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训练10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福建宁德高一期中)《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可见,太平天国()A.制定了科学的革命纲领B.实现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C.借鉴了西方的政治文明D.描绘了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答案D解析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丰荒相通”反映了小生产者有田可耕并且丰荒无忧的最高理想,故选D项。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A项错误;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反映了土地分配的原则,但不等于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C项错误。2.(2019·北京顺义区月考)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D.洪秀全希望重振太平天国答案D解析材料“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表明洪秀全希望采纳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措施,来重振太平天国,故选D项。《资政新篇》未真正实行,故A、C两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3.(2019·山东德州期中)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农民起义的大同思想,而《资政新篇》是随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发展,A项错误;《资政新篇》虽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也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走向成熟,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D项错误。4.(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答案D解析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从材料反映的用途来看,有“常胜军”饷银、部分湘军军饷和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湘军、淮军还是外国军队“常胜军”,此时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说明中外反动势力正在联合镇压中国革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华资本输出的变化趋势,不能得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对外借款并未用于开展洋务运动以及清军的近代化改革,排除B、C两项。5.(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二期末)胡适的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65年”“徽州歙县”“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通商口岸的影响,故B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故C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中期近代工业刚刚兴起,故排除D项。6.(2019·湖南长沙模拟)1907年,《神州日报》发表了一幅《新政之希望》的漫画(见右图),画中的人正在用竹篮从井中打水。作者旨在()A.批判革命党的软弱无能B.揭露清政府的欺骗行径C.说明新政损害国民利益D.表达知识分子拥护新政答案B解析漫画信息“画中的人正在用竹篮从井中打水”反映出让国民充满希望的清末“新政”,到头来却使国民什么也没有得到,体现了清末“新政”的欺骗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革命党,A项错误;国民的希望落空不能等同于其利益受到损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知识分子,D项排除。7.(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秋瑾事件,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侵犯了人权,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8.(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D.具有明显的妥协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均属于旧势力,这些人进入革命队伍掌握大权,说明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选D项。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9.(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赋予参议院权力来限制总统的权力,从而维护共和制的成果,故选D项。责任内阁制下主要围绕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而材料仅涉及到参议院与总统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参议院限制总统的权力,而未涉及到民主自由原则,也未涉及到中华民国民主制确立过程的曲折性,排除B、C两项。10.(2019·江苏无锡高二期末)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B.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C.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排除A、C两项;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11.(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D两项错误;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故“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12.(2020·广东佛山适应性考试)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人设法”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因人设法”不符,故排除。[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湖南长沙模拟)下表为晚清同治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年份满汉总督比例满汉巡抚比例18605∶56∶918615∶54∶1118624∶62∶1318633∶71∶1418642∶80∶1518651∶90∶15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B.洋务运动在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C.汉族地主官僚主导内政外交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廷用人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至1865年满汉督抚比例变化的时代背景是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突出作用,使清廷一改之前边缘化汉人官吏的作法,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夸大材料,排除。14.(2020·吉林月考)据记载,1912年中华民国国会选举所登记的选民共有4000多万人,比1909年清末新政时咨议局选举时的170多万人增加了24倍以上。这一变化反映了()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转型 B.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国人对民主范式认同提高答案D解析同样为全国选举,民国初年的国会选举选民人数远高于清政府时的咨议局选举,说明国人对选举方式的认同提高,也就是对民主范式认同的提高,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政治转型,只是形式上实行了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选民人数大幅增长,不能反映出民众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也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C两项。[题组三高考小题]15.(2019·天津高考)《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导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16.(2019·江苏高考)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车夫的话中能够看出,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且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中国没有领事馆,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7.(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可知,该历史事件指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其为辛亥革命提供有利时机,B项正确;A项发生于1851年,C项发生于1919年,D项发生于1924年,均与材料不符,排除。18.(2017·海南高考)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能加强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19.(2015·重庆高考)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鱼肉百姓,故选D项。20.(2015·江苏高考)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河北邯郸六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打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使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迅速封建化;引发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最终失败。(2)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一“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可以得出三纲五常。第二小问,从对领导集团、政权封建化、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可知,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根据材料二“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可知,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根据材料三“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可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2.(2019·浙江宁波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清廷而已,乃在于清廷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由。答案(1)主要目的:反帝反封建;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2)限制方式: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员、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等须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进步性: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3)观点:给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使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之路十分艰难。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主要目的是反帝反封建;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可决弹劾之”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临时约法》的地位及其作用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击封建主义、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等方面概括材料的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辛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