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可得出,当时的思想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的“天”到现实中的“人”与社会情况,说明其探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关注焦点的变化,而不是他们思想的创新,排除A项;春秋时期并不是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存在封建迷信的说法,排除B项;他们只是提出新的构想,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2.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学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得到官方重视,B项正确;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某同学准备以“货币中的历史”为主题举办一场展览。他若要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使用图中哪种货币()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丝绸之路。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古代丝绸之路是从汉朝兴起到明朝衰败。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金币属于同一时期的唐朝,因此阿拉伯金币是丝绸之路上使用的货币,D项正确;清朝丝绸之路已经衰败,墨西哥鹰洋是西班牙殖民者与清朝的对外贸易中使用,排除A项;荷兰盾是荷兰殖民者使用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法郎硬币是法国殖民者使用的,不符合题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4.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A.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 B.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 D.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美国把目光盯准了华工,《蒲安臣条约》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B项正确;与清政府交好只是美国为了谋取在中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另外仅依据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有意识”的与清政府“交好”,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在条约中相互最惠国待遇是否开始于《蒲安臣条约》,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68年美国尚不是世界工业第一,排除D项。故选B项。5.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费留学生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放宽了出国留学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家庭收入增加,使留学生家庭具备了自主支持留学的条件;同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综合性人才,故D项正确。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无直接联系,且高考恢复于1977年,与材料现象无关,A项错误。出国留学生增加一方面与国家需求大量综合性人才有关,但并不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没有涉及国民教育发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项错误。【『点石成金』】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材料中留学人数和方式的变化,二是紧扣经济发展与教育制度改革的联系,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表1所示,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这()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C.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从材料中我国入选的多项文化遗产可以看出,中国所入选的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各类多,同时也具有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丝绸之路、甲骨文等,体现出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中国入选的项目,没有体现中国的保护政策如何,排除B项;文化遗产有一些是经过创造的,有一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都是真实再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7.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 B.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日耳曼民族迁徙的时期,4世纪末,匈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西罗马帝国境内涌来,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族迁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并非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并涉及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速度,排除B项;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并非是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排除C项。故选D项。9.对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植物大军”的广泛种植、传播A.直接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 B.形成了以美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C.有力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D.改变了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作物增加了食物来源,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C项正确;美洲的“植物大军”并没有直接促进工业革命,排除A项;主导世界市场的是欧洲,排除B项;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并没有被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0.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战争对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据“该雕像出十埃及卡纳克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是研究托勒密埃及文化的原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A.奠定了近代印度考古业的基础 B.揭露了英国殖民印度的罪行C.印证了印度文明绵延不绝的特征 D.有利于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D项正确;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只是考古事业的内容之一,题干材料无法断定其“奠定了近代印度考古业的基础”,排除A项;古印度石刻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征,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无关,排除B项;历史上印度地区多次遭受外来民族侵袭,印度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当时他们的做法意在()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反思重建欧洲的文明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由于一战带来的巨大破坏,许多欧洲开始对自身文明进行反思,甚至意图借助东方文化来挽救危机,由此说明他们是在反思河重建欧洲的文明,B项正确;他们的做法是在意图挽救欧洲文明的危机,而不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排除AC项;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欧洲文明的危机,对欧洲文明进行反思,而非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13.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这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A.具有普世价值 B.由所在国保护 C.自然遗产为主 D.管理权归国际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可得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世价值,因此需要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进行规定与保护,A项正确;根据“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可得出是由全人类共同保护,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是所有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以自然遗产为主,排除C项;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归所属国,排除D项。故选A项。15.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现存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它属于A.埃及文明 B.西亚文明 C.东亚文明 D.玛雅文明〖答案〗B〖解析〗〖祥解〗材料中提到“亚述巴尼拔王”,结合所学可知,亚述帝国在西亚两河流域,属西亚文明,故B项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弦歌不断―千年书院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其时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培养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年学府”。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简介》结合所学知识,以“千年学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初创于唐末五代,正式创建于北宋时期,南宋时进一步发展,“朱张会讲”后影响巨大,元明清虽遭受劫难但仍继续发展。它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政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社会对文化的崇尚、三教合流趋势下理学的兴盛,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私学的行盛,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部分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破坏使其历经劫难,但仍兴学不断。