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一、考纲说明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考查断句能力,其实就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句题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断句的本质是使句子呈现出它本身正常的句法状态,即按照句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基本成分来划分句子的结构。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二、常见设题形式:1、考查角度:对文中句子进行正确的断句,使句子呈现正常的句法状态。2、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判断。从提供的四种断句方式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如全国卷;另一种是主观题,从选文中挑选一个未断句的文段,或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如浙江卷。三、文言断句的答题方法1、悉文意 通读文章(段),准确把握文意(段意)——这是断句的前提。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这句是烛之武向秦伯谈“舍郑”之利,只有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断句。2、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主语和宾语不能与谓语分开(做主语时,在其前断开;做宾语时,在其后断开)。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可以根据其断句。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若、彼、其、之等。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项伯”作为主语,前面应该断开;“常以身”承前省略主语“项伯”,其前也应断开;“沛公”作为动词“蔽”的宾语,后面应断开。3、找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找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还是落脚到名词(或代词)上),向后找动词支配的中心语,将句段切分为几个意义单位。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可借助“视”“望”“逐”等动词,向后找出支配的中心语,根据文意断句4、找对话标志 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在其后断开)。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如:沛公日/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可以借助对话标志“曰”来断句。5、找虚词(可重点识记用于句首与句尾的虚词,帮助断句)虚词根据其所处位置分为:①用于句首,引出议论的,如:夫、盖、故、惟、凡、且、窃、至若、若夫等。②用于句尾,表示陈述语气的,如:者、也、矣、焉、耳等。③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的,如:耶、与(欤)、邪、乎等。④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哉、夫等。⑤用于句中的,如:以、于、为、则、而等。⑥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虽、纵使、向使、苟、是故、则、然则、况等。例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借助用于句首的“如”“以”“则”和用于句末的“矣”“而已”等断句。 6、看修辞 利用对偶、顶真、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把握句式特征)。如: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愚公移山》)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①由一组对偶句组成。②是顶真句。③是排比句。7、借助文化知识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如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还是落脚到名词(或代词)上),对断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这段文字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国家名、人名、地名、行政区划名,可借助这些来断句。四、回答文言断句的四个入手方法1.从句段内容入手:弄清句段到底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什么对象,从什么角度论述什么问题。2.从句子或短语结构入手:对句段内容进行比较性的组合,看哪一种组合的结构更合理、更通顺。3.从句式入手:常见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式,它的句法成分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不同的。在明确句法特征的基础上,对句段进行切割、停顿,以找到最合理的断句方式。4.从标志词入手:“曰”“对曰”等对话标志,“乎”“也”“欤”“夫”“耶”“邪”等句末语气标志,“者”“之”等停顿标志,“盖”“夫”“若夫”等发语词标志,“而”“则”“然”等转折标志,“故”“是故”“是以”等因果标志,“此”“彼”“其”等指代性标志,“顾”“岂”“独”等句首反问标志,“何”“曷”“胡”“奚”等疑问语气标志。五、文言断句八法1、弄通文意断句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5、根据韵文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曰”、“云”等字。7、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的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五、考题例析1、[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题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项。2、[2021·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题目: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答案: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解析:“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已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是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3、[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题目: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参考答案:C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先在题干处圈出断点相异处,然后分析不同之处。第一处,“魏歃盟于秦”中,魏国“歃盟”的对象是秦国,“于秦”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第二处,“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所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答案为C项。六、培优综合训练文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迅速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天数,命运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胁迫,挟持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①其实百倍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思厥先祖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其实亦百倍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⑧然后得一夕安寝A.①③④⑥⑧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理固宜然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③日削月割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⑦始速祸焉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名词作状语:①②③④B.形容词用作动词:②⑤⑦⑧C.名词用作动词:②④D.形容词用作名词:③⑥⑦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洎牧以谗诛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⑦暴霜露⑧斯用兵之效也⑨其势弱于秦⑩苟以天下之大A.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⑩B.①③⑧/②⑤/④⑥⑦/⑨/⑩C.①②⑤/③⑧/④⑥⑦⑨/⑩D.①②⑤/③⑧⑩/④⑥⑦/⑨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关于六国破灭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2)苏洵在《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得无厌的句子是:“,。”(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采用“”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4)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5)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同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C.乘,在古代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的就是兵车。D.盟、约,战国时,为抵抗强秦,齐、楚、燕、赵、韩、魏订立合纵盟约,这一战略主张由苏秦提出并极力促成。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渲染六国攻秦声势与结局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B.韩、魏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的重要性。C.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D.苏辙认为,韩、魏两国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造成的。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11.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均为探讨六国灭亡原因的文章,二人的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百官族姓也。”C.“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级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级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16.联系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的认识。写作训练17.鲁迅的小说《非攻》描写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非攻》中写道:“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墨子之所以能够说服楚王取消攻宋计划,他的这种“圣贤”的威望应该说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你的眼中,墨子又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自己掌握的墨子的材料,以“我心中的墨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300字左右。参考答案1.A解析:“速”是“招致”的意思。2.C解析:A.代词,有人/副词,或许。B.连词,表因果,因而、所以/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C.“固”的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故选C。3.A解析:①“其实”,古义:这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③“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国势(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⑥“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⑧“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4.C解析:①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②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③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④名词用作动词,礼待,礼遇;⑤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⑥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⑧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5.B解析:①③⑧为判断句,②⑤为被动句,④⑥⑦为省略句,⑨为状语后置句,⑩为定语后置句。6.(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与嬴而不助五国齐亦不免矣(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D解析:“有”的宾语是“可以自安之计”,“可以自安之计”是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虑患之疏”和“见利之浅”是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8.C解析:“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的就是兵车”错误,“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掩袭,追逐”。故选C。9.C解析:C项,“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错误,由原文“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可知,秦昭王一开始并没有准确把握形势,而是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10.(1)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解析:“过”,越过;“此危道也”,判断句,“危道”,危险的用兵之道。(2)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强横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解析:“委”,舍弃; “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当”,抵挡;“折”,屈服、折服。不相同。苏洵: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且不贿赂的国家因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而不能保全。苏辙:①六国之士虑患疏而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②六国诸侯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国,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那么粗略,在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国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人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两国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强横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它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诸侯国,从而让全天下到处遭受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国(必须)靠着它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就因此可以在它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的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它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国)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各诸侯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它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2.A解析:“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句式相似,中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飘风苦雨”的主语是“天”,“天飘风苦雨”不能断开,排除C项。13.C解析:“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14.B解析:“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是主观臆断。15.(1)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并以此来否定别人的道理,因此互相指责。(2)上级用这个原则来进行赏罚,就必然非常明察和慎重可信。16.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