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四 世界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一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版)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四世界现代篇第一步专题优化专题十一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广东六校联考)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选A。据“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十字军讨伐’……的地点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图表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了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根据第二个图表“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使得农民生活困难,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农民急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2.(2015·贵阳三模)“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制度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D项错误。3.(2015·广东惠州三模)“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土地所有权。”这说明苏联(俄)当时正在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经济存在,公有制主体不变,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和市场关系,实行单一公有制,与材料私有制经济存在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强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与材料允许私人经营不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苏联(俄)实行的措施,故D项错误。4.(2015·四川成都一模)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国家1926年人口1939年人口人口增长数增长率%苏联147028170577+23549+16.0俄罗斯7779199591+21800+28.0白俄罗斯47395275+536+11.3乌克兰3119628111-3085-9.9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解析:选B。1932—1933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农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因此以农业发达著称的乌克兰受到的冲击比其他地区严重,故B项正确;乌克兰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其他成员国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乌克兰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故C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仍然以积极作用为主,故D项错误。5.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题干中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可走,但实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曾采用过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先例,因此其不能算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未涉及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立,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干中的观点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苏联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其不符合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故D项正确。6.(2015·重庆二模)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解析:选A。题干中的“理想”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是指苏联(俄)落后的经济状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选A项。7.(2015·广东惠州模拟)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导致当时国际局势恶化的主要因素是()A.法西斯主义 B.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解析:选D。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不断膨胀,积极对外扩张,造成国际局势恶化,故D项正确。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主义势力的膨胀,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1932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8.(2015·辽宁锦州三模)《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右图)。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表明()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解析:选D。依据材料“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信息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正确。从总体上看胡佛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C项错误。9.(2015·广东汕头二模)美国《财富》杂志在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回答问卷的穷人中有9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保证每一个想工作的人都有一份工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民众支持政府干预经济B.罗斯福新政取得较大成效C.民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D.罗斯福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解析:选A。从“政府应该保证每一个想工作的人都有一份工作”,可知民众希望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以保障充分就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斯福新政取得较大成效,故B项错误;C项与“穷人中有90%的人认为”不符,故C项错误;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故D项错误。10.(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解析:选C。材料中罗斯福竞选基金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减少,是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犯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人合理权益的维护,客观上激起资本家的不满,故选C项。A项促进了美国商品的出口,对垄断资本家有利,不符合题意;B项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D项增加了工人的就业,与资本家的不满无关,故排除。11.(2015·内蒙古包头二模)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保障,缓解了经济危机,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会出现“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这种苏维埃国家的现象,故B项正确;A项虽表述正确,但与材料“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不符,故排除;新政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人的利益,但本质上仍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12.(2016·昆明教学质检)有史学家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理性”的时代 B.“工业”的时代C.“探索”的时代 D.“冷战”的时代解析:选C。20世纪上半期,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以罗斯福新政为典型,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尝试,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故C项正确;“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在17、18世纪,故A项错误;“工业”应当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主题,主要在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故B项错误;“冷战”开始于1947年,主要存在于20世纪后半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5·安徽淮南一模)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0分)(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1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建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材料三的观点,即“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在论证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即可,可列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史实进行论述。答案:(1)调整: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过渡到直接过渡;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③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④分配制度上: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任答三点即可)(2)含义:国家干预经济(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进行社会立法。(任答四点即可)(3)等次论述第一等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第二等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第三等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14.(2015·广州二模)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东方杂志》(19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东方杂志》(1934年)材料二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