进入近代,受西学影响,岳麓书院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学校体制。晚清时期,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废除科举制,改革学制,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至今仍然发挥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功能。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教育发展史的个缩影。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我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解析〗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类的论述题。根据“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可得出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初创于唐末五代,正式创建于北宋时期。根据“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可得出南宋时进一步发展,“朱张会讲”后影响巨大,元明清虽遭受劫难但仍继续发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得出它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政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社会对文化的崇尚、三教合流趋势下理学的兴盛,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私学的行盛,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根据“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可得出部分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破坏使其历经劫难,但仍兴学不断。根据“随着清末改革学制,……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可得出进入近代,受西学影响,岳麓书院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学校体制。晚清时期,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废除科举制,改革学制,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根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可得出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至今仍然发挥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功能。根据“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可得出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教育发展史的个缩影。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我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贸易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古典经籍,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16-18世纪西传欧洲国家的中国经籍、著作列表(部分)——摘编自黄启臣《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二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带回了各种报告、论著,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壳、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当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Chinoiserie即“中国趋味”或“中国时尚”。随着启蒙运动的高张,“中国热”骤然下降。——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促进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和衰落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作用: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物质交流大规模的开展;便利了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大量贵重金属流人西欧,增强了西欧的购买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西学东渐”过程中部分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中学西传”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入西方,为西方社会提供了借鉴。(2)解释:兴起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领先于世界,传统经济产品成为西方社会的生活奢侈品;而同时期的西方各国近代经济刚刚起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方启蒙运动刚刚开始,仍受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桎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西方启蒙思想家有强大的吸引力。来华传教士为吸引更多的传教士来东方传教刻意对中国文化进行美化。衰落原因:18世纪后随着启蒙运动日益高涨,自由、民主平等观念深人人心,三权分立的理念逐渐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工业革命不断深人,近代科技日益进步,欧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西方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同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结构缺乏创新,固步自封,对西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减弱。〖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的题目。作用:根据“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并结合表格中的内容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物质交流大规模的开展;根据“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可得出便利了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根据所学,从经济角度概括可得出,大量贵重金属流人西欧,增强了西欧的购买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根据“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得出“西学东渐”过程中部分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根据“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可得出“中学西传”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入西方,为西方社会提供了借鉴。【小问2详析】本题是原因类的题目。解释:兴起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等领先世界等角度概括西方“中国热”的原因。衰落原因:根据所学,从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逐步落后等方面概括。18.约翰・墓根在(战争史)中写道:“战争从来就是文化的表现,它还经常是决定文化形式的一个因素,在有的社会中,战争就是文化本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蒙古三次西征路线图材料二多半是通过蒙古利亚人所发明的罗盘和纸张,在亚洲的游历及对东亚财富与文明的不断增长的知识的刺激下,“大西洋边缘”的精神、体质、社会的活力才有了这次惊人的迸发。——摘编自[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摘编自法国学者麦撒的论述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解析〗约翰・基根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战争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汗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亚欧大陆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政权、部落来阻拦交通,于是商路畅通无阻。促进了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蒙古人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阿拉伯等地的先进技术,以及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知识传播到了中国,著名的阿拉伯数字就是这时候传入中国。元朝的青花瓷、白酒制造等技术都和阿拉伯技艺有很大的关系。元朝的发达的科技也和亚欧大陆的科技交流有很大的关系。总体而言,蒙古人的西征消除了东西方交流的障碍,最终使得大陆两端的地区(西欧和中国)受益最多,两者都通过吸收其他文明的因素,出现了很大的进步、繁荣。〖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根据“在亚洲的游历及对东亚财富与文明的不断增长的知识的刺激下,‘大西洋边缘’的精神、体质、社会的活力才有了这次惊人的迸发”、“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将各民族集聚一处”可知战争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结合蒙古西征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如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汗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亚欧大陆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政权、部落来阻拦交通,于是商路畅通无阻。促进了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蒙古人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阿拉伯等地的先进技术,以及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知识传播到了中国,著名的阿拉伯数字就是这时候传入中国。元朝的青花瓷、白酒制造等技术都和阿拉伯技艺有很大的关系。元朝的发达的科技也和亚欧大陆的科技交流有很大的关系。最终可说明蒙古人的西征消除了东西方交流的障碍,最终使得大陆两端的地区(西欧和中国)受益最多,两者都通过吸收其他文明的因素,出现了很大的进步、繁荣。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论证,言之有理亦可。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20世纪(二战前)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劳务移民的主要流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20世纪(二战前)世界人口跨地区转移的特点。(2)与图1相比,图2中移民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从移民移入地方面说明其成因。〖答案〗(1)特点: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较密集的欧亚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的美洲、大洋洲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随着欧洲发达国家的殖民扩张而进行。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自愿移民主要是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者、探险者,强迫移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奴隶贸易。

