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检测(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检测(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检测(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检测(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检测(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湖北天门起点考)《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答案A解析“及返,市罢”体现了对市的时间限制,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限制,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法家对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2.(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二者共同作用才出现漕运为南北方向,A项不是全面的原因,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与漕运方向的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3.(2019·江苏苏州期末)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可较直接透视历史问题。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状况的是()A.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铜车马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C.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D.南昌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五铢钱答案C解析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状况,故选C项。A项反映的是秦朝的青铜铸造技术,排除;B项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丝织技术,排除;D项可以用来研究西汉经济发展状况,排除。4.(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故选B项。5.(2019·山东菏泽一模)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交融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答案C解析陆上丝绸之路“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不能判断是否属于较高级的文明形态,A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交流,不是塑造独有的文化特色,也没有缔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B、D两项错误。6.(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答案C解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长期存在,不可能造成材料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赋税制度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古代对农民的称呼从早期的“臣”“人”发展为“仆”“田客”,再到宋元时期的“农户”“佃”,反映了农民由国家义务耕种向个体耕种、佃户耕种的转变,而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公有向私有的转变,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战国商鞅变法时开始推行,以后长期存在,不可能造成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错误。7.(2019·江苏南京六校联考)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称赞其效率较高:“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日灌田二十亩”可知,这描述的是依靠人力驱动的水利灌溉工具翻车,故选B项。A项为冶铁鼓风工具水排,C项为高转筒车,D项为筒车,均排除。8.(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耕作模式与土地制度之间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9.(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A项“非常重视畜牧业”、D项“协调发展”的表述均与材料“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中养殖方面的顺序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可知北魏深受汉族农耕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魏”原先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故C项“提升……马……的地位”的表述与材料中养殖方面的顺序不符,排除。10.(2019·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上述现象说明当时()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答案B解析唐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唐代城市经济、政治功能分离,故A项错误;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材料中运河沿岸的南北方城市都发展迅速,得益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还在北方,C项不符合史实;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1.(2019·四川棠湖中学二诊)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制瓷业在唐代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C.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三大航线”说明唐朝对外航线多,贸易地区广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说明贸易范围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外贸易额问题,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单独说明制瓷业在唐代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2.(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B解析材料“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3.(2019·湖北黄冈质检)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C.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答案D解析A项“加强了”的表述与材料“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不再执行夜巡制度”等不符,排除;B项“交子”主要在四川一带流通,与材料中的地点“开封”不符,排除;C项“各国”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材料中“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等即为其具体体现,故D项正确。14.(2019·新疆昌吉联考)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制瓷业发展概况的比较,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著名的外贸海港……是……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南宋时期,部分城市因对外贸易的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发展,故C项正确。15.(2020·河北衡水摸底)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A.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B.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C.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D.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选C项。16.(2019·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由此可见,明清商人群体是()A.商品经济繁荣的推动者B.社会经济转型的推动者C.社会风气更新的促进者D.特色商业文化的构建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帮促进商人地位的提高,促进重农抑商思想的裂变,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17.(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政策的长期执行,严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A项正确。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的目的,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早已兴起,排除C项;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8.(2019·河北邯郸期末)据清朝《仁宗实录》记载,闽皖商人为图便捷省费,在贩运商品到广东出口时,将原来经庾岭的内陆运输改为海道运输,而嘉庆帝以会使内河“关税减少”为由,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此规定()A.不利于当时的出口贸易B.表明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C.限制了商人的经商范围D.说明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闽皖商人海道运输影响政府内河税收,政府强令恢复原道,禁行海道,结合所学可知,海道封禁强化了闭关锁国,不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未涉及调整对外政策,排除B项;政府下令改道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19.(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答案D解析雍正帝时期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故选D项。A项不是雍正帝的意图,排除;B项是措施,不是意图,排除;C项与雍正帝的意图无关,排除。20.(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下表为18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简表。这些变化说明()A.清政府海禁政策的松弛B.中国传统经济优势犹存C.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利D.中国外贸逐步转为入超答案B解析十八世纪后期,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情况下,粤海关关税收入仍保持高速增长,说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因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需求不大,而中国传统手工业、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B项正确。清朝此时依然严格实行海禁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A项错误;清朝丧失海关自主权是在近代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随着鸦片贸易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逐步转为入超,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1题26分,第22题22分,第23题12分,共60分。21.(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促使人们在水利建设中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所谓“井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夏、商、西周时代,农田水利主要以排为主,灌为次。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这与禹治水后积水有了很大消退,同时与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较为严重有密切的关系。——摘编自郭松义《水利史话》材料二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摘编自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材料三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摘编自《南水北调工程大事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水利建设的变化及原因,并说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10分)答案(1)变化:从平息洪水到人工灌溉。(2分)原因:古代农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变化。(4分)积极作用:改善生存环境;保护小农生产。(4分)(2)背景:隋统一全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前朝修建的水利工程,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隋炀帝致力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6分)(3)意义: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因小农生产的发展,使得更多的田野被开垦出来……新出现的水利工程着重于拦洪蓄水,实现人工灌溉……气候的变化”,从治水策略、农业发展及气候环境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改善生存环境及保护小农经济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调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并结合所学,从隋朝统一、前代基础、加强区域联系及隋炀帝的个人抱负等角度分析阐述。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改善北方生态环境、助力北方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等方面概括作答。22.(2019·河北张家口八校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年间的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年间的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12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10分)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8分)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分)(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6分)不能说明。(2分)原因: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绵延长年,盛烧不绝”,可知古代浙江制瓷业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可知,浙江制瓷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根据材料一“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可知,浙江制瓷业产品种类繁多;根据材料一“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可知,浙江瓷器走向世界。第二小问,制瓷业作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之一,它的发展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可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并出现了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