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1\*ROMANI卷(选择题)和第=2\*ROMAN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1\*ROMAN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这说明当时A.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的交通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0.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次作战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1988年台湾民众第一次赴大陆探亲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12.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A.“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15.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A.责任内阁制形成B.通过《权利法案》C.君主“统而不治”D.1832年议会改革16.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17.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和美国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19601965年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B.19651970年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C.19751980年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19801985年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18.1977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19.“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20.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反思科学的发达并不一定能带来历史的进步,相反倒有可能将人类囿于技术的异己力量之中。”下列作品风格与此最贴近的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3分,第23小题13分,第24、25小题各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完成下列要求: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8分)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4分)(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2分)22.“历史”一词有双重内涵,一是常识意义上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客观史实;二是对这些事情的记载、考订、叙述,即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中国不同时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时间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1945年2月(新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了人民购买力,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代替了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部民主国家大兵工厂的准备工作。20世纪50-60年代(新政)是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法西斯性质,新政的改良措施对工人阶级的让步有很大的欺骗性,不利于革命,是历史的反动,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作用。1990年(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材料二:新政时期,罗斯福的举措在美国国内引发尖锐的认知冲突,现列举如下: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多数民众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材料一中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中美关系有何变化?(2分)1990年对新政的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根据上述材料,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为例,围绕“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简明,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字数不少于280字)。(9分)23.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郑观应主要经历如下: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深谙实业之道1858年,16岁科场失意前往上海英商宝顺洋行1867年7月,与爱国买办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1880年,李鸿章聘郑观应出任总办挽救了织布局窘境。1883年,郑观应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最大民用企业)1894年,《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完成————据夏东元《郑观应传》整理材料二:郑观应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清楚地看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商务之盛衰,尤必视工业之巧拙”。郑观应主张“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主张在清王朝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商部、商局、商务会所,提出“凡铁路、轮舟、开矿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呼吁政府“重订税则,厘正捐章”,将海关机构职务“渐易华人”。希望重现康熙盛世。——选编自王志凯《郑观应思想研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时代条件和个人经历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对工商业地位的看法,并归纳其发展商业的措施。(6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其经济思想。(3分)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中华文明史》卷二材料二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4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2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摘编自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事略》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材料二清政府于1903年成立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在此后数年时间中,各省绅商先后创办了十几家铁路公司,掀起了各地商民自办铁路的热潮。……1905年詹天佑筹建京张铁路时,坚持“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对于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的开凿,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方法。在设计八达岭隧道时用“之”形线路,把八达岭隧道长度缩短至1091米,节省工程费10万两。针对隧道洞深仍然过长的问题,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施工,大大加快了隧道工程进度。……就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公里支出来看:津浦铁路119 000元、京汉铁路95 600元、京奉铁路94 600元、京张铁路48 600元。——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等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特点。(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作出的贡献;并分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对你启示。(5分)江苏省南师附中·天一中学·淮阴中学·海门中学2019年期初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CCAABBCCADCBCABDADDD21答案:(1)具体原因: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上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宋明理学走向极端(6分)美国人的措施: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从越南撤军(2分)(2)态度:经济领域:一开始即积极参与;(1分)政治主权领域: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1分)注意问题:国家安全,人权与主权问题(2分)及时改革、重视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开放的政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分,言之成理即可)22.(1)中美合作抗日到中美敌对;(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2分)(2)答案示例:示例1:观点:对客观历史的解释会因为解释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差异。(2分)论述: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制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失业民众摆脱生活的困境;同时罗斯福政府还将救济转变为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对下层民众的救济在动机上具有强制性、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在救济内容上具有保障性,因而得到下层民众的广泛认可。(2分)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限制工农业的生产规模,干预了企业主和农场主的经营;同时,政府允许工人组织工会,大大增强了工人同资本家谈判的能力;再次,政府开支大量增加,实际上增加了税收负担,因此富裕群体的直接利益在新政当中一定程度上受损,所以该群体对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往往偏于负面。(2分)左派因为新政没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对新政提出了批评。(2分)总之,客观性应该是历史解释追求的方向,但解释者主体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个人气质、问题意识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解释的客观性。(1分)示例2:观点:对客观史实的历史解释会受到认识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2分)论证:1945年2月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两国同属于世界反法西同盟国家,美国对中国提供大量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提高了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中国对罗斯福新政持赞赏与褒奖态度;(2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处于世界冷战格局下,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加上国内“左”倾错误发展,因此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政治偏见。(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