(2)变化: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迁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长期以来接受移民较多的地区仍然是移民的重要目的地。原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社会福利完善。政府鼓励移民政策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劳动力短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难民涌入。(答出4点即可)

〖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二战前世界。据材料一地图图示及所学从迁移的人口数量范围、人口较密集的欧亚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的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伴随殖民扩张、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析】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二战后世界。第一小问是变化,据材料二地图移民方向可知,从经济水平低地区迁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长期以来接受移民较多的地区仍然是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社会福利完善、政府鼓励移民政策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劳动力短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难民涌入等角度分析。(答出4点即可)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这反映出当时思想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已经冲破封建迷信的束缚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关注重点由天命转向现实世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对人、事、社会和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可得出,当时的思想家关注的重心由原来的“天”到现实中的“人”与社会情况,说明其探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关注焦点的变化,而不是他们思想的创新,排除A项;春秋时期并不是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存在封建迷信的说法,排除B项;他们只是提出新的构想,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2.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 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儒学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得到官方重视,B项正确;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某同学准备以“货币中的历史”为主题举办一场展览。他若要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使用图中哪种货币()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丝绸之路。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古代丝绸之路是从汉朝兴起到明朝衰败。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金币属于同一时期的唐朝,因此阿拉伯金币是丝绸之路上使用的货币,D项正确;清朝丝绸之路已经衰败,墨西哥鹰洋是西班牙殖民者与清朝的对外贸易中使用,排除A项;荷兰盾是荷兰殖民者使用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法郎硬币是法国殖民者使用的,不符合题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4.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A.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 B.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 D.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美国把目光盯准了华工,《蒲安臣条约》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B项正确;与清政府交好只是美国为了谋取在中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另外仅依据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有意识”的与清政府“交好”,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在条约中相互最惠国待遇是否开始于《蒲安臣条约》,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68年美国尚不是世界工业第一,排除D项。故选B项。5.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费留学生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放宽了出国留学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家庭收入增加,使留学生家庭具备了自主支持留学的条件;同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综合性人才,故D项正确。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无直接联系,且高考恢复于1977年,与材料现象无关,A项错误。出国留学生增加一方面与国家需求大量综合性人才有关,但并不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没有涉及国民教育发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项错误。【『点石成金』】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清材料中留学人数和方式的变化,二是紧扣经济发展与教育制度改革的联系,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表1所示,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这()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C.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从材料中我国入选的多项文化遗产可以看出,中国所入选的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各类多,同时也具有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丝绸之路、甲骨文等,体现出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中国入选的项目,没有体现中国的保护政策如何,排除B项;文化遗产有一些是经过创造的,有一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都是真实再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7.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莎草纸作为一种书写媒介,从埃及传播到希腊再传播到罗马帝国境内,这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在莎草纸传播过程中,埃及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服,其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莎草纸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并没涉及莎草纸的交易活动,排除B项;莎草纸并不是成熟的造纸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8.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 B.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日耳曼民族迁徙的时期,4世纪末,匈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潮水般向西罗马帝国境内涌来,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民族迁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并非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并涉及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速度,排除B项;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并非是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排除C项。故选D项。9.对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做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植物大军”的广泛种植、传播A.直接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 B.形成了以美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C.有力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D.改变了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作物增加了食物来源,有力地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C项正确;美洲的“植物大军”并没有直接促进工业革命,排除A项;主导世界市场的是欧洲,排除B项;中国南稻北麦的种植结构并没有被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0.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战争对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据“该雕像出十埃及卡纳克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是研究托勒密埃及文化的原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A.奠定了近代印度考古业的基础 B.揭露了英国殖民印度的罪行C.印证了印度文明绵延不绝的特征 D.