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18·高考全国卷Ⅲ,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知识定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信息提供了题干的时空信息历史解释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唯物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的理论来理解题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健全国家的法制【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答案】C■练真题———————————————————(2010·高考海南卷)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解析:选A。“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8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体现了台湾民众回大陆的迫切愿望,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练模拟———————————————————1.(2019·菏泽模拟)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未完成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解析:选B。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2.(2019·洛阳高三统考)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解析:选C。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通过宪法并且相继颁布《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表明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错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四川高考模拟押题卷)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选A。“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D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D项错误。2.(2019·榆林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选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据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3.(2019·汕头模拟)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正确。4.(2019·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新中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由于法律不完备所以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5.(2019·邵阳高三大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话表明中国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6.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解析:选D。据材料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起不到人民民主监督作用,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主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故D项正确。7.(2019·石家庄模拟)下面为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解析:选D。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维护国家统一只有1982年宪法及反分裂国家法体现明显,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8.(2019·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解析:选D。根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可知有实现合作的意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可知谈判的平等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可知强调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这种制度直接推动了隔绝状态的打破,且至今台湾仍未实行“一国两制”,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9.“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拨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A.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D.灵活务实的原则解析:选C。据“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可知其和港澳的处理方式不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可得出前提是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的方法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政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与大陆军事对立,但“四目”的内容体现了中央对台的务实政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2019·景德镇模拟)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解析:选D。据“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故D项正确。11.(2019·广西桂林中学模拟)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解析:选B。A项表述是大陆和台湾的共同梦想,与题意政府的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题目中“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立足发展,题目中“‘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体现坚持原则(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C项表述并未体现出题目中的坚持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双方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前提,故D项错误。12.(2019·大庆模拟)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C、D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优势,并非独特优势,A项表述正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龙岩高三综合能力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章社会结构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第三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准,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其国防力量。——苏联1936年宪法材料二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定的。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六条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第十一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第十五条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中国1954年宪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和中国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苏联社会性质和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可知苏联宪法的特点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民主宪法,从材料一苏联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内容,可知苏联宪法的特点是已经取得成就的总结,从材料二“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可知中国1954年宪法的特点是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从材料二中国1954年宪法条款的内容可知中国1954年宪法的特点是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第二小问背景,结合两国宪法颁布的时间,从两国建国后的相关政策和成就总结颁布宪法的背景。(2)结合两国宪法内容和宪法的政治地位,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总结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民主宪法;已经取得成就的总结。中国,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背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中国,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共同纲领的制定。(2)作用:苏联,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果(或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提供借鉴(或对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中国,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传播了民主法治观念);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