫。”可知,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为应对灾荒等不时之需。【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向京城供粮,保证政权稳固,也巩固了统一局面;根据材料“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根据材料“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可知,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根据材料“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