有利于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D项正确;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只是考古事业的内容之一,题干材料无法断定其“奠定了近代印度考古业的基础”,排除A项;古印度石刻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象征,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无关,排除B项;历史上印度地区多次遭受外来民族侵袭,印度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当时他们的做法意在()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反思重建欧洲的文明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由于一战带来的巨大破坏,许多欧洲开始对自身文明进行反思,甚至意图借助东方文化来挽救危机,由此说明他们是在反思河重建欧洲的文明,B项正确;他们的做法是在意图挽救欧洲文明的危机,而不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排除AC项;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欧洲文明的危机,对欧洲文明进行反思,而非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13.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这说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A.具有普世价值 B.由所在国保护 C.自然遗产为主 D.管理权归国际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可得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世价值,因此需要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进行规定与保护,A项正确;根据“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可得出是由全人类共同保护,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是所有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以自然遗产为主,排除C项;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归所属国,排除D项。故选A项。15.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现存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它属于A.埃及文明 B.西亚文明 C.东亚文明 D.玛雅文明〖答案〗B〖解析〗〖祥解〗材料中提到“亚述巴尼拔王”,结合所学可知,亚述帝国在西亚两河流域,属西亚文明,故B项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弦歌不断―千年书院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其时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培养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年学府”。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简介》结合所学知识,以“千年学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初创于唐末五代,正式创建于北宋时期,南宋时进一步发展,“朱张会讲”后影响巨大,元明清虽遭受劫难但仍继续发展。它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政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社会对文化的崇尚、三教合流趋势下理学的兴盛,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私学的行盛,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部分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破坏使其历经劫难,但仍兴学不断。进入近代,受西学影响,岳麓书院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学校体制。晚清时期,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废除科举制,改革学制,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至今仍然发挥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功能。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教育发展史的个缩影。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我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解析〗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类的论述题。根据“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可得出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初创于唐末五代,正式创建于北宋时期。根据“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可得出南宋时进一步发展,“朱张会讲”后影响巨大,元明清虽遭受劫难但仍继续发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得出它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政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社会对文化的崇尚、三教合流趋势下理学的兴盛,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私学的行盛,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根据“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可得出部分时期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破坏使其历经劫难,但仍兴学不断。根据“随着清末改革学制,……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可得出进入近代,受西学影响,岳麓书院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调整学校体制。晚清时期,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废除科举制,改革学制,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根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可得出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至今仍然发挥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功能。根据“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可得出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教育发展史的个缩影。岳麓书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我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贸易航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通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注意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古典经籍,努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16-18世纪西传欧洲国家的中国经籍、著作列表(部分)——摘编自黄启臣《16-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二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带回了各种报告、论著,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中国的商品、文化、艺术,特别是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壳、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的政治制度,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办法也都备受欧洲人的欣赏,以至于当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Chinoiserie即“中国趋味”或“中国时尚”。随着启蒙运动的高张,“中国热”骤然下降。——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的促进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和衰落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作用: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物质交流大规模的开展;便利了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大量贵重金属流人西欧,增强了西欧的购买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西学东渐”过程中部分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中学西传”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入西方,为西方社会提供了借鉴。(2)解释:兴起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领先于世界,传统经济产品成为西方社会的生活奢侈品;而同时期的西方各国近代经济刚刚起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方启蒙运动刚刚开始,仍受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桎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西方启蒙思想家有强大的吸引力。来华传教士为吸引更多的传教士来东方传教刻意对中国文化进行美化。衰落原因:18世纪后随着启蒙运动日益高涨,自由、民主平等观念深人人心,三权分立的理念逐渐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工业革命不断深人,近代科技日益进步,欧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西方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同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结构缺乏创新,固步自封,对西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减弱。〖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的题目。作用:根据“重视研究中国儒家哲理思想,对中国的经籍进行翻译和诠释,并向他们自己的祖国传播。”并结合表格中的内容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物质交流大规模的开展;根据“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来中国广州进行通商贸易,大批的耶稣会士也纷纷随商船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可得出便利了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根据所学,从经济角度概括可得出,大量贵重金属流人西欧,增强了西欧的购买力,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根据“随着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