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训练2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浙江稽阳联考)《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这样形容苏俄(联)某一时期:“尽管战时的条件艰苦,但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工业企业国有化改革后,工人和农民真正感觉是为自己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基于‘共同体思维’来组织战时经济激发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其中包括劳动人民自发进行的义务劳动。”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尽管战时的条件艰苦”“工人和农民……基于‘共同体思维’”“义务劳动”,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物资匮乏,义务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正确。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此时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挫伤,不符合“工人和农民真正感觉是为自己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时期不符合材料“战时的条件艰苦”,排除D项。2.(2019·江苏苏州期末)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最后达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在苏俄(联)的历史上,这表现为()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制订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属于“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故B项正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均不能体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排除C、D两项。3.(2019·浙江五校联考)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据此推行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D项正确。材料与新经济政策有关,它是在1921年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已经被镇压,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排除C项。4.(2020·河北衡水摸底)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在农村实行了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A、B两项均是在斯大林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5.(2019·江苏苏州调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194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4%跃升到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主要原因应是内因,B项是国际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材料意思的归纳和概括,而不是在阐述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6.(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925年苏联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表明苏联()A.斯大林模式已形成B.工业发展资金得到解决C.新经济政策被废除D.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均是在斯大林的国家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后采取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苏联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业发展资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排除B项;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C项。7.(2020·西南名校联盟月考)1926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米高扬强调谷物市场完全被政府控制,粮食价格可以随意降低或提高,这都表明政府在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没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违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排除A、B两项。斯大林模式是在1927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排除D项。8.(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苏联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凸现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化迅速实现,从而减少了对外国机器的进口,故选C项。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就对苏俄进行了技术封锁,排除A项;经济危机并未对苏联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排除B项;机器进口量的大小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无关,排除D项。9.(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体农庄减少,国营农场增加,都体现的是农业方面,没有体现协调经济发展,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农庄、农场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改革侧重点在农业领域,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C项错误。10.(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1961-1975年苏联政府农业投入情况表据此分析,这一时期苏联()A.已全面突破斯大林体制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日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农业发展资金大量的投入,各类发展农业的机器广泛运用,体现出勃列日涅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项。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限制,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发展农业也是在集体农庄之中,并不是为了农民利益,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发现效益不高,转而发展工业,因此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项。11.(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排除A项;B项只是部分原因,不能解释工业增长,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12.(2020·河北辛集中学开学考)1989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制度B.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全盘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可知,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故A项正确。[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云南二模)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14.(2019·四川成都三诊)到1925年底,苏联与除美国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又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次年,还被西方国家正式接纳为国联成员,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这表明苏联()A.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全面打破了西方的封锁C.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D.尝试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这有利于其进行国内经济建设,C项正确。苏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5.(2020·湖北武汉质监)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该观点()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答案B解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叶·利别尔曼主张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意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局限,故选B项。“彻底摆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排除C项;叶·利别尔曼的观点意在加强市场的作用,但是只是一个倡导,“纳入了”是一个具体结果,排除D项。[题组三高考小题]16.(2019·全国卷Ⅱ)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到1970年,苏联的实际钢产量和煤产量都比计划要低,而肉和蔬菜与瓜类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远远低于计划任务,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17.(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因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包围、封锁,苏联未受经济危机影响,排除;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集体化和公有制,故C、D两项错误。18.(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资金,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19.(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排除。20.(2019·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的,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巩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粮食税对农民让步,以巩固工农联盟,C项正确。苏维埃政权是注重维护工农联盟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的妥协让步,而不是武装对抗,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而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重庆八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初,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改变。2月初,他在《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明确提出用粮食税替代余粮征集制的建议。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报告中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3月21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粮食税税额比原先余粮收集制大幅下调,纳税后的余粮可由农民自由支配,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法令的颁发,成为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标志和起点。一个月后,列宁发表著名的《论粮食税》一文,全面阐述实行粮食税和政策转变的意义。——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能够实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答案(1)国情决定;列宁的个人努力;“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可知体现的是国情因素;根据材料“1921年初,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改变”可知其原因是列宁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也是经济政策转变的重要原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2.(2019·江苏模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阅读材料:材料一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消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答案(1)1940到1953年,发展缓慢。成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有所发展。成因:赫鲁晓夫改革有所成效。1963年又陷入困境。成因: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持久性。(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忽视农业),而且其执政后期改革与经济发展日趋停滞;有限的农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体制;没有对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3)教训:要把农业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勇于突破旧体制,不断深入;体制改革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应同步进行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根据材料一“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可知当时农业发展缓慢,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可知这段时间苏联农业有所发展,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可知苏联农业陷入困境,结合所学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并结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农业体制的落后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鉴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从国民经济比例、体制突破、指导思想及农业生产力等方面对苏联农业改革教训进行阐述。[题组二模拟大题]23.(2020·安徽蚌埠二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