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_第1页
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_第2页
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_第3页
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_第4页
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秋水》(节选)一课一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B.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至于北海B.闻道百/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始吾弗信D.望洋向若而叹曰/以为莫己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B.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故木受绳则直C.①野语有之曰②若水之归下也D.①而轻伯夷之义者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下列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当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B.庄子的思想属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巧,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D.《庄子》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一般认为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二、课内文段阅读阅读课文“秋水时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部分,完成后面的题目。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黄河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小看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失败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顺流而东行D.而轻伯夷之义者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A.蚓无爪牙之利B.我之谓也C.非我也,岁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文中连用两个“于是焉”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答:。10.用简要的语言归纳这则寓言的寓意。答:。三、拓展阅读阅读《庄子·秋水》部分的最后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①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③,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④不食,非醴泉⑤不饮。于是鸱⑥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⑦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注释:①以境内累:即请庄子为相。②巾笥:装进竹箱,再用巾包起来。③鹓雏(yuānchú):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④练实:竹米。⑤醴泉:味道甘美如甜酒的泉水。⑥鸱:鹞鹰。⑦濠梁:濠:水名;梁:拦河堰。11.对下列名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先:先去传达楚王的意思B.庄子持竿不顾顾:顾惜C.非梧桐不止止:栖息D.请循其本循:追溯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庄子钓于濮水②赵氏求救于齐B.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D.①我知之濠上也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3.请结合选文第二段的内容谈谈庄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来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答:。14.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分析在“知鱼乐”的话题上庄子是如何击败惠子的。答:。1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译:。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译:。四、思考探究16.近代以来,我国一些民主主义思想先行者常常以喜出望外和难以自已的激情盛赞《老子》一书中闪烁的民主思想光芒。魏源称《老子》为“救世之书”,王国维视《老子》乃“专制君主之戒”,严复强调:“《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胡适对老子更是推从备至,认为其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请查找有关资料,理解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答:。17.有人认为,庄子散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其代表作《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是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对此,你怎么看?请阅读《庄子·逍遥游》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附参考答案:1.B.(泾—径)2.D.(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3.A.(A项的两个“至”都是动词,可译为“到”。B,动词,听到/名词,学识。C,副词,才/名词,开始。D,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4.B.(B项的两个“则”都是副词,于是,就。A,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难道。C,①代词,代下面的话,②助词,用于主谓间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①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不译,②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5.A.(“法家”应为“道家”)6.D.(殆:危险)7.C.(C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时:按季节;东:向东。A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景。B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D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8.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定语后置句,C是判断句,D是被动句)9.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第二个则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10.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1.B.(顾:回头)12.C.(C项中的两个“与”都是连词,和。A,①介词,在;②介词,向。B,①介词,为了;②连词,相当于“而”。D,①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13.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以此鸟来比喻自己的高傲,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14.“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本来是一反诘句,意谓:“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却用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说惠子问的是“你哪儿知道鱼快乐?”把所问的问题换成了地点。这样一来原来的反诘问句就已经包含了肯定庄子是知道鱼的快乐的意思,只是问庄子是在哪儿知道的罢了。故庄子抓住这一点,说明惠子是在已经承认他知道了鱼的快乐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的。苏教版第四专题《秋水》测试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15.(1)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附拓展阅读参考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雏,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16.参考说明:老子的民主思想体现在何处?体现在“无为而治”。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归根复命的原理应用到管理上,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认为“贤明的管理者是不发号施令的;发好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贤明”,宣导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导。因为贤明的管理,旨在净化同仁的心思,满足同仁的安饱,减损同仁的心志,增强同仁的体魄。常使同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用这种“无为”的态度来管理,相信任何机构没有不上轨道的。老子肯定“清静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语来形容清静的无为而治。17.参考说明